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瑞卿;林武存;曾杰;许聃;隆晓秋;任德会;张红;杨民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常合并周围脏器损伤的严重腹部损伤,约占腹内脏器损伤的2.5%~5%[1],病死率高达12%~30%[2].并且由于其本身及其毗邻器官在解剖及生理上的特殊性,一旦损伤,术前诊断困难,即使剖腹探查,也易发生漏诊,初次手术探查漏诊率高达10%~20%,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3],由于诊断相对困难,误诊、漏诊率高,往往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为提高其诊疗水平,现对我院1991年5月~2005年6月收治的19例十二指肠闭合性损伤,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欣荣;彭杰;周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江津市无偿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以及HBsAg、HCVAb、HIVAb、TP-Ab在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感染率和传播趋势,为计划体检献血人数提供采血理论数据,保证采供血需要与安全.方法对江津市中心血库2003、2004年采供血原始血清学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2003年江津市参加无偿献血的共计2 622名,ALT不合格486例,HBsAg阳性93例,HCVAb阳性7例,HIVAb阳性1例,TP-Ab阳性10例;2004年共检测献血者 3 667名,ALT不合格655例,HBsAg阳性135例,HCVAb阳性16例,HIVAb 阳性2例,TP-Ab阳性30例.结论各监测项目阳性率在ABO血型系统中的分布无规律,且低于一般社会人群的感染率,这可能与献血者均来自于相对比较健康的社会人群有关;无偿献血者5项血清学监测合格率约为78%;HCVAb、HIVAb、TP-Ab的阳性率呈增高趋势.
作者:余明超;严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利用哺乳动物细胞作实验的各国学者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细胞衰老的现象.无论这些细胞是源于人还是老鼠,是上皮细胞还是成纤维细胞.大部分正常细胞不可避免的都会经历衰老的过程.衰老发生于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或者在某些理化因素刺激的情况下.事实上,衰老是培养细胞持续传代的主要障碍,转化细胞系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可避免的要进入衰老状态.
作者:肖航;刘玮;司良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4 913例急性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重点探讨了创伤患者血型分布、不同年龄、不同创伤部位的输血分布、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所占比例.方法通过查阅医疗中心电子患者档案、病历,对4 913例急性创伤患者的相关资料、数据经Excel和SPSS 1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913例急性创伤住院患者中有804例输血,占受伤总人数的16.37%;不同年龄组以>60岁输血比例高,40~60岁组人均输血量多;不同创伤部位输血分布以脊柱损伤组输血比例高,而多发性损伤组人均输血量多.结论为有利于急救,建议对于失血性休克的创伤患者可直接给予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红细胞.大量输血的患者可在输红细胞时,搭配输入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或冷沉淀,以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作者:何静;熊鸿雁;陈方祥;王爱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对不同HLA-B27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微量淋巴毒法(MCLT)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4例患者外周血标本的HLA-B27抗原,将二者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并对患者人群中的B27荧光强度与发病年龄及患病时间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脊柱关节病组和对照组HLA-B27阳性例数及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率为94.8%,仅有7例不符合,而对照组的符合率为100%;B27荧光强度与起病年龄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r=0.345,P=0.026),而与患病时间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371,P=0.006).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准确可靠,HLA-B27检测对AS的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意义重大;B27表达强度与发病年龄及患病时间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作者:李维;王跃华;府伟灵;钟兵;方勇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单药多烯紫衫醇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31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接受多烯紫衫醇不同剂量的单药治疗.按平均剂量每21d给予75mg/m2,本组患者给药剂量范围每21d给予50~100mg/m2,中位剂量每21d为75mg/m2.评估多烯紫衫醇剂量与疗效及毒性的关系.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74.2%,随剂量降低,疗效降低.结论单药多烯紫衫醇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时,按标准剂量强度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是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可以选择并可加以广泛应用的良好方案.
作者:田桂兰;周琦;朱晓玲;王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氨甲喋呤及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3种方法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 10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氨甲喋呤50mg/m2,一次肌肉注射.B组米非司酮50mg,q12h,连服3d.C组用氨甲喋呤50mg/m2一次肌肉注射,同时用米非司酮50mg,q12h,连服3d.结果 C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较A组和B组轻;3组附件包块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治疗未破裂异位妊娠均安全有效.但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治疗成功率较高,疗程较短,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温百端;刘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丽珠赛乐、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HIE患儿随机分两组,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丽珠赛乐(5ml/d)、复方丹参注射液(2ml·kg-1·d-1),疗程10d.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有效率为5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丽珠赛乐、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
作者:朱进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讨论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4年我院经手术治疗9例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行手术治疗均获成功,随访8个月~5年,效果满意.结论慢性放射性小肠炎是一个进行性的疾病过程,主要因肠管狭窄引起肠梗阻、肠瘘、肠穿孔、出血宜手术治疗,受损小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或旁路吻合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杨效东;蔡建英;汪永钦;杨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抗-HIV阳性患者就医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加深临床医生对HIV感染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9月期间,在住院、门诊24 896例患者中用ELISA法或金标快速测试法初筛抗-HIV,阳性者再由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阳性者除1例门诊患者外,均做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HIV阳性18例,同时发现夫妻间传播3例.21例中经性传播17例,吸毒传播3例,1例不详.就诊当天送标本2份,第2天2份,第3天以后17份.有2例发现阳性时患者在手术台上.结论临床医师对HIV感染认识不够,需要加强宣传.
