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和七一;李德华;余晓东;周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减轻和消除分娩疼痛以及对产程、分娩方式、胎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产科及麻醉科禁忌证、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初产妇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施行任何镇痛方法的初产妇100例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以及产程进展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结果 观察组分娩时疼痛程度为Ⅰ~Ⅱ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产程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产程、第3产程、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EA分娩镇痛效果可靠,且能降低剖宫产率,而对胎儿及产妇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峰;陈俊芳;周晓曦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经尿道电灼、膀胱药物灌注等治疗.结果 26例获访23例,随访时间6个月~2年,均获愈.结论 经尿道电灼加膀胱药物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赵剑锋;孙先禹;张尧;曾定胜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方法 对1995~2005年我院收治的37例<35岁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症状、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35岁宫颈癌106例做对照研究.结果 年轻妇女宫颈癌早期比例高于年长者,临床症状主要为接触性出血、白带异常,而年长者主要为不规则出血、接触性出血.结论 年轻妇女宫颈癌早期比例高,临床表现多样化,应定期筛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作者:华媛媛;熊正爱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含ICOS胞外区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方法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ICOS胞外区的cDNA片段插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 形成转移质粒pAdtrack-cmv-ICOS,将之PmeⅠ酶切线性化后与腺病毒基因组质粒p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同源重组质粒PacⅠ酶切鉴定后用脂质体转染293细胞,包装成重组体腺病毒颗粒Ad-ICOS.采用PCR方法对重组腺病毒颗粒进行鉴定,利用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带有GFP报告基因,对病毒滴度和感染效率进行监测.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的293细胞上清中的ICOS胞外区蛋白.结果 获得了重组人ICOS胞外区腺病毒载体颗粒.PCR检测表明重组腺病毒颗粒含有目的基因,滴度为 2.1×1010pfu/ml.Western Blot检测到阳性目的条带.结论 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是一种高效、简便、快捷的重组体腺病毒载体制备方法.所制备的重组体腺病毒Ad-ICOS在体外能有效表达相应的基因产物,为今后对ICOS胞外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范明齐;冯嘉瑜;黄赤兵;王平贤;张艮甫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9月~2005年11月血检HBV阳性36例孕期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作为A组,2004年9月~2005年11月血检HBV阳性23例孕期未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作为B组.A组自孕28周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每4周1次,共3次;B组仅定期产检;分娩时抽脐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 A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率13.9%,明显低于对照组(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5),A组中大三阳脐血HBsAg(+)检出率明显高于乙肝携带者和小三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B组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孕妇于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HBeAg(+)阻断困难.
作者:罗晓英;皮红;黄进;于立;赵玲玲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与宫颈湿疣阴道镜图像的差异.方法 通过对病理诊断为CIN(108例)和宫颈湿疣(226例)患者的阴道镜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并用χ2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二者在醋酸白色上皮厚薄、消退快慢、边界及异型血管、镶嵌、芥末黄和病变形态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异型血管、镶嵌或芥末黄的出现多为CIN;而宫颈湿疣的醋酸白色上皮更厚、消退更慢、边界更清楚,且可在移行区外.同时,二者在形态学上亦有差异.结论 异型血管、镶嵌或芥末黄的出现应多考虑CIN,而宫颈湿疣应特别注意醋酸白色上皮的部位、厚薄、持久性、边界以及病变的形态.
作者:曾建华;钟玲;林明杰;杨帮萍 刊期: 2006年第1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因发现盆块伴痛经7+年,加重6个月入院.入院妇查:宫颈重度糜烂、肥大,子宫增大,子宫左后方扪及囊性、质中包块,约6cm×7cm×6cm大小,边界清,欠活动;彩超提示:子宫前位53mm×64mm×75mm,回声欠均,见前后经0.4cm液性暗区,宫颈前后经32mm,子宫后方见49mm×86mm块影,边界清,可见包膜回声,内见密集点状回声;宫颈刮片:宫颈轻度不典型增生.入院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症,宫颈轻度不典型增生.于2005年3月8日在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手术,术中见:子宫均匀增大如2个月孕大小,子宫后方囊性包块约7cm×6cm×4cm,来自左侧输卵管近伞端约1cm处,有一短蒂相连,形态欠规则,内见脂肪、毛发,左卵巢囊性增大,约5cm×5cm×4cm,与子宫左侧后壁及宫骶韧带粘连,右附件未见异常.将左输卵管肿瘤切除送冰冻,报告结果:囊性畸胎瘤,上皮及神经组织分化尚成熟,局部有不典型增生及出血;行全子宫及左附件切除,术后患者恢复好,8d痊愈出院.术后病检:左输卵管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左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子宫肌腺症;宫颈轻度不典型增生.
