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膀胱全切正位回结肠可控膀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郎琅;宋波

关键词:膀胱全切, 结肠可控膀胱术, 围手术期, 膀胱刺激症状, 泌尿生殖系, 治疗方法, 酸碱失衡, 生活质量, 肉眼血尿, 人工膀胱, 排尿困难, 护理方法, 恶性肿瘤, 病人, 压力低, 无痛性, 电解质, 膀胱癌, 容量, 尿袋
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也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及排尿困难.膀胱全切正位回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本手术的主要优点是:病人可获得一个比较好的人工膀胱,且具有压力低、容量大、可控程度高以及很少发生返流和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特点.由于不需要佩带尿袋,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我科自1998年以来已实施此手术30余例,现将该手术围手术期的主要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5-Aza-CdR可提高TRAIL对胃癌细胞Kato 3的抗瘤活性

    目的探讨5-Aza-CdR对TRAIL抗胃癌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方法检测TRAIL的抗癌活性;采用RT-PCR方法检测Caspase-8基因 mRNA的表达.结果未经5-Aza-CdR处理者只有20%胃癌Kato 3细胞对TRAIL敏感,经5-Aza-CdR处理可诱发Caspase-8 mRNA的表达,提高Kato 3细胞对TRAIL的抗瘤敏感性.结论 5-Aza-CdR可提高TRAIL对胃癌细胞的抗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发Caspase-8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汝钢;房殿春;杨柳芹;罗元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关于免疫组化假阴性或假阳性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目的探讨导致免疫组化假阴性或假阳性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5~2002年间,本科室应用S-P所做的6 769例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组织固定、抗体质量、染色方法及标记失误等因素导致假阴性15例,而切片不良、反常表达及标记失误所致假阳性3例.结论免疫组化假阴性或假阳性发生的原因与组织固定、切片质量、染色方法、抗体质量、病理医生的经验等因素有关.

    作者:张代奎;李进;刘永丽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索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可能的激活途径.方法利用Boehringer Mannhei公司Telomerase PCR-ELISA Kit测量端粒酶活性;利用RT-PCR ELISA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表达水平.共检测了84例胃癌及其相关性的组织标本.统计分析利用STATISTICA/W5.0软件进行.结果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在胃良性疾病、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均可检出.而端粒酶活性仅在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检出.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周期蛋白D1表达程度明显正相关(r=0.713,P<0.05,n=50).结论至少在胃癌组织中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个途径.

    作者:周来新;徐迪雄;汪小平;陈兵;杨仕明;房殿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乙酰胆碱对大鼠胃电节律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乙酰胆碱对大鼠胃电节律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胃电节律失常模型,计算机采集并分析正常和模型大鼠胃电信号;肌间神经丛铺片,Kamovsky-Root′s直接法显示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并经图像分析定量;放免法测定正常及模型组大鼠胃平滑肌组织中cAMP含量.结果模型组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分布面密度(15.21%±5.60%)明显低于正常组(24.88%±8.08%),P<0.01,而cAMP含量(510.49±269.68)FM/mg明显高于正常组(276.65±125.97)FM/mg, P<0.01;胃慢波异常节律指数(ARI) (18.01%±11.08%)、频率变异系数(CV) (36.01%±8.66%)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4.12%±3.77%),(21.55%±3.98%),P<0.01;且胆碱能神经含量与慢波异常节律指数和频率变异系数均呈显著负相关(r=-0.909,P<0.01与r=-0.642,P<0.05),而cAMP含量与慢波异常节律指数和频率变异系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902,P<0.01与r=0.733,P<0.05).结论模型组大鼠胃电节律失常与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减少、cAMP增多有关,乙酰胆碱可能通过减少cAMP途径减少胃电节律失常.

