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IV经输血传播的防范与献血跟踪策略

蒋天伦;黎儒青;李兵;赵树铭;肖瑞卿;林武存

关键词:HIV, 窗口期, 输血, 献血跟踪
摘要:目的探索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方法.方法分析HIV感染窗口期的特点;论证献血跟踪策略(即血站采血后并不立即发出,而是将血液储存起来,并跟踪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到1个窗口期之后的1次HIV检验结果,只有跟踪结果阴性才能确认所采血液合格,否则不能发出.)的优越性.结果无法通过革新检测技术来消除HIV感染窗口期;病毒灭活技术也不能完全避免HIV经输血传播;献血跟踪策略的实施需要依赖血液长期保存技术、献血者的理解支持和法规政策的许可,而且会花费更多的检测费用和血液存储成本.但是,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掐断HIV经输血传播的渠道,还可以杜绝HCV、HBV等病原体经输血传播.结论献血跟踪策略是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有效方法,必然会赢得献血者和政策制定部门的支持.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1例HIV抗体阳性报告分析

    目的分析抗-HIV阳性患者就医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加深临床医生对HIV感染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9月期间,在住院、门诊24 896例患者中用ELISA法或金标快速测试法初筛抗-HIV,阳性者再由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阳性者除1例门诊患者外,均做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HIV阳性18例,同时发现夫妻间传播3例.21例中经性传播17例,吸毒传播3例,1例不详.就诊当天送标本2份,第2天2份,第3天以后17份.有2例发现阳性时患者在手术台上.结论临床医师对HIV感染认识不够,需要加强宣传.

    作者:陈方祥;何静;刘建忠;罗梅;袁玲;韩梅;王俊;凌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微柱凝胶法在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检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法检测Rh血型抗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 1 680例患者中经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不规则血型抗体11例,阳性率0.65%,而凝聚胺法检测不规则血型抗体5例,阳性率0.30%.结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在不规则血型抗体检测中灵敏度较高,有利血型抗体的筛查,可以在临床推广.

    作者:邓莉萍;李忠俊;郑月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烯紫衫醇单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31例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单药多烯紫衫醇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31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接受多烯紫衫醇不同剂量的单药治疗.按平均剂量每21d给予75mg/m2,本组患者给药剂量范围每21d给予50~100mg/m2,中位剂量每21d为75mg/m2.评估多烯紫衫醇剂量与疗效及毒性的关系.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74.2%,随剂量降低,疗效降低.结论单药多烯紫衫醇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时,按标准剂量强度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是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可以选择并可加以广泛应用的良好方案.

    作者:田桂兰;周琦;朱晓玲;王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变应性哮喘研究进展

    变应性哮喘是由IgE抗体介导的免疫机制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IgE与变应性哮喘发生和气道高反应性(AHR)形成密切相关[1~3].IgE与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形成IgE-IgE受体复合物,使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致敏;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即与IgE-IgE受体复合物结合形成交联并触发效应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及其他炎性介质,引起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诱发哮喘.鉴于IgE在哮喘发生和炎症级联反应中所起的中心作用, 人们一直试图通过阻断IgE的作用来阻断哮喘发生和进展.近年制备的一种重组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mAb)omalizumab特别引人注目[4~11].Omalizumab能高度特异地与循环IgE结合并阻断IgE与效应细胞膜表面受体作用,阻止效应细胞脱颗粒,从而阻断哮喘发生和进展,其作用已在多期哮喘临床研究中证实,有望为变应性哮喘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作者:郭述良;罗永艾;吴亚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O型母亲抗-A、抗-B 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发病关系分析

    目的了解母亲体内免疫性抗-A、抗-B IgG抗体效价与ABO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发病关系.方法产前孕妇与丈夫标本按照常规鉴定ABO及Rh(D)血型,ABO血型不合者检测IgM与 IgG抗-A、抗-B抗体效价,检测孕妇血清溶血素效价;产后新生儿与母亲鉴定ABO及RhD抗原,ABO血型不合,患儿红细胞做直接抗人-IgG试验,患儿血浆游离抗体试验,患儿红细胞放散抗体3项试验.结果 80例孕妇抗体效价1∶2~8的共11例,占13.75%;1∶16~64的58例,占72.5% ;1∶128~512的共11例,占13.75% ; 新生儿溶血病阳性标本80例,3项试验均为阳性的52例,占总数65%;放散试验阳性的77例,占96.25%;直接抗人IgG试验阳性的65例,占81.25%.结论母亲O型婴儿A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B型,A型较B型重,A型3项试验阳性占71.6%,而B型只占51.85%.重庆地区ABO新生儿溶血病,母亲的免疫性抗-A、抗-B抗体效价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临界值应在1∶16,检测溶血素没有参考价值.

