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房肿块的临床分析

白玲玲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乳房肿块,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通过深入研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对乳房肿块进行临床诊断时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方法,提高超声诊断技术的准确率和效率。方法分别37例志愿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利用裸露式检查法对患者进行检查。从左至右检查,若发现其患处出现肿块则立刻定位肿块在乳房的具体部位,后对其形态、大小以及内部的回声状况进行系统检查,并仔细检查病灶处是否出现钙化。紧接着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观察乳房肿块区域内部的血流情况和动脉情况并以图像进行记录,后对患者的淋巴结进行检查,并将记录的图像进行保存和打印。结果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仅有1例为误诊,且术后的病理诊断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其误诊率仅为2.70%,总的诊断成功率高达97.8%。但使用常规超声检查时,共有6例误诊,误诊率为16.22%,准确率与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时存在较大差距。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对乳房肿块进行检查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可以提高良性与恶性肿块的辨别能力。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CCU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问题改善效果以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究CCU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问题改善效果以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CCU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结论对CCU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各种心理问题,并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周维娟;张秀君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辛伐他汀在脑血栓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在脑血栓病的治疗中是否具有较好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患有脑血栓疾病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0例,对参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常规的治疗,实验组除了常规治疗外,还配合使用辛伐他汀,治疗时间为9个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9个月的治疗后发现,实验组的总体治愈有效率为95.0%,参照组的总体治愈有效率为82.5%,实验组明显要高于参照组,<0.05,因此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在脑血栓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很好的疗效,因此值得在未来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作者:沈英杰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超声引导臂从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小娟(综述);金孝岠(校审)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浅谈新生儿黄疸干预标准

    病理性黄疸诊断有5条,新生儿黄疸的防治目标是防止出现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预防胆红素脑病,干预原则是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干预带来的优点大于治疗带来的缺点。

    作者:雷琳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在甲状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在甲状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甲状腺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扫描;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超声诊断发现结节性甲状腺肿32例、甲状腺腺瘤13例、甲状腺囊肿11例、甲状腺癌4例。超声诊断以上4种甲状腺肿块疾病的准确率分别为院93.75%、92.31%、100.00%、75.00%。结论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诊断鉴别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谈才荣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乳房按摩联合吸奶器用于剖宫产初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乳房按摩联合吸奶器吸奶对剖宫产初产妇泌乳量、乳房胀痛、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剖宫产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产妇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术后2h开始增加乳房按摩和吸奶器吸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产妇产后第3、4d泌乳量观察组均显著多于对照组(<0.01);产后第3d乳房胀痛VAS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05);产后第4d乳房胀痛VA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01);母乳喂养例数及母乳喂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0.01)。结论产后2h开始乳房按摩和吸奶器吸奶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增加泌乳量、减轻乳房胀痛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面效果确切。

    作者:徐香;王伟;沈谦;杨艳梅;项穗新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可吸引下MPCNL术中肾盂内压变化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

    目的:探讨MPCNL术联合负压吸引装置术中肾盂压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关系。方法可吸引组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共153例,无吸引组的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共121例,监测两组患者术中肾盂压力变化,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发热、疼痛、肾周积液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共27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监测可吸引组肾盂内压平均1.9mmHg,无吸引组平均肾盂内压力为10.6mmHg,两组肾盂内压进行对比,<0.05。有吸引组患者术后1~3d平均体温低于无吸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无吸引组术后有较重的腰痛症状出现率及肾周积液发生率高于可吸引组(<0.05)。结论有负压吸引装置的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肾盂内压力低,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朱伦锋;刘泰荣;宋乐明;杜传策;彭光华;朱贤鑫;刘生锋;陈华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对天麻鉴定、药理学作用及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中药天麻的鉴定和药理学作用,观察天麻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根据其来源、性状、特征、实验学检测等方法对天麻进行鉴定要点的讨论,也进行了药理学作用的讨论。并对天麻素治疗脑损伤患者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天麻临床应用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总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效果显著。

