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飞;谢肇;吴雪晖;许建中;周强;何清义;代飞;张泽华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重要转折,骨科学具有直观和复杂的鲜明特点,利用直观形象的病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从这些直观的现象逐步深入到教学内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搞好骨科临床见习教学的关键;同时,还应该注重医德教育与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提高带教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者:罗飞;谢肇;周紫垣;张泽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现将我院2003年4月~2005年7月应用高、低频超声显像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1例临床可疑急性阑尾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筠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病灶清除、神经减压及植骨融合等个体化治疗对脊柱结核伴截瘫的疗效.方法 39例患者中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5例,胸椎结核24例,胸腰段结核2例,胸椎、腰椎附件结核各1例.其中36例为活动期病变,3例为静止期病变;其中3例行单纯病灶清除术、13例行前路植骨融合、21例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2例附件结核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1例行后路内固定;术后按3SHRE/9HRE方案化疗,佩戴支具6个月,定期复查神经功能、平片、CT或MRI ,每月监测肝功能、血沉.结果 随访6~46个月,平均27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后凸角无明显丢失;术前3例严重痉挛性瘫痪患者中2例术前C级,术后无明显好转,1例术前B 级术后为D 级;术前B级、D级各有1例术后为D级;其余34例神经功能于术后7d~3个月恢复E级(87.2%),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B级、C级、D级患者平均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98、48、35d.结论 脊柱结核伴截瘫神经压迫多缓慢产生,预后与创伤性截瘫明显不同;对活动期病变及时减压,预后较好;而静止期病变脊髓长时间受压导致的严重痉挛性截瘫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恢复程度差,甚至无明显恢复.
作者:许建中;张泽华;周强;何清义;谢肇;代飞;罗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在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后遗症多的常见病.我院自2005年8月~2006年10月应用高压氧对21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体会如下.
作者:胡玉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短期内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Ⅱ)两种治疗方法优劣状况.方法 对空腹血糖>11.1mmol/L33例2型糖尿病进行为期2周的强化治疗,比较二者的达标时间与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CSⅡ显示快速稳定的降糖效果,血糖达标时间较MSⅡ短[(5.21±1.53)d与(10.9±1.17)d],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MSⅡ.结论 对伴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Ⅱ强化治疗较MSⅡ解除高血糖毒性更快,低血糖发生率更少.
作者:秦利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后路凹侧双棒法手术矫治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对比研究,实验组行后路凹侧双棒法共18例,对照组行常规后路钉棒法共19例.对手术前、后和术后18个月随访的站立位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主侧凸顶椎偏距、身高、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进行统计.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实验组主凸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47.15%,对照组为39.56%;手术后18个月比较试验组45.15%,对照组37.62%;主凸顶椎偏距矫正率平均为40.26%,对照组为35.37%;身高增长率平均为4.20%,对照组为1.89%;以上指标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凹侧双棒法是一种矫正率高、安全的方法.
作者:贾全章;许建中;周强;谢肇;何清义;代飞;罗飞;殷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作为对人类具威胁性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结核病流行正逐步加剧.目前对结核病诊断主要依靠与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体征及胸片等其他辅助检查相结合.
作者:张建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心脏功能障碍有效而重要的手段.近年来,随着国外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和心脏起搏器工程技术的改进,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有了相应的变化[1].
作者:姜会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针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护理开导,促进患者身心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个体化分析截瘫患者心理状态,用真挚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等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去护理、指导每一位患者.结果 能够使患者认识到不良心理状态不利于身心的康复,使其自觉消除心理上的障碍,配合治疗与护理,达到大程度的恢复.结论 针对截瘫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促进了患者的健康.
作者:方青;吴新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闭合性椎动脉损伤对颈椎前路减压脊髓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本组43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颈椎骨折351例,双侧小关节脱位39例,单侧小关节突脱位37例,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12例,全部患者接受前瞻性颈椎MRI及椎动脉MRA检查,对有手术指征患者施行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结果 本组43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78例继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77例,双侧1例.76例单侧椎动脉损伤患者施行了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术后全瘫患者中7例损伤平面有上升,33例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改善幅度小于同期完成的不伴椎动脉损伤的患者.结论 椎动脉损伤有可能影响颈椎前路减压脊髓功能的改善.
