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解除泪小点闭锁及泪小管的阻塞.方法泪道逆行植入直径0.65~1mm细硅胶管固定于同侧面部或鼻梁上.结果 32例(46只眼),治愈(38只眼),好转(5只眼),无效(3只眼),有效率达93%.结论泪道细硅胶管逆行植入外固定治疗上泪道阻塞,无创、眼部无刺激、操作简单、疗效肯定、适合基层.
作者:陈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本院铜绿假单孢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测55株铜绿假单孢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了解其分布情况,并对不同部位的铜绿假单孢菌的耐药率进行t检验.结果铜绿假单孢菌在ICU及呼吸科所占比例较大,且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痰及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的铜绿假单孢菌对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与从皮肤分泌物中培养出的铜绿假单孢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与从小便中培养出的铜绿假单孢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孢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于50%.结论必须加强各种消毒管理,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批、分类交替使用.
作者:李茵;于高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脾转移癌(MCS)的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报道3例MCS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3例MCS占1962~2005年214例脾病检的1.4%.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疼痛和肿快.综合文献资料,MCS有以下临床病理特征:(1)30~60岁占62.3%,中位年龄52.4岁;(2)79.6%有左上腹痛,68%伴脾肿大或包块;(3)大体观68.8%为结节型改变;(4)腺癌占77.9%.78.2%原发于结肠癌、肝癌、卵巢癌和胰腺癌;(5)影像学显示脾占位约82.7%,提示MCS 14.2%;(6)临床误诊约84.5%.结论 MCS很少见,临床误诊率高.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增强对MCS的诊断意识,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宋晓雪;孙安仁;李刚;王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心悸患者与对照者心率变异性的差异.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DCG)中的SDNN、SDANN、RMSSD、PNN50 4项时域指标对123例心悸患者和50例正常人、女性心悸患者与男性心悸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 (1)心悸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女性心悸组与男性心悸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悸患者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调控功能失衡.
作者:杨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4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2个月),评估疗效.结果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优良率为90.70%.结论 DHS是治疗粗隆间骨折佳方法之一,具有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活动,降低并发症等优点.
作者:宦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及运转方式.方法回顾我院急诊1994年3月~2005年8月,共收治左心衰竭并肺水肿99例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左心衰竭并肺水肿99例,经抢救及时,稳定途中转运,合理用药,及时护送,总有效率达80%.结论正确掌握急性左心衰竭发病时间,及时控制病情变化,就地、就近配合抢救,保持较好的体位搬运,监护及时运输安全有效.
作者:李再元;李秋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良性5例,恶性31例.5例良性肿瘤全部完整切除,31例恶性肿瘤中19例完整切除,2例部分切除,10例切取活检.联合脏器切除5例.结论 B型超声和CT是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及肿瘤完整切除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复发性肿瘤应积极再次手术探查.
作者:李卫;温海燕;蒋又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单药多烯紫衫醇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31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接受多烯紫衫醇不同剂量的单药治疗.按平均剂量每21d给予75mg/m2,本组患者给药剂量范围每21d给予50~100mg/m2,中位剂量每21d为75mg/m2.评估多烯紫衫醇剂量与疗效及毒性的关系.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74.2%,随剂量降低,疗效降低.结论单药多烯紫衫醇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时,按标准剂量强度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是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可以选择并可加以广泛应用的良好方案.
作者:田桂兰;周琦;朱晓玲;王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大肠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92~2002年我院接受纤维结肠镜检的大肠腺瘤患者630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腺瘤共849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大肠腺瘤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腺瘤的癌变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腺瘤患者好发年龄为50~79岁,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癌变率有增加的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肠腺瘤的组织类型中管状腺瘤多,癌变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肠腺瘤随着直径的增大变得易癌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肠腺瘤具有多发性,多发性腺瘤患者较单发性腺瘤患者易发生腺瘤癌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腺瘤大小,组织类型,患者年龄.结论 (1)>70岁患者,多发性腺瘤患者易发生腺瘤癌变;(2)绒毛状腺瘤,直肠腺瘤,直径>2cm腺瘤易癌变;(3)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腺瘤大小、组织类型、患者年龄.
