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

缪琴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 直肠癌,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治疗并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30例/组,干预组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还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自我护理能力、造口并发症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并且对后期治疗有积极作用,值得广泛推广.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梗阻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58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美蓝试验结果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58例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后,输卵管通畅51例,通畅率为87.9%,不畅4例(6.9%),阻塞3例(5.2%).手术平均时间为(51.4±7.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5.7±4.8)mL,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1~2年,其中妊娠36例,妊娠率为62.1%.结论 应用腹腔镜技术不但可以及时、准确诊断梗阻性不孕症,还可根据镜下所见情况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较小,手术时间短,从而降低了对患者的损伤,术后恢复较快,治疗后能够显著提高输卵管通畅率和妊娠率,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张萍;唐晖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基于QQ的网络平台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QQ构建解剖学教学网络平台,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理念.笔者从服务QQ的构建及辅助教学方面,阐述了QQ构建的解剖学教学网络平台强化了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教学资源传播,增强了师生互动,从而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解剖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供思路.

    作者:张力;杨石照;苏军龙;张军峰;成娟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一起学校H3N2亚型流感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对南宁市二中凤岭校区的H3N2亚型流感暴发疫情进行分析,从而追踪疫情溯源,找到有效措施进行控制.方法 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标本检测、统计学分析对学校中流感暴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医院治疗提供理论性依据.结果 该校患病学生共有123例,其中121例为学生,在10例患者咽拭子检测结果中,呈现A(H3N2亚型)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的7例,阴性3例.结论 首例患者的不及时就医引发了续发流感疫情,因此应该在流感暴发前阻断其传播途径,并对学生进行科学宣教,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流感

    作者:黄中学;占钧瑜;韦振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贫血的影响

    目的 观察并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贫血的影响.方法 本院近年来共收治8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并以此作为临床资料,对患者运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在对患者运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之后,患者的红细胞等指标均有很大程度的好转.结论 临床中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运用重组人促红细胞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贫血状况,对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曾春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浅析电子叫号系统在门诊分诊中的应用和效果

    目的 通过实施电子叫号系统,更好地执行一医一患一诊室制度、为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提供了保障.方法 护士问诊,根据患者的主诉及病情在分诊控制系统中找到相应的专家,为患者取号,排队.结果 解决患者排长队混乱的情况,节省了患者就诊时间,降低患者投诉及护理工作缺陷发生率.结论 实施电子叫号系统,节省人力资源,提高了服务、管理质量.

    作者:吴春燕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唑来磷酸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唑来磷酸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间牧治的78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对照组)和唑来磷酸联合化疗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3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骨转移灶总有效率为51.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总有效率为69.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磷酸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临床疗效好,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瑛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在常规治疗和临床护理基础上,观察组着重接受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和依从性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两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6月后观察组患者在遵医行为、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定期复查、生活规律五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与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恰当的心理护理不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改善血糖控制,更能长久的提高患者依从性,有利于防治并发症.

    作者:曾利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不同术式对腹股沟疝气疗效影响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腹股沟疝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腹股沟病疝气患者,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给予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有张力疝修补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率和复发率、住院费用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经统计比较分析(P<0.05),而患者治疗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张力病修补术治疗腹股疝气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蒋兆宁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运用思维导图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

    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思维导图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思维导图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但方法简便、实用,而且效果较为显著,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群和文化素养偏低的人群.

    作者:赵美;肖颖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CBCT用于根尖周病诊治中的可靠度、精确性分析及评价新标准

    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是一种提供高质量,高精确的三维影像诊断形式.这种成像系统在低辐射量条件下提供颌面部细小病损的高分辨率图像,这个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1].近年来,CBCT在牙体牙髓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过去传统根尖片中被忽略的病损特点在CBCT图像下显示出来,这些特点在诊断根尖周病损及评价根管治疗效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文就CBCT在根尖周病变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白佳立;刘兴容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2010~2012年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应用情况和3年的变化趋势,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0~2012年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排序比值(RM)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销售金额和DDDs逐年上升,限定日费用(DDC)呈下降趋势,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和艾司唑仑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用药频度高.结论 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加强管理,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性和耐受性.

