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君萍
目的:探析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整体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保守治疗后施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中转手术率以及再次异位妊娠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共1例(2.22%)患者出现并发症,为盆腔感染,2例(4.44%)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后转为手术治疗,各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1年时间内没有患者再次出现异位妊娠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异位妊娠患者保守治疗整体护理干预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强化保守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辛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应用心力衰竭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30mg/d,12w为一个疗程。测定两组患者入选后和治疗12w后的血浆hs-CR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浆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0.01。两组患者的LVEF与治疗前相比则明显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冠心病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hs-cRP水平,改善心功能。
作者:崔腾斌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比较和研究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后患者在康复效果上的差异,从而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09年12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穿孔患者,全部研究对象共计130例。分成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患者均为6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实施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后的血清胃泌素水平、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平均时间。结果①在血清胃泌素水平上,手术后1 h、24 h、48 h和72 h的指标水平组间比较,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指标水平均优于开腹手术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平均时间等四项指标上,组间比较,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指标水平均优于开腹手术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临床针对胃肠穿孔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相比较,相关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更好,采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是治疗胃肠穿孔的理想选择。
作者:黄素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医院骨科研究所秘书工作担负一般秘书工作还要担负骨科教学任务,素质要求很重要。表现在身体、心理、思想、能力、文化、形象等方面,既能协助科室主任、临床专家做好日常管理又能做好科室档案、重点专科建设等具体工作。
作者:缪阳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中,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硬膜下出血4例,脑实质出血3例,合并脑室出血2例。结论CT检查能准确诊断各种类型颅内出血,并能计算出血量,为临床尽早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黄志新;吕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治疗的效果差异,探讨两者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将86例住院川崎病患儿分为观察组(不完全川崎病41例)和对照组(典型川崎病45例),两组患儿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同时予IVIG1g/kg单次静脉滴注,5~6h滴完。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的热退时间、其他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热退时间、其他症状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病程1个月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为4.87%(2/41例),对照组CAL为11.11%(5/4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CAL为0/41例,对照组CAL为4.44%(2/4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IVIG1g/kg治疗不完全川崎病短期疗效优于典型川崎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恢复,不完全川崎病恢复亦较好,提示不完全川崎病应用IVIG1g/kg疗效较好,典型川崎病疗效次于不完全川崎病,提示典型川崎病病情较不完全川崎病更重,治疗时间更长,用药剂量更大。
作者:石晓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目标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行目标管理模式干预护理的13名外科护理人员,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目标管理模式应用前后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增加率、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及护理技能满意度、护理纠纷发生率进行比较。结论将目标管理模式运用到外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护理技能的满意度,有助于减少护理纠纷,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卫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外科手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保守组(22例)和手术组(18例),保守组采取消化性溃疡出血药物保守治疗,手术组采取外科内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手术组呕血、黑便、腹痛腹胀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保守组,临床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保守组(均<0.05)。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呕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临床疗效确切,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任开文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塞患者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5月~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者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组)50例和观察组(氯吡格雷治疗组)50例。治疗1 w后静脉血检测p-选择素水平。结果治疗7d后两组患者的P-选择素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但是试验组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降低p-选择素水平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彬;崔志堂;严俊杰;王晓慧;贾红娟;许鑫;杨丽丽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对妇产科手术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后所引起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3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施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术,观察记录患者在180d内所引起的并发症,并对相应的并发症进行一定的护理。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320例患者中,出现低血压症状产妇10例,出现呼吸抑制现象为3例,出现皮肤瘙痒的为10例,出现腰痛症状的为20例出现排尿障碍患者12例。对上述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实行相应的临床护理后,症状均能在60d内得到缓解。结论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妇产科患者进行手术后的疼痛治疗,具有较多的并发症,然而通过合适的护理,症状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作者:张丽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在神经内科癫痫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6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用抗癫痫药物不同分为两组,A组(48例)使用左乙拉西坦治疗,B组(68例)使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3%,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9%,组间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2=4.92,=0.027),A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适、嗜睡和乏力,发生率为14.58%,B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发生率10.29%,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0.49,=0.49)。