作者:郭丹;张兴明;朱代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良性病变的患者118例施行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比较,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118例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与传统术式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少,伤口疼痛轻,肛门排气早,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切口小、瘢痕小、恢复快,具有微创化手术特点,不需专门设备,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作者:彭丽霞;杨名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讨论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4年我院经手术治疗9例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行手术治疗均获成功,随访8个月~5年,效果满意.结论慢性放射性小肠炎是一个进行性的疾病过程,主要因肠管狭窄引起肠梗阻、肠瘘、肠穿孔、出血宜手术治疗,受损小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或旁路吻合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杨效东;蔡建英;汪永钦;杨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氨甲喋呤及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3种方法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 10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氨甲喋呤50mg/m2,一次肌肉注射.B组米非司酮50mg,q12h,连服3d.C组用氨甲喋呤50mg/m2一次肌肉注射,同时用米非司酮50mg,q12h,连服3d.结果 C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较A组和B组轻;3组附件包块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治疗未破裂异位妊娠均安全有效.但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治疗成功率较高,疗程较短,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温百端;刘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 000只眼LASIK术前与术后的视力、屈光度进行比较、分析、随访. 结果中低度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后视力1.04±0.22,屈光度+0.43±0.15,高度组视力0.84±0.36, 屈光度0.25±0.76;超高度组视力0.54±0.76, 屈光度-2.25±1.24.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近视患者的接受,成为角膜屈光手术的主导术式.
作者:沈志斌;吴松;王渝;杜川;秦玫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以透光旋切系统(TriVexTM)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即透照下动力静脉切除术(TIPP)的疗效.方法以透光旋切系统(TriVexTM)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120例(160条肢体).结果 TIPP手术时间(不含腹股沟手术时间)平均为14.0min(2~60min).小腿部平均手术切口2.9个(2~6个).平均住院时间8.4d(2~16d).术后曲张静脉、下肢酸痛、色素沉着及皮肤溃疡消失.平均随访18.2个月(1~28个月)无复发,小腿无明显癍痕. 结论 TIPP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无复发、且美容效果好的优点.
作者:费阳;李基业;王世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由不同类型细胞分泌的对免疫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能使细胞发生趋化运动的低分子量(8~12kd)的细胞因子,在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造血细胞、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炎症的发生,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的发生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趋化因子的功能行使由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介导, 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控制着各种免疫细胞在循环系统和组织器官间定向迁移.迄今为止,已发现近50余种人的趋化因子,19种人的趋化因子受体.趋化因子受体是一类介导趋化因子行使功能的GTP-蛋白耦连的7次跨膜受体(GPCR),通常表达于免疫细胞、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按趋化因子的分类,可将趋化因子分为CXC、CC、C、CX3C 4个亚家族,又分别称为α、β、γ和δ趋化因子,其相应受体称为CC类受体(CCR),CXC类受体(CXCR),C和CX3C受体(CR、CX3CR)[1],分别包括6种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1~CXCR6)、11种CC趋化因子受体(CCR1~CCR11)、一种C趋化因子受体XCRl和一种CX3C趋化因子受体CX3CR1.
作者:曾涛;温剑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主要在于患者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即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这是当前治愈白血病的主要障碍.由于一些免疫治疗方法可能对白血病微小病变有效,目前白血病的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白血病治疗中的热点.研究表明白血病在获得完全缓解后进行免疫治疗可提高疗效,并可望达到治愈白血病的目的.目前对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研究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疫苗及细胞因子等几方面,有的在体外实验中获得了明显效果,部分已进入一、二期临床试验阶段.现综述如下.
作者:陈姝;娄世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利用哺乳动物细胞作实验的各国学者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细胞衰老的现象.无论这些细胞是源于人还是老鼠,是上皮细胞还是成纤维细胞.大部分正常细胞不可避免的都会经历衰老的过程.衰老发生于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或者在某些理化因素刺激的情况下.事实上,衰老是培养细胞持续传代的主要障碍,转化细胞系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可避免的要进入衰老状态.
