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道择期手术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可行性研究

凌玉芳;黄艳青;黄梅雪

关键词:胃肠道, 择期手术, 胃肠减压管, 术后应用, 手术安全性, 早期进食, 手术应激, 康复, 肛门排气, 传统观念, 预防性, 手术后, 并发症, 验证, 外科, 临床, 理念, 科室, 汇报, 患者
摘要:胃肠道手术后是否常规预防性放置胃肠减压管并禁食一直存在争议[1],传统观念认为应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直至术后肛门排气以增加腹部手术安全性[2],但近年来的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研究则提出可不常规使用并支持术后早期进食[3]。这理念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强调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1,2]。为了验证这一措施的可行性,笔者在本科室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汇报如下。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

    目的:探讨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应用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置管过程严格无菌操作。拍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在患者携 PICC化疗过程中观察并发症,以便及时预防和治疗。对相关并发症均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处理。结果122例患者PICC置管留置时间为14~310d,保证了化疗顺利完成。结论 PICC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通过有效的维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解决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及反复穿刺对患者带来的痛苦。

    作者:吴江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1例以咳嗽气促为主诉的皮肌炎并文献复习

    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 M),是一组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突出表现的异质性疾病。其中以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为常见。 PM/DM伴器官损害是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现报道1例以肺部表现为主要表现的皮肌炎且治疗失败的病例,结合临床复习文献资料如下。

    作者:陈英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较为抽象化,内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临床医学水平。本篇文章主要对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具体实施措施进行分析,旨在有效提升我国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我国医学卫生水平。

    作者:贾珺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围术期护理规范。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肝胆肿瘤外科收治的76例肝癌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并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结果76例患者术后,有5例出现发热,15例出现不同程度疼痛,17例出现肝功能异常,无出血并发症,无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以及严密的术后护理,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林玉英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呼吸操锻炼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中重度的 COP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呼吸操锻炼组(实验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教育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操锻炼,3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肺功能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呼吸操锻炼通过锻炼呼吸肌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重COPD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李欣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1例疗效分析

    目的:评估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常规治疗为对照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1 g静滴1次/d,10 d为1个疗程,为治疗组,共41例,观察6 min步行距离,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开始时相比,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及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对慢性心力衰竭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

    作者:张建霞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心理干预在缓解稽留流产患者不良情绪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在缓解稽留流产患者不良情绪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4月就诊于本院妇科的48例稽留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4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24例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情绪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稽留流产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促进机体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陶美霞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青年脑卒中163例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163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脑血管发育异常、吸烟、饮酒等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和临床分析。结果高血压116例;糖尿病19例;脑血管发育异常21例;家族中脑卒中史16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1例;吸烟58例;饮酒31例;偏头痛10例;口服避孕药5例;心脏病4例;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血友病1例;合并血脂异常65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31例;合并肥胖11例;不明原因11例。结论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比较复杂,但常见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脑血管发育异常、吸烟、饮酒、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因素仍为主要因素。

    作者:郑爱菊;郑世平;赵芳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一起食物中毒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对2012年5月21日收治的19例食物中毒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患者进行催吐、洗胃、补液、抗炎等抢救治疗后,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严密有序的组织管理是抢救群体性食物中毒的保障,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是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抢救关键。

    作者:曹香;卿明翠;严海燕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骨盆骨折合并伤患者的术前观察及护理

    骨盆骨折由于高能量创伤,不仅导致骨折本身的严重损伤,而且常伴有复杂严重的合并伤,死亡率较高[1]。2010年1月~2014年5月,我院共收治骨盆骨折合并伤患者33例,经积极抢救、密切观察、准确评估并给予及时处理,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18~5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4例,高处坠落伤6例,砸伤3例;入院时休克31例,其中重度休克4例。合并脾破裂6例,肝破裂2例,肾挫伤2例、破裂1例,结肠损伤4例,直肠损伤2例,膀胱破裂10例,后尿道损伤6例,其中2例为膀胱、后尿道同时损伤,阴道撕裂伤2例。经积极救治和护理,本组抢救成功32例,死亡1例(死于严重休克)。

    作者:戴国珍;李小珍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患双方本为统一战壕里的战友,共同的目标是战胜病魔。但是,近年来,这一本来和谐共处的医患关系变的越来越紧张,甚至是对立,如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徐宝宝事件、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杀医事件、广东潮州押医游行事件等一系列伤害杀害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也给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大肆炒作的机会,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这类事件作出明确指示,要求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任何伤害医护人员的违法行为都要依法严肃处理。

