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芳
目的 探寻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状况与发生早产及足月低体重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湖北省武汉市某三甲医院产科889例孕妇临床资料,按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将孕妇分组,过低组、正常组、超重组,并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 孕妇孕期体重增长与早产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孕妇前产妇体重增长指敏与足月低体重呈负相关(P<0.05).结论 孕前体重指数异常与早产和足月低低体重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合理指导孕前孕妇营养,并且促进孕期体重正常增长,可以有效减少早产儿和足月低体重的发生率.
作者:周睿恒;盘舒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分析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入院的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将其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痰热清注射液+西医常规治疗)和对照组35例(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肺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和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井泉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针对优质护理对肿瘤晚期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12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效果、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肿瘤晚期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对其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整体治疗效果的提升.
作者:李颖 刊期: 2015年第51期
乳腺癌手术后,患者不仅要承受躯体上的不适,还要经受心理上的巨大打击.特别是术后乳房缺失引起的心理缺陷,术后治疗的各种副作用、肿瘤复发、转移等给患者造成的心理恐惧及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极大程度地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自杀倾向.因此,术后从心理及人文关怀等角度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刘志琴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疾病严重程度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年龄大于65岁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3例.收集患者身高、体质量、吸烟史、既往病史等基本资料,所有患者抽取血生化、糖化血红蛋白、血气分析,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11综合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COPD疾病严重程度评估以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指标,以PWV>14m/s为高动脉僵硬度高的诊断截点.分为PWV>14m/s组及PWV≤14m/s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在103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有61例患者PWV>14m/s,占59.22%.PWV>14m/s组及PWV≤14m/s组患者年龄、COPD疾病严重程度、氧分压、糖化血红蛋白、LDL-C、收缩压及脉压存在差异;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PD疾病严重程度是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增高患者比例高.COPD疾病严重程度是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康昱;侯原平;陈清;陆玫;吴金玲;方向阳;高春英;孙倩美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从2014年3月~2015年3月选取60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发病人群的性别和年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生时间和恢复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共发现6种引起不良反应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男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女性高(P<0.05),38~57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均比其他年龄段高(P<0.05),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为主(30%).结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给药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对不良反应进行严密的监测,以保证药物的使用安全.
作者:李晓红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分析和探讨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研究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被确诊患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患者43例,观察和分析引起患者发病的原因,总结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高危因素,进行临床护理疗效的分析.结果 VAP发生后,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并加强护理措施,43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共有38例患者被治愈,治愈率为88.37%,5例患者因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胸外科ICU中一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致病因素多而复杂且难以治愈,而早发现早治疗和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实现该病流行的有效预防控制.
作者:李宝兰;汪乐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分析对功能性子宫出血(以下简称功血)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体会.方法 选取本院共收治的80例功血者进行对比研究,病例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入院,随机将其分作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例的止血时间比对照组短,贫血的发生概率比对照组少,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可知两组对比有明显统计意义(P<0.05).结论 对功血的病例实施综合护理,可快速止血,改善贫血.
作者:黄爱红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研究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修补术的综合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手术患者,随机分配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综合护理,观察组2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住院天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舒适度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是减轻患者术后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刘瑰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探究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进行也检验的患者186例与同期来院进行血液检验的健康者8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缺铁性贫血113例,地中海贫血73例,健康血液检验者为对照组.研究分析三组群体的血液中的RDW、MCH、RBC、Hb、RBC/MVCV、MCV指标情况.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BC、Hb指标均低于地中海贫血组,但是RDW指标高于另外两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地中海贫血组患者的RBC、RBC/MCV均高于另外两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MCH、MCV检验结果发现均高于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贫血患者的过程中,RDW、MCH、RBC、Hb、RBC/MVCV、MCV均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准,与此同时这些标准还有利于不同类型贫血患者的诊断与鉴别.
作者:王华国;廖燕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疑似人感染H5N6禽流感患者隔离期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应急(压力)反应问卷(SRQ),对疑似人感染H5N6禽流感患者隔离期实施心理护理(一般心理护理、特殊心理护理)前后,进行心理状况测评分析.结果 疑似人感染H5N6禽流感患者在隔离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护理后心理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接受强制隔离对患者的心理可产生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对隔离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评估及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促进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邱伟芬;蒋忠亮;陈庆铃;寇建琼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探讨放射平片与CT对脊椎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0例脊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放射平片检查,观察组行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CT检查后骨折片移位、椎管狭窄等方面的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观察组中柱骨折、后柱骨折等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中度骨折、重度骨折等评分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 放射平片与CT对脊椎骨折的诊断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CT诊断的效果更为明显,能有效提高患者病情的确诊率.并且还能清晰显示患者损伤情况.