作者:肖航;刘玮;司良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变应性哮喘是由IgE抗体介导的免疫机制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IgE与变应性哮喘发生和气道高反应性(AHR)形成密切相关[1~3].IgE与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形成IgE-IgE受体复合物,使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致敏;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即与IgE-IgE受体复合物结合形成交联并触发效应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及其他炎性介质,引起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诱发哮喘.鉴于IgE在哮喘发生和炎症级联反应中所起的中心作用, 人们一直试图通过阻断IgE的作用来阻断哮喘发生和进展.近年制备的一种重组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mAb)omalizumab特别引人注目[4~11].Omalizumab能高度特异地与循环IgE结合并阻断IgE与效应细胞膜表面受体作用,阻止效应细胞脱颗粒,从而阻断哮喘发生和进展,其作用已在多期哮喘临床研究中证实,有望为变应性哮喘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作者:郭述良;罗永艾;吴亚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前应用于临床中孕引产的方法有多种,但各有其优缺点.本院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曾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中孕引产,共165例引产病例.回顾性比较其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林干;郑美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1年5月~2005年5月,我院收治确诊为痛风的患者42例,其中曾被漏诊23例,本文对其临床首发症状及漏、误诊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胡冀;梁耀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食道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治疗效果欠佳.一旦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大部分已属中、晚期,已失去手术机会或不能做根治性切除术而只能行姑息性治疗,其生活质量及生存明显下降,因此内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食道癌内科治疗的疗效,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对所收治的46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给予PLFP方案化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晖;黎孝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常合并周围脏器损伤的严重腹部损伤,约占腹内脏器损伤的2.5%~5%[1],病死率高达12%~30%[2].并且由于其本身及其毗邻器官在解剖及生理上的特殊性,一旦损伤,术前诊断困难,即使剖腹探查,也易发生漏诊,初次手术探查漏诊率高达10%~20%,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3],由于诊断相对困难,误诊、漏诊率高,往往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为提高其诊疗水平,现对我院1991年5月~2005年6月收治的19例十二指肠闭合性损伤,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欣荣;彭杰;周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4年1~3月,我科对本院门诊及住院的179例荨麻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在末梢血白细胞增高的患者中,大部分为感染所致,也有少部分为疾病本身或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由感染所致的荨麻疹患者常规用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而在加用抗生素后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干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测,每年全世界大约有6 500万次人流,我国每年的人流例数持续在3 000万次左右.人流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使其已成为全球范围共同瞩目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广大妇女的生殖和心理健康.为了有效减轻妇女人流的病痛,增强其身心健康,我院自2004年3月以来,由逐步实践到普遍采用超声引导下无痛负压吸引人流术(以下简称超导无痛人流术)终止早孕,整个手术均一次成功,该手术明显消除了其他人流方法术中的疼痛及各种远、近期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受到广泛欢迎.
作者:杜廷莲;韩小容;周关键;裴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循证医学教育如何在临床教学医院开展有效教学,以提高临床医生的循证医学水平,是各医学高等院校和医院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开展循证医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为主,结合医院近几年循证医学教育的研究情况作了一些探讨.
作者:陈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患者86例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单予盐酸左西替利嗪5mg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加用雷尼替丁150mg口服每日2次,两组患者连服4周,停药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有效率为70.73%.结论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韩庆东;汪小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为康复新液治疗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组用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用漱口液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口腔黏膜损伤的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口腔黏膜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新液可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从而迅速修复黏膜损伤,缓解疼痛.
作者:何依群;王少龙;姜鹤群;易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丽珠赛乐、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HIE患儿随机分两组,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丽珠赛乐(5ml/d)、复方丹参注射液(2ml·kg-1·d-1),疗程10d.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有效率为5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丽珠赛乐、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
作者:朱进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甲状腺疾病多发于青年女性,传统的甲状腺手术会在颈前部留下一条6~10cm长的手术疤痕,瘢痕体质者尤为明显,而颈部是人体的裸露部位,明显的手术疤痕影响仪容,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颈部手术切口微小化[1]一直是甲状腺外科学者探索的问题之一 .内镜微创甲状腺手术(MIVA)就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微创外科新术式.我院自2004年6月~2006年1月对84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施行了内镜颈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朱晓琴;罗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输血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在现代医学中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输血医学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自1998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2000年10月1日实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来,采供血及临床输血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血液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均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旧的输血观念有待更新,输血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血液安全已成为一个国家政府部门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确保血液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大战略措施:(1)在所有地区建立良好的、受国家控制的、具有质量管理体系的输血服务机构;(2)只从低危人群的志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3)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输血传播疾病的筛查,并进行血型和相容性试验,血液成分制备需符合GMP规范;(4)通过临床上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真正做到只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需要的血液成分.
作者:滕本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总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方法预处理采用BuCy方案(马利兰4mg·kg-1·d-1×4d,环磷酰胺60mg·kg-1·d-1 ×2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胞素A(CsA)联合氨甲碟呤(MTX)、骁悉(MMF).结果 +16d造血重建.+24d开始出现GVHD,首先表现为眼部疾患,其后累及皮肤、胃肠道、肝脏、膀胱及骨髓等器官.+34d外周血DNA基因型转变为供者型;+74d血型完全转变为供者型.结论 GVHD 临床表现多样,以眼部疾患为首发表现较少见.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GVHD是提高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陈建斌;张红宾;黄超琼;王煜;胡宗会;周善壁;张国珍;詹廷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血液病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多数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尤为明显,输注机采血小板替代手工分离的血小板疗效明显,输注方便.方法本文116例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584例次.结果 584例次有489例次血小板回升明显,占83.7%,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有549例次,占94.1%.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时,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明显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并能迅速达到止血的目的,防止大出血并发症.