    作者:利峰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重度颅脑损伤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6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均为我院收治,其中3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主要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其余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结论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能够有效减压,彻底清除血肿,可将其作为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首选术式。

    作者:朱光彩;巢少辉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按照1:1的比例均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分别采用氯霉素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①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0.05);②两组治疗后生活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0.05~0.01),且观察组治疗后量表各维度评分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0.05)。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确切,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李柄君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者共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后疼痛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差异。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实验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因此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杜妍华;藤英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导乐陪伴分娩配合应用分娩镇痛仪分娩镇痛500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导乐陪伴分娩配合应用分娩镇痛仪在产程中的临床效果和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10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腹部按摩、指导呼吸镇痛,观察组使用导乐陪伴分娩配合应用分娩镇痛仪,比较两组的产痛、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率、产妇会阴损伤程度、新生儿窒息率。结果两组产妇的在减轻产痛、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而新生儿窒息率、会阴侧切率、产妇会阴Ⅱ裂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导乐陪伴分娩配合应用分娩镇痛仪能有效减轻产痛、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是一种理想的非药物分娩镇痛适宜技术,产妇乐于接受,对母婴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梅玲;姚月良;黄慧春;庞启容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解析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6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氯吡格雷组(30例)与消心痛组(30例),消心痛组患者采用口服消心痛治疗,氯吡格雷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消心痛组(<0.05),且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消心痛组(<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叶堂;甘旭军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创伤骨科患者防治深静脉血栓的新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血栓栓子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两者合称静脉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创伤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和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发生。创伤骨科患者伤情多种多样,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因素,据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58%。中华医学会创伤骨科分会已形成和制定专家共识,建立规范的筛查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崔秀峰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手术麻醉应激反应及围麻醉期并发症防治探讨

    目的:对手术麻醉后患者出现的应激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围麻醉期有效的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抽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150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麻醉应激反应以及围麻醉期的并发症。结果在不同的手术部位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其中发生率高的麻醉应激反应为心律失常、低血压以及寒战,分别占比54.0%、50.0%、38.7%;在>70岁以及0~9岁的麻醉应激反应以及围麻醉期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更高,分别占比32.7%以及27.3%。结论手术麻醉应激反应是较为常见的一类临床反应,需重点加强儿童及老年患者的监护,做好术前的评估及药物预防工作。

    作者:李卫星;叶西就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试验护理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健康教育模式是否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具有临床护理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进行住院的患者120例。将120例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一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对其进行常规护理模式,另一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模式下,加用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护理疗效的对比。结果健康教育模式对比常规临床护理,不仅能有效缓解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而且在对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调查中,获得了高达96.67%(58例)的满意度,较之常规护理方式的55%(33例)满意度,有着明显的优势。结论健康教育模式在护理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不仅能够有效减缓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在满意度上也能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毛钰彦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PDCA在机械通气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PDCA循环对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PDCA组,采取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分别判断护理效果。结果 PDCA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 PDCA循环在机械通气日常护理中的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能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效果。

    作者:盖淑文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0例,其中有30例患者继发脑梗死,分析中重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谈谈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年龄<14岁或>60岁、GCS昏迷评分3~分,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低血压以及大剂量使用脱水剂均为继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上应当保持积极且高度重视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且需要给予必要的预防对策,以减少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

    作者:颜珂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

    目的:对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20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后,将诊断为胎儿心律失常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结果50例胎儿心律失常,检出率为2.5%;主要包括36例房性期前收缩,2例室性期前收缩,4例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结论诊断胎儿心律失常应用超声心动图,具有直观性、无创性以及方便性的优点,能够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作者:赖丽萍;方厚民;钟群锋;李文英;肖维;钟冬娇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外科术后疼痛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现存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是外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疼痛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不仅会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而且是造成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愈后,因此,探讨术后疼痛的护理十分重要。本文重点对术后疼痛患者的护理进行综述。

    作者:向芯尚 刊期: 2015年第41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