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斌;吴松;王渝;杜川;秦玫
甲状腺疾病多发于青年女性,传统的甲状腺手术会在颈前部留下一条6~10cm长的手术疤痕,瘢痕体质者尤为明显,而颈部是人体的裸露部位,明显的手术疤痕影响仪容,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颈部手术切口微小化[1]一直是甲状腺外科学者探索的问题之一 .内镜微创甲状腺手术(MIVA)就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微创外科新术式.我院自2004年6月~2006年1月对84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施行了内镜颈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朱晓琴;罗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丽珠赛乐、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HIE患儿随机分两组,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丽珠赛乐(5ml/d)、复方丹参注射液(2ml·kg-1·d-1),疗程10d.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有效率为5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丽珠赛乐、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
作者:朱进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为康复新液治疗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组用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用漱口液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口腔黏膜损伤的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口腔黏膜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新液可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从而迅速修复黏膜损伤,缓解疼痛.
作者:何依群;王少龙;姜鹤群;易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索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方法.方法分析HIV感染窗口期的特点;论证献血跟踪策略(即血站采血后并不立即发出,而是将血液储存起来,并跟踪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到1个窗口期之后的1次HIV检验结果,只有跟踪结果阴性才能确认所采血液合格,否则不能发出.)的优越性.结果无法通过革新检测技术来消除HIV感染窗口期;病毒灭活技术也不能完全避免HIV经输血传播;献血跟踪策略的实施需要依赖血液长期保存技术、献血者的理解支持和法规政策的许可,而且会花费更多的检测费用和血液存储成本.但是,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掐断HIV经输血传播的渠道,还可以杜绝HCV、HBV等病原体经输血传播.结论献血跟踪策略是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有效方法,必然会赢得献血者和政策制定部门的支持.
作者:蒋天伦;黎儒青;李兵;赵树铭;肖瑞卿;林武存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对不同HLA-B27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微量淋巴毒法(MCLT)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4例患者外周血标本的HLA-B27抗原,将二者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并对患者人群中的B27荧光强度与发病年龄及患病时间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脊柱关节病组和对照组HLA-B27阳性例数及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率为94.8%,仅有7例不符合,而对照组的符合率为100%;B27荧光强度与起病年龄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r=0.345,P=0.026),而与患病时间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371,P=0.006).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准确可靠,HLA-B27检测对AS的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意义重大;B27表达强度与发病年龄及患病时间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作者:李维;王跃华;府伟灵;钟兵;方勇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4 913例急性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重点探讨了创伤患者血型分布、不同年龄、不同创伤部位的输血分布、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所占比例.方法通过查阅医疗中心电子患者档案、病历,对4 913例急性创伤患者的相关资料、数据经Excel和SPSS 1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913例急性创伤住院患者中有804例输血,占受伤总人数的16.37%;不同年龄组以>60岁输血比例高,40~60岁组人均输血量多;不同创伤部位输血分布以脊柱损伤组输血比例高,而多发性损伤组人均输血量多.结论为有利于急救,建议对于失血性休克的创伤患者可直接给予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红细胞.大量输血的患者可在输红细胞时,搭配输入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或冷沉淀,以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作者:何静;熊鸿雁;陈方祥;王爱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抗-HIV阳性患者就医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加深临床医生对HIV感染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9月期间,在住院、门诊24 896例患者中用ELISA法或金标快速测试法初筛抗-HIV,阳性者再由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阳性者除1例门诊患者外,均做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HIV阳性18例,同时发现夫妻间传播3例.21例中经性传播17例,吸毒传播3例,1例不详.就诊当天送标本2份,第2天2份,第3天以后17份.有2例发现阳性时患者在手术台上.结论临床医师对HIV感染认识不够,需要加强宣传.
作者:陈方祥;何静;刘建忠;罗梅;袁玲;韩梅;王俊;凌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单药多烯紫衫醇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31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接受多烯紫衫醇不同剂量的单药治疗.按平均剂量每21d给予75mg/m2,本组患者给药剂量范围每21d给予50~100mg/m2,中位剂量每21d为75mg/m2.评估多烯紫衫醇剂量与疗效及毒性的关系.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74.2%,随剂量降低,疗效降低.结论单药多烯紫衫醇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时,按标准剂量强度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是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可以选择并可加以广泛应用的良好方案.
作者:田桂兰;周琦;朱晓玲;王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解除泪小点闭锁及泪小管的阻塞.方法泪道逆行植入直径0.65~1mm细硅胶管固定于同侧面部或鼻梁上.结果 32例(46只眼),治愈(38只眼),好转(5只眼),无效(3只眼),有效率达93%.结论泪道细硅胶管逆行植入外固定治疗上泪道阻塞,无创、眼部无刺激、操作简单、疗效肯定、适合基层.
作者:陈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4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2个月),评估疗效.结果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优良率为90.70%.结论 DHS是治疗粗隆间骨折佳方法之一,具有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活动,降低并发症等优点.
