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治策略报道

李卫;温海燕;蒋又新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切除术,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良性5例,恶性31例.5例良性肿瘤全部完整切除,31例恶性肿瘤中19例完整切除,2例部分切除,10例切取活检.联合脏器切除5例.结论 B型超声和CT是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及肿瘤完整切除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复发性肿瘤应积极再次手术探查.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科学、合理、安全输血

    输血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在现代医学中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输血医学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自1998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2000年10月1日实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来,采供血及临床输血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血液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均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旧的输血观念有待更新,输血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血液安全已成为一个国家政府部门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确保血液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大战略措施:(1)在所有地区建立良好的、受国家控制的、具有质量管理体系的输血服务机构;(2)只从低危人群的志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3)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输血传播疾病的筛查,并进行血型和相容性试验,血液成分制备需符合GMP规范;(4)通过临床上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真正做到只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需要的血液成分.

    作者:滕本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药物治疗异位妊娠101例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氨甲喋呤及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3种方法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 10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氨甲喋呤50mg/m2,一次肌肉注射.B组米非司酮50mg,q12h,连服3d.C组用氨甲喋呤50mg/m2一次肌肉注射,同时用米非司酮50mg,q12h,连服3d.结果 C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较A组和B组轻;3组附件包块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治疗未破裂异位妊娠均安全有效.但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治疗成功率较高,疗程较短,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温百端;刘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基层血站无偿献血队伍的发展

    自1998年我国正式实施<献血法>以后,标志着中国输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经过近年来输血医学界同仁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已经实现了从有偿,义务献血到无偿献血的平稳过度,显现出无偿献血的勃勃生机.但血液资源的紧张,血荒的发生又是全球面临的重要课题,基层血站也经受着同样的考验.抓好无偿献血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保证临床用血及用血安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作者就多年来如何做好无偿献血的组织宣传、队伍发展提出以下体会.

    作者:蒋春涛;陆红琼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危重综合征.临床上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以及发热为其特征.病死率高,发病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及时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90%以上可以存活.我们成功采用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琨琨;李忠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烯紫衫醇单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31例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单药多烯紫衫醇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31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接受多烯紫衫醇不同剂量的单药治疗.按平均剂量每21d给予75mg/m2,本组患者给药剂量范围每21d给予50~100mg/m2,中位剂量每21d为75mg/m2.评估多烯紫衫醇剂量与疗效及毒性的关系.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74.2%,随剂量降低,疗效降低.结论单药多烯紫衫醇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时,按标准剂量强度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是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可以选择并可加以广泛应用的良好方案.

    作者:田桂兰;周琦;朱晓玲;王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21例HIV抗体阳性报告分析

    目的分析抗-HIV阳性患者就医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加深临床医生对HIV感染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9月期间,在住院、门诊24 896例患者中用ELISA法或金标快速测试法初筛抗-HIV,阳性者再由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阳性者除1例门诊患者外,均做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HIV阳性18例,同时发现夫妻间传播3例.21例中经性传播17例,吸毒传播3例,1例不详.就诊当天送标本2份,第2天2份,第3天以后17份.有2例发现阳性时患者在手术台上.结论临床医师对HIV感染认识不够,需要加强宣传.

    作者:陈方祥;何静;刘建忠;罗梅;袁玲;韩梅;王俊;凌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透光旋切系统(TriVexTM)治疗大隐静脉曲张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以透光旋切系统(TriVexTM)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即透照下动力静脉切除术(TIPP)的疗效.方法以透光旋切系统(TriVexTM)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120例(160条肢体).结果 TIPP手术时间(不含腹股沟手术时间)平均为14.0min(2~60min).小腿部平均手术切口2.9个(2~6个).平均住院时间8.4d(2~16d).术后曲张静脉、下肢酸痛、色素沉着及皮肤溃疡消失.平均随访18.2个月(1~28个月)无复发,小腿无明显癍痕. 结论 TIPP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无复发、且美容效果好的优点.

    作者:费阳;李基业;王世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式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良性病变的患者118例施行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比较,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118例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与传统术式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少,伤口疼痛轻,肛门排气早,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切口小、瘢痕小、恢复快,具有微创化手术特点,不需专门设备,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作者:彭丽霞;杨名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 000只眼LASIK术前与术后的视力、屈光度进行比较、分析、随访. 结果中低度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后视力1.04±0.22,屈光度+0.43±0.15,高度组视力0.84±0.36, 屈光度0.25±0.76;超高度组视力0.54±0.76, 屈光度-2.25±1.24.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近视患者的接受,成为角膜屈光手术的主导术式.

