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的临床观察

田峰;陈俊芳;周晓曦

关键词:分娩, 自控镇痛
摘要: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减轻和消除分娩疼痛以及对产程、分娩方式、胎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产科及麻醉科禁忌证、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初产妇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施行任何镇痛方法的初产妇100例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以及产程进展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结果 观察组分娩时疼痛程度为Ⅰ~Ⅱ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产程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产程、第3产程、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EA分娩镇痛效果可靠,且能降低剖宫产率,而对胎儿及产妇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脓毒症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创伤、烧伤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美国每年约有75万脓毒症患者,约22~25万人死亡,其中儿童脓毒症死亡率为10%,成人死亡率高达40%[1].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道,脓毒症在美国是第12位死因.自1991年脓毒症(sepsis)的概念提出以来,针对脓毒症的研究日益加深.2002年10月,欧洲危重病协会和国际脓毒症论坛提出了<巴塞罗那宣言>,共同呼吁采取措施减少脓毒症,争取在今后5年内将脓毒症的病死率降低25%.2004年美国胸科年会和欧洲呼吸病年会上,脓毒症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热点.但由于脓毒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救治十分困难,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凝血及组织损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2].因此,脓毒症是现代危重病医学面临的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成为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阻碍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的突出难题.近年来,尽管脓毒症发病规律与临床意义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炎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故加强对脓毒症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作者:李军;周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新型合成肽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合成肽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大鼠移植肾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工标准固相合成法新型肽,3H-TdR掺入法观察其在体外对人外周单核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建立原位大鼠异基因肾移植模型32例,设合成肽加CsA治疗组、合成肽治疗组、CsA治疗组以及对照组4组,每组8例,观察大鼠移植肾脏存活时间及移植肾功能.结果 合成肽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及MLR的增殖反应;围手术期应用合成肽结合小剂量CsA,能显著延长同种大鼠移植肾脏的存活时间(54d),并维持较低的血清肌酐水平[(47.40±11.2)mmol/L].结论 合成肽能显著抑制人外周单核细胞经丝裂原或同种抗原刺激引起的增殖反应,围手术期应用新型合成肽结合小剂量CsA,能显著延长异基因移植物存活时间及功能,表明合成肽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器官移植免疫调节药物.

    作者:易善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黏附分子基因表达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作用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作用.方法 (1)在取肾同时取供体脾脏,并制成脾细胞悬液.在术前及术后第4天分别抽取受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出淋巴细胞.同时跟踪调查受者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2)以供者及无关者脾细胞为刺激细胞,受者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采用MTT法测定供者及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受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在供体脾细胞、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及未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本组研究了35例能够获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供体脾细胞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10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8.6%.(2)术前及术后第4天时,供体及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受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正常组淋巴细胞对供体脾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术后较术前的下降值明显高于排斥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和排斥组淋巴细胞对无关者脾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术后较术前的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及术后4d,未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4d,无关者脾细胞对受者淋巴细胞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4d,供者脾细胞对受者淋巴细胞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术前、术后受者淋巴细胞对供体特异抗原及无关者抗原反应的刺激指数,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预测作用;而术后,受者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的刺激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值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术前、术后在无关者抗原刺激及无抗原刺激时,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预测作用.(3)术前、术后在供体特异抗原刺激时,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有明显预测作用.

    作者:王书龙;张艮甫;黄赤兵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46例临床观察

    目的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简单,效果确切.结论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望成为治疗鼻出血的首选方法.

    作者:邱建立;陈中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医学影像诊断学消化系统教学体会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本文总结了作者在消化系统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体会,主要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

    作者:曾燕;赵建农;谢微波;钟维佳;罗银灯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胃肠X线机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0例临床分析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要求X线机具有良好的性能,可以从前后位及侧位观察心脏影像,有电视显像屏幕和照像功能,床位移动灵活,操作方便的C型臂X线机.但目前刚开始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市、县级医院能配置C型臂X线机的并不普遍,为适应患者治疗需要,我们在开展心脏介入治疗的前期利用800mA岛津胃肠X线机从1999~2004年10月共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0例,并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裕忠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策略构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务人员及科研工作者对医学文献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图书价格却不断上涨,几乎所有的医学图书馆都被迫采取减书保刊,或全面压缩订购,导致购书经费短缺与临床、科研工作者对书刊资料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严峻局面.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善,势必影响医学工作者利用文献,终影响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临床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医学图书馆界必须寻求新的途径,以保证必要的文献来源,组织起来,走图书馆大协作即馆际合作的道路,实现医学文献资源共享,可能是摆脱当前和今后困境的惟一出路[1, 2].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国际医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21世纪我国医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由之路.多年来,在推进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实际操作中举步为难,存在着体制、经费、协调、技术支持等各方面的难题[3].但尽管如此,实现医学文献资源共享势在必行,必须知难而上.