    作者:曾环思;钟彩妮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扩理干预对内科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

    目的 强调突出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内科住院患者睡眠压力的重要性,针对具有不同睡眠障碍的患者开展不同方法的干预治疗,从而实现改善睡眠状况,提升他们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取近阶段住入我院的内科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参照组,其中男性、女性各占1/2.并对观察组实行护理干预,参照组实行一般护理.结果 在正当合理护理干预下的住院患者睡眠质量要高于参照组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亦明显增加.结论 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失眠因素开展个性化的护理指导,从心理护理、改善住院环境、适量药物辅助等措施,有效提高内科患者的睡眠.

    作者:杨静;吴丽萍;袁红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阴道炎的临床常用药物治疗进展

    阴道炎主要分为滴虫性、细菌性以及念珠菌性,在治疗方面仍以局部治疗更占优势,笔者对中国知网(C NKI)中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就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及类型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治疗和新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陆冬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脑出血微创术治疗整体护理分析

    目的 探究分析对于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护理措施以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以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共50例,以回顾性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对该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 在接受了我院精心的护理之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生存质量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结论 对于脑出血微创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全面而高质量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以及康复程度,对患者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曾小红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对于近些年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概述,总结临床报道中有关毫针、电针、温针灸等有效治疗方法,对当前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临床的研究方向.

    作者:陈来雄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护理体会

    目的 根据对我院肝胆管结石患者临床护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对象为我院2011年08月~2012年08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共计168例.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程度的不同,以自愿结组为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了两个护理小组,分别为,综合护理组:共计患者84例,在手术过程中,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胆道护理、术后并发症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共计患者84例,在手术过程中实施一般护理方式.结果 综合护理组:84例患者中,术后感染3例,其中胆管瘘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胆管出血2例,患者整体满意度优良率94.05%;对照组:84例患者中,术后感染10例,其中胆管瘘2例,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3例;胆管出血6例,患者整体满意度优良率70.23%.结论 在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减少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曾建武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探究在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并且讨论护理干预实施后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来我院肝胆科进行治疗的92例结石性胆囊炎且需要进行胆囊切除的患者来进行此次研究,把以上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二组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则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对两组患者在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多项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原因.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结石性胆囊炎的患者在施行胆囊切除术时若能够给予其护理干预措施,患者无论是在术中还是术后情况反映都良好,所以此项护理措施的应用,不仅对患者术后恢复有帮助,而且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此项护理措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陈华媛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根管治疗术成功与失败的细节分析

    通过调查我院2010年2月~2011年4月期间146例进行根管治疗患者(患牙182颗)的治疗情况,将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做出综合分析,经临床调查与患者术后跟踪回访显示,性别与年龄对根管治疗术的没有显著影响;牙位分布中磨牙位的患牙失败率明显高于其他牙位;造成根管治疗术治疗失败的因素主要有:患牙欠充、超充、牙体折裂、根管继发感染、根尖病变、根管遗漏以及患者牙髓活力情况.调查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较为完整的记录,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临床治愈率,同时也对今后的治疗提供非常准确、可靠的经验和依据.

    作者:张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尿激酶(UK)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速避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收治符合溶栓条例的AMI患者35例,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并与同期收治的未符合溶栓务件且行常规治疗的35例进行比较.结果 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为74.3%,本溶栓组为40.0%,随访显示溶栓组AMI5w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3例(8.6%)、急性左心衰2例(5.7%),病死2例(5.7%),均明显低于未溶栓组.结论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AMI可明显提高冠脉再通率及降低病死率.

    作者:陶明勇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以期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高生存几率.方法 以我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接收的17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处理,预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气管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比较两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对两组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儿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方式的前提下同时进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分析比较6h后的血气.结果 预防组NRDS发生率为12.79%,对照组NRDS发生率为32.56%,预防组发生NRDS其临床分级在Ⅱ级以下为72.73%,对照组NRDS其临床分级在Ⅱ级以下为10.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h血气分析比较,各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是预防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给予PS可以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高患儿生存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钦妹 刊期: 2013年第15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