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杨肆花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 患者, 室性心律失常, 房性心律失常, 早期诊断, 预后不良, 心力衰竭, 临床特征, 干预治疗, 常见原因, 致死性, 心功能, 生存率, 极差
摘要:扩张型心肌病(DCM)是致死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有报道DCM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是预后不良的指征[1].本文同顾性分析DCM的临床特征,探讨DCM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与心功能的关系,旨在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X线机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0例临床分析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要求X线机具有良好的性能,可以从前后位及侧位观察心脏影像,有电视显像屏幕和照像功能,床位移动灵活,操作方便的C型臂X线机.但目前刚开始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市、县级医院能配置C型臂X线机的并不普遍,为适应患者治疗需要,我们在开展心脏介入治疗的前期利用800mA岛津胃肠X线机从1999~2004年10月共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0例,并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裕忠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肾移植术后早期静脉留置针肝素液封管浓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静脉留置针用稀释肝素封管的效果.方法 将9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试验1组用3ml肝素盐水(50u/ml)封管,试验2组用3ml肝素盐水(25u/ml)封管,对照组用3ml肝素盐水(125u/ml)封管,对堵管、局部渗漏的发生率、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比较.结果 3组肝素封管液堵管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试验组间PT及TT值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局部渗漏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早期静脉留置针使用3ml肝素盐水(每毫升含肝素25u)封管较安全可靠.

    作者:王安静;方利;田敏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律失常64例临床分析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ensumonia)旧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是由支原体(mycoplasma,MP)感染引起的、基本病程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但合并心律失常的报道尚为少见.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MP患儿470例,其中64例出现心律失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建兵;贺引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4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致死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有报道DCM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是预后不良的指征[1].本文同顾性分析DCM的临床特征,探讨DCM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与心功能的关系,旨在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杨肆花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以肾移植受体腹壁下动脉重建移植肾副肾动脉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以受体腹壁下动脉(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IEA)重建移植肾副肾动脉(accessory renal artery,A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只移植肾中16只为单支型ARA,10只为多支型整形后余留单支型ARA;ARA位于上极12支,中部4支,下极10支;开口直径1.5~3.5mm;用亚甲蓝灌注显示动脉血供范围.行ARA与受者IEA端-端吻合,其中6例上极ARA过短,将移植肾上下位置翻转后吻合.结果 26例均吻合成功,再通血流后移植肾ARA供血范围血供恢复良好.术后3d,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21例局部血流正常; 5例局部动脉阻力指数增高,至术后15~21d恢复正常.本组受者术后3d内血清肌酐和肌酐清除率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无输尿管坏死和局部动脉栓塞发生.结论 应用受体IEA可以重建移植肾ARA,血管吻合过程不影响肾功能恢复,适用于ARA与肾动脉主干或其他动脉吻合存在困难的患者.

    作者:黄赤兵;范明齐;姬西宁;刘锋;王平贤;冯嘉瑜;肖亚;方针强;张艮甫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HSP70在肾脏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肾脏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3个循环的2min缺血加5min再灌注缺血预适应模型,免疫组化观察在体肾脏HSP70的表达.结果 缺血预适应后肾脏HSP70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升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脏HSP70的表达,改善肾功能.

    作者:金欢胜;吴雄飞;金锡御;倪兵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减轻和消除分娩疼痛以及对产程、分娩方式、胎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产科及麻醉科禁忌证、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初产妇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施行任何镇痛方法的初产妇100例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以及产程进展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结果 观察组分娩时疼痛程度为Ⅰ~Ⅱ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产程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产程、第3产程、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EA分娩镇痛效果可靠,且能降低剖宫产率,而对胎儿及产妇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峰;陈俊芳;周晓曦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双枚钛合金加压空心钉经皮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双枚钛合金加压空心钉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3年6月对75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11例,施行C臂机监视下闭合复位双枚钛合金加压空心钉经皮内固定术.结果 10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以上,随访结果参照赵氏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10例均获得满意疗效,其中8例局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患肢活动功能好;2例局部轻微疼痛,患肢活动较好,均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1例于术后6个月因其他疾病发作死亡.结论 闭合复位双枚钛合金加压空心钉经皮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确切,提高了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方法.

