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86例疗效观察

韩庆东;汪小敏

关键词:荨麻疹, 慢性, 盐酸左西替利嗪, 雷尼替丁
摘要:目的评价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患者86例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单予盐酸左西替利嗪5mg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加用雷尼替丁150mg口服每日2次,两组患者连服4周,停药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有效率为70.73%.结论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从2003年6月~2004年5月共13 620名健康志愿献血者血液,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RNA以及基因分布和序列特征.丙肝病毒抗体采用ELISA,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5′-非翻译区(5′-UTR)和核心区(Core)片断.病毒基因分型根据核心区序列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用于测序并分型.结果在所有13 620份志愿献血者标本中经ELISA试剂盒共检出67例丙肝抗体阳性,丙肝抗体阳性率为0.49%, 不同年龄组从0.27%~0.86%不等,不同性别间和婚否间无明显差异.对34份抗体阳性标本进一步分析,共扩增出24份5′-UTR阳性,病毒RNA血症阳性率为71%;共有22份标本成功扩增核心区片断并测序和基因分型,基因型1b占4份(18%),基因型2a占5份(23%),基因型3a占9份(41%),基因型3b占4份(18%).基因型3a为主要流行株.结论重庆地区志愿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率较低,有基因型1b、2a、3a和3b,以基因型3a为主要流行株.

    作者:赵树铭;李兵;胡建;蒋天伦;肖瑞卿;林武存;夏志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式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良性病变的患者118例施行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比较,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118例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与传统术式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少,伤口疼痛轻,肛门排气早,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小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切口小、瘢痕小、恢复快,具有微创化手术特点,不需专门设备,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作者:彭丽霞;杨名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脾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脾转移癌(MCS)的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报道3例MCS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3例MCS占1962~2005年214例脾病检的1.4%.主要表现为左上腹疼痛和肿快.综合文献资料,MCS有以下临床病理特征:(1)30~60岁占62.3%,中位年龄52.4岁;(2)79.6%有左上腹痛,68%伴脾肿大或包块;(3)大体观68.8%为结节型改变;(4)腺癌占77.9%.78.2%原发于结肠癌、肝癌、卵巢癌和胰腺癌;(5)影像学显示脾占位约82.7%,提示MCS 14.2%;(6)临床误诊约84.5%.结论 MCS很少见,临床误诊率高.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临床上应提高警惕,增强对MCS的诊断意识,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宋晓雪;孙安仁;李刚;王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微柱凝胶法在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检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法检测Rh血型抗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 1 680例患者中经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不规则血型抗体11例,阳性率0.65%,而凝聚胺法检测不规则血型抗体5例,阳性率0.30%.结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在不规则血型抗体检测中灵敏度较高,有利血型抗体的筛查,可以在临床推广.

    作者:邓莉萍;李忠俊;郑月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PLFP方案治疗食道癌46例临床观察

    食道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治疗效果欠佳.一旦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大部分已属中、晚期,已失去手术机会或不能做根治性切除术而只能行姑息性治疗,其生活质量及生存明显下降,因此内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食道癌内科治疗的疗效,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对所收治的46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给予PLFP方案化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晖;黎孝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O型母亲抗-A、抗-B 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发病关系分析

    目的了解母亲体内免疫性抗-A、抗-B IgG抗体效价与ABO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发病关系.方法产前孕妇与丈夫标本按照常规鉴定ABO及Rh(D)血型,ABO血型不合者检测IgM与 IgG抗-A、抗-B抗体效价,检测孕妇血清溶血素效价;产后新生儿与母亲鉴定ABO及RhD抗原,ABO血型不合,患儿红细胞做直接抗人-IgG试验,患儿血浆游离抗体试验,患儿红细胞放散抗体3项试验.结果 80例孕妇抗体效价1∶2~8的共11例,占13.75%;1∶16~64的58例,占72.5% ;1∶128~512的共11例,占13.75% ; 新生儿溶血病阳性标本80例,3项试验均为阳性的52例,占总数65%;放散试验阳性的77例,占96.25%;直接抗人IgG试验阳性的65例,占81.25%.结论母亲O型婴儿A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B型,A型较B型重,A型3项试验阳性占71.6%,而B型只占51.85%.重庆地区ABO新生儿溶血病,母亲的免疫性抗-A、抗-B抗体效价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临界值应在1∶16,检测溶血素没有参考价值.

    作者:肖瑞卿;林武存;隆晓秋;许聃;曾杰;杨民;任德会;张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不同方法终止中期妊娠的临床比较

    目前应用于临床中孕引产的方法有多种,但各有其优缺点.本院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曾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中孕引产,共165例引产病例.回顾性比较其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林干;郑美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变应性哮喘研究进展

    变应性哮喘是由IgE抗体介导的免疫机制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IgE与变应性哮喘发生和气道高反应性(AHR)形成密切相关[1~3].IgE与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形成IgE-IgE受体复合物,使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致敏;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即与IgE-IgE受体复合物结合形成交联并触发效应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及其他炎性介质,引起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诱发哮喘.鉴于IgE在哮喘发生和炎症级联反应中所起的中心作用, 人们一直试图通过阻断IgE的作用来阻断哮喘发生和进展.近年制备的一种重组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mAb)omalizumab特别引人注目[4~11].Omalizumab能高度特异地与循环IgE结合并阻断IgE与效应细胞膜表面受体作用,阻止效应细胞脱颗粒,从而阻断哮喘发生和进展,其作用已在多期哮喘临床研究中证实,有望为变应性哮喘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作者:郭述良;罗永艾;吴亚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预存式自身贮血的护理体会