    作者:沈志斌;吴松;王渝;杜川;秦玫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79例荨麻疹患者的血常规分析

    2004年1~3月,我科对本院门诊及住院的179例荨麻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在末梢血白细胞增高的患者中,大部分为感染所致,也有少部分为疾病本身或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由感染所致的荨麻疹患者常规用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而在加用抗生素后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干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丽珠赛乐、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丽珠赛乐、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HIE患儿随机分两组,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丽珠赛乐(5ml/d)、复方丹参注射液(2ml·kg-1·d-1),疗程10d.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有效率为5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丽珠赛乐、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

    作者:朱进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肠腺瘤癌变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大肠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92~2002年我院接受纤维结肠镜检的大肠腺瘤患者630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腺瘤共849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大肠腺瘤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腺瘤的癌变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腺瘤患者好发年龄为50~79岁,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癌变率有增加的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肠腺瘤的组织类型中管状腺瘤多,癌变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肠腺瘤随着直径的增大变得易癌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肠腺瘤具有多发性,多发性腺瘤患者较单发性腺瘤患者易发生腺瘤癌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腺瘤大小,组织类型,患者年龄.结论 (1)>70岁患者,多发性腺瘤患者易发生腺瘤癌变;(2)绒毛状腺瘤,直肠腺瘤,直径>2cm腺瘤易癌变;(3)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腺瘤大小、组织类型、患者年龄.

    作者:郭丹;张兴明;朱代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54例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4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2个月),评估疗效.结果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优良率为90.70%.结论 DHS是治疗粗隆间骨折佳方法之一,具有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活动,降低并发症等优点.

    作者:宦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脾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脾转移癌(MCS)的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报道3例MCS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3例MCS占1962~2005年214例脾病检的1.4%.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疼痛和肿快.综合文献资料,MCS有以下临床病理特征:(1)30~60岁占62.3%,中位年龄52.4岁;(2)79.6%有左上腹痛,68%伴脾肿大或包块;(3)大体观68.8%为结节型改变;(4)腺癌占77.9%.78.2%原发于结肠癌、肝癌、卵巢癌和胰腺癌;(5)影像学显示脾占位约82.7%,提示MCS 14.2%;(6)临床误诊约84.5%.结论 MCS很少见,临床误诊率高.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增强对MCS的诊断意识,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宋晓雪;孙安仁;李刚;王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讨论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4年我院经手术治疗9例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行手术治疗均获成功,随访8个月~5年,效果满意.结论慢性放射性小肠炎是一个进行性的疾病过程,主要因肠管狭窄引起肠梗阻、肠瘘、肠穿孔、出血宜手术治疗,受损小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或旁路吻合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杨效东;蔡建英;汪永钦;杨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左心衰竭99例临床急救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及运转方式.方法回顾我院急诊1994年3月~2005年8月,共收治左心衰竭并肺水肿99例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左心衰竭并肺水肿99例,经抢救及时,稳定途中转运,合理用药,及时护送,总有效率达80%.结论正确掌握急性左心衰竭发病时间,及时控制病情变化,就地、就近配合抢救,保持较好的体位搬运,监护及时运输安全有效.

    作者:李再元;李秋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抗原的表达及意义--与微量淋巴毒实验的比较

    目的对不同HLA-B27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微量淋巴毒法(MCLT)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4例患者外周血标本的HLA-B27抗原,将二者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并对患者人群中的B27荧光强度与发病年龄及患病时间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脊柱关节病组和对照组HLA-B27阳性例数及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率为94.8%,仅有7例不符合,而对照组的符合率为100%;B27荧光强度与起病年龄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r=0.345,P=0.026),而与患病时间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371,P=0.006).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准确可靠,HLA-B27检测对AS的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意义重大;B27表达强度与发病年龄及患病时间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作者:李维;王跃华;府伟灵;钟兵;方勇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白血病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主要在于患者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即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这是当前治愈白血病的主要障碍.由于一些免疫治疗方法可能对白血病微小病变有效,目前白血病的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白血病治疗中的热点.研究表明白血病在获得完全缓解后进行免疫治疗可提高疗效,并可望达到治愈白血病的目的.目前对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研究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疫苗及细胞因子等几方面,有的在体外实验中获得了明显效果,部分已进入一、二期临床试验阶段.现综述如下.

    作者:陈姝;娄世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站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危害和防护

    血站医护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很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主要的职业危险因素是针头刺伤引起的意外感染[1],对医护人员构成极大危险.护士(尤其是实习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因此了解针刺伤的危害因素及其预防处理措施,对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至关重要.

    作者:周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HIV经输血传播的防范与献血跟踪策略

    目的探索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方法.方法分析HIV感染窗口期的特点;论证献血跟踪策略(即血站采血后并不立即发出,而是将血液储存起来,并跟踪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到1个窗口期之后的1次HIV检验结果,只有跟踪结果阴性才能确认所采血液合格,否则不能发出.)的优越性.结果无法通过革新检测技术来消除HIV感染窗口期;病毒灭活技术也不能完全避免HIV经输血传播;献血跟踪策略的实施需要依赖血液长期保存技术、献血者的理解支持和法规政策的许可,而且会花费更多的检测费用和血液存储成本.但是,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掐断HIV经输血传播的渠道,还可以杜绝HCV、HBV等病原体经输血传播.结论献血跟踪策略是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有效方法,必然会赢得献血者和政策制定部门的支持.

    作者:蒋天伦;黎儒青;李兵;赵树铭;肖瑞卿;林武存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