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

彭名端;杨芳;彭志莲

关键词: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 肝移植手术, 肝癌患者, 护理体会, 肝胆外科, 肝切除, 首例, 康复
摘要:2005年9月28日,1例肝癌患者在我院肝胆外科成功接受全肝切除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于10月25日康复出院,是我院首例肝移植手术成功.现总结对患者的护理体会,并报道如下.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心室重塑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是一种C-C型(具有相邻的半胱氨酸)化学趋化因子.MCP-1被认为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细胞因子.MCP-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多个阶段均有重要作用,包括诱导脂条纹开始形成,引起斑块不稳定和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本文现将MCP-1对心室重塑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胥雪莲;覃数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律失常64例临床分析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ensumonia)旧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是由支原体(mycoplasma,MP)感染引起的、基本病程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但合并心律失常的报道尚为少见.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MP患儿470例,其中64例出现心律失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建兵;贺引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安定开展门诊无痛人流手术效果分析

    2004年1~12月,我们用小剂量氯胺酮配伍安定静脉麻醉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手术,同时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做无痛人流手术对照,无麻醉人流手术做空白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雪霞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瑞芬太尼临床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自1939年首次合成阿片类镇痛药哌替啶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以:(1)强效镇痛作用;(2)作用时间短;(3)降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开发为目标.先后于1960年合成芬太尼,1974年、1976年分别合成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但它们主要是经肝脏代谢,半衰期和时量半衰期均较长,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盐酸瑞芬太尼 (remifentanil hydrochloride)是由G1axo~Wellcome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的超短时效的麻醉性镇痛药.化学名为3-[甲氧羰基]-4-(N-苯基丙酰胺基)-1-哌啶]丙酸甲酯盐酸盐(3-[4-(methoxycarbonyl)-4-(N-phenylpropanamido)piperidin-l-y1],于1996年8月首次在德国上市,其半衰期极短,持续静滴不产生蓄积作用,不良反应小,为一较理想的高效、速效、短效的麻醉性镇痛药[1].

    作者:郝雪琴;陶国才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心力衰竭时心肌损伤标志物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由于心脏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由于HF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以及作为心血管疾病中惟一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的疾病,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医疗保健问题.尽管某些治疗有一定效果(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1],但对心衰评估的指标仍然很少.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还有其他几种检查,包括胸片、超声心动图、心肌成像、心肺负荷实验和血流动力学测定对评估心衰有一定价值,但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2,3].连续测定心力衰竭时心肌损伤的可靠标志物有助于监测其长期进展情况并评价其预后,现就目前有关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

    作者:黄厚刚;陈萍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基层医院治疗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下段骨折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在基层医院的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彻底清创、清洗骨折端、尽量保留骨质,复位骨折,局部旋转皮瓣覆盖外露骨质,行跟骨牵引;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处理并发症;跟骨牵引5周后,改用不超膝石膏托板外固定.结果 创口均愈合,骨折复位满意且骨性愈合,无1例骨髓炎,骨折愈合后无1例功能障碍.结论 基层医院行局部旋转皮瓣覆盖外露骨质、跟骨牵引治疗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下段骨折,效果满意,费用低廉,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邹文;王继忠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黏附分子基因表达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作用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作用.方法 (1)在取肾同时取供体脾脏,并制成脾细胞悬液.在术前及术后第4天分别抽取受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出淋巴细胞.同时跟踪调查受者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2)以供者及无关者脾细胞为刺激细胞,受者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采用MTT法测定供者及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受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在供体脾细胞、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及未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本组研究了35例能够获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供体脾细胞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10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8.6%.(2)术前及术后第4天时,供体及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受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正常组淋巴细胞对供体脾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术后较术前的下降值明显高于排斥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和排斥组淋巴细胞对无关者脾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术后较术前的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及术后4d,未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4d,无关者脾细胞对受者淋巴细胞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4d,供者脾细胞对受者淋巴细胞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术前、术后受者淋巴细胞对供体特异抗原及无关者抗原反应的刺激指数,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预测作用;而术后,受者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的刺激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值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术前、术后在无关者抗原刺激及无抗原刺激时,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预测作用.(3)术前、术后在供体特异抗原刺激时,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有明显预测作用.

