学术投稿

左房黏液瘤切除术患者的麻醉处理

包晓航;吴悦维;杨天德;李永旺

关键词:左房黏液瘤, 体外循环, 麻醉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左房黏液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左房黏液瘤患者施行麻醉的有关情况.结果 除麻醉诱导时心跳骤停1例(发生率1.25%,1/80)外,其余患者麻醉诱导平稳、血流动力学无较大紊乱,心跳骤停者术后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后遗症.术后低心排、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例,死亡率1.25%(1/80).结论 加强麻醉术前评估、麻醉诱导时采取适当体位、根据心功能选择麻醉用药、避免血流动力学紊乱和联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左房黏液瘤切除术的麻醉成功的关键.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身麻醉与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减轻腹腔内粘连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手术是在CO2气腹条件下进行的,CO2气腹对手术患者的呼吸、循环影响较大,麻醉过程中极易发生呼吸循环并发症.

    作者:唐方伟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以低钾性麻痹为首发症状的干燥综合征1例报道

    干燥综合征是以侵犯外分泌腺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的症状是唾液腺及泪腺受损导致口眼干燥,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熊福水;曹铭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心脏手术患者在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1].

    作者:陶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自体血回输对骨科手术患者血常规和出血时间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骨科择期手术患者62例,分为3组,A组20例采用异体输血,B组24例为小于1 000mL的自体血回输,C组为18例大于1 000mL 自体血回输.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和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输血后血小板计数与A、B组输血后相比明显降低(P<0.05),出血时间明显延长(P<0.05);C组与A、B组输血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变化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自体血回输对机体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黄静;方平;黄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地震灾害中掩埋149小时伤员的救治与护理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5月14日本院医疗队徒步进入地震中心带的汶川县映秀镇,展开了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伤员救治工作.

    作者:唐棠;孙静;罗春梅;李晓琴;朱倩;彭静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高海拔地区干部体检的心电图分析

    目的 分析高海拔地区干部体检异常心电图的发生情况,为研究心血管疾病和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取2005~2007年干部体检资料共2 630例,心电图资料按年龄、性别分组及异常心电图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异常心电图765例,占29%,其中窦性心律失常426例,占总数的16%(窦性心动过缓321例,占异常的41.9%);其次各种期前收缩16.5%,左室高电压9.3%,窦速7.1%,CRBBB 6%,ST-T改变5.8%,低电压5.5%,其他3.8%,窦房阻滞2.3%,CLBBB 1.5%.结论 异常心电图的发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高海拔地区以缓慢心律失常尤为显著.

    作者:王艳萍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两种血浆制剂及10%羟乙基淀粉对人体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冰冻病毒灭活血浆(S/D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及10%羟乙基淀粉对机体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接受四肢、脊柱手术,并估计失血量在500mL 以上的择期手术患者,年龄18~60岁.分段法随机分为3组:S/D血浆组(SDP组,n=20)、普通新鲜冰冻血浆组(FFP组,n=20)、10%羟乙基淀粉组(HES组,n=20).所选择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方式,术中连续监测直接桡动脉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间断监测中心静脉压.在失血量达400~500mmL时开始在各组输注实验药物,输注量为8~10mL/kg,在60min内输注完毕,术中根据红细胞压积(HCT)考虑是否输注红细胞.各组在输注实验药物前、输注完毕后60min、输注完毕后120min采集血样,检测AT-Ⅲ、PC、D-D、t-PA、PAI.采用SPSS11.0软件对各组间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ES组蛋白C及AT-Ⅲ含量在输注后下降(P<0.05).SDP组在输注后血浆内蛋白C含量明显下降(P<0.05),FFP组输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P组及FFP组在输注前后体内AT-Ⅲ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D-D:SDP组、FFP组于输注后呈明显增高趋势(P<0.05);HES组输注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t-PA:SDP组、FFP组在输注后逐渐增高,直至输注后120min较输注前增高明显(P<0.05)HES组输注后60min明显下降(P<0.05),而在120min后恢复至输注前水平(P>0.05).PAI-1:FFP组输注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SDP组在输注后120min明显升高(P<0.01);HES组在输注后60、120min明显升高(P<0.01).结论 SDP及FFP输注后明显改善机体抗凝血功能并且优于HES组,二者效果相似.SDP对于维持机体失血后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平衡,防止凝血物质过度消耗上较FFP及HES更为理想.

    作者:朱长江;马永达;葛衡江;陈力勇;张亚莉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新兵心理干预2年后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现役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方法 将入组新兵在入伍时随机分成两组,入组前对两组新兵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当场交卷.要求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异.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采用<士兵心理卫生指南>和<士兵教育心理学>为教材集中授课和训练,系统学习3个月,该组新兵遇有心理应激随时给予心理干预;B组只进行常规的军事训练和必要的文娱活动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和指导;新兵连3个月结束后A、B两组再次进行SCL-90测评,对照分析.之后在服役期间的2年中跟踪随访A组,将A组随机分成al和A2两组各45人,al组继续心理干预,A2组脱落,2年后对al和A2两组再次进行SCI,90测评.用心理CT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进行χ2检验.结果 A组干预后SCL-90总均分比干预前降低,P<0.05;B组训练后分数上升,P>0.05;各因子分随之降低或升高.A1和A2两组服役2年后SCL-90总均分分别降低和升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兵时期心理干预至关重要,经过心理干预的新兵,整体心理素质提高,说明积极的心理教育很必要.

