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牙全冠修复后发生食物嵌塞的防治体会

印晓玲

关键词:松动后牙, 全冠修复, 食物防嵌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轻度松动的单个后牙作全冠修复后发生垂直型食物嵌塞的预防方法.方法 选取120例132颗轻度松动的磨牙和前磨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70颗牙在全冠上设置食物防嵌器(防嵌器为全冠边缘伸展到邻牙铪面上的铸造金属翼片);对照组60例62颗牙作单纯佥冠,观察两组1、6、12个月后临床效果.结果 备时间段实验组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推移,差异愈发显著.结论 对于基牙或(和)邻牙有轻度松动、患者又不愿作联冠修复时,选择在全冠修复体上设置食物防嵌器是一种较好的防止垂直型食物嵌塞的方法.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80例分析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临床疗效.方法 8o例甲真菌痛患者每天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次,每次200mg,共7d,停药21d为1个疗程.指甲真菌病用药2个疗程,趾甲真菌病及指(趾)甲同患真菌病用药3个疗程.结果 35例指甲真菌病临床痊愈率为91.4%,45例趾甲真菌病及指(趾)甲同患真菌病临床痊愈率为84.4%,二者伴发皮肤真菌感染者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7%、96%.结论 伊曲康唑短期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疗程短,疗效高,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复发率底.

    作者:张英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对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对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效果的影响及优缺点,以供临床合理选用.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122例分别应用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各类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研究导管留置时间、相关并发症、血液净化时大血流量、净化效果及患者耐受性等.结果 颈内静脉置管较股静脉置管血流量充足,留置时间长(P<0.05),患者耐受性较好,且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均较低(P<0.05).结论 颈内静脉置管是中毒患者血液净化首选血管通路.

    作者:刘波;周坤;史忠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毒蛇咬伤268例救治分析

    目的 总结毒蛇咬伤救治经验,探讨分析毒蛇咬伤救治中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68例毒蛇咬伤患者临床救治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疗效均较理想,凡就诊时间短、处治及时、毒蛇咬伤后6h内注射抗蛇毒血清者疗效更为满意.结论 毒蛇咬伤后应尽快就诊,综合救治,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

    作者:郭忠杰;高全杰;刘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中毒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 针对中毒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探索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和方法.方法 以毒、药物为主线,进行中毒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内容包括以现代化教学设计理念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现,促学为本实现教学目标、内容的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条件、情景、资源,多环节整体改善教学效果,适时打开师生交流通道,进一步完善中毒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结果 通过教学实践,中毒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可有效激发学生对中毒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及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结论 整体教学设计可望为中毒课程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刘波;欧阳一辛;周坤;史忠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浅谈服毒自杀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服毒自杀者大都由于婚姻、家庭、事业、认知等因素引起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和精神创伤,有的甚至多次服毒.对待此类患者作者从服务态度着手,用亲切的语言、真诚的爱心、精湛的技术帮助、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正确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罗兰霞;陈雍华;冯芸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现状调查研究

    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重庆市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危险因素、肿瘤类别及顺位情况,为制定肿瘤防治研究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整理重庆市近9年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登记数据,采用国际编码ICD-10进行登记,统计、分析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恶性肿瘤发病情况.结果 1999~2007年恶性肿瘤平均新发病率为122.37/10万,肺癌排第一,占34.44/10万;前三位职业分别为工人/农民、干部及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人员;35~85岁为肿瘤发病高峰期,45~50岁、65~75岁为肿瘤发病高峰年龄段;2003年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14.51/10万,2006年全国第3次死因调查,重庆市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6.8%.结论 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癌症高发地区多在农村和西部地区,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开展癌症的早诊早治工作是提高生存率及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策略之一.

    作者:邱惠;周琦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高压氧治疗162例急性有害气体中毒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急性有害气体中毒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5年来收治的162例急性有害气体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压氧治疗急性有害气体中毒效果良好,不仅可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而且还可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治愈率.结论 对急性有害气体中毒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除对症支持治疗外,应积极提倡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

    作者:卢玉宝;李霞;尤在春;史忠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与人工吻合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食管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与人工吻合疗效,评价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住院食管癌、贲门癌患者245例,按术中行胃食管人工吻合或器械吻合分为两组:器械吻合组(A组)125例,人工吻合组(B组)120例.结果 A组平均胃食管吻合时间、手术时间、吻合口瘘发生率、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分别为(11±3)min、(136±21)min、0.8%(1/125)、1.6%(2/125)、(8±3)d、(13670.90±976.70)元,B组分别为(30±11)min、(199±13)min、3.3%(4/120)、4.2%(5/120)、(10±2)d、(9 813.72±876.56)元;前者胃食管吻合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手术费用较后者增加;A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吻合口出血率分别为2.4%(3/125)、5.6%(7/125),B组分别为2.5%(3/120)、5.0%(6/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器械吻合能明显缩短胃食管吻合时间及手术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黄寨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科技查新咨询工作概论

    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简称查新工作)作为20世纪80年代国家科技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20多年的发展中查新工作在科技成果和科研立项评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查新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对于开发科技情报信息资源、提高情报服务质量、发挥情报的决策支持功能、减少科研低水平重复劳动和保证科研成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文代容;何敏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尿毒症获得性肾囊肿并大出血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因发现蛋白尿1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余,腹痛2h入院.患者11年前体检发现尿蛋白+++、抗核抗体+、狼疮细胞+,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间断使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病情进展,于1年前进人CKD5期,B超检查见双肾萎缩,皮质回声增强,未见肾结石及囊肿.给予每周3次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器采用聚砜膜17R),间断HDF(1次/2周),普通肝素每次30mg抗凝,病情比较稳定,尿量约50mL/d,色黄.无发热、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脱发及皮疹等.

