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部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对面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的试验研究

陈炜;陈继川;姬长友;王冰

关键词:神经营养因子, 面神经损伤, 修复作用
摘要:目的 探索面神经损伤后的治疗方法,探讨局部应用NGF在面神经损伤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均给予面神经颊支切断,试验组分为离断吻合组和NGF治疗组,均行显微吻合,其中NGF治疗组每隔一日于局部注入8μgNGF生理盐水.并于术后2、4、8周切开观察两侧面神经颊支情况并行电生理检查.结果 局部应用NGF相对于单纯的显微吻合并不能显著提高动作电位潜伏期及传导速度,但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神经干吻合处增粗膨大,生长良好.结论 局部应用NGF对于受损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证明了在治疗面神经损伤方面的可行性.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金刚烷胺、甲基多巴及其两药合用抗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症状的机制初步探讨

    目的 了解金刚烷胺(以下简称G)、甲基多巴(以下简称D)及两药对吗啡依赖动物尾状核-纹状体多巴胺受体(DAR)和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观察G、D和G+D对其尾状核-纹状体DAR和AC活性的影响.结果 G25mg/kg可上调吗啡依赖大鼠尾状核-纹状体DAR数量,对其亲和力影响不大,对AC活性无影响,D50mg/kg可抑制吗啡依赖大鼠尾状核-纹状体的AC活性,对DAR影响不大;两药合用可上调吗啡依赖大鼠尾状核-纹状体DAR数量,抑制AC活性.结论 D及G、D合用可以上调尾状核-纹状体的DAR数量、抑制AC活性.

    作者:莫党生;轩若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国听器冲击伤研究现状与展望

    在暴露于冲击波的环境下,听觉器官(以下简称听器)是容易发生损伤的器官,引起听器损伤的强度较弱的冲击波往往对肺部内脏器官还没有明显影响,所以,听器冲击伤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相关学科研究工作者也十分重视听器冲击伤的研究,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我国自行研制的原子弹爆炸实验以及70年代末,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实验和临床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宝贵资料.80年代中期开始,对于听器冲击伤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颇多的研究成果.以下主要就国内近20多年来对于听器冲击伤的研究进行回顾,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概括性展望.

    作者:李朝军;刘兆华;朱佩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钾离子浓度对离体毛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钾离子浓度对离体毛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采用胶原酶制备离体耳蜗毛细胞,模拟病理状态下的钾离子浓度(100mmol/L)环境,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毛细胞凋亡改变.结果 病理状态钾环境下离体耳蜗毛细胞的凋亡改变类似于Hank′s液下毛细胞的凋亡改变,即胞核皱缩;纤毛泡状或倒伏;胞质内可见布朗运动.荧光显微镜下凋亡毛细胞呈红色或红黄色荧光,毛细胞形态完整,无胞膜破裂或胞质溢出.随着时间延长毛细胞凋亡数逐步增多,二者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离体环境下,此种病理状态下的钾离子浓度(100mmol/L)对离体毛细胞的凋亡无显著性影响.

    作者:陈继川;卢永德;任基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难治性鼻出血75例临床分析

    难治性鼻出血至今仍是耳鼻喉科难治病症之一,其主要原因是使用常规检查不能准确找到出血点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往[1]多认为出血部位来源于鼻腔后部的Woodruff静脉丛,或鼻中隔后段及鼻底部位.我们对2004年4月~2006年4月在我院住院及急诊留观的75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后,认为过去的认识并非完全正确.

    作者:肖斌;於建东;张朝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微晶磨皮机在皮肤美容科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微晶磨皮机在皮肤美容科的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307例病例,总结微晶磨皮机对粉刺、各类色素沉着、浅表瘢痕、皮肤粗糙老化及其他各类影响美容的皮肤病的疗效.结果 微晶磨皮机对粉刺、各类色素沉着、浅表瘢痕、皮肤粗糙老化及其他各类影响美容的皮肤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尤其对粉刺、浅表瘢痕疗效较好,平均有效率均在95%以上.结论 微晶磨皮机在皮肤美容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付红艺;李惠;金红;王小灵;陈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自杀的遗传学研究现状

    本文对自杀的双生子研究、家系调查、寄养子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自杀是人类有意自我毁灭而采取的伤害自身的一种行为,常导致躯体受伤,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自杀与遗传、病态心理、心理社会、早年生活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自杀的遗传因素颇为重要.双生子研究、家系调查和寄养子研究均支持自杀与遗传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杀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就自杀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合介绍.