作者:田峰;周允新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综合分析我院2002~2004年1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出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发病时间在肾移植术后88~142d,平均106d.病程为12~30d,平均22d.本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症状重、肺部体征轻,胸片及胸部CT有特异性表现,纤支镜肺泡灌洗可以确诊.经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给予口服复方新诺明,吸氧、支持治疗,1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一种严重威胁肾移植术后患者生命安全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常见于过度免疫抑制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威胁患者生命.采用复方新诺明治疗本病疗效可靠.
作者:贾维胜;张艮甫;黄赤兵;范明齐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合成肽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大鼠移植肾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工标准固相合成法新型肽,3H-TdR掺入法观察其在体外对人外周单核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建立原位大鼠异基因肾移植模型32例,设合成肽加CsA治疗组、合成肽治疗组、CsA治疗组以及对照组4组,每组8例,观察大鼠移植肾脏存活时间及移植肾功能.结果 合成肽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及MLR的增殖反应;围手术期应用合成肽结合小剂量CsA,能显著延长同种大鼠移植肾脏的存活时间(54d),并维持较低的血清肌酐水平[(47.40±11.2)mmol/L].结论 合成肽能显著抑制人外周单核细胞经丝裂原或同种抗原刺激引起的增殖反应,围手术期应用新型合成肽结合小剂量CsA,能显著延长异基因移植物存活时间及功能,表明合成肽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器官移植免疫调节药物.
作者:易善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DR(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M)眼部的微血管并发症,它是内分泌系统与血液系统损害在视网膜上的反映,也是目前西方国家后天失明常见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由于DM控制程度差,其患病率可能更高,后果也更为严重.
作者:刘云;陈隽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配型技术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抗原板(LA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的PRA;采用PRA配型技术进行术前配型.结果 12例致敏受者组采用PRA配型技术,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25%;同期43例非致敏受者组,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8.6%,虽较致敏受者组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A配型技术对减少致敏受者肾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书龙;张艮甫;黄赤兵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致死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有报道DCM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是预后不良的指征[1].本文同顾性分析DCM的临床特征,探讨DCM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与心功能的关系,旨在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杨肆花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以受体腹壁下动脉(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IEA)重建移植肾副肾动脉(accessory renal artery,A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只移植肾中16只为单支型ARA,10只为多支型整形后余留单支型ARA;ARA位于上极12支,中部4支,下极10支;开口直径1.5~3.5mm;用亚甲蓝灌注显示动脉血供范围.行ARA与受者IEA端-端吻合,其中6例上极ARA过短,将移植肾上下位置翻转后吻合.结果 26例均吻合成功,再通血流后移植肾ARA供血范围血供恢复良好.术后3d,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21例局部血流正常; 5例局部动脉阻力指数增高,至术后15~21d恢复正常.本组受者术后3d内血清肌酐和肌酐清除率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无输尿管坏死和局部动脉栓塞发生.结论 应用受体IEA可以重建移植肾ARA,血管吻合过程不影响肾功能恢复,适用于ARA与肾动脉主干或其他动脉吻合存在困难的患者.