作者:尚宝锋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通过观察治疗性沟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疾病感知的影响,为督促患者增加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主动参与度及改善预后等方面开辟新的途径.方法 被试对象80例,干入院第1d在完善执行所有治疗护理常规的同时,采用疾病感知问卷中文版(IPQ-R)进行入组测评.然后实施治疗性沟通.具体包括真挚、尊重和同感心三个要素,分为准备与计划阶段、沟通开始阶段、沟通进行阶段、沟通结束阶段四个阶段.待治疗性沟通结束(即出院前1d),采用上述疾病感知问卷中文版(IPQ-R)重复测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 治疗性沟通实施后,患者疾病感知所包含症状识别、病程(急慢性)、周期性、后果、个人控制、治疗控制、疾病相关性、情感陈述8个维度得分与沟通前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1).结论 实施治疗性沟通对患者的不良疾病感知具有良好的干预效应,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对疾病的感知认知,促进患者对健康行为和疾病康复措施的选择与坚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全面恢复.
作者:李梅珠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在剖宫产术后出血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拟行剖宫产产妇123例,随机分为三组:米索前列醇(A组)、催产素(B组)以及米索前列醇+催产素组(C组),每组41例.A组产妇在术中打开腹膜时口服600 μg米索前列醇,B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分别于宫体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20 UI催产素,C组产妇术中打开腹膜时口服600 μg 米索前列醇,同时在胎儿娩出后宫体肌内注射20IU催产素.观察三组产妇术中及术后2h内平均出血情况及血压、脉搏等指标变化.结果 与B组相比较,A组术中及术后2 h内平均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术中及术后2h内平均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产妇血压、脉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和催产素相比较,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作用更强,用于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用药安全、方便,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杨连珠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深入探讨糖尿病患者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量X线法对患者的BMD进行测量,PCR-RELP 检测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并与60例健康受检人群进行综合性比较.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PP、xx基因型频率明显更高(P<0.05);pp、XX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人群(P<0.05).1型糖尿病患者于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骨质疏松发生率或骨量减少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雌激素受体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口、X等位基因对骨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东麟;王毅祯 刊期: 2015年第51期
在古代人们以四气五味来描述中药的功效,并归纳出四气及五味所代表的药物特性.现代的人们通过分析药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以及指纹图谱、光谱等去了解药物的组成及疗效的根源[1].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但都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中药及其作用.随着昼夜、寒温、季节等变化,中草药成份、含量、疗效也存在着差异.这或许是古代人说的中药适时采集的奥妙.
作者:关静;陈大权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患者在中心静脉置管(CVC)治疗中,感染的发生因素,以及采用PDCA管理模式的效果确认.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一般资料,总结感染因素实施PDCA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年龄大、留置时间长、存在合并症、联合使用激素的患者感染发生率高;实施PDCA管理后感染率(2.0%)明显低于实施前(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CVC感染因素较多,采用PDCA管理模式能够预防和减少感染,为病情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冯梅;杨桃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就外科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差错问题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手本室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所出现的26例护理差错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 相应的解决措施实施以后,2014年全年我院外科手术室没有发生1起护理差错问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外科手术室存在着很多的纠纷隐患,务必要秉承“人性化服务”理念来大程度地降低外科手术室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作者:马影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对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放射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3年间10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采取保留乳房手术后放射治疗的为实验组,采取根治手术则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进行随机观察.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患者死亡率分别是6%与8%,并且两组均有复发、转移情况产生,其中实验组4例复发(8%)、2例转移(4%),而对照组中2例复发(4%)、2例转移(4%).结论 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采取保留乳房术后放射治疗取得效果和根治术一致,同时由于患者乳房得以保留对其身心健康影响较小.
作者:张文全 刊期: 2015年第51期
目的 分析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丹江市妇幼保健院四肢骨折采用内固定失败的10例患者,分析其原因和处理效果.结果 导致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有内固定适应症选择不当、内固定时机选择不当、年龄选择不当、术中操作不规范、内固定器材选择使用不当、髓内钉选择使用不当、功能锻炼不当、内固定术后处理不当导致的感染或感染加重等,经过正确的治疗后,2~9个月后,10例患者中除有1例患者四肢功能尚未恢复正常外,其他9例患者皆以痊愈.结论 为避免导致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症、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手术,术前准备充足,术中认真操作,术后安排正确的功能锻炼,加强对感染的认识,避免感染的发生.
作者:许超 刊期: 2015年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