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复发性贝尔面瘫1例

刘汝利;张萍;赵君晖

关键词:儿童, 复发性, 医院就诊, 口角歪斜, 患儿, 感冒病史, 中耳炎, 家族史, 外伤, 面颊, 家长
摘要:患儿,女,8岁,于3年前无诱因自觉右侧面颊动作不灵活并家长发现其右侧口角歪斜,遂医院就诊.追问病史,发作前患儿无感冒病史,无外伤及中耳炎病史,否认家族史.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出血血肿增大26例临床分析

    脑出血血肿增大是指脑出血后继续出血或再出血,通过对74例脑出血病人进行CT复查,发现有26例病人在首次CT后血肿增大,现将26例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侯洪;李茂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CEAC方案治疗非霍杰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CEAC预处理方案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杰金淋巴瘤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中、高度恶性非霍杰金淋巴瘤病人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其中5例(50%)病人为Ⅳ期,2例病人诊断为中线T细胞淋巴瘤,10例病人从确诊到移植的中位时间是4.5个月,以CEAC为预处理方案:CCNU 0.2m2×1d,Cy 1.5g/m2×4d,Vp-16 100mg/m2×4d,Acr-C 100mg/m2 12q×4d.结果预处理中10例病人均出现Ⅰ~Ⅲ度的消化道反应,1例出现Ⅰ度心脏毒性,出现Ⅰ、Ⅱ、Ⅲ度肝功能损害各1例,10例病人均有Ⅲ度脱发.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中位时间11.5d,血小板计数≥20×109/L的中位时间13d.中位随访时间10.5个月(8~23个月),8例患者无病存活,2例死于疾病复发.结论 CEAC预处理方案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杰金氏淋巴瘤病人的耐受性较好,毒副作用较轻,造血重建快,目前短期随访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张怡;刘红;刘林;陈幸华;彭贤贵;王庆余;孔佩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TNF-α对人脐血基质细胞体外扩增作用的观察

    目的观察造血抑制因子TNF-α对人脐血基质细胞体外扩增的效果.方法采用Dexter培养法,加入含TNF-α的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计数培养21d时的基质细胞集落数,测定培养7,14,21,28d的细胞周期.结果对人脐血基质细胞的扩增效果,TNF-α单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TNF-α+SCF+BFGF与其他实验组比较,P<0.01;人脐血基质细胞扩增培养不同时相点的G2+M+S期细胞分别占:25.6%,29.8%,36%,22.1%.结论 TNF-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人脐血基质细胞有较明显的扩增作用,联合使用的效果较好.

    作者:张曦;王苹;陈幸华;刘林;彭贤贵;孔佩艳;刘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β-catenin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β-catenin参与的Wnt信号传导途径是调控细胞生长增殖的重要途径.该途径参与调节一些和胚胎发育相关的基因转录,新近发现一些原癌基因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基因也是该途径激活的靶基因.β-catenin是该信号传导途径的关键分子,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倍受关注.此外,β-catenin与E-cadherin形成复合体,在维持上皮极性、粘附性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1].

    作者:刘凯;张才全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56例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血液肿瘤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2003年5月,以APBSCT治疗血液肿瘤患者共56例,年龄2~59岁(中位年龄2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例,非霍杰金淋巴瘤(NHL)30例,霍杰金淋巴瘤(HD)4例,多发性骨髓瘤(MM)2例.动员方案为:联合化疗+G-CSF.预处理方案:包括含TBI(24例)与不含TBI的高剂量化疗方案(32例).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12例患者于移植后2~13个月分别死于感染和疾病进展.其余患者已无病存活2~26个月.ALL首次完全缓解(ALL-CR1)的11例患者中9例存活(即ALL-CR1 9/11),再次完全缓解(ALL-CR2)的6例患者中3例存活(即ALL-CR2 3/6).其他血液肿瘤患者存活情况分别为:AML-CR1 1/2,AML-CR2 0/1;NHL-CR1 20/21,NHL-CR2 3/5,NHL-NR 2/4;HD 4/4;MM 2/2.结论 APBSCT是血液肿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首次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的NHL(NHL-CR1)疗效好,可显著改善初次完全缓解的ALL(ALL-CR1)患者预后.

    作者:刘林;陈幸华;张曦;彭贤贵;孔佩艳;刘红;张怡;高蕾;王庆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甲状腺机能亢进治疗前后血色素改变的临床探讨

    目的为探讨甲亢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方法对52例住院甲亢病人治疗前后血清FT3、FT4,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进行了观察.结果甲亢病人可伴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或无贫血.治疗后,随着血清FT3、FT4转为正常或接近正常,无贫血病人Hb呈增高趋势(P<0.05);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病人RBC及Hb也恢复至正常(P<0.0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病人Hb、MCV、MCH、NCHC恢复正常(P<0.05).治疗前后血清铁及血清铁饱和度无明显改变.结论甲亢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申黎艳;王士珍;辛平;付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子宫肌瘤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病率为20%~30%,有报道可达60%~70%,但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还不清楚.现较肯定的是肌瘤的生长与卵巢激素密切相关.同时,对HMG、PPARγ、RXRα、atRA等的研究表明,它们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及生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子宫肌瘤病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丁勇利;熊正爱;胡丽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克无踪中毒致ARDS 7例临床分析

    克无踪是百草枯的二氯化物的商品名,是一毒性极强的新型广谱除草剂,农村地区应用有逐渐增多趋势.克无踪对肺组织的损害多为不可逆,现就本院自1999年来共收治16例中发生ARDS的7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李有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B超诊断小儿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

    患者,男,10岁,颈前肿物渐大3年.查体:无明显突眼征,颈前膨隆.甲状腺左侧叶可扪及小结节,质硬,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右侧甲状腺扪及一拇指头大结节,质硬,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双侧颈部可扪及多个淋巴结,大约4.0cm×3.0cm,小约2.0cm×1.0cm,质硬,部分可推动.