    作者:肖瑞卿;林武存;隆晓秋;许聃;曾杰;杨民;任德会;张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86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患者86例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单予盐酸左西替利嗪5mg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加用雷尼替丁150mg口服每日2次,两组患者连服4周,停药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有效率为70.73%.结论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韩庆东;汪小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情况及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铜绿假单孢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测55株铜绿假单孢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了解其分布情况,并对不同部位的铜绿假单孢菌的耐药率进行t检验.结果铜绿假单孢菌在ICU及呼吸科所占比例较大,且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痰及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的铜绿假单孢菌对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与从皮肤分泌物中培养出的铜绿假单孢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与从小便中培养出的铜绿假单孢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孢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于50%.结论必须加强各种消毒管理,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批、分类交替使用.

    作者:李茵;于高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抗原的表达及意义--与微量淋巴毒实验的比较

    目的对不同HLA-B27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微量淋巴毒法(MCLT)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4例患者外周血标本的HLA-B27抗原,将二者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并对患者人群中的B27荧光强度与发病年龄及患病时间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脊柱关节病组和对照组HLA-B27阳性例数及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率为94.8%,仅有7例不符合,而对照组的符合率为100%;B27荧光强度与起病年龄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r=0.345,P=0.026),而与患病时间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371,P=0.006).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准确可靠,HLA-B27检测对AS的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意义重大;B27表达强度与发病年龄及患病时间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作者:李维;王跃华;府伟灵;钟兵;方勇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式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良性病变的患者118例施行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比较,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118例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与传统术式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少,伤口疼痛轻,肛门排气早,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切口小、瘢痕小、恢复快,具有微创化手术特点,不需专门设备,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作者:彭丽霞;杨名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讨论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4年我院经手术治疗9例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行手术治疗均获成功,随访8个月~5年,效果满意.结论慢性放射性小肠炎是一个进行性的疾病过程,主要因肠管狭窄引起肠梗阻、肠瘘、肠穿孔、出血宜手术治疗,受损小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或旁路吻合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杨效东;蔡建英;汪永钦;杨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HIV经输血传播的防范与献血跟踪策略

    目的探索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方法.方法分析HIV感染窗口期的特点;论证献血跟踪策略(即血站采血后并不立即发出,而是将血液储存起来,并跟踪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到1个窗口期之后的1次HIV检验结果,只有跟踪结果阴性才能确认所采血液合格,否则不能发出.)的优越性.结果无法通过革新检测技术来消除HIV感染窗口期;病毒灭活技术也不能完全避免HIV经输血传播;献血跟踪策略的实施需要依赖血液长期保存技术、献血者的理解支持和法规政策的许可,而且会花费更多的检测费用和血液存储成本.但是,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掐断HIV经输血传播的渠道,还可以杜绝HCV、HBV等病原体经输血传播.结论献血跟踪策略是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有效方法,必然会赢得献血者和政策制定部门的支持.