作者:陈方祥;何静;刘建忠;罗梅;袁玲;韩梅;王俊;凌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从2003年6月~2004年5月共13 620名健康志愿献血者血液,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RNA以及基因分布和序列特征.丙肝病毒抗体采用ELISA,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5′-非翻译区(5′-UTR)和核心区(Core)片断.病毒基因分型根据核心区序列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用于测序并分型.结果在所有13 620份志愿献血者标本中经ELISA试剂盒共检出67例丙肝抗体阳性,丙肝抗体阳性率为0.49%, 不同年龄组从0.27%~0.86%不等,不同性别间和婚否间无明显差异.对34份抗体阳性标本进一步分析,共扩增出24份5′-UTR阳性,病毒RNA血症阳性率为71%;共有22份标本成功扩增核心区片断并测序和基因分型,基因型1b占4份(18%),基因型2a占5份(23%),基因型3a占9份(41%),基因型3b占4份(18%).基因型3a为主要流行株.结论重庆地区志愿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率较低,有基因型1b、2a、3a和3b,以基因型3a为主要流行株.
作者:赵树铭;李兵;胡建;蒋天伦;肖瑞卿;林武存;夏志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血护士的服务对象既有健康者又有患者,是一种双向性服务工作[1].因此采血护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不但要有精湛、娴熟的采血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把献血者护理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作者:何小利;肖瑞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 000只眼LASIK术前与术后的视力、屈光度进行比较、分析、随访. 结果中低度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后视力1.04±0.22,屈光度+0.43±0.15,高度组视力0.84±0.36, 屈光度0.25±0.76;超高度组视力0.54±0.76, 屈光度-2.25±1.24.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近视患者的接受,成为角膜屈光手术的主导术式.
作者:沈志斌;吴松;王渝;杜川;秦玫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良性病变的患者118例施行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比较,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118例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与传统术式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少,伤口疼痛轻,肛门排气早,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切口小、瘢痕小、恢复快,具有微创化手术特点,不需专门设备,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作者:彭丽霞;杨名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主要在于患者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即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这是当前治愈白血病的主要障碍.由于一些免疫治疗方法可能对白血病微小病变有效,目前白血病的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白血病治疗中的热点.研究表明白血病在获得完全缓解后进行免疫治疗可提高疗效,并可望达到治愈白血病的目的.目前对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研究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疫苗及细胞因子等几方面,有的在体外实验中获得了明显效果,部分已进入一、二期临床试验阶段.现综述如下.
作者:陈姝;娄世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测,每年全世界大约有6 500万次人流,我国每年的人流例数持续在3 000万次左右.人流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使其已成为全球范围共同瞩目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广大妇女的生殖和心理健康.为了有效减轻妇女人流的病痛,增强其身心健康,我院自2004年3月以来,由逐步实践到普遍采用超声引导下无痛负压吸引人流术(以下简称超导无痛人流术)终止早孕,整个手术均一次成功,该手术明显消除了其他人流方法术中的疼痛及各种远、近期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受到广泛欢迎.
作者:杜廷莲;韩小容;周关键;裴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良性5例,恶性31例.5例良性肿瘤全部完整切除,31例恶性肿瘤中19例完整切除,2例部分切除,10例切取活检.联合脏器切除5例.结论 B型超声和CT是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及肿瘤完整切除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复发性肿瘤应积极再次手术探查.
作者:李卫;温海燕;蒋又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输血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在现代医学中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输血医学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自1998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2000年10月1日实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来,采供血及临床输血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血液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均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旧的输血观念有待更新,输血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血液安全已成为一个国家政府部门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确保血液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大战略措施:(1)在所有地区建立良好的、受国家控制的、具有质量管理体系的输血服务机构;(2)只从低危人群的志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3)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输血传播疾病的筛查,并进行血型和相容性试验,血液成分制备需符合GMP规范;(4)通过临床上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真正做到只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需要的血液成分.
作者:滕本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法检测Rh血型抗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 1 680例患者中经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不规则血型抗体11例,阳性率0.65%,而凝聚胺法检测不规则血型抗体5例,阳性率0.30%.结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在不规则血型抗体检测中灵敏度较高,有利血型抗体的筛查,可以在临床推广.
作者:邓莉萍;李忠俊;郑月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为康复新液治疗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组用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用漱口液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口腔黏膜损伤的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口腔黏膜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新液可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从而迅速修复黏膜损伤,缓解疼痛.
作者:何依群;王少龙;姜鹤群;易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