    作者:艾明;况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过去人们普遍重视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其早也是主要的特征.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餐后高血糖症和第2时相高胰岛素血症的重要环节,而餐后高血糖具有毒性作用,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使早相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受损,直至消失并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如何早期发现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在糖尿病一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早相胰岛素分泌研究现状以及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和干预措施做一综述.

    作者:李颖;刘东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 观察两种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特点、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液体流速.结果 PICC组成功率95.4%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成功率9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平均操作时间分别11、 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4%、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ICC组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置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结论 两组置管比较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互补使用.PICC更适合癌症患者长期治疗.

    作者:李洪荣;王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肾图诊断妇科手术时输尿管损伤6例分析

    某些妇科疾病的治疗,需要做子宫切除、输卵管分黏术等.由于输尿管在下腹中的位置与子宫、输卵管相邻的特殊性,手术过程中误伤、误断输尿管的事件,时有发生.本科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多例因上述手术,而被损伤一侧输尿管同时被误诊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手术治疗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中耳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它能破坏中耳内结构及周围的颅骨,造成听力下降及严重的颅内并发症.现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采取手术治疗已经没有争议,其手术的目的在于:(1)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包括鼓室、鼓窦和乳突腔内的胆脂瘤及病变的骨质和黏膜等;(2)重建听力.但其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疗效不一.

    作者:徐洁;李朝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绿激光治疗老年人合并心血管疾病前列腺增生的麻醉体会

    目的 探讨合并心血管疾病前列腺增生患者实施经尿道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的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以减少心血管危象,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及意外的发生率.方法 186例患者分为硬膜外阻滞组、蛛网膜下腔阻滞组、骶管阻滞组及静脉复合全麻组,对异常的心功根据不同的病因及严重程度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并评估术中可能出现不良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围术期加强心电监测,完善术后管理.结果 186例患者麻醉均属满意,平稳度过围术期,无1例严重并发症和死亡,3例患者出现险情经紧急抢救后恢复.结论 (1)认识到PVP围麻醉期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及意外发生的主要危险性因素,术前充分的准备和积极的治疗是围术期安全的前提.(2)合理的麻醉选择及术中严密监测和严格、平稳的管理是关系到患者安危及手术成败的

    作者:彭世明;赵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女性性工作者生殖器部位传染性软疣调查

    目的 了解女性性工作者(FSW)人群生殖器部位传染性软疣(MC)的情况,以便对性传播疾病(STD)的防治及对艾滋病(AIDS)的控制起到重要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女性性工作者进行性病(包括生殖器部位传染性软疣)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照性病门诊就诊人中生殖器部位传染性软疣患病情况.结果 379例女性性工作者人群中有31例患生殖器部位的传染性软疣,其感染率为8.2%;在调查出患性传播疾病的302例女性性工作者中其构成比占10.3%;女性性工作者人群生殖器部位传染性软疣与同期性病门诊就诊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生殖器部位的传染性软疣已成为女性性工作者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加大对该人群的监测和治疗力度,有利于控制性病的传播,尤其是对艾滋病传播的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代晓琴;吴音;张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是用于治疗疼痛性、由各种原因引起或即将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新技术.用PVP治疗疼痛性血管瘤是由Galibert等[1]在1987年首次报道的.在此之后的10多年,很多研究者推广了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适应证,用于治疗包括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创伤性压缩性骨折和疼痛性椎体转移瘤[2~9].KP是PVP的一个改进,并于1998年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而用于临床,目前KP技术有可扩张球囊(inflatable bone tamp,IBT),SKy骨扩张系统(SKy bone expander system).

    作者:胡永军;邓忠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癫痫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具有很强的刺激和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分化、维持神经细胞存活和正常功能的作用,是重要的神经元保护因子和维持海马功能不可缺少的多肽物质,对惊厥后神经元的存活、再生可能有重要意义.目前对BDNF在癫痫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尚存很大争议,且其中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而近年发现它在癫痫中的作用发挥与细胞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the 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pCREB)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有密切相关性,本文现就这一问题做一简单综述.