作者:滕本秀;段前碧;段慧玲;赵敏;李忠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血护士的服务对象既有健康者又有患者,是一种双向性服务工作[1].因此采血护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不但要有精湛、娴熟的采血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把献血者护理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作者:何小利;肖瑞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自1998年我国正式实施<献血法>以后,标志着中国输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经过近年来输血医学界同仁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已经实现了从有偿,义务献血到无偿献血的平稳过度,显现出无偿献血的勃勃生机.但血液资源的紧张,血荒的发生又是全球面临的重要课题,基层血站也经受着同样的考验.抓好无偿献血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保证临床用血及用血安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作者就多年来如何做好无偿献血的组织宣传、队伍发展提出以下体会.
作者:蒋春涛;陆红琼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抗-HIV阳性患者就医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加深临床医生对HIV感染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9月期间,在住院、门诊24 896例患者中用ELISA法或金标快速测试法初筛抗-HIV,阳性者再由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阳性者除1例门诊患者外,均做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HIV阳性18例,同时发现夫妻间传播3例.21例中经性传播17例,吸毒传播3例,1例不详.就诊当天送标本2份,第2天2份,第3天以后17份.有2例发现阳性时患者在手术台上.结论临床医师对HIV感染认识不够,需要加强宣传.
作者:陈方祥;何静;刘建忠;罗梅;袁玲;韩梅;王俊;凌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江津市无偿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以及HBsAg、HCVAb、HIVAb、TP-Ab在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感染率和传播趋势,为计划体检献血人数提供采血理论数据,保证采供血需要与安全.方法对江津市中心血库2003、2004年采供血原始血清学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2003年江津市参加无偿献血的共计2 622名,ALT不合格486例,HBsAg阳性93例,HCVAb阳性7例,HIVAb阳性1例,TP-Ab阳性10例;2004年共检测献血者 3 667名,ALT不合格655例,HBsAg阳性135例,HCVAb阳性16例,HIVAb 阳性2例,TP-Ab阳性30例.结论各监测项目阳性率在ABO血型系统中的分布无规律,且低于一般社会人群的感染率,这可能与献血者均来自于相对比较健康的社会人群有关;无偿献血者5项血清学监测合格率约为78%;HCVAb、HIVAb、TP-Ab的阳性率呈增高趋势.
作者:余明超;严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母亲体内免疫性抗-A、抗-B IgG抗体效价与ABO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发病关系.方法产前孕妇与丈夫标本按照常规鉴定ABO及Rh(D)血型,ABO血型不合者检测IgM与 IgG抗-A、抗-B抗体效价,检测孕妇血清溶血素效价;产后新生儿与母亲鉴定ABO及RhD抗原,ABO血型不合,患儿红细胞做直接抗人-IgG试验,患儿血浆游离抗体试验,患儿红细胞放散抗体3项试验.结果 80例孕妇抗体效价1∶2~8的共11例,占13.75%;1∶16~64的58例,占72.5% ;1∶128~512的共11例,占13.75% ; 新生儿溶血病阳性标本80例,3项试验均为阳性的52例,占总数65%;放散试验阳性的77例,占96.25%;直接抗人IgG试验阳性的65例,占81.25%.结论母亲O型婴儿A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B型,A型较B型重,A型3项试验阳性占71.6%,而B型只占51.85%.重庆地区ABO新生儿溶血病,母亲的免疫性抗-A、抗-B抗体效价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临界值应在1∶16,检测溶血素没有参考价值.
作者:肖瑞卿;林武存;隆晓秋;许聃;曾杰;杨民;任德会;张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索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方法.方法分析HIV感染窗口期的特点;论证献血跟踪策略(即血站采血后并不立即发出,而是将血液储存起来,并跟踪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到1个窗口期之后的1次HIV检验结果,只有跟踪结果阴性才能确认所采血液合格,否则不能发出.)的优越性.结果无法通过革新检测技术来消除HIV感染窗口期;病毒灭活技术也不能完全避免HIV经输血传播;献血跟踪策略的实施需要依赖血液长期保存技术、献血者的理解支持和法规政策的许可,而且会花费更多的检测费用和血液存储成本.但是,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掐断HIV经输血传播的渠道,还可以杜绝HCV、HBV等病原体经输血传播.结论献血跟踪策略是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有效方法,必然会赢得献血者和政策制定部门的支持.
