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超检测高风险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白梅;李建武;蔡江涛;刘超

关键词:高风险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检测,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脑梗塞
摘要:目的 早期识别颈动脉高风险斑块,提高易损斑块检出率,指导治疗防止斑块脱落,避免不良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89例患者颈总、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测量,将IMT值≥1.5mm定义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综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将斑块分为易损的高风险斑和稳定斑块.另选出脑梗塞组和非脑梗组,对所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讨论高风险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①斑块的稳定性评价:189例患者中易损斑块85例:低回声斑且较大,形态不规则,不均质型混合回声斑,纤维帽较薄(同时具有两类斑块特征的归入易损类).稳定斑块104例:均质强回声斑,有较厚纤维帽的等回声斑.②分类:经CT或MRI确诊患有脑梗塞者69例,非脑梗塞者120例.其中脑梗组检出高风险斑块62例,占梗塞组89.9%,占高风险斑块组72.9%;非脑梗组检出高风险斑块23例,占高风险斑块组27.1%.③部位:斑块多发生在分叉处,占68.3%.结论 颈动脉高风险斑块脱落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与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与复发显著相关.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20例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发生的时间、病因、治疗及预防,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我院2006.6~2011.9收治的20例剖官产术后晚期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晚期出血发生原因有子宫切口感染、组织残留、子宫内膜炎、子宫复旧不良;时间为术后2~6w,多发生在术后3~6w内.结论 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多发时间术后3~6w,以子宫切口感染为主要原因.采取积极防范措施是可以防治的.

    作者:石素兰;梁日新;秦碧蕉;龙盛莲;陈红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高渗盐水治疗休克临床应用

    20多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高渗盐水治疗休克的研究,特别是7.5%氯化钠的抗休克作用有了很多报道,高渗盐溶液在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抗休克效果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都得到了肯定,但也存在输入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尿液减少的报道,对抗休克时所使用的剂量也存在一些争议.我就近年来应用高渗盐水抗休克的临床研究进行如下综述,着重阐明高渗盐水抗休克临床应用的一些方法.

    作者:刘文兰;李品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商环包皮环切术的舒适护理

    目的 观察采用商环环切包皮手术治疗包茎、包皮过长138例围手术期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总结2010年5月6日~2012年10月7日十堰市郧县人民医院门诊手术的138例包茎、包皮过长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器械准备,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后舒适护理等.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强化专科舒适护理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掌握相关的康复要领,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确保了手术的成功,提高了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

    作者:兰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的护理

    目的 探讨如何做好截瘫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治疗前做好健康宣教,加强营养,解除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治疗中严格操作规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 通过对55例截瘫患者护理,由于措施得当,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做好截瘫患者护理,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蒲梅兰;廖仁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X现监视下螺旋型鼻肠营养管置管的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监视下螺旋型鼻肠营养管置管的技巧、方法、护理配合.方法 对138例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影像监视下置入螺旋型鼻肠营养管.结果 全部病例均放置螺旋型鼻肠营养管,营养管位置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放置鼻肠营养管快速简便,成功率高,安全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竞平;焦迎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新形式下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

    目的 了解新形式下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方法 通过查阅手术室有关记录、工作流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临床医生、患者家属、陪护等反映的问题综合分析.结果 制度不健全、责任心不强、医护患沟通不到位、护理业务知识欠缺等问题是关键.结论 要消除手术室安全隐患,只有加强各项管理,采取相应护理对策,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作者:周淑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浅谈门诊输液室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目的 加强输液室的护理安全管理,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 分析输液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结果 护理防范措施的实施,减少输液室的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 输液室护理人员了解掌握门诊输液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掌握防范措施,才能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杨书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分析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07例进行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检测血糖水平.根据患者糖代谢情况进行分组,包括: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调查两组患者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07例肝硬化患者中,有35例患者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中,性别构成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组年龄更高,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率较高,与非糖尿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比例较高,此情况可能会引起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高发,需要医生引起重视.