    作者:吴家平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0年8月~2014年2月前来我院的100例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利用治疗方法分成常规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各50例,根据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截肢率和脑梗死、脑出血事件的发生及急性心血管发生率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方法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之间的踝肱指数、脑梗死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以及截肢人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得出介入组患者病症基本上有恢复趋势,而常规组病症均有加重趋势。结论介入治疗,有对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有更大的机会于临床普遍推广。

    作者:申昕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脑钠肽对呼吸困难鉴别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在心源性呼吸困难与肺源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以急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共8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检测患者血浆中NT-ProBNP的水平。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中的 NT-ProBNP水平分别为(3701.36±1508.12)pg/ml、(235.94±141.76)pg/m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还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有助于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

    作者:徐亚琼;邓伟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视频宣教在老年脑卒中家庭康复指导方案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视频宣教在老年脑卒中家庭康复指导方案中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家庭生活照料;研究组予以常规家庭生活照料和家庭康复指导宣教视频光盘。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评定认知功能和筛选入组病例。结果两组患者入组前 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视频宣教前后ADL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ADL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视频宣教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复发率及死亡率。

    作者:孙旭东;许松涛;蔡振辉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率失常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胺碘酮治疗室性心率失常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年01月~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冠心病室性心率失常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开始治疗前1个月内患者全部进行安慰剂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常规的冠心病治疗。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口服普罗帕酮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35例患者采用口服胺碘酮片进行治疗,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35例患者中,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例数达到34例,有效率高达97.14%,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其中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例数达到了28例,总有效率只有80.00%,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片对于治疗冠心病室性心率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用药也比较方便,且药物价格低廉,药物使用也比较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生生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臂部软组织缺损40例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体会

    目的:探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在臂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门诊治疗的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患者符合腹部带蒂皮瓣移植相关标准,分析患者移植成功率等指标。结果术后3~4w断蒂。40例患者断蒂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发生皮瓣冻伤。术后随访6~12个月,移植皮瓣颜色与正常皮肤较为接近。远端2/3修剪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基本上未出现明显的臃肿,外观让人比较满意。结论腹部带蒂皮瓣移植在臂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中使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凤景;梁好;牛军;王厚蒲;王家玉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将急性脑出血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所取得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我院随机抽取自2010年4月~2012年4月入院治疗的122例患者,并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且两组患者数都为61例。参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血常规、CT检查、心电图检查、MRA和胸部 X线摄片检查。而研究组除进行一系列常规性的检查外还要进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用药治疗。结果针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得出,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弱于研究组,说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效果良好。结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使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效果明显。证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是值得推广应用的良药。

    作者:薛铁栓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付作用。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依帕司他(依帕司他:弥可保=1:1)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结果3个月后,依帕司他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自觉症状及体征,疗效与弥可保相似。结论依帕司他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李娟;冯晋光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1例药物外渗致局部皮肤坏死伤口的护理

    静脉输液外渗所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损伤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轻则引起患病部位的疼痛不适,重则导致静脉血管及局部软组织感染坏死,甚至遗留静脉闭锁、瘢痕形成、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医疗或护理纠纷。因此,输液前护士对静脉血管及穿刺针的选择,以及了解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pH值对细胞代谢的影响,非常重要[1]。高渗性及化疗药物在进行静脉滴注时,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同时,控制输液速度,稀释浓度,调节pH值接近血浆pH值,加强巡视等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液体外渗所致的软组织及静脉血管损伤的发生。治疗时遵守的原则是及时缓解局部疼痛,积极预防或控制已经发生的感染[2]。

    作者:熊书华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NSD1与NSD2在神经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NSD (nuclear receptor binding SET domain containing)蛋白家族是一组较新发现的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有三个成员:NSD1,NSD2(又名 MMSET和 WHSC1)和 NSD3(又名WHSC1L)。在很长一段时间里,NSD蛋白家族受人们瞩目的焦点是它们与疾病的密切联系。NSD1,NSD2的单倍体不足分别导致了儿童期巨脑畸形综合征(Sotos syndrome)与沃尔夫综合症(Wolf-Hirschhorn syndrome),这些儿童分别有脑部生长过大,和过小的特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不全,神经系统的发育紊乱在这些疾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干细胞的体系。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 NSD1,NSD2在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观察到 NSD1, NSD2蛋白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表达量极低,在RA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形成过程中,表达量大幅度升高,其中 NSD1持续上升而 NSD2先升后降,这些结果与 NSD1, NSD2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反的作用效果一致。另外,二者的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均有差异,尤其是NSD1的蛋白水平可能主要受到基因转录之外的机制调节。这个细胞体系对进一步研究 NSD1与 NSD2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郇通;潘云;李艳 刊期: 2014年第29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