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进展

郝攀;刘宁

关键词:急性进展性脑梗死, 临床研究
摘要: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1w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的缺血性卒中.目前认为它是多种原因、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其发病率为26%~43%,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1],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熟悉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对于其早期诊断、防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文献,就进展性脑梗死的可能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临床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性介绍.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椎弓根螺钉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目的 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 对2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配合医生操作,术后处理患者的各种不适并给予积极、早期的康复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骨性融合,无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术中高质量的手术配合和术后系统的护理指导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作者:陈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双黄连粉针剂联合用沐舒坦针剂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联合沐舒坦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青霉素、沐舒坦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加用双黄连粉针剂;观察、对比俩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差异明显,且P<0.05.结论 双黄连粉剂联合沐舒坦治疗呼吸道感染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克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P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7年制临床见习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目的 培养七年制见习学生理论结合实践,锻炼他们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教学效果.方法 在临床见习教学中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BL教学法),实践积极主动的带教方法.结果 该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结论 PBL教学法是适合的见习教学方法,是适合医疗教学较好的教学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在实践中总结.

    作者:姚孟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52例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5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应用10%甘油果糖250ml和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6~8h/次交替应用5d后全部改用甘油果糖,并逐渐减量,15d后停药,对照组全部应用20%甘露醇250 ml脱水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肾功能、电解质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疗效及控制脑水肿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 01),且治疗组所致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

    作者:黄永锐;喇江平;刘晋斐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细辛脑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祛痰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雾化吸入细辛脑氧溴索后痰液的变化.方法 将120例COPD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常规使用抗生素、解痉平喘、化痰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用细辛脑+氨溴索+生理水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糜蛋白酶+生理盐水+庆大霉素进行雾化吸入.比较两组雾化吸入后痰液变化,患者满意度.结果 治疗组患者咳嗽程度、痰量、痰黏稠度、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细辛脑+氧溴索雾化吸入能有效降低COPD患者痰液黏稠度,缩短疗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胡洁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应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对粤东地区农村妇女进行HPV感染的筛查

    目的 研究导流杂交基因检测HPV分型在宫颈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年6月自愿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参与普查的350例粤东农村妇女取材,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HPV-DNA检测以及阴道镜下活体组织学检查.结果 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检测HPV-DNA阳性标本220例,阳性率62.85%,检出率前三位为HPV16、HPV58、HPV52,癌前筛查及宫颈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P<0.05).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的灵敏度为94.74%,特异性84.29%.结论 导流杂交基因芯片可检测HPV多种基因,对HPV感染基因型的鉴别及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新的宫颈病变筛查方法.

    作者:王丽蔓;刘琼珊;吴淑卿;张妙清;陈曼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用于医学寄生虫检验实训教学的尝试

    将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尝试用于医学寄生虫检验实训教学中,观察使用效果,其软件设计比较到位,共享和互动形式非常实用,但显微镜低倍镜下影像的模数转换效果尚待提高.

    作者:陶永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内镜辅助下美容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使用美容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11例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美容切口,呈类“U”形,前缘长约3.5cm、后缘约1.5cm,免充气,依靠悬吊牵引和扩撑建立操作腔隙,在内镜辅助下采用超声刀和常规手术器械分离切除病灶.结果 本组11例手术过程顺利,均在内镜辅助下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炎性肿胀局限于切口范围,程度轻微且无切口感染及创口内出血;2例患者出现暂时的面神经麻痹,术后2w恢复;随访9个月~20个月,患者均无明显的面部疤痕和凹陷畸形、无涎液潴留、涎瘘及Frey,s综合征发生.结论 内镜辅助下选择美容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手术疤痕隐蔽、无面部畸形和手术并发症较少的优点,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郑巧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的舒适护理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的舒适护理.方法 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结果 应用舒适护理,使患者处于佳状态配合治疗,安全渡过手术期,减少患者的负性体验.结论 实施舒适护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作者:谢丹;苏云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1865例妊娠妇女TORCH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区已婚育龄妇女TORCH感染情况.方法 对2010年0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孕期检查的1865例孕妇TORCH-IgM抗体测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RCH特异性IgM抗体中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MV-IgM抗体、HSV-IgM抗体、RV-IgM抗体和TOX-IgM抗体,CMV-IgM抗体阳性率高,TOX-IgM的阳性率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孕妇组TORCH-IgM抗体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适龄孕妇组(P<0.05).结论 高龄是孕妇发生TORCH感染的一个高危因素,应加强高龄孕妇的产前筛查,提高出生人口的质量.