    作者:马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及胃镜特点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及胃镜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136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与125例同期就诊的中青年患者进行临床及内镜特点的比较.结果 老年患者组十二指肠溃疡50例,胃溃疡86例;中青年组十二指肠患者70例,胃溃疡患者5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的疼痛多不典型.经胃镜检查,2组的发病部位不同,老年组溃疡主要在贲门胃底、胃体,2组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胃镜特点不同于中青年,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比较严重,有不典型的临床症状等.

    作者:卢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天门市2010~2011年出血热疫情分析

    出血热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鼠类为主要的传染源,主要为动物源性传播,经革螨和恙螨在鼠间传播,对保持、扩大疫源地起重要作用.其病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为了进一步了解出血热在天门市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10~2011年报告的出血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乔正花;张莉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护理

    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近年来在国内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特别是儿科疾病的治疗、抢救中尤为重要目前已逐渐成为儿科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主要方法。我科从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应用留置针静脉穿刺3276例患儿,并进行临床观察。患儿家属满意,效果好,现将其应用情况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郑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产科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工作时,意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皮肤和黏膜,或被污染的针头、玻璃片等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的可能性.随着血源性传染病发生率的增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损伤也呈上升趋势,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提出对产科护士要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提高职业安全及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护及处置措施,以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及损失的危险.

    作者:刘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临床路径护理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健康教育模式,试验组采用预先设计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整体护理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熟练掌握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P<0.05).结论 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沙;皮大鸿;廖桂华;黄金媛;李科琼;谭柳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589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预防并发症发生.方法 将589例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行综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语言障碍护理、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良肢位摆放等.结果 589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除有21例患者因再次发生脑卒中转科治疗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康复,有效率为96%.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可大限度的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作者:周红;张丽芬;王际容;代莉;仁丽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方法研究

    目的 研究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进行诊治的60例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详细讨论其治疗方法.结果 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个人的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结论 出现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受到刺激,防止大量出血,在出血期间禁止性交同时保持外阴清洁,这是预防功血的主要方法.

    作者:许世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2例急诊患者低钾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分析及治疗对策

    当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即为低钾,低钾常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单形性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1],而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对少见,某医院急诊科从2008~2011年共接诊12例因低钾原因而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现将报道如下。

    作者:曹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的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135.2±28.5mg/d)和利培酮组(5.7±0.8mg/d)各56例,分别给予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8w,随访6个月.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于治疗6个月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定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PANSS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者P<0.01).齐拉西酮组GQOLI总分及各维度与利培酮组GQOLI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维度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GQOL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随访,在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是,齐拉西酮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利培酮.

    作者:张顶强;唐雪萍;朱自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单病种收费和相关疾病诊断组下的内部结算流程

    1研究背景与意义单病种付费模式是指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科学地制定出每一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使得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即医疗机构资源消耗与所治疗的住院患者的数量、疾病复杂程度和服务强度成正比。按病种付费的特点是,医疗机构的收入仅与每个病例及其诊断有关,而与医疗机构治疗该病例所花费的实际成本无关。简而言之,就是明确规定某一种疾病该花多少钱,从而既避免了医疗单位滥用医疗服务项目、重复项目和分解项目,防止医院小病大治,又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而且操作十分简便。

    作者:张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小儿支气管哮喘118例的护理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护理意义.方法 对118例患者进行妥善护理,合理治疗,预防复发等综合护理.结果 患儿的症状均得到改善,肺部哮鸣音基本消失,呼吸困难得到缓解,咳嗽、胸闷、气急明显减轻.结论 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采用科学的护理技术,正确的健康指导,可使患者的症状得到迅速的缓解,病程缩短,减少复发,加快康复.

    作者:韦爱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静脉肾盂造影( IVU)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上尿路梗阻而原因不明的患者32例,均行MSCTU检查,在图像工作站对获得图像进行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T)等三维后处理,获得泌尿系立体图像.结果 32例中上尿路结石15例,肾囊肿1例,先天性畸形6例,输尿管肿瘤2例,输尿管炎性狭窄4例,外源性压迫2例,膀胱炎累及输尿管口狭窄2例,CT诊断均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 MSCTU通过MPR、MIP、VRT技术多角度观察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导致上尿路梗阻的病变及其形态,在上尿路梗阻病变诊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作者:江求海;梁显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