    作者:蒋天伦;黎儒青;李兵;赵树铭;肖瑞卿;林武存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4 913例急性创伤住院患者输血的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4 913例急性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重点探讨了创伤患者血型分布、不同年龄、不同创伤部位的输血分布、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所占比例.方法通过查阅医疗中心电子患者档案、病历,对4 913例急性创伤患者的相关资料、数据经Excel和SPSS 1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913例急性创伤住院患者中有804例输血,占受伤总人数的16.37%;不同年龄组以>60岁输血比例高,40~60岁组人均输血量多;不同创伤部位输血分布以脊柱损伤组输血比例高,而多发性损伤组人均输血量多.结论为有利于急救,建议对于失血性休克的创伤患者可直接给予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红细胞.大量输血的患者可在输红细胞时,搭配输入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或冷沉淀,以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作者:何静;熊鸿雁;陈方祥;王爱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从2003年6月~2004年5月共13 620名健康志愿献血者血液,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RNA以及基因分布和序列特征.丙肝病毒抗体采用ELISA,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5′-非翻译区(5′-UTR)和核心区(Core)片断.病毒基因分型根据核心区序列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用于测序并分型.结果在所有13 620份志愿献血者标本中经ELISA试剂盒共检出67例丙肝抗体阳性,丙肝抗体阳性率为0.49%, 不同年龄组从0.27%~0.86%不等,不同性别间和婚否间无明显差异.对34份抗体阳性标本进一步分析,共扩增出24份5′-UTR阳性,病毒RNA血症阳性率为71%;共有22份标本成功扩增核心区片断并测序和基因分型,基因型1b占4份(18%),基因型2a占5份(23%),基因型3a占9份(41%),基因型3b占4份(18%).基因型3a为主要流行株.结论重庆地区志愿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率较低,有基因型1b、2a、3a和3b,以基因型3a为主要流行株.

    作者:赵树铭;李兵;胡建;蒋天伦;肖瑞卿;林武存;夏志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痛风患者42例临床首发症状及漏误诊分析

    2001年5月~2005年5月,我院收治确诊为痛风的患者42例,其中曾被漏诊23例,本文对其临床首发症状及漏、误诊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胡冀;梁耀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康复新液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36例临床观察

    目的为康复新液治疗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组用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用漱口液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口腔黏膜损伤的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口腔黏膜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新液可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从而迅速修复黏膜损伤,缓解疼痛.

    作者:何依群;王少龙;姜鹤群;易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站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危害和防护

    血站医护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很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主要的职业危险因素是针头刺伤引起的意外感染[1],对医护人员构成极大危险.护士(尤其是实习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因此了解针刺伤的危害因素及其预防处理措施,对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至关重要.

    作者:周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江津市6 289名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江津市无偿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以及HBsAg、HCVAb、HIVAb、TP-Ab在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感染率和传播趋势,为计划体检献血人数提供采血理论数据,保证采供血需要与安全.方法对江津市中心血库2003、2004年采供血原始血清学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2003年江津市参加无偿献血的共计2 622名,ALT不合格486例,HBsAg阳性93例,HCVAb阳性7例,HIVAb阳性1例,TP-Ab阳性10例;2004年共检测献血者 3 667名,ALT不合格655例,HBsAg阳性135例,HCVAb阳性16例,HIVAb 阳性2例,TP-Ab阳性30例.结论各监测项目阳性率在ABO血型系统中的分布无规律,且低于一般社会人群的感染率,这可能与献血者均来自于相对比较健康的社会人群有关;无偿献血者5项血清学监测合格率约为78%;HCVAb、HIVAb、TP-Ab的阳性率呈增高趋势.

    作者:余明超;严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19例治疗体会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常合并周围脏器损伤的严重腹部损伤,约占腹内脏器损伤的2.5%~5%[1],病死率高达12%~30%[2].并且由于其本身及其毗邻器官在解剖及生理上的特殊性,一旦损伤,术前诊断困难,即使剖腹探查,也易发生漏诊,初次手术探查漏诊率高达10%~20%,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3],由于诊断相对困难,误诊、漏诊率高,往往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为提高其诊疗水平,现对我院1991年5月~2005年6月收治的19例十二指肠闭合性损伤,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欣荣;彭杰;周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教学医院教学策略研究

    循证医学教育如何在临床教学医院开展有效教学,以提高临床医生的循证医学水平,是各医学高等院校和医院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开展循证医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为主,结合医院近几年循证医学教育的研究情况作了一些探讨.

    作者:陈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白血病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主要在于患者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即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这是当前治愈白血病的主要障碍.由于一些免疫治疗方法可能对白血病微小病变有效,目前白血病的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白血病治疗中的热点.研究表明白血病在获得完全缓解后进行免疫治疗可提高疗效,并可望达到治愈白血病的目的.目前对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研究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疫苗及细胞因子等几方面,有的在体外实验中获得了明显效果,部分已进入一、二期临床试验阶段.现综述如下.

    作者:陈姝;娄世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