    作者:周飞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基层医院治疗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下段骨折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在基层医院的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彻底清创、清洗骨折端、尽量保留骨质,复位骨折,局部旋转皮瓣覆盖外露骨质,行跟骨牵引;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处理并发症;跟骨牵引5周后,改用不超膝石膏托板外固定.结果 创口均愈合,骨折复位满意且骨性愈合,无1例骨髓炎,骨折愈合后无1例功能障碍.结论 基层医院行局部旋转皮瓣覆盖外露骨质、跟骨牵引治疗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下段骨折,效果满意,费用低廉,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邹文;王继忠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脓毒症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创伤、烧伤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美国每年约有75万脓毒症患者,约22~25万人死亡,其中儿童脓毒症死亡率为10%,成人死亡率高达40%[1].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道,脓毒症在美国是第12位死因.自1991年脓毒症(sepsis)的概念提出以来,针对脓毒症的研究日益加深.2002年10月,欧洲危重病协会和国际脓毒症论坛提出了<巴塞罗那宣言>,共同呼吁采取措施减少脓毒症,争取在今后5年内将脓毒症的病死率降低25%.2004年美国胸科年会和欧洲呼吸病年会上,脓毒症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热点.但由于脓毒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救治十分困难,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凝血及组织损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2].因此,脓毒症是现代危重病医学面临的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成为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阻碍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的突出难题.近年来,尽管脓毒症发病规律与临床意义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炎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故加强对脓毒症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作者:李军;周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乘数法在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中的应用

    我国HIV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的高危人群中,一般人群的HIV感染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流行模式下,高危人群仍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及干预的重点.而高危人群基数是AIDS流行形势分析和预测的核心变量,对于估计存活的HIV感染者人数不可或缺,是制定AIDS防治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开展高危人群基数估计工作对艾滋病防治政策及计划的制定、卫生资源的分配、感染者人数的估计、干预项目的计划制定与督导评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1,2].直接法包括普查法、枚举法、人群调查法等,通过调查直接获得各类高危人群规模(数量),或通过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对高危人群规模(数量)进行统计学推断.间接法包括:乘数法、提名法和捕获-标记-再捕获等方法.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使用,以弥补各自不足.本文主要介绍在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中常用的乘数法(multiplier methods)的基本原理、实际应用、优缺点及其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李南;吕繁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个体化、优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尽管NHLs在分子病理方面研究进展明显,但组织学标准仍然是NHLs分类的主要依据,系统化疗的选择仍然是经验性的[1].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研究,主要通过了解导致药物效应及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的原因,借助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手段(包括微阵列技术、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综合药物代谢途径谱等)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找出人与人之间,肿瘤与宿主之间的遗传学差异,克服传统的靠统计学资料及经验性指导单个患者的治疗模式,进一步优化治疗方式,终目的在于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谢家印;杨镇洲;王东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安定开展门诊无痛人流手术效果分析

    2004年1~12月,我们用小剂量氯胺酮配伍安定静脉麻醉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手术,同时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做无痛人流手术对照,无麻醉人流手术做空白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雪霞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宣告一个新的纪元--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基因组学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回答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表达量、表达时间,翻译后修饰及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等问题[1].以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为研究对象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的产生,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领域来考虑生命活动的规律.近几年,蛋白质组学得到迅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2].

    作者:段东;李少林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

    2005年9月28日,1例肝癌患者在我院肝胆外科成功接受全肝切除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于10月25日康复出院,是我院首例肝移植手术成功.现总结对患者的护理体会,并报道如下.

    作者:彭名端;杨芳;彭志莲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ox-LDL、NO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DR(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M)眼部的微血管并发症,它是内分泌系统与血液系统损害在视网膜上的反映,也是目前西方国家后天失明常见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由于DM控制程度差,其患病率可能更高,后果也更为严重.

    作者:刘云;陈隽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石坪桥地区精神病防治康复调查分析

    我国现有各种精神病患者1 600多万人,精神病患病率达13.4‰,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疾病总负担第1位的疾病.为此,2003年12月,我们对石坪桥地区6个居委会进行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琼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PRA配型技术在致敏受者肾移植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配型技术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抗原板(LA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的PRA;采用PRA配型技术进行术前配型.结果 12例致敏受者组采用PRA配型技术,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25%;同期43例非致敏受者组,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8.6%,虽较致敏受者组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A配型技术对减少致敏受者肾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书龙;张艮甫;黄赤兵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大鼠慢性前列腺痛模型中L5~S2脊髓背角GFAP、TNF-α和iNOS的表达

    目的 观察大鼠前列腺痛模型中L5~S2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诱导型NO合成酶(iNOS)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取30只SPF雄性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设0、6、12d 3个时相,分为5组,每组6只),通过前列腺完全弗氏佐剂(CFA)和生理盐水注射制作大鼠前列腺痛模型和对照组,分别提取L5~S2脊髓背角组织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背角GFAP、TNF-α、iNOS的表达.结果 慢性前列腺痛大鼠中L5~S2脊髓背角中GFAP、TNF-α、iNOS表达在6d和12d组均明显高于各自正常对照组和0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FAP 12d组高于6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的表达高峰在6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前列腺痛可以引起L5~S2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TNF-α分泌增多及iNOS活性增强,表明慢性前列腺痛可以导致L5~S2脊髓中枢继发性的炎性改变,可能与前列腺痛的持续和泛化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恒;周占松;杨忠;刘丽梅;宋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事件案例分析,揭示出农村宴席存在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也为卫生监督机构如何搞好农村地区卫生监督工作提出新课题.

    作者:余毅 刊期: 2006年第16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