作者:任先军;王卫东;张峡;李长青;蒋涛;郝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合成的强效拟吗啡类镇痛药,镇痛效价是芬太尼的5~10倍,并具有安全范围宽、起效快、镇痛作用强、持续时间久、心血管的稳定性好、呼吸抑制短而弱、无组胺释放等优点[1].本研究对剖宫产术后应用舒芬太尼复合耐乐品硬膜外镇痛与芬太尼复合耐乐品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杨小春;张清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糖尿病(DM)并发高血压微血管病变的患者通常病史5~10年可能并发糖尿病肾病.本文通过分析血浆内皮素(ET)、神经肽Y(NPY)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在糖尿病无肾病(NDN)和糖尿病肾病患者(DN)中的水平变化,以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作者:马进;吉均祥;徐志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早在1969年,Lalli等首先进行了肾动脉栓塞的动物试验并行肾动脉栓塞治疗肾脏肿瘤.近年来有关肾癌介人栓塞治疗的文章报道较多,主要集中于晚期肾癌及并发症的治疗,但对术前栓塞的意义、栓塞对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介入技术已越来越多的用于肾癌的临床诊治.
作者:李金贵;胡自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2~2005年共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48~81岁,平均65.5岁.按AO尺桡骨远端骨折分类,B1型5例、B2型10例、B3型8例、C1型15例、C2型16例、C3型8例.行T型接骨板内固定38例,单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10例,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加简单内固定14例.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7.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41例关节面平整;掌倾角5°~12°,平均8.2°;尺偏角16°~23°,平均20.2°;桡骨轴向无短缩.根据Aro等功能评价标准,本组结果优29例、良25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达87%.结论 对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分别采用T形钢板、外固定支架等方式治疗,可达到骨折准确复位及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目的.
作者:吴雪晖;谢肇;马树枝;王序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糖尿病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对健康教育知识、方法的需求.方法 用自制问卷在入院后1~2d和出院前1~2d,采用访谈法对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具有倾向性和规律性,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有待护理人员的正确引导.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在出院后健康教育方式选择上,护士家访受到青睐.结论 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时,要根据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作者:刘小兰;赵锡丽;刘东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内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6年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A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痛可为首发症状,高血压是导致AD的主要原因,螺旋CT和MRI诊断符合率达100%,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镇静止痛降压治疗是内科治疗中有效的方法,目标血压降至100~110/60~70mm Hg,能明显提高AD的生存率.结论 快速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AD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裴文楠;唐渝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孤立性静脉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指食道孤立性黏膜下静脉扩张,呈局限性隆起,少数可呈串珠状,并排除潴留性囊肿及门静脉高压者.日本命名为孤立性静脉扩张,其检出率0.62%~1.0%.现总结我院近几年内镜检查发现的164例,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方建青;戴一青;金海娟;周华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金属烤瓷冠和锤造冠修复后对牙龈边缘的影响.方法 追踪观察2003~2005年期间分别采用金属烤瓷冠和锤造冠修复后牙龈边缘的健康状况.结果 金属烤瓷冠修复后的牙龈变色、牙龈炎、牙周炎发生率均明显少于锤造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金属烤瓷冠颈缘密合性好,有利于修复后龈缘的健康.
作者:黄临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躯体化障碍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诊断率越来越高.由于该病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诉,多为慢性病程,常伴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临床医生对其治疗感到棘手.作者采用赛乐特治疗躯体形式障碍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碧;胡光涛;谭孝琼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特点.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小梁切除术治疗48例5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按手术前用药下的眼压情况分为治疗组(12只眼,眼压≥40mm Hg)(1mm Hg=0.133kPa)和对照组(38只眼,眼压<40mm Hg),并对两组术前术后的眼压、视力、手术并发症和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手术成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但后期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可早期行小梁切除术.
作者:邓衍超;裴文萱;郑延川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