作者:蒋天伦;黎儒青;李兵;赵树铭;肖瑞卿;林武存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4 913例急性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重点探讨了创伤患者血型分布、不同年龄、不同创伤部位的输血分布、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所占比例.方法通过查阅医疗中心电子患者档案、病历,对4 913例急性创伤患者的相关资料、数据经Excel和SPSS 1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913例急性创伤住院患者中有804例输血,占受伤总人数的16.37%;不同年龄组以>60岁输血比例高,40~60岁组人均输血量多;不同创伤部位输血分布以脊柱损伤组输血比例高,而多发性损伤组人均输血量多.结论为有利于急救,建议对于失血性休克的创伤患者可直接给予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红细胞.大量输血的患者可在输红细胞时,搭配输入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或冷沉淀,以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作者:何静;熊鸿雁;陈方祥;王爱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危重综合征.临床上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以及发热为其特征.病死率高,发病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及时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90%以上可以存活.我们成功采用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琨琨;李忠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血站医护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很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主要的职业危险因素是针头刺伤引起的意外感染[1],对医护人员构成极大危险.护士(尤其是实习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因此了解针刺伤的危害因素及其预防处理措施,对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至关重要.
作者:周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法检测Rh血型抗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 1 680例患者中经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不规则血型抗体11例,阳性率0.65%,而凝聚胺法检测不规则血型抗体5例,阳性率0.30%.结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在不规则血型抗体检测中灵敏度较高,有利血型抗体的筛查,可以在临床推广.
作者:邓莉萍;李忠俊;郑月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用两种方法检测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分析二者之间有无差异.方法主要检测方法是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IgG试验、血清游离抗体检测及患儿红细胞放散液鉴定3项试验,用传统的抗人-IgG试验与戴安娜卡式系统比较.结果用抗人-IgG法检测210例,阳性51例,占24.29%.用卡式检测375例,阳性129例,占31.7%.结论采用两种方法,对3项试验中游离抗体鉴定与放散液鉴定的结果比较,卡式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抗人-IgG法,操作简单,结果稳定且易保存,灵敏度高,能检测到十分微弱的抗原抗体反应和不完全抗体的存在.样本需用量少,有利于新生儿及少血样本的检测.
作者:肖瑞卿;林武存;曾杰;许聃;隆晓秋;任德会;张红;杨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对不同HLA-B27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微量淋巴毒法(MCLT)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4例患者外周血标本的HLA-B27抗原,将二者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并对患者人群中的B27荧光强度与发病年龄及患病时间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脊柱关节病组和对照组HLA-B27阳性例数及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率为94.8%,仅有7例不符合,而对照组的符合率为100%;B27荧光强度与起病年龄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r=0.345,P=0.026),而与患病时间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371,P=0.006).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准确可靠,HLA-B27检测对AS的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意义重大;B27表达强度与发病年龄及患病时间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作者:李维;王跃华;府伟灵;钟兵;方勇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柔红霉素在体外诱导Jurkat细胞发生凋亡的规律.方法应用DNR体外作用于Jurkat细胞,研究DNR诱导Jurkat 细胞凋亡的规律,Annexin V/PI双标法流式细胞仪检测Jurkat细胞凋亡率,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0.1~2.0μmol/L浓度范围DNR作用一定时间后,Jurkat细胞的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与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DNR作用后Jurkat细胞G2/M期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一定浓度的DNR在体外可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呈现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关系,其机制可能与DNR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作者:李忠俊;陈幸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从2003年6月~2004年5月共13 620名健康志愿献血者血液,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RNA以及基因分布和序列特征.丙肝病毒抗体采用ELISA,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5′-非翻译区(5′-UTR)和核心区(Core)片断.病毒基因分型根据核心区序列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用于测序并分型.结果在所有13 620份志愿献血者标本中经ELISA试剂盒共检出67例丙肝抗体阳性,丙肝抗体阳性率为0.49%, 不同年龄组从0.27%~0.86%不等,不同性别间和婚否间无明显差异.对34份抗体阳性标本进一步分析,共扩增出24份5′-UTR阳性,病毒RNA血症阳性率为71%;共有22份标本成功扩增核心区片断并测序和基因分型,基因型1b占4份(18%),基因型2a占5份(23%),基因型3a占9份(41%),基因型3b占4份(18%).基因型3a为主要流行株.结论重庆地区志愿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率较低,有基因型1b、2a、3a和3b,以基因型3a为主要流行株.
作者:赵树铭;李兵;胡建;蒋天伦;肖瑞卿;林武存;夏志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黄疸患儿中溶血病 (HDN)的发病率.方法血清学检查参照<输血技术手册>进行.结果 19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血清学检查中,阳性89例,其中ABO系统 85例,Rh系统4例.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血清学检查,可早期明确诊断,提高治愈率.
作者:罗梅;何静;陈方祥;刘建忠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