    作者:李展旭;何娅妮;李晓琳;霍本刚;王惠明;任姜汶;李开龙;张建国;丁涵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药物治疗相关性出凝血障碍3例

    随着临床用药种类的增多,滥用药物屡见不鲜,药物治疗相关性出凝血障碍亦随之增多.现将本科收治的药物治疗相关性出凝血障碍3例报道如下,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吕晓红;高全杰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成人哮喘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 了解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成人哮喘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70例年龄20~70岁的成人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定期随访1年,观察比较两组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布地奈德组临床控制率(77.6%)明显高于丙酸倍氯米松组(49.4%).结论 吸入布地奈德防治成人哮喘长期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龚震明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中毒患者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提高急救危重病领域中毒患者各项信息数据管理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使信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方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2000组件中的Access2000完成数据库的构建并进行中毒患者信息数据的录入、保存、检索查询和数理统计等工作.结果 成功构建中毒患者信息数据库并系统、规范地收集了急救部2007年173例各类中毒患者信息,在数据保存、检索查询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 应用Access2000数据库开发的中毒患者信息数据库系统具有简便易用、安全可靠、维护方便、有较强的通用性和一定拓展移植性等特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应用Access2000建立数据管理系统是目前简单实用的方法之一,适合医疗系统许多专科项目开发使用.

    作者:周坤;史忠;刘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自然妊娠晚期巨大卵巢黄素囊肿1例

    黄素囊肿(也称为高反应性黄素化)的发生一般认为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增高有关,多发生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患者.正常妊娠期卵巢黄素囊肿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至今详细的文献报道不多.本文报道1例正常妊娠晚期发现的卵巢黄素囊肿,并结合文献资料讨论该疾病的特点、治疗和自然转归过程.

    作者:张华;刘禄斌;刘菊莲;文亚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急性毒蕈中毒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毒蕈中毒临床表现,确立临床分型,指导治疗.方法 对54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结合血液净化,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中毒性肝炎型、急性肾衰竭型和以多器官障碍表现的混合型.各型均以胃肠道症状首发,经综合治疗后,混合型组死亡3例,死于室性心动过速2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1例.结论 重视急性毒蕈中毒临床分型有利于有效救治,同时警惕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多器官障碍表现的混合型,此型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呼吸循环衰竭.早期血液净化为治疗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有效方法.

    作者:杨远征;刘琼;徐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生长抑素联合柴芍承气汤鼻饲和生大黄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50例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生长抑素联合柴芍承气汤鼻饲和生大黄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SAP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加强监护、禁食、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押素、抗感染等),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柴芍承气汤鼻饲和生大黄灌肠.观察两组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心率、呼吸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及死亡率比较.结果 治疗组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及心率、呼吸恢复正常时间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淀粉酶、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生长押素联合柴芍承气汤鼻饲和生大黄灌肠治疗SAP,可更快改善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恢复心率、呼吸,降低死亡率.血淀粉酶、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无差异.

    作者:何俊;何庆玲;陈忠华;刘雪梅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1例相思豆中毒的救治体会

    相思豆中毒较为少见,本院急救部于2007年12月成功救治1例相思豆中毒导致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褚玲玲;伍芬淑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脑卒中患者心理反应与心理干预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10%,致残率高,其发生率为90%~95%,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并且脑卒中患者合并抑郁等心理障碍比例大,直接影响着患者康复效果.作者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江淑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树脂吸附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树脂吸附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0年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116例符合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诊断标准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组,比较两组间衡量有机磷中毒疗效的主要指标差异和树脂吸附血液灌流的不良反应.结果 树脂吸附血液灌流组较对照组(常规治疗)患者昏迷苏醒时间、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明显缩短,阿托品用量减少,病死率下降,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减少.血液灌流后未发生灌流致热反应,灌流前后血色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无明显减少现象.结论 应用树脂吸附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高全杰;史忠;李霞;周坤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CEACAM1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为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家族成员之一,属于免疫超家族,其相对分子量为10.5×103.CEACAMl与BGP1(一种胆汁糖蛋白,与癌胚抗原的抗体有交叉反应)高度同源,初由Ocklind和Obrink在研究papainsolubilized质膜成分对细胞膜表面蛋白抗体细胞聚集抑制功能中和作用时发现[1].其基因长约1.48kb,共由9个外显子组成,其中第七外显子长53bp,位于CEACAM1胞内端,在选择性拼接中可被去除,从而产生两种变体,即CEACAM1L和CEACAM1S.CEACAM1L含外显子7,因此胞内端较长,而CEACAM1S胞内端比CEACAM1L少73个氨基酸[2].

    作者:龚宇;胡国华 刊期: 2008年第2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