    作者:陈开红;杨庆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石坪桥地区精神病防治康复调查分析

    我国现有各种精神病患者1 600多万人,精神病患病率达13.4‰,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疾病总负担第1位的疾病.为此,2003年12月,我们对石坪桥地区6个居委会进行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琼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PRA配型技术在致敏受者肾移植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配型技术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抗原板(LA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的PRA;采用PRA配型技术进行术前配型.结果 12例致敏受者组采用PRA配型技术,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25%;同期43例非致敏受者组,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8.6%,虽较致敏受者组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A配型技术对减少致敏受者肾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书龙;张艮甫;黄赤兵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湿疣阴道镜图像的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与宫颈湿疣阴道镜图像的差异.方法 通过对病理诊断为CIN(108例)和宫颈湿疣(226例)患者的阴道镜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并用χ2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二者在醋酸白色上皮厚薄、消退快慢、边界及异型血管、镶嵌、芥末黄和病变形态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异型血管、镶嵌或芥末黄的出现多为CIN;而宫颈湿疣的醋酸白色上皮更厚、消退更慢、边界更清楚,且可在移行区外.同时,二者在形态学上亦有差异.结论 异型血管、镶嵌或芥末黄的出现应多考虑CIN,而宫颈湿疣应特别注意醋酸白色上皮的部位、厚薄、持久性、边界以及病变的形态.

    作者:曾建华;钟玲;林明杰;杨帮萍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

    2005年9月28日,1例肝癌患者在我院肝胆外科成功接受全肝切除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于10月25日康复出院,是我院首例肝移植手术成功.现总结对患者的护理体会,并报道如下.

    作者:彭名端;杨芳;彭志莲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大鼠慢性前列腺痛模型中L5~S2脊髓背角GFAP、TNF-α和iNOS的表达

    目的 观察大鼠前列腺痛模型中L5~S2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诱导型NO合成酶(iNOS)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取30只SPF雄性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设0、6、12d 3个时相,分为5组,每组6只),通过前列腺完全弗氏佐剂(CFA)和生理盐水注射制作大鼠前列腺痛模型和对照组,分别提取L5~S2脊髓背角组织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背角GFAP、TNF-α、iNOS的表达.结果 慢性前列腺痛大鼠中L5~S2脊髓背角中GFAP、TNF-α、iNOS表达在6d和12d组均明显高于各自正常对照组和0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FAP 12d组高于6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的表达高峰在6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前列腺痛可以引起L5~S2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TNF-α分泌增多及iNOS活性增强,表明慢性前列腺痛可以导致L5~S2脊髓中枢继发性的炎性改变,可能与前列腺痛的持续和泛化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恒;周占松;杨忠;刘丽梅;宋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pH值对过氧化氢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为医院临床常用的消毒防腐药,<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过氧化氢2.5%~3.5%,多用于清洗化脓性疮口,稀释后可供漱口,过氧化氢注射液可治疗某些缺氧性疾病,亦可作为抗肿瘤治疗的辅助剂和帮助肿瘤定位,使过氧化氢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过氧化氢溶液极不稳定,微量金属离子的存在、各种杂质存在、光线、温度等均易使其分解[2].本文仅对3%过氧化氢溶液在不同酸度下的稳定性进行探讨.

    作者:杜艳丽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HSP70在肾脏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肾脏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3个循环的2min缺血加5min再灌注缺血预适应模型,免疫组化观察在体肾脏HSP70的表达.结果 缺血预适应后肾脏HSP70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升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脏HSP70的表达,改善肾功能.