    作者:李月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部或肺血管病变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病变,其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病情观察非常重要,早期发现病情变化给予及时处理至关重要,现将本人2010年~2011年收集的临床资料、患者的治愈效果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5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慢性支气管炎20例,支气管哮喘15例,肺气肿30例,经治疗好转55例,无效7例,死亡3例.2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神志、紫绀、出血倾向等评估,可预防或减少肺脑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姚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本院近5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16例分析

    目的 调查本院普外科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便预防或减少切口感染发生.方法 对本院近5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近5年本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16例中,Ⅰ类感染4例、Ⅱ类感染8例、Ⅲ类感染4例.结论 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与无菌操作不严、患者本身因素有关,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培训,治疗患者基础疾病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

    作者:刘新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我院医院文化与人本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的研究

    通过对人本管理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过程,分析了人本管理的文化路径.人本管理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医院文化与人本管理的内在统一性;文化力量是医院永恒的竞争力.为此,要准确把握医院文化与人本管理的内在要求,从而提升医院的公信力和竞争力.一是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二是培育和弘扬医院精神;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四是创建“学习型”的医院;五是围绕“四个尊重”盘活人力资源.

    作者:韩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芪苈强心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

    目的 为了消除芪苈强心胶囊在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的抑菌作用,建立其适宜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 本试验采用离心沉淀法联合培养基稀释法对该品种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结果 通过三次独立平行试验,各试验菌的回收率均可达到70%以上.结论 因此采用离心沉淀法和培养基稀释法联用检查细菌数,霉菌及酵母菌数,采用常规法进行控制菌检查,可客观地反映该药物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且可操作性强.

    作者:马桂云;马艳玲;刘少琴;秦拢;周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甘露醇引起的肾损害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35例由甘露醇引起的肾损害.方法 分析150例脑卒中患者应用甘露醇减轻脑水肿后出现的肾损害.结果 老年患者、甘露醇用量偏大、常伴有原发肾脏疾病基础的患者易并发肾损害.结论 甘露醇可引起与剂量相关的可逆性肾损害,需控制剂量.

    作者:卢春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与心内直视下修补手术的比较

    目的 比较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介入治疗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ASD)患者(介入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外科治疗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ASD)患者(外科组)的临床资料相比较.结果 ASD介入组在全麻、CPB、输血、住院时间和缺损直径等方面明显优于外科组,但其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外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外科传统手术治疗相比,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采用全麻的比例小、无需输血和体外循环、恢复快等特点,但其费用较高.

    作者:张红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剂量耐受探讨

    目的 探讨36g/m2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耐受情况.方法 对比应用36g/m2与18g/m2阿糖胞苷,监测用药后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感染指标、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结果 应用36g/m2阿糖胞苷后粒细胞缺乏平均时间、发热天数均比应用18g/m2明显延长(14∶7.5d,8∶3d);其余监测指标发生程度均较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36g/m2阿糖胞苷应用于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可耐受.

    作者:卫凤桂;关镜明;邹亚伟;陈福雄;吴梓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腰腹肥胖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与体重指数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腰腹肥胖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与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明确诊断为腰腹肥胖116例,同时收集35例体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均明确排除合并其他炎症反应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泌尿系感染等疾病.依据腰腹肥胖体重指数四分位数将所有分为四组,比较各组间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与BMI关系.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腰腹肥胖者BMI、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发病率以及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以此同时,腰腹肥胖组,随着BMI的增大,其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发病率以及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也逐渐升高(P<0.05);②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腰腹肥胖者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与其BM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04(P<0.05);以此同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提示,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 =0.846(P<0.05),r2=0.808(P<0.05)和r3=0.855(P<0.05).结论 腰腹肥胖随着BMI的增加,其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也逐渐升高,且腰腹肥胖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高脂血脂和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正相关.检测腰腹肥胖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对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建月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老年人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人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老年人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骨折采取PFNA的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DHS的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不同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功能评分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应在结合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自身骨质、骨折的粉碎程度、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合患者个体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宏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临床上运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经验,参考国内外文献,探讨其在临床上应用的手术方法及优势.方法 统计2005年3月~2011年12月共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其中股骨远端骨折21例;胫骨平台复杂骨折39例,AO分型:A型20例,B型15例,C型25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膝关节屈伸功能情况和复查X线观察术后骨骼愈合情况.结果 除1例外其余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3 ~ 20个月),所有病例术后1个月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痂生成,骨折对位及力线均可,未发现钢板断裂、断钉和关节面复位丢失等现象.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以Merchan方法评价功能,优良率为100%.结论 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具备角度稳定性,对于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骨痴生成快、骨性愈合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银乐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