    作者:赵晶京;王振华;罗元辉;房殿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芯片由美国Affymetrix公司首先开发,在短短数年中,芯片技术进步迅速,并呈现发现高峰.所谓生物芯片是由固定于不同种类支持介质上的高密度的寡核苷酸分子、基因片段或多肽分子的微阵列组成,其中每个分子的位置及序列为已知,当荧光标记的靶分子与芯片上的探针分子结合后,可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或电荷耦联摄影像机(CCD)对荧光信号强弱的检测而判断样本中的靶分子数量,以实现对化合物、核酸、蛋白质、细胞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和大信息量的筛检,其特点是高度平行性、多样性、微型化和自动化[1].

    作者:刘同华;杨长英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专业转运新生儿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专业新生儿急救转运(NETS)的运作特点及临床意义,确保NETS运作安全性的提高.方法用回顾性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我院NETS转运的215例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总结院前急救经验.结果我院NETS已具有较强的专业人员及完善的设备配置,与重庆地区及周边区域43家基层医院建立稳定的转运协作关系,院前急救、途中监护等NETS运作规范有效,确保转运新生儿的安全;危重儿约95.6%,转运前常伴发低体温、酸中毒、低血糖,经现场急救稳定病情后, 215例均安全转运回院.转运患儿中,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为常见疾病,发生率分别为81.9%、69.8%、64.2%;早产儿胎龄多小于35周117/138(84.8%),双胎或多胎占27.5%;,治愈好转率88.4%.结论规范化的NETS应包括专业人员组队、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途中严密监护病情,可大限度地保障危重新生儿安全的转运,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对减少后遗症发生有积极作用.

    作者:华子瑜;叶荣民;徐天鹤;余加林;漆正常;李世红;陈贻骥;邓春;包蕾;王家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原发性肝癌错配修复基MLH1突变和微卫星BAT26不稳定性研究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MLH1和微卫星BAT26不稳定性在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二维电泳和DNA测序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错配修复基hMLH1突变;采用PCR方法检测细胞核BAT26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结果 52例肝癌未发现有hMLH1突变者,有4例BAT26位点检出nMSI,阳性率为7.7%.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并非通过微卫星不稳途径.

    作者:方丽;房殿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重视胃癌基因不稳的研究

    基因不稳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基因不稳包括核基因组不稳(nMSI)和线粒体基因组不稳(mtMSI).核基因组不稳包括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染色体不稳(chromosome instability)和微卫星不稳(mi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1、2].染色体不稳亦称肿瘤抑制途径(suppressor pathway),由于染色体大片段的丢失、易位和重排,导致了大量的异倍体细胞,微卫星不稳亦称MSI途径(MSI pathway),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使单核苷酸水平的突变率增加,导致了广泛的MSI.近年线粒体基因不稳(mtMSI)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3~7],nMSI和mtMSI共同构成了胃癌发生的分子基础.

    作者:房殿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体外正常成人肝细胞分离培养的经验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性肝炎免疫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和疫苗研制提供接近自然状态的理想细胞模型.方法体外二步灌流法分离正常成人肝细胞并用1640培养液维持培养1个月以上.结果分离较多量正常成人肝细胞可在体外存活1个月以上.结论正常成人肝细胞可在体外被分离培养以供各种肝病基础和临床研究.

    作者:马巧玉;郝飞;王宇明;宋志强;刘国栋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氯唑西林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58例报告

    随着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变迁,其耐药性不断升高,临床处理比较棘手.我院应用氯唑西林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58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燕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右冠状动脉左室瘘并发右冠状动脉重度扩张及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患者,男,41岁.因劳力性心悸气促伴双下肢水肿3月余入院.患者于1988年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当时无任何症状,未行进一步诊断治疗.1989年行造影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右冠状动脉左室瘘.2001年11月后患者多次出现发热,并出现劳力性心悸气促.2002年1月25日,患者突然出现左上腹剧痛,后又出现右下肢痛及右下小趾肿痛、发紫,均未行治疗,后自行缓解、消失.在当地医院行CT、心脏彩超及血培养等检查,诊断为右冠状动脉左室瘘、感染性心内膜炎、脾梗塞、房缺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

    作者:程伟;肖颖彬;陈林;陈柏成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内镜治疗胆、胰疾病治疗的护理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合并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炎管,在过去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随着内镜技术在胆、胰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无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胆、胰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使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入一个划时代阶段[1].内窥镜诊断及治疗性手段有胰胆管造影ERCP、鼻胆管引流ENBD、内镜逆行胆管引流ERBD、内镜金属胆管支架放置EMBE、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EST+取石、网篮取石.我科于2001年开展了治疗性胰胆管造影ERCP等多项新技术.经临床120例胆、胰患者接受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护理具有特殊性的56例报道如下.