作者:黄赤兵;范明齐;姬西宁;刘锋;王平贤;冯嘉瑜;肖亚;方针强;张艮甫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作用.方法 (1)在取肾同时取供体脾脏,并制成脾细胞悬液.在术前及术后第4天分别抽取受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出淋巴细胞.同时跟踪调查受者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2)以供者及无关者脾细胞为刺激细胞,受者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采用MTT法测定供者及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受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在供体脾细胞、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及未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本组研究了35例能够获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供体脾细胞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10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8.6%.(2)术前及术后第4天时,供体及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受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正常组淋巴细胞对供体脾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术后较术前的下降值明显高于排斥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和排斥组淋巴细胞对无关者脾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术后较术前的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及术后4d,未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4d,无关者脾细胞对受者淋巴细胞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4d,供者脾细胞对受者淋巴细胞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术前、术后受者淋巴细胞对供体特异抗原及无关者抗原反应的刺激指数,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预测作用;而术后,受者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的刺激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值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术前、术后在无关者抗原刺激及无抗原刺激时,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预测作用.(3)术前、术后在供体特异抗原刺激时,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有明显预测作用.
作者:王书龙;张艮甫;黄赤兵 刊期: 2006年第16期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务人员及科研工作者对医学文献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图书价格却不断上涨,几乎所有的医学图书馆都被迫采取减书保刊,或全面压缩订购,导致购书经费短缺与临床、科研工作者对书刊资料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严峻局面.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善,势必影响医学工作者利用文献,终影响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临床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医学图书馆界必须寻求新的途径,以保证必要的文献来源,组织起来,走图书馆大协作即馆际合作的道路,实现医学文献资源共享,可能是摆脱当前和今后困境的惟一出路[1, 2].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国际医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21世纪我国医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由之路.多年来,在推进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实际操作中举步为难,存在着体制、经费、协调、技术支持等各方面的难题[3].但尽管如此,实现医学文献资源共享势在必行,必须知难而上.
作者:陈开红;杨庆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儿童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儿童腹部闭合性损伤1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闭合性损伤单纯腹内脏器损伤90例,伴发腹外脏器损伤41例.非手术处理109例,手术处理22例.131例患儿均痊愈出院,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结论 对于儿童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中要警惕有无伴发内脏及腹外脏器损伤,对损伤的脏器及性质应及时准确判断,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非手术保守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案.
作者:向丽;李晓庆;蒲丛伦;刘潜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本文总结了作者在消化系统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体会,主要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
作者:曾燕;赵建农;谢微波;钟维佳;罗银灯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用供体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介导肾移植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肾移植前分别取供体骨髓和脾脏(n=13),分离单个核细胞,液氮冻存备用;术后1、3、6、9个月以冻存的骨髓细胞分离CD34+细胞培养DC并复苏脾细胞分别作为刺激细胞,观察活细胞比率,健康志愿者以及受体淋巴细胞对DC和脾细胞刺激的反应.结果 与术前相比, 随术后时间延长,脾细胞中活细胞比率呈进行性降低(94%~14.8%),各组DC活细胞比率为92.2%~95.3%;健康志愿者以及受体淋巴细胞对脾细胞刺激的反应均进行性降低,健康志愿者淋巴细胞对DC刺激的反应波动在稳定水平(13 870±1 461~14 303±1 794,P>0.05),受体淋巴细胞对DC刺激的反应波动在13 650±1 678~7 796±1 083.结论 供体骨髓源性DC具有稳定的细胞活力和刺激能力,作为术后长时间内介导肾移植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的刺激原,明显优于供体脾细胞.
作者:黄赤兵;张艮甫;范明齐;王平贤;冯嘉瑜;肖亚;贾维胜 刊期: 2006年第16期
2005年10月~2006年1月,我们对3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施行了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固定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明;周灵飞;马双慰;周智勇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尽管NHLs在分子病理方面研究进展明显,但组织学标准仍然是NHLs分类的主要依据,系统化疗的选择仍然是经验性的[1].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研究,主要通过了解导致药物效应及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的原因,借助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手段(包括微阵列技术、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综合药物代谢途径谱等)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找出人与人之间,肿瘤与宿主之间的遗传学差异,克服传统的靠统计学资料及经验性指导单个患者的治疗模式,进一步优化治疗方式,终目的在于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谢家印;杨镇洲;王东 刊期: 200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