    作者:苏美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贲门癌细胞原代培养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MTT)法体外药敏试验对贲门癌术后化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采用MTT法检测31例贲门癌标本对临床常用的5种化疗药物单独及联合应用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5种抗癌药物单用时敏感的药物为CPT和MMC,χ2值为1.35,P>0.05,二者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的总体敏感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组(χ2=29.053,P<0.001). 结论 MTT法体外药敏试验对指导贲门癌术后的化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洲;马顺然;杨绍福;王崇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高血浓度茶碱致心律失常的研究

    目的本文分析了206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探讨其血茶碱浓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通过静脉使用氨茶碱,每天总量为0.5~1.0g.测定茶碱血浆浓度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从而比较不同血浆浓度患者心电图的心律失常表现.结果发现诱发各种心律失常与茶碱浓度升高有着明显关系,在较低治疗血浆浓度(A组)组对心脏的副作用绝大部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占心律失常总发生率的80%).而高血浓度茶碱组(D组)的房早、房纤、房扑、室早的发生率占心律失常总发生率的52.6%.当高血浓度茶碱恢复至10mg/L以下时,各种心律失常有相当部分会消失.结论老年哮喘患者在应用氨茶碱制剂,特别是静脉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浆茶碱浓度,临床上应减少静脉注射较大剂量(>0.5g/d)氨茶碱,避免严重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黄少丹;田利奇;陈飞鹏;陈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液肿瘤的抗血管治疗进展

    近年的研究表明,与实体肿瘤一样,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血管生成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单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反应停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等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非常复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ienase,MMP)的过度表达可能起主要作用,因此针对这些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新途径.

    作者:孔佩艳;常城;杨文博;刘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肝损害的发生情况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以2002年3月~2003年5月在本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移植前后的肝功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数患者在移植后1周肝功有明显的波动,经预防性保肝治疗,移植后1个月肝功恢复.3例患者移植后发生了淤胆性肝炎,经应用激素及保肝、利胆药物治疗1个月后,症状改善,随访3个月后肝功基本正常.结论 (1)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肝损害在移植期间比较常见,此期间进行相应的保肝处理,可使大多数患者的肝损害逆转;(2)部分患者移植后发生了淤胆性肝炎.在治疗上,我们除了予以常规保肝利胆处理,还应用了激素进行抗炎治疗,疗效明显.

    作者:曾东风;刘林;孔佩艳;陈幸华;王庆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EphB4在三羟异黄酮抑制红系祖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三羟异黄酮抑制红系祖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选择三羟异黄酮处理脐血CD34+细胞,采用红系爆式集落计数、免疫表型分析等实验方法,观察三羟异黄酮对红系祖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同时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EphB4酪氨酸磷酸化变化.结果 10~90μmol/L三羟异黄酮作用7~14d可抑制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和glycophorin A蛋白表达,同时红系祖细胞EphB4酪氨酸磷酸化水平降低,并且三羟异黄酮抑制红系祖细胞分化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三羟异黄酮可通过抑制EphB4酪氨酸磷酸化而抑制红系祖细胞分化.

    作者:杨镇洲;刘林;陈幸华;刘红;李忠俊;王吉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浅议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档案记载了一个单位历史发展的过程,它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客观的反映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条件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工作等,是历史的见证.随着<档案法>的宣传、学习和贯彻实施,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各个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作为科技事业单位的医院,档案不仅涉及到医院本身历史发展的全貌,更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就医看病的医疗文书档案、病理切片资料、X光胶片、各种检查图文资料等等,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加强医院档案在医院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巧;阳德明;高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骨髓检查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骨髓检查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拟诊为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患者,行骨髓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的一般骨髓象为粒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值上升,核左移,粒细胞浆内出现空泡、中毒颗粒,外周血涂片NAP阳性率和积分均升高.其中有特异性骨髓象改变者18例,分别为噬血细胞综合征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伤寒4例,疟疾2例.还有9例患者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经排除白血病后考虑感染所致的类白血病反应.结论骨髓检查对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悦娣;郑舟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31碘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7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131碘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甲心病)的疗效.方法对73例经131碘治疗的甲心病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131碘使用剂量为2.5~70mCi;平均(13.5±10.8)mCi.随访时间为3.2~44.7个月,平均(19.5±11.8)个月.结果经一次131碘治疗后,随甲状腺毒症的控制,甲心病痊愈44例,好转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8%.甲状腺重量较大和病程较长者,甲心病的疗效较差(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9,-0.25;P值分别为0.013,0.033).结论 131碘对甲心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对甲心病的治疗可优先选用131碘.对甲状腺重量较大和病程较长者应尽早采用131碘治疗.

    作者:王勤奋;张承刚;赵晓彬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液肿瘤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经过全世界血液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对血液肿瘤的治疗已从既往的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发展到采用诱导分化治疗、生物及免疫治疗、靶向及基因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使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明显提高,获得治愈和彻底根治的患者越来越多.但仍有部分患者复发和成为难治性者.深入研究防治复发和进一步提高对难治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是今后努力实现的目标.

    作者:陈幸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腹主动脉扭曲致右肾动脉插管困难1例的处理体会

    患者,男,51岁,以右肾癌收入我院泌尿外科拟行右肾切除术.术前到我科行右肾动脉栓塞术.

    作者:蒋先贵;江才明;栾红军;李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PTCA结合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PTCA结合冠脉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安全性与近期效果.方法报道近1年本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5例,经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PTCA结合支架治疗的病人全部存活,2例恢复工作.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应首选有效的血运重建方式-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

    作者:覃数;马康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