    作者:唐泽丽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前列地尔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其病因主要是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及由此而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障碍.目前无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鉴于前列地尔对病变血管具有特异性靶向定位效果,具有强大的血管扩张作用以及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作者对43例伴周围神经病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应用观察,疗效较为满意.

    作者:莫文;王建英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全结肠镜诊断大肠肿瘤1 593例分析

    目的评价全结肠镜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大肠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对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方法统计1990~2002年我院消化内镜室检出的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结果 10 750例全结肠镜检查中,成功插入回盲部10 568例,成功率为98.3%,检出大肠腺瘤性息肉965例,检出率为8.9%,大肠癌628例,检出率5.8%.结论全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的佳方法.而大肠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作者:肖天利;王振华;李向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胎盘早剥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诱因、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2年12月胎盘早剥31例.结果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38%.妊高征是较常见诱因(22.58%).患者易并发围产儿死亡(25.81%)、早产(9.68%)、DIC(6.45%)、产后出血(3.23%)、子宫胎盘卒中(3.23%),剖宫产率达64.51%.31例中仅8例(25.81%)在产前确诊.结论要重视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对异常的阴道流血、固定腰背痛、不明原因的胎心异常、子宫高张状态均应考虑本病.

    作者:舒为群;牟晓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以肝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3例误诊分析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病,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骨骼肌萎缩和无力,终完全丧失运动功能,部分患者可有心肌、智能及肝功损害.本文对我院2002年收治的以肝功损害(主要是ALT)为首发表现的3例PMD进行分析,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作者:黄延风;朱朝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Dieulafoy病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内镜诊断,并比较内镜下两种治疗方法对Dieulafoy病的疗效.方法将25例诊断为Dieulafoy病的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止血夹(n=13)和药物注射(n=12)进行镜下止血治疗.结果止血夹组和药物注射组的及时止血成功率分别为100%和66.7%,1周内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33.3%,急诊手术率分别为0和25%.夹子即时止血成功率明显高于药物注射组(P<0.05),1周内再出血发生率和急诊手术率均低于药物注射组.结论内镜检查是确诊Dieulafoy病的重要方法,夹子结扎出血治疗效果肯定,方法简便,恰当使用能避免手术.

    作者:兰春慧;陈东风;彭安国;闫庆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123例高血压脑出血救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1995年前的72例和1995年后的51例高血压脑出血分A、B两组,采取不同方法所获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时期A、B两组非手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而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微创手术明显提高了高血压脑出血的治愈好转率,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作者:程泽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比较两种精子处理技术对体外受精胚胎质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经两种精液处理技术处理的精液对成熟卵的体外受精、卵裂及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999年12月~2000年4月在重庆妇产科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60例患者以采卵日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将其精液分别用上游法和两层不连续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结果 25例上游法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94.50%、98.75%、60.34%;35例两层不连续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技术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94.21%、96.91%、68.75%.结论两种精液处理技术处理的精子在成熟卵的受精率、卵裂率上无差别,而两层不连续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的胚胎质量明显优于上游法组.

    作者:赵妍;文宏贵;刘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非着力部位无骨折性急性硬膜外血肿致突发脑疝1例

    患者,男,35岁.因2m高处坠落,左侧头部着地受伤出血30min入院.伤后有短暂昏迷史.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正常,BP141/90mm Hg(1mm Hg=0.133kPa),扶入,神志清楚,问答切题,能按吩咐动作,左颞部见10cm横形创口,创口下未见颅骨骨折.右瞳略大于左侧,光反射灵敏,脑膜刺激征(-).胸腹未及合并伤,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反射对称,未引出病理反射.

    作者:刘智;兰佩钦;杨文革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