    作者:金欢胜;吴雄飞;金锡御;倪兵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应用护理程序对晚期肿瘤患者家庭照顾

    晚期肿瘤患者常因剧烈疼痛而呈被迫体位,长期卧床,消瘦衰竭,贫血,昏迷,大、小便失禁,截瘫等,这些将是褥疮发生的重要因素.晚期肿瘤患者一旦发生褥疮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着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我科在2002年1月~2004年6月对71例晚期肿瘤患者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家庭式照顾,通过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反馈等对褥疮进行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使晚期肿瘤患者在其生命的后数周或数月能生活得安宁、舒适、有尊严、少痛苦,住院期间均无褥疮发生,3例院外Ⅱ度褥疮治愈.

    作者:潘科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心室重塑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是一种C-C型(具有相邻的半胱氨酸)化学趋化因子.MCP-1被认为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细胞因子.MCP-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多个阶段均有重要作用,包括诱导脂条纹开始形成,引起斑块不稳定和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本文现将MCP-1对心室重塑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胥雪莲;覃数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供体树突状细胞与脾细胞介导肾移植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的比较

    目的 探讨用供体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介导肾移植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肾移植前分别取供体骨髓和脾脏(n=13),分离单个核细胞,液氮冻存备用;术后1、3、6、9个月以冻存的骨髓细胞分离CD34+细胞培养DC并复苏脾细胞分别作为刺激细胞,观察活细胞比率,健康志愿者以及受体淋巴细胞对DC和脾细胞刺激的反应.结果 与术前相比, 随术后时间延长,脾细胞中活细胞比率呈进行性降低(94%~14.8%),各组DC活细胞比率为92.2%~95.3%;健康志愿者以及受体淋巴细胞对脾细胞刺激的反应均进行性降低,健康志愿者淋巴细胞对DC刺激的反应波动在稳定水平(13 870±1 461~14 303±1 794,P>0.05),受体淋巴细胞对DC刺激的反应波动在13 650±1 678~7 796±1 083.结论 供体骨髓源性DC具有稳定的细胞活力和刺激能力,作为术后长时间内介导肾移植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的刺激原,明显优于供体脾细胞.

    作者:黄赤兵;张艮甫;范明齐;王平贤;冯嘉瑜;肖亚;贾维胜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肾移植术后早期静脉留置针肝素液封管浓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静脉留置针用稀释肝素封管的效果.方法 将9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试验1组用3ml肝素盐水(50u/ml)封管,试验2组用3ml肝素盐水(25u/ml)封管,对照组用3ml肝素盐水(125u/ml)封管,对堵管、局部渗漏的发生率、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比较.结果 3组肝素封管液堵管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试验组间PT及TT值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局部渗漏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早期静脉留置针使用3ml肝素盐水(每毫升含肝素25u)封管较安全可靠.

    作者:王安静;方利;田敏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PDL1修饰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存活的影响

    目的 观察激活负性共刺激信号PD1-PDL1对延长移植肾存活的效能.方法 以PDL1Ig基因重组腺病毒为载体,将PDL1Ig基因转入BN大鼠树突状细胞(DC)细胞同时输注受体,以Lewis大鼠为受体,行同种肾移植为转染组,并以未转染DC输注为对照组;观察移植肾存活时间和术后肾功能变化.结果 转染组移植肾存活(41±7.6)d,较对照组移植肾存活时间(8.6±1.2)d明显延长;移植组术后血清肌酐较同期对照组明显为低.结论 PDL1基因修饰的DC可以明显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

    作者:冯嘉瑜;张艮甫;黄赤兵;王平贤;范明齐;肖亚;方针强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螺旋内脂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螺旋内脂治疗慢性心衰与联合缬沙坦治疗CHF疗效的比较,旨在了解不同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0月70例CHF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50~74岁,(63±11.5)岁,心功能Ⅱ~Ⅲ级,EF<45%,其中心功能Ⅱ级30例,心功能Ⅲ级40例, 随机分为螺旋内脂治疗组36例和缬沙坦对照组34例.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及病因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螺旋内脂40mg·次-1·d-1,病情稳定后逐步调整到20mg,1次/d.对照组缬沙坦40mg·次-1·d-1,1周后加到靶剂量80mg 1次/d.规范用药6个月.结果 两组治疗改善NYHA,分别为91.7%与94.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再住院率治疗组明显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慢性心衰,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螺旋内脂优于联合缬沙坦.

    作者:李洪林;刘凡;许家素 刊期: 2006年第16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