作者:宦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大肠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92~2002年我院接受纤维结肠镜检的大肠腺瘤患者630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腺瘤共849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大肠腺瘤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腺瘤的癌变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腺瘤患者好发年龄为50~79岁,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癌变率有增加的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肠腺瘤的组织类型中管状腺瘤多,癌变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肠腺瘤随着直径的增大变得易癌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肠腺瘤具有多发性,多发性腺瘤患者较单发性腺瘤患者易发生腺瘤癌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腺瘤大小,组织类型,患者年龄.结论 (1)>70岁患者,多发性腺瘤患者易发生腺瘤癌变;(2)绒毛状腺瘤,直肠腺瘤,直径>2cm腺瘤易癌变;(3)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腺瘤大小、组织类型、患者年龄.
作者:郭丹;张兴明;朱代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由不同类型细胞分泌的对免疫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能使细胞发生趋化运动的低分子量(8~12kd)的细胞因子,在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造血细胞、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炎症的发生,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的发生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趋化因子的功能行使由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介导, 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控制着各种免疫细胞在循环系统和组织器官间定向迁移.迄今为止,已发现近50余种人的趋化因子,19种人的趋化因子受体.趋化因子受体是一类介导趋化因子行使功能的GTP-蛋白耦连的7次跨膜受体(GPCR),通常表达于免疫细胞、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按趋化因子的分类,可将趋化因子分为CXC、CC、C、CX3C 4个亚家族,又分别称为α、β、γ和δ趋化因子,其相应受体称为CC类受体(CCR),CXC类受体(CXCR),C和CX3C受体(CR、CX3CR)[1],分别包括6种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1~CXCR6)、11种CC趋化因子受体(CCR1~CCR11)、一种C趋化因子受体XCRl和一种CX3C趋化因子受体CX3CR1.
作者:曾涛;温剑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良性5例,恶性31例.5例良性肿瘤全部完整切除,31例恶性肿瘤中19例完整切除,2例部分切除,10例切取活检.联合脏器切除5例.结论 B型超声和CT是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及肿瘤完整切除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复发性肿瘤应积极再次手术探查.
作者:李卫;温海燕;蒋又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本院铜绿假单孢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测55株铜绿假单孢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了解其分布情况,并对不同部位的铜绿假单孢菌的耐药率进行t检验.结果铜绿假单孢菌在ICU及呼吸科所占比例较大,且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痰及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的铜绿假单孢菌对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与从皮肤分泌物中培养出的铜绿假单孢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与从小便中培养出的铜绿假单孢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孢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于50%.结论必须加强各种消毒管理,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批、分类交替使用.
作者:李茵;于高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4年1~3月,我科对本院门诊及住院的179例荨麻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在末梢血白细胞增高的患者中,大部分为感染所致,也有少部分为疾病本身或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由感染所致的荨麻疹患者常规用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而在加用抗生素后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干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测,每年全世界大约有6 500万次人流,我国每年的人流例数持续在3 000万次左右.人流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使其已成为全球范围共同瞩目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广大妇女的生殖和心理健康.为了有效减轻妇女人流的病痛,增强其身心健康,我院自2004年3月以来,由逐步实践到普遍采用超声引导下无痛负压吸引人流术(以下简称超导无痛人流术)终止早孕,整个手术均一次成功,该手术明显消除了其他人流方法术中的疼痛及各种远、近期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受到广泛欢迎.
作者:杜廷莲;韩小容;周关键;裴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危重综合征.临床上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以及发热为其特征.病死率高,发病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及时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90%以上可以存活.我们成功采用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琨琨;李忠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从2003年6月~2004年5月共13 620名健康志愿献血者血液,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RNA以及基因分布和序列特征.丙肝病毒抗体采用ELISA,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5′-非翻译区(5′-UTR)和核心区(Core)片断.病毒基因分型根据核心区序列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用于测序并分型.结果在所有13 620份志愿献血者标本中经ELISA试剂盒共检出67例丙肝抗体阳性,丙肝抗体阳性率为0.49%, 不同年龄组从0.27%~0.86%不等,不同性别间和婚否间无明显差异.对34份抗体阳性标本进一步分析,共扩增出24份5′-UTR阳性,病毒RNA血症阳性率为71%;共有22份标本成功扩增核心区片断并测序和基因分型,基因型1b占4份(18%),基因型2a占5份(23%),基因型3a占9份(41%),基因型3b占4份(18%).基因型3a为主要流行株.结论重庆地区志愿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率较低,有基因型1b、2a、3a和3b,以基因型3a为主要流行株.
作者:赵树铭;李兵;胡建;蒋天伦;肖瑞卿;林武存;夏志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1年5月~2005年5月,我院收治确诊为痛风的患者42例,其中曾被漏诊23例,本文对其临床首发症状及漏、误诊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胡冀;梁耀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常合并周围脏器损伤的严重腹部损伤,约占腹内脏器损伤的2.5%~5%[1],病死率高达12%~30%[2].并且由于其本身及其毗邻器官在解剖及生理上的特殊性,一旦损伤,术前诊断困难,即使剖腹探查,也易发生漏诊,初次手术探查漏诊率高达10%~20%,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3],由于诊断相对困难,误诊、漏诊率高,往往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为提高其诊疗水平,现对我院1991年5月~2005年6月收治的19例十二指肠闭合性损伤,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欣荣;彭杰;周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