    作者:郭红;王成喜;赵东;马成满;李凤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不同融合方式在治疗老年腰椎滑脱中效果的比较

    目的 对比研究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中后外侧融合与后路椎闻融合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126例采取椎管减压植骨融合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方法,37例获得随访,其中16例采用后外侧融合,其余采用椎间融合,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骨性融合率.结果 椎间融合手术时间较后外侧融合增加24min,出血量增加约231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融合率分别为87.5%、93.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外侧融合与椎间融合手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的融合率相似.但后外侧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有利于老年患者耐受手术和加快术后康复.

    作者:潘勇;初同伟;郝勇;周跃;王卫东;王建;张正丰;张年春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气管、支气管断裂的麻醉及处理

    目的 分析总结15例气管、支气管断裂患者的麻醉及处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15例患者,特别是对术前的诊断和准备,全身麻醉插管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术后的管理进行探讨.结果 15例患者经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处理,呼吸困难等状况迅速得到改善,麻醉也较平稳,未遇到较大困难,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结论 气管、支气管断裂往往急诊入院,准确的术前诊断,尤其是对一些体征不明显者的诊断更为重要;适当的麻醉处理是患者痊愈出院的保证.

    作者:陈杰;李永旺;陶军;杨天德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阿尔茨海默病糖代谢源性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众所周知,AD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近年来大量研究也发现 AD 发病和老龄代谢综合症候群密切相关『1,2],老龄化代谢异常与 AD 发病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作者:吴芳;蔡志友;晏勇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以经营理念抓好医院人才建设的探讨

    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现象,稳定人才、减少损失是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经营理念、疏通人才流动渠道、经营管理三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作者:王大刚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钙调蛋白结构及其神经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Ca2+是细胞内重要的第2信使,对细胞的存活、增殖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Ca2+通过与特异性的Ca2+结合蛋白相互作用而发挥其功能.目前已发现与Ca2+结合的蛋白大概有100多种,而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作者:顾香;陈阳美;张杰敏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颈内静脉插管的临床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由于移植工作的开展与完善,使更多的血液病患者获得了新生.颈内静脉插管是移植过程中各种药物输入患者体内的重要通道.

    作者:张颖;张曦;陈幸华;孙爱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麻醉管理

    目的 探讨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麻醉管理对策.方法 记录385例已择期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的一般情况,ASA分级.麻醉方式,手术体位及开始时至术毕每30min为观察时间点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手术时间、灌流液总量、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麻醉处理方法.将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分为A组(观察组),无不良反应的317例为B组(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灌流液总量无差异;A组平均年龄及体质量较B组大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合并症明显多于B组(P<0.05);A组手术至60mim血压明显高于手术开始时(P<0.05),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手术进行60min后,以椎管内麻醉及俯卧位发生率高,经对症处理后明显好转,2例患者无好转终止手术治疗.结论 不同麻醉方式下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与术前患者的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体位、手术时间及灌注液总量有关,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不同麻醉方式,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灌注压,以减少灌洗液的吸收.

    作者:罗远国;李洪;曾军;胡春林;张旭;王东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左房黏液瘤切除术患者的麻醉处理

    目的 探讨左房黏液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左房黏液瘤患者施行麻醉的有关情况.结果 除麻醉诱导时心跳骤停1例(发生率1.25%,1/80)外,其余患者麻醉诱导平稳、血流动力学无较大紊乱,心跳骤停者术后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后遗症.术后低心排、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例,死亡率1.25%(1/80).结论 加强麻醉术前评估、麻醉诱导时采取适当体位、根据心功能选择麻醉用药、避免血流动力学紊乱和联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左房黏液瘤切除术的麻醉成功的关键.

    作者:包晓航;吴悦维;杨天德;李永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胃间质瘤27例的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李斯润;陈永标;林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参数的影响

    目的 比较全髋置换手术下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特点,为麻醉选择及术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2例年龄大于65岁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记录切皮前、扩髓时、骨水泥灌注后、术毕动脉压(SBP、DB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各时点血气参数.结果 扩髓时各组CVP比切皮前显著增加(P<0.01),硬膜外组与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组相比pH明显降低(P<0.05),PaCO2明显升高(P<0.05).骨水泥灌注后各组SBP、DBP与其他时相点相比显著降低(P<0.01),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SBP、DBP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组.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可有效抑制老年人全髋置换术操作中骨水泥灌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并能避免扩髓时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蓄积.

    作者:黄河;吴悦维;杨天德;李洪;陶军;李永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又称无痛性心肌缺血,是指具有心肌缺血临床症状但缺乏胸痛及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要症状[1].随着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SMI患者得以发现.

    作者:汪天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头颈部鳞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头颈部鳞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26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头颈部鳞癌患者予拓扑替康0.75~1.2mg/m2,静脉滴注30min,d1-d5;DDP 25~30mg/m2,静脉滴注,d1-d3.21d为1个周期,2个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 全组无一例完全缓解,部分缓解61例,稳定53例,进展12例,总有效率48.4%,中位生存期10.1个月,1年生存率36.7%.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脱发.结论 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头颈部鳞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无蓄积.

    作者:谢宝芬;潘柏良 刊期: 2008年第1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