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目的对38例CHF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发生病因、治疗对策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方法 38例CHF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依据其发生原因、血钠浓度采取停用利尿剂、食物或静脉补钠、严格限水、强的松的应用等不同处理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及死亡情况.结果缺钠性低钠血症治愈23例,好转9例,死亡1例,稀释性低钠血症好转2例,无效2例,死亡1例.结论认为过度限盐,快速或长期反复利尿是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且多为医源性,增加了治疗难度及死亡危险性.本文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简单易行,疗效好.
作者:朱爱东;张庆康;李兴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芬太尼、曲马多术后静脉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术(PC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10例患者中静脉PCA20例,硬膜外PCA290例.两组均用芬太尼加曲马多,或单用芬太尼,或单用曲马多.硬膜外组另加利多卡因,静脉组和硬膜外组均加氟哌利多.结果静脉PCA组镇痛显著优于硬膜外组,并且前者毒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后者.结论静脉PCA镇痛效果优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徐孝碧;王代永;柏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科于2000年9月~2001年9月急诊手术抢救Dieulafoy病大出血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邓波;王如文;蒋耀光;周景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科自1999年3月~2000年7月治疗儿童淋菌性尿道炎5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系门诊病人,男2例,年龄分别1岁、5岁.女3例,年龄分别为4月、3岁和12岁.
作者:孙仁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生殖道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异位妊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49例患者(病例组)的输卵管、宫颈及宫腔标本中HCMV DNA;同时选择38例正常足月妊娠行剖宫产妇女作为对照.结果病例组宫颈、宫腔及输卵管标本中均检出HCMV DNA,且宫颈检出率为14.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位妊娠与生殖道HCMV感染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瑞菊;朱前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初诊时容易误诊.我院1980~2000年共收治MM32例,初诊时误诊26例,误诊率为81.3%,现将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乔爱国;杨丽华;何思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2000年我院开展射频消融术102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房室结功能低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艺;刘春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肺癌骨转移性癌痛的佳时间--剂量分割模式.方法 1996年6月~2000年5月我科放射治疗的肺癌437例,有骨转移的136例,占31.1%(136/437),符合研究条件的78例,占17.8%(78/437).按不同的时间--剂量分割模式分为Ⅰ、Ⅱ、Ⅲ三组,分别比较它们放疗前后的骨痛分值、生活质量评分、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有效率、止痛显效率差别.结果放射治疗肺癌骨转移性癌痛总有效率96.2%,各组间治疗有效率无差别.其他各项指标Ⅲ组优于Ⅰ、Ⅱ组.结论放射治疗肺癌骨转移性癌痛疗效确切,建议采用500~600cGy/次,总剂量 2 500~3 000cGy/5~6次/5~6d的放射治疗分割模式.
作者:郭剑锋;吴永忠;陈晓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涎腺囊肿是口腔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尤其以青少年及儿童为多见,大多分布于下唇或舌下,治疗方面有其特点,近几年来,我科对22例患者采用5%鱼肝油酸钠注射疗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作者:屈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轮状病毒肠炎,是小儿常见疾病,至今无肯定特别有效治疗药物,我们应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得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成慧;陶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胸腺异常关系密切.胸腺切除能有效缓解、改善重症肌无力症状,治疗效果已得到公认.目前多采用经颈部切口,胸骨部分劈开、全胸骨劈开行胸腺切除或颈部切口加胸骨劈开的扩大胸腺切除术.近年来,有人采用电视胸腔镜经左胸加颈部切口或正侧位经右胸行胸腺切除,因其存在对前纵隔显露差,手术难度大而未得到推广应用.我科于2001年8月起采用电视胸腔镜经右胸前侧径路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8例,手术效果满意.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17~41岁.Osserman分型为:Ⅱa型3例,Ⅱb型4例,Ⅲ型1例.气管双腔插管全麻,左侧45°卧位.于右胸腋前线及腋中线之间第六肋间切一小口,置入胸腔镜探查,另分别于腋前线4肋间及锁骨中线5肋间切操作孔,膈神经前沿纵行切开胸膜,钝性加锐性分离胸腺右叶,近无名静脉处仔细分离出胸腺静脉,钛夹钳闭后切断,同法处理胸腺动脉.解剖出胸腺上极予以切除.相同方法切除胸腺左叶,并清除纵隔脂肪组织.本组8例中7例顺利完成胸腺切除及前纵隔脂肪清扫,手术历时1.5~2.0h,术中失血50~100ml,另1例因电凝钩伤及左无名静脉出血而中转开胸止血.术后均顺利恢复,无术后死亡及危象发生,亦无气管切开病例.除中转开胸病例术后应用止痛剂外,余疼痛均可耐受.