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研究

姚宏伟

关键词:颅脑损伤, 迟发性颅内血肿, CT监测,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临床特点、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经复查CT或手术探查证实的35例DTIC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29例,非手术治疗6例,总良好率71.4%,总死亡率11.4%.DTICH多发生于伤后24h内(77.1%),多见于额颞部和颞顶部(82.9%),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发生的基础.结论正确认识DTICH早期临床特征及动态CT扫描有助于及时发现DTICH和确定正确治疗方案,是提高DTICH治愈率的关键.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猝死16例分析

    猝死是心律失常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本文报道的16例均于夜间睡眠中突然死亡.现就16例猝死的尸解及猝死有关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如下.

    作者:郇正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42例分析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由病疹、病毒群的EB病毒引起与原发性EBV感染有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外,极易延误诊断,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现把我科从1993-05~2001-11收治的42例分析如下.

    作者:侯燕明;李敏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十二指肠腺癌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男,46岁.于2000-03-12因上腹胀痛不适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后壁有约2 cm×1 cm溃疡,给予洛赛克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缓解.停药1个月后症状加重.在同一医院行毕罗Ⅱ氏胃大部切除术(结肠前输入段对大弯、输入输出空肠段作侧侧吻合)因溃疡较深,与胰腺等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而将溃疡旷置.术后9d上腹出现包块,且疼痛明显,部分切口裂开,流出黄色肠内容物,诊断:十二指肠残端瘘.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炎、局部引流等治疗,包块消失,瘘口闭合出院.术后2个月,因再次出现上腹包块,持续顽固性疼痛于2000-08-05来我院,查体:患者消瘦明显,上腹正中见长15 cm手术切口疤痕,局部可触及质硬包块,无明显压痛.拟诊:十二指肠球溃疡术后、上腹炎性包块.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经原切口入腹,见腹膜上有多个粟粒大小白色结节,局部组织粘连成团,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原吻合口通畅.切取原溃疡旷置处及淋巴结组织行冰冻切片检查,诊断:十二指肠腺癌、腹膜及腹腔淋巴结转移,关腹.于术后2个月死亡.

    作者:李海志;李光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肺栓塞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诊断5例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的病因,约占80%~90%,其他较少见的病因是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甚少见的病因是肺血管疾病.慢性反复性肺血栓栓塞;发病隐匿、缓慢、发现较晚,主要表现为重症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是临床进行性的一种类型,近年研究发现临床并不少见.临床对COPD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治非常熟悉,但是对反复发生的肺栓塞引起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缺乏足够的重视.肺栓塞(PE)发病率较高,临床诊断率不高,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诊断率还不高,误诊率可达40.6%~79.1%.现将我院近3a内诊断的由肺栓塞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献成;李献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苯丙酮尿症误诊为婴儿痉挛症1例

    1 病例报告男,1岁零4月龄,因躁动、点头样动作、四肢无力0.5a余入院.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500 g,出生时无抢救病史,皮肤颜色红润、头发黑、分布均匀,新生儿期无黄疸,出生后6个月前纯母乳喂养,以后加辅助饮食,以牛奶为主,6个月以前生长发育正常.查体:T36.7℃,P120次/min,R36次/min,躁动不安,频繁点头,行为异常.头发稀少,为棕色,皮肤晰白,颈软,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张力减低,不能扶持站立.头颅CT无异常,EEG轻度异常.外院诊断为婴儿痉挛症,给口服硝基安定、鲁米那等药物治疗数月,效果不佳.后经血尿遗传代谢病筛查,斑氏反应(+),FeCl3反应(+),2.4二硝基苯肼反应(+),血浆苯丙氨酸测定0.96 mmol/L,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测定正常,确诊为苯丙酮尿症.给予改变饮食结构治疗,以米饭、蔬菜为主,辅以浙江奥托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苯酮宁氨基酸粉和日本生产的森永无苯丙氨酸奶粉.2个月后四肢肌张力有所恢复,能独立站稳,尿无霉臭味,血浆苯丙氨酸为0.48 mmol/L.

    作者:张丽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组织胞浆菌病2例分析

    组织胞浆菌属是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中的一个属[1],可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系统,引起深部的真菌病,检出后即有诊断价值.组织胞浆菌病由对人具有病原性的荚膜组织浆菌及其杜包变种感染所致.荚膜组织胞浆菌的菌丝体产生的小孢子经呼吸道、皮肤、粘膜、胃肠道侵入人体,机体免疫功能低的易感人群,可在局部引起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或播散至全身引起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鸡、狗、猫、鸟、鼠等是重要传染源[2].