    作者:王书龙;张艮甫;黄赤兵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46例临床观察

    目的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简单,效果确切.结论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隐蔽性鼻出血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望成为治疗鼻出血的首选方法.

    作者:邱建立;陈中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多发性肋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2005年10月~2006年1月,我们对3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施行了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固定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明;周灵飞;马双慰;周智勇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pH值对过氧化氢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为医院临床常用的消毒防腐药,<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过氧化氢2.5%~3.5%,多用于清洗化脓性疮口,稀释后可供漱口,过氧化氢注射液可治疗某些缺氧性疾病,亦可作为抗肿瘤治疗的辅助剂和帮助肿瘤定位,使过氧化氢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过氧化氢溶液极不稳定,微量金属离子的存在、各种杂质存在、光线、温度等均易使其分解[2].本文仅对3%过氧化氢溶液在不同酸度下的稳定性进行探讨.

    作者:杜艳丽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45例的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观察45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硬膜下积液与时间和受伤部位的关系,建立非手术治疗指征,对12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进行了生理盐水排出残腔空气的治疗,选择性地给部分手术治疗患者留置导管.结果 选择非手术治疗患者,12例手术应用生理盐水排气患者,选择未留置导管患者均得到满意效果.结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与受伤时间、受伤部位无关系.生理盐水排出残腔空气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治疗值得应用的方法,留置导管或非手术治疗患者应合理选择.

    作者:丁洪;翟建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肾移植术后早期静脉留置针肝素液封管浓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静脉留置针用稀释肝素封管的效果.方法 将9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试验1组用3ml肝素盐水(50u/ml)封管,试验2组用3ml肝素盐水(25u/ml)封管,对照组用3ml肝素盐水(125u/ml)封管,对堵管、局部渗漏的发生率、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比较.结果 3组肝素封管液堵管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试验组间PT及TT值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局部渗漏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早期静脉留置针使用3ml肝素盐水(每毫升含肝素25u)封管较安全可靠.

    作者:王安静;方利;田敏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

    2005年9月28日,1例肝癌患者在我院肝胆外科成功接受全肝切除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于10月25日康复出院,是我院首例肝移植手术成功.现总结对患者的护理体会,并报道如下.

    作者:彭名端;杨芳;彭志莲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个体化、优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尽管NHLs在分子病理方面研究进展明显,但组织学标准仍然是NHLs分类的主要依据,系统化疗的选择仍然是经验性的[1].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研究,主要通过了解导致药物效应及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的原因,借助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手段(包括微阵列技术、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综合药物代谢途径谱等)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找出人与人之间,肿瘤与宿主之间的遗传学差异,克服传统的靠统计学资料及经验性指导单个患者的治疗模式,进一步优化治疗方式,终目的在于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谢家印;杨镇洲;王东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宣告一个新的纪元--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基因组学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回答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表达量、表达时间,翻译后修饰及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等问题[1].以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为研究对象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的产生,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领域来考虑生命活动的规律.近几年,蛋白质组学得到迅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2].

    作者:段东;李少林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新型合成肽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合成肽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大鼠移植肾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工标准固相合成法新型肽,3H-TdR掺入法观察其在体外对人外周单核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建立原位大鼠异基因肾移植模型32例,设合成肽加CsA治疗组、合成肽治疗组、CsA治疗组以及对照组4组,每组8例,观察大鼠移植肾脏存活时间及移植肾功能.结果 合成肽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及MLR的增殖反应;围手术期应用合成肽结合小剂量CsA,能显著延长同种大鼠移植肾脏的存活时间(54d),并维持较低的血清肌酐水平[(47.40±11.2)mmol/L].结论 合成肽能显著抑制人外周单核细胞经丝裂原或同种抗原刺激引起的增殖反应,围手术期应用新型合成肽结合小剂量CsA,能显著延长异基因移植物存活时间及功能,表明合成肽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器官移植免疫调节药物.