    采血护士的服务对象既有健康者又有患者,是一种双向性服务工作[1].因此采血护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不但要有精湛、娴熟的采血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把献血者护理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作者:何小利;肖瑞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教学医院教学策略研究

    循证医学教育如何在临床教学医院开展有效教学,以提高临床医生的循证医学水平,是各医学高等院校和医院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开展循证医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为主,结合医院近几年循证医学教育的研究情况作了一些探讨.

    作者:陈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药物治疗异位妊娠101例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氨甲喋呤及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3种方法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 10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氨甲喋呤50mg/m2,一次肌肉注射.B组米非司酮50mg,q12h,连服3d.C组用氨甲喋呤50mg/m2一次肌肉注射,同时用米非司酮50mg,q12h,连服3d.结果 C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较A组和B组轻;3组附件包块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治疗未破裂异位妊娠均安全有效.但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治疗成功率较高,疗程较短,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温百端;刘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透光旋切系统(TriVexTM)治疗大隐静脉曲张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以透光旋切系统(TriVexTM)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即透照下动力静脉切除术(TIPP)的疗效.方法以透光旋切系统(TriVexTM)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120例(160条肢体).结果 TIPP手术时间(不含腹股沟手术时间)平均为14.0min(2~60min).小腿部平均手术切口2.9个(2~6个).平均住院时间8.4d(2~16d).术后曲张静脉、下肢酸痛、色素沉着及皮肤溃疡消失.平均随访18.2个月(1~28个月)无复发,小腿无明显癍痕. 结论 TIPP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无复发、且美容效果好的优点.

    作者:费阳;李基业;王世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超声引导下907例人工流产术体会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测,每年全世界大约有6 500万次人流,我国每年的人流例数持续在3 000万次左右.人流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使其已成为全球范围共同瞩目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广大妇女的生殖和心理健康.为了有效减轻妇女人流的病痛,增强其身心健康,我院自2004年3月以来,由逐步实践到普遍采用超声引导下无痛负压吸引人流术(以下简称超导无痛人流术)终止早孕,整个手术均一次成功,该手术明显消除了其他人流方法术中的疼痛及各种远、近期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受到广泛欢迎.

    作者:杜廷莲;韩小容;周关键;裴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站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危害和防护

    血站医护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很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主要的职业危险因素是针头刺伤引起的意外感染[1],对医护人员构成极大危险.护士(尤其是实习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因此了解针刺伤的危害因素及其预防处理措施,对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至关重要.

    作者:周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端粒解帽与细胞衰老

    利用哺乳动物细胞作实验的各国学者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细胞衰老的现象.无论这些细胞是源于人还是老鼠,是上皮细胞还是成纤维细胞.大部分正常细胞不可避免的都会经历衰老的过程.衰老发生于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或者在某些理化因素刺激的情况下.事实上,衰老是培养细胞持续传代的主要障碍,转化细胞系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可避免的要进入衰老状态.

    作者:肖航;刘玮;司良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科学、合理、安全输血

    输血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在现代医学中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输血医学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自1998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2000年10月1日实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来,采供血及临床输血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血液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均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旧的输血观念有待更新,输血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血液安全已成为一个国家政府部门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确保血液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大战略措施:(1)在所有地区建立良好的、受国家控制的、具有质量管理体系的输血服务机构;(2)只从低危人群的志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3)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输血传播疾病的筛查,并进行血型和相容性试验,血液成分制备需符合GMP规范;(4)通过临床上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真正做到只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需要的血液成分.

    作者:滕本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21例HIV抗体阳性报告分析

    目的分析抗-HIV阳性患者就医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加深临床医生对HIV感染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9月期间,在住院、门诊24 896例患者中用ELISA法或金标快速测试法初筛抗-HIV,阳性者再由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阳性者除1例门诊患者外,均做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HIV阳性18例,同时发现夫妻间传播3例.21例中经性传播17例,吸毒传播3例,1例不详.就诊当天送标本2份,第2天2份,第3天以后17份.有2例发现阳性时患者在手术台上.结论临床医师对HIV感染认识不够,需要加强宣传.

    作者:陈方祥;何静;刘建忠;罗梅;袁玲;韩梅;王俊;凌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86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患者86例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单予盐酸左西替利嗪5mg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加用雷尼替丁150mg口服每日2次,两组患者连服4周,停药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有效率为70.73%.结论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韩庆东;汪小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痛风患者42例临床首发症状及漏误诊分析

    2001年5月~2005年5月,我院收治确诊为痛风的患者42例,其中曾被漏诊23例,本文对其临床首发症状及漏、误诊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胡冀;梁耀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79例荨麻疹患者的血常规分析

    2004年1~3月,我科对本院门诊及住院的179例荨麻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在末梢血白细胞增高的患者中,大部分为感染所致,也有少部分为疾病本身或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由感染所致的荨麻疹患者常规用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而在加用抗生素后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干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