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中;张泽华;周强;何清义;谢肇;代飞;罗飞
目的 探讨标准程序化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及术后标准化的治疗与康复程序和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应用这一标准化治疗程序,我院在2003年1月~2005年1月期间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5例,男187例,女98例,平均年龄38.5岁.结果 208例获随访, 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其中疗效为优者190例(91.4%),疗效为良者13例(6.2%),疗效为可者3例(1.4%),差2例(0.96),优良率达97.6%.结论 应用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标准程序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优良率高而疗效稳定.术前、术中及术后操作、治疗和康复的标准程序化,利于治疗的标准化和技术的准确掌握及正确应用,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和常规化,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手术治疗水平.
作者:蒲小兵;代飞;周强;谢肇;何清义;许建中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初步探索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 方法遵循《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采用A、B类评定方法,评定实验室几个常规生化项目(AST、LDH、TP、P)的测量不确定度,并与实验室常规评定不确定度的结果(2CV)进行比较.结果 几个常规生化项目的不确定度不尽相同(表2);与常规评定不确定度的结果(2CV)比较,除P外,其余3个项目的不确定度均小于2CV.结论 本研究采用A、B类评定方法,考虑仪器测定本身存在的不确定度以及临床检测过程的不确定度2个分量,作为临床检验工作的不确定度研究的初步探索,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思路和线索.
作者:刘小娟;江咏梅;王泓;甘春玉;张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3DMSCT)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94例颌面部骨折病例,先经3DMSCT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容积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 容积重建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碎骨块移位、塌陷,尤其是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多平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影像在显示深部结构骨折、细小骨折等方面优于容积重建.结论 容积重建影像能清晰显示颌面部的空间解剖关系,可提供理想的整形模型,多平面重建影像是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基础,二者应结合应用.
作者:段君华;王忠睿;岳伟东;肖强;刘毅;李南;文献勇;郑伟;王文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病灶清除、神经减压及植骨融合等个体化治疗对脊柱结核伴截瘫的疗效.方法 39例患者中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5例,胸椎结核24例,胸腰段结核2例,胸椎、腰椎附件结核各1例.其中36例为活动期病变,3例为静止期病变;其中3例行单纯病灶清除术、13例行前路植骨融合、21例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2例附件结核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1例行后路内固定;术后按3SHRE/9HRE方案化疗,佩戴支具6个月,定期复查神经功能、平片、CT或MRI ,每月监测肝功能、血沉.结果 随访6~46个月,平均27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后凸角无明显丢失;术前3例严重痉挛性瘫痪患者中2例术前C级,术后无明显好转,1例术前B 级术后为D 级;术前B级、D级各有1例术后为D级;其余34例神经功能于术后7d~3个月恢复E级(87.2%),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B级、C级、D级患者平均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98、48、35d.结论 脊柱结核伴截瘫神经压迫多缓慢产生,预后与创伤性截瘫明显不同;对活动期病变及时减压,预后较好;而静止期病变脊髓长时间受压导致的严重痉挛性截瘫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恢复程度差,甚至无明显恢复.
作者:许建中;张泽华;周强;何清义;谢肇;代飞;罗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躯体化障碍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诊断率越来越高.由于该病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诉,多为慢性病程,常伴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临床医生对其治疗感到棘手.作者采用赛乐特治疗躯体形式障碍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碧;胡光涛;谭孝琼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在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后遗症多的常见病.我院自2005年8月~2006年10月应用高压氧对21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体会如下.
作者:胡玉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已婚.因右肾区疼痛1年,右上腹包块2个月入院.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右肾区疼痛,呈绞痛状,无放射,持续约2h自行缓解,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此后右肾区偶有隐痛,未引起重视.
作者:刘剑;王勤;蒙明森;舒勇;孙丹宁;颜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重要转折,骨科学具有直观和复杂的鲜明特点,利用直观形象的病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从这些直观的现象逐步深入到教学内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搞好骨科临床见习教学的关键;同时,还应该注重医德教育与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提高带教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者:罗飞;谢肇;周紫垣;张泽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现将我院2003年4月~2005年7月应用高、低频超声显像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1例临床可疑急性阑尾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筠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个月,因咳嗽5d,加重2d,于2006年4月27日入院.胸片示:右上肺及左下肺心缘旁见片状密度增高影,右上肺片状影下界清楚,双膈光整,膈角锐利.