    作者:易善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373例剖宫产指征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2004年1~12月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方法 对373例剖宫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主要指征依次为:社会因素、胎儿窘迫、相对头盆不称、骨盆狭窄、臀位、疤痕子宫等.结论 增加孕妇及家属自然分娩的信心,努力提高医护人员对剖宫产适应证的认识,并提供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作者:黎少萍;陈银杏;陈彩儿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乘数法在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中的应用

    我国HIV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的高危人群中,一般人群的HIV感染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流行模式下,高危人群仍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及干预的重点.而高危人群基数是AIDS流行形势分析和预测的核心变量,对于估计存活的HIV感染者人数不可或缺,是制定AIDS防治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开展高危人群基数估计工作对艾滋病防治政策及计划的制定、卫生资源的分配、感染者人数的估计、干预项目的计划制定与督导评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1,2].直接法包括普查法、枚举法、人群调查法等,通过调查直接获得各类高危人群规模(数量),或通过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对高危人群规模(数量)进行统计学推断.间接法包括:乘数法、提名法和捕获-标记-再捕获等方法.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使用,以弥补各自不足.本文主要介绍在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中常用的乘数法(multiplier methods)的基本原理、实际应用、优缺点及其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李南;吕繁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供体树突状细胞与脾细胞介导肾移植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的比较

    目的 探讨用供体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介导肾移植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肾移植前分别取供体骨髓和脾脏(n=13),分离单个核细胞,液氮冻存备用;术后1、3、6、9个月以冻存的骨髓细胞分离CD34+细胞培养DC并复苏脾细胞分别作为刺激细胞,观察活细胞比率,健康志愿者以及受体淋巴细胞对DC和脾细胞刺激的反应.结果 与术前相比, 随术后时间延长,脾细胞中活细胞比率呈进行性降低(94%~14.8%),各组DC活细胞比率为92.2%~95.3%;健康志愿者以及受体淋巴细胞对脾细胞刺激的反应均进行性降低,健康志愿者淋巴细胞对DC刺激的反应波动在稳定水平(13 870±1 461~14 303±1 794,P>0.05),受体淋巴细胞对DC刺激的反应波动在13 650±1 678~7 796±1 083.结论 供体骨髓源性DC具有稳定的细胞活力和刺激能力,作为术后长时间内介导肾移植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的刺激原,明显优于供体脾细胞.

    作者:黄赤兵;张艮甫;范明齐;王平贤;冯嘉瑜;肖亚;贾维胜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以肾移植受体腹壁下动脉重建移植肾副肾动脉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以受体腹壁下动脉(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IEA)重建移植肾副肾动脉(accessory renal artery,A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只移植肾中16只为单支型ARA,10只为多支型整形后余留单支型ARA;ARA位于上极12支,中部4支,下极10支;开口直径1.5~3.5mm;用亚甲蓝灌注显示动脉血供范围.行ARA与受者IEA端-端吻合,其中6例上极ARA过短,将移植肾上下位置翻转后吻合.结果 26例均吻合成功,再通血流后移植肾ARA供血范围血供恢复良好.术后3d,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21例局部血流正常; 5例局部动脉阻力指数增高,至术后15~21d恢复正常.本组受者术后3d内血清肌酐和肌酐清除率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无输尿管坏死和局部动脉栓塞发生.结论 应用受体IEA可以重建移植肾ARA,血管吻合过程不影响肾功能恢复,适用于ARA与肾动脉主干或其他动脉吻合存在困难的患者.

    作者:黄赤兵;范明齐;姬西宁;刘锋;王平贤;冯嘉瑜;肖亚;方针强;张艮甫 刊期: 2006年第16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