病理诊断均为胸腺增生.术后住院8~12d.我们体会该手术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有助于术后恢复;(2)左侧45°卧位,右胸前侧入路对前纵隔良好显露不仅有利于双侧胸腺切除及纵隔脂肪组织清扫,还减少了左胸腔入路需附加颈部切口的创伤;(3)若遇术中意外或手术困难,需中转手术则只适当延长前侧操作切口即可.由于该手术开展时间短,病例数较少,有关术后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如文;蒋耀光;谭群友;赵云平;周景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弓形虫(Toxoplasmosis,TOX)是一种形似弦月状的胞内寄生虫,又称弓形体,它广泛寄生于动物身上,是一种人畜均可感染的寄生虫,分布于世界各地,人感染后均可引起弓形虫病.弓形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寄生虫病,孕妇感染了弓形虫后,虽然其本人情况轻微,但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多种器官受损而引起流产,死胎或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5亿人感染了弓形虫,美国每年有3000多例先天性弓形虫病患儿出生,我国每年可能有9万名先天性弓形虫病患儿出生.调查了解我市孕妇弓形虫感染的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防治孕妇及胎儿的感染,降低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病率,对提高人口素质和搞好优生优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ELISA和PCR技术,对重庆市部分妊娠期妇女弓形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结果如下.
作者:丁显平;贺开贵;王安琼;岳秀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LC术后胆漏的原因,尽量减少LC术后胆漏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12~2001年3月间施行1018例LC手术所发生的5例术后胆漏发生的原因.结果 1例肝总管电凝热灼伤,1例钛夹脱落胆囊管漏胆,1例为胆囊管周围组织分离不彻底,致使胆囊管外径粗而钛夹夹闭胆囊管不全漏胆,均与手术者的操作技术和使用材料有关,2例为胆囊肝管,与解剖有关.结论提高LC手术者的操作技术和使用先进材料可以降低胆漏的发生,而LC术中细小胆管损伤是术后胆漏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难以避免.
作者:易先武;李洪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特征,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54例确诊者进行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总结.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咳嗽,部分伴喘息、以热、纳差等,多数患儿肺部体征轻微,胸片以大片及斑片阴影为主,痰Mp-PCR或血Mp-IgM阳性.结论对咳嗽时间较长且剧烈,肺部体征轻或缺如,X线片肺部病变显著者,应及早做特异性抗体检查确诊,并注意其小年龄发病趋势.
作者:周小玲;符州;张儒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Chung和Enzinger1978年报道了23年间遇到的104例骨外软骨瘤,多发生在四肢软组织、肌腱及腱鞘.近年来,也有报道发生在其它部位的(如甲状腺),但很少.发生在结肠的软骨瘤尚未见文献报道.我院1994年7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守昌;刘承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同源盒基因初是Mcginnis等在果蝇中发现的,在哺乳动物的同源盒基因中,有一类是成簇排列在染色体上,按前后轴方式表达,称为A-P型同源盒基因,分为A、B、C、D四簇,分别位于7、17、12、2号染色体上,称为共线性,每簇又按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为13个组.另一类同源盒基因含有歧异的同源盒系列,包括许多散在的含同源盒基因及Oct家簇、en家簇、evx家簇等.
作者:张晓启;刘旭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患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用药不当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院发现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在闻合使用6-氨基已酸和止血芳酸时发生脑梗塞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永平;苟正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迁延的、不规则的病程以及复发和缓解的倾向.起病常在中壮年早期,多在20~40岁之间发病,很少在10岁以下(3%)及50岁以上(5%)发病.国内报道,多发性硬化病灶多侵害视神经和脊髓,发生于延髓者罕见.以下报道累及延髓的临床确诊是多发性硬化的老年病例1例.
作者:李小凤;胡长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拔T管致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例胆道术后拔T管致胆汁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结果 1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3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结论拔T管后致胆汁腹膜炎应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治疗.
作者:毛凯;李生伟;刘长安;施平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在临床麻醉中,全麻拔管后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常被忽视,但它确是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方法观察230例全麻病人,拔管前及拔管后1h内SpO2的变化.结果拔管后1h内,SpO2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年老体弱,术前SpO2较低,手术时间长,创伤严重者,SpO2降低发生率高且持续时间长.结论麻醉医生应正确掌握拔管指征,拔管后常规吸氧,并监测SpO2的变化,对病情危重者,应带管送ICU严密观察.
作者:董小枫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