    作者:何志慧;蒋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 鼻腔鼻窦癌20例,多为密度不均匀肿块(14/20),直接侵犯腔内(34/20)及腔外结构(20/20)并形成软组织肿块;18例骨质破坏明显,可见骨壁碎裂、缺失,鼻面部软组织肿胀不常见(2/20).T细胞性淋巴瘤16例,多起源于鼻前庭(11/16),以混合表现为主(11/16),多数密度均匀(12/16),主要累及腔内结构(36/18),但鼻面部肿胀常见(8/16);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1例恶性神经鞘瘤和2例B细胞性淋巴瘤表现与癌肿相似.1例骨肉瘤病灶内可见骨样组织影.4例恶性黑色素瘤表现无特异性.结论 CT能有效观察鼻腔鼻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良、恶性进行鉴别,对NHL等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肿瘤能进行提示性诊断.

    作者:李必强;黄显龙;王新玉;胡源浩;张洪;杨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庆市复发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初治化疗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和分析复发涂阳肺结核的发生原因.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对重庆市2002~2004年在结防机构登记的复发涂阳肺结核患者就诊、治疗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原在非结防机构初治化疗的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开始抗痨治疗的时间在2个月以上达84.8%、不规则治疗达90%;结防机构的患者治愈后1年复发占27%;非结防机构患者治愈后1年复发占46%.结论 非结防机构治愈的肺结核患者延误治疗时间较长;不规则治疗及复发率均高于结防机构.建议应切实加强对肺结核患者的归口管理和治疗,加强结防机构与综合医疗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三级防痨网的督导作用,减少肺结核患者复发.

    作者:范春;刘英;汪清雅;胡代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小儿革兰阴性细菌感染126例临床分析

    小儿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目前临床上并不少见.为了提高认识,合理选用抗生素,提高治愈率,现将本院2002年9月~2005年9月收治的126例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病例做如下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002年9月~2005年9月本院小儿病区收治的患者共126例,男82例,女44例,年龄4个月~15岁.其中4个月~1岁38例,~3岁32例,~7岁30例,~15岁26例,住院时间(10.5±5.6)d.部分患者在院外有用抗生素病史.

    作者:蒋菊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宫腔电切镜锥形电切宫颈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 探讨宫颈锥形电切术中及术后脱痂期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应用宫腔电切镜锥形电切治疗慢性宫颈炎(肥大组和无肥大组)及宫颈肌瘤(肌瘤组)共1 158例.对3个组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术中出血发生率5.7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痂期出血发生率7.08%,肥大组脱痂期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肥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该两组与肌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或(和)术后宫颈局部有感染者脱痂期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宫颈锥形电切术中出血发生率与病变类型无关;宫颈肥大者切割深度不易掌握,致脱痂期出血发生率高,术前或(和)术后宫颈局部感染者易发生脱痂期出血.宫颈局部压迫、热凝、止血药物及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蒋兴伟;钟玲;胡丽娜;曾飚;王勇;况明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紫杉醇135~150mg /m2,卡铂300~350mg/m2,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进行2~3个周期.结果 CR 3%(2/63),PR 38%(24/63),NC 51%(32/63),PD 8%(5/63),总有效率41%,平均生存期10.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未见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高,耐受性好.

    作者:张力;熊德明;邓超;王贤德;何德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及其受体c-Met 蛋白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正常喉黏膜,46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GF及c-Met蛋白的表达.结果 (1)正常喉黏膜HGF及c-Met低表达或阴性.(2)喉鳞状细胞癌c-Met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5),Ⅰ、Ⅱ期低于Ⅲ、Ⅳ期.无淋巴结转移低于有淋巴结转移(P<0.05).半定量分析:HGF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Ⅲ+Ⅳ期有关(P<0.05).结论 HGF/c-Met系统在喉鳞状细胞癌的侵袭进展中起重要作用,c-Met可能成为判断喉鳞状细胞癌预后的良好参考指标.HGF及c-Met联合检测对于判断喉鳞状细胞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冰;姬长友;关力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