结论丙戊酸钠对神经内科癫痫的治疗效果良好,无严重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玉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镜在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和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51例,经高频超声进行检查,分析超声图像表现及特点,探讨超声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结果51例患者中,10例超声误诊,6例漏诊,35例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结论超声对检出及诊断不同临床表现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阳;陈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分析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9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肠外营养方式,观察组45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各治疗1w,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恢复情况。结果营养支持1w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为(46.85±10.42)g/l,前白蛋白为(2.16±0.75)g/l,白蛋白为(35.13±4.39)g/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8.5±13.2)h,拆线时间为(7.83±2.45)h,发生并发症1例,住院时间为(9.4±2.2)h;对照组血清总蛋白为(45.78±12.34)g/l,前白蛋白为(2.41±0.91)g/l,白蛋白为(37.22±4.27)g/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9.6±17.4)h,拆线时间为(8.89±3.21)h,发生并发症3例,住院时间为(10.8±3.5)h,两组在血清蛋白各主要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恢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姜秀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软肝散肝区电热磁导入联合健脾化瘀汤对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健脾化瘀汤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采用软肝散外敷肝区结合电热磁红外线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24%,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改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软肝散肝区电热磁导入联合健脾化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奎国;张景昆;黄政宇;汪艳侠;赵彦慧;王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亿活)对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疗效,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小儿肺炎住院患儿500例,其中入院时及使用抗生素后发生腹泻的230例。将其中的120例采用布拉氏酵母菌(亿活)治疗肺炎继发腹泻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另外的110例采用蒙脱石散及妈咪爱治疗腹泻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儿腹泻天数及肺炎治愈天数进行观察,通过将2个组的腹泻天数及肺炎治愈天数进行比较,并通过统计学分析,了解布拉氏酵母菌(亿活)对于肺炎继发腹泻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中的患儿腹泻天数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观察组中的患儿肺炎治愈天数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通过使用布拉氏酵母菌(亿活)比传统的采用蒙脱石散及妈咪爱方法能更有效地治疗小儿肺炎引起的继发性腹泻,从而直接加快小儿肺炎的治愈,对临床小儿肺炎的治疗及护理具有较良好的意义。
作者:刘思景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索对癌痛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其结果,以有效提高癌痛患者生活质量和止痛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癌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疼痛严重即给予药物止痛的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在癌痛评分、癌痛频率、使用癌痛解救药物、癌痛药物成瘾性、癌痛患者满意度五大指标方面,实验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癌痛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有效的提高癌痛患者生活质量和止痛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周影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导乐分娩对镇痛效果、剖宫产率及产妇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116例住院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导乐组(观察组)58例及非导乐组(对照组)58例。导乐组有导乐师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配以导乐分娩镇痛仪减轻宫缩痛,及导乐球可放松盆底肌肉,并可缓解会阴神经的疼痛,配以步行车及导乐凳,有效减轻分娩疼痛。对照组按产科常规分娩方式。结果观察发现导乐组镇痛效果显著;提高了阴道分娩率、降低了剖宫产率;产妇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大大提高。结论导乐分娩是一种以产妇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保护、支持和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了产科的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桂莹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进一步探究分析专科护理分组在手术护理过程中所起到的效果。方法2013年开始在我院手术室实施专科分组护理方式,根据其手术室护理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评价。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由手术室相关医生评定专科护理分组前后护理质量状况。结果根据手术室医生对专科分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得知,分组后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分组前,医生对分组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手术配合、无菌操作等方面满意程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手术室实行专科分组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水平及医生的护理满意程度,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作者:毛红艳;刘松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对产后抑郁的初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并观察其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初产妇共计100例,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接受产后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方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每组患者各50例。结果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其中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评分均不存在差异性,而在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两组数据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具有抑制其产后抑郁的重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许金艳;郝秀杰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应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法对ICU病房重症患者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2月ICU病房160例重症患者,其中感染者有89例,作为感染组,未感染者有7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抽血检测血清降钙素原,统计分析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感染组89例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有81例,阳性率为91.0%。对照组71例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有2例,阳性率为2.8%。感染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法对ICU病房重症患者感染的判断准确率较高,应定期给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早判断早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秦伟国 刊期: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