作者:王莉;杨亚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9月~2006年9月的71例8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根据Sander's分型:Ⅰ型18例19足,Ⅱ型25例29足,Ⅲ型20例21足,Ⅳ型8例11足.其中29例32足采用非手术治疗,随访6~36个月,平均12.6个月;另42例48足使用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16.2个月.结果 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靴状支具固定组治疗Sander's Ⅰ型19足,Sander's Ⅱ型13足,优良率分别为94.7%和84.6%;跟骨钢板固定组治疗Sander's Ⅱ型16足、Sander's Ⅲ型21足和Sander's Ⅳ型11足,优良率分别为93.8%、85.7%和81.8%.结论 根据Sander's分型选择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王蒙;吴雪晖;谢肇;王序全;代飞;何清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状况.方法 CT检测采用快速免疫测定法,Uu采用病原体培养法.结果 640例NGU患者CT阳性率为34.15%,Uu 40.85%,二者混合感染率23.44%.男、女性患者CT、Uu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感染为男性高于女性,Uu为女性高于男性(P<0.01).对照组CT检出率3.75%,Uu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NGU患者CT和Uu的感染率较高,对NGU患者应同时检测CT和Uu,将有助于该病的及时防治.
作者:陈德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早在1969年,Lalli等首先进行了肾动脉栓塞的动物试验并行肾动脉栓塞治疗肾脏肿瘤.近年来有关肾癌介人栓塞治疗的文章报道较多,主要集中于晚期肾癌及并发症的治疗,但对术前栓塞的意义、栓塞对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介入技术已越来越多的用于肾癌的临床诊治.
作者:李金贵;胡自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闭合性椎动脉损伤对颈椎前路减压脊髓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本组43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颈椎骨折351例,双侧小关节脱位39例,单侧小关节突脱位37例,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12例,全部患者接受前瞻性颈椎MRI及椎动脉MRA检查,对有手术指征患者施行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结果 本组43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78例继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77例,双侧1例.76例单侧椎动脉损伤患者施行了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术后全瘫患者中7例损伤平面有上升,33例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改善幅度小于同期完成的不伴椎动脉损伤的患者.结论 椎动脉损伤有可能影响颈椎前路减压脊髓功能的改善.
作者:任先军;王卫东;张峡;李长青;蒋涛;郝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153例,分析病例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46例Ⅰ期愈合,骨折延迟愈合3例,髓内钉断裂1例,远端锁钉退出1例,骨感染取出髓内钉2例.结论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获得满意效果,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不当及患者锻炼过度有关.
作者:朱庆和;刘小冬;卢卫忠;王明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2~2005年共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48~81岁,平均65.5岁.按AO尺桡骨远端骨折分类,B1型5例、B2型10例、B3型8例、C1型15例、C2型16例、C3型8例.行T型接骨板内固定38例,单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10例,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加简单内固定14例.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7.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41例关节面平整;掌倾角5°~12°,平均8.2°;尺偏角16°~23°,平均20.2°;桡骨轴向无短缩.根据Aro等功能评价标准,本组结果优29例、良25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达87%.结论 对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分别采用T形钢板、外固定支架等方式治疗,可达到骨折准确复位及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目的.
作者:吴雪晖;谢肇;马树枝;王序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缺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按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大小分为轻、中、重度缺氧组,并测定其天门冬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的变化.结果 轻、中、重度缺氧组组间比较Pa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中度缺氧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较之轻度缺氧组有所增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缺氧组与重度缺氧组比较、重度缺氧组与轻度缺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缺氧是导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心肌酶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何晓薇;林田;严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治疗对结肠癌性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5年12月~2005年12月行手术治疗56例结肠癌性梗阻进行回顾性分析.完全性肠梗阻50例,不全性肠梗阻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除住院期间死亡3例外,53例肠梗阻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对于癌性结肠梗阻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病变部位、梗阻近端肠管病理状况选择恰当的术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朱斌;朱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针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护理开导,促进患者身心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个体化分析截瘫患者心理状态,用真挚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等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去护理、指导每一位患者.结果 能够使患者认识到不良心理状态不利于身心的康复,使其自觉消除心理上的障碍,配合治疗与护理,达到大程度的恢复.结论 针对截瘫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促进了患者的健康.
作者:方青;吴新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PVP治疗96例105个椎体病变,其中外伤压缩椎体骨折18例20椎,椎体转移肿瘤8例11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70例74椎. 胸椎38椎, 腰椎58椎,新鲜压缩性骨折(3周以内)78例87椎,陈旧性骨折(骨折3个月以上)18例18椎.90例得到了半年以上的随访.PVP采取经皮经椎弓根入路穿刺病变椎体,将针尖置于椎体前1/3处,进行椎体骨内静脉造影.后注入骨水泥2~7ml.术后观察PVP的操作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94例101个椎体PVP治疗成功,按病例数成功率为97.9% (94/96),按椎体数成功率为96.2% (101/105).术后疼痛81例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3例轻微缓解(MR),2例无效(NR),总有效率为97.9%(94/96);无原椎体再发塌陷.未出现神经受累症状.结论 PVP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
作者:何清义;吴雪晖;许建中;谭祖键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