    作者:樊心友;张平;马天启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食鲤鱼胆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1 病例报告男,50岁.因腹胀、少尿14d加重2d入院,于14d前服用鲤鱼胆后出现腹胀,伴尿量减少,无腹痛、便血、恶心症状,就诊于本县医院,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此后出现腹泻,腹胀加重,尿量明显减少,约400 ml/d,为进一步治疗到我院就诊,入科查体:下肢轻度水肿,T36℃,P80次/min,BP165/90 mmHg,血BUN29.7 mmol/L,K+5.94 mmol/L.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经纠正血钾,保护肾功能对症治疗,1个月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王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非处方药的使用误区与注意事项

    我国于2000-01-01起开始实行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管理制度,第一批非处方(OTC)药品目录有165个品种,是由医药学专家根据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原则,从已上市的5600余个西药、3500余个中成药(不包括中药饮片)中遴选出来的,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使用,人们可以大病上医院,小病去药店.但现阶段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刚刚开始试行,药店及医院商场里的执业药师数额有限,因此使用非处方药往往靠患者自己选择、自己用药.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用户在使用非处方药时往往存在着某些用药误区.

    作者:韩方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浅论医疗服务中的风险与防范

    医疗服务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属于一种有风险的服务,甚至风险很大,医生只能在权衡利弊之后,采取不同的诊治方法,并努力将这种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把对人体的危害降到低.近几年,医院纠纷越来越多,有的是医院的不足,有的却不存在过失.由于社会的不知晓,患者家属的不理解,一旦出现纠纷,医务人员有时只能无奈地承担这些意外的风险.因此,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对医疗服务中的风险认识和防范很有必要.

    作者:吴金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BECKMAN CX9 ALX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美国产BECKMAN CX9 ALX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性能稳定、工作效率高等优点,我们使用该机3a来总结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一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孟凡科;陈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基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在基层医院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过程中,至今仍存在认识模糊,甚至治疗混乱的情况.有的属于对问题理解片面,强调了一方面,忽视了另一方面,而致PNS复发者较多.根据我们的经验,复习有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如下.

    作者:潘承锋;芮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甲状腺手术并发气管塌陷3例分析

    气管软化塌陷是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救治不当死亡率较高.国内资料显示其发生率约为0.1%[1].我科自1996~2000年共完成甲状腺手术840例,术中及术后发生气管塌陷3例,发生率0.35%.

    作者:魏温涛;刘勤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心静脉置管后消毒方法的改进可降低感染率的观察

    目的通过对120例留置中心静脉插管的患者进行两种皮肤消毒方法的对比研究,探讨能够降低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率的皮肤消毒方法.方法将1999-05~2000-10 SICU收治的120例外科手术后留置中心静脉插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采用两种不同的皮肤消毒方法进行导管感染率的观察.结果实验组感染率5%,对照组感染率10%,两组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生与时间、部位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改进后的消毒方法可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作者:钱淑清;石颖;刘晶;罗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并颅内出血观察

    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APD)又称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临床见于生后4~5d出现的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又叫早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还见于生后1~2个月左右的婴儿出现的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此种疾病多合并严重的颅内出血.均由于维生素K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利用、合成障碍所致体内凝血酶原显著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及40~50日龄的婴儿,以后者多见且发病危重,以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2~1997年收治56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进强;王歌今;李成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肠旋转不良的治疗及教训分析

    目的报告我院手术治疗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经验及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2000年诊断及治疗17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经过.结果男10例,女7例,年龄从生后第1天~7岁(平均年龄10个月),均作Ladd′s手术.其中新生儿10例,同时并有肠闭锁、膈疝、胃大弯破裂、胃穿孔、肠扭转各1例,环形胰腺2例,其中1例胃大弯破裂并环形胰腺及肠旋转不良.本组5例需再次手术,原因为忽略性环胰、十二指肠索带松解不充分等.无1例死亡.15例获得远期随访,时间为3~13a,平均7a.结论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以及可能并发的畸形有充分认识和了解,避免误诊,以及手术中作出妥善处理,是避免再次手术的关键.

    作者:吴文华;谭建中;丘禹洪;王恩礼;林启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庚型肝炎误诊伤寒2例

    1 病例报告例1 女,30岁.因畏冷、发热、乏力10d,于1997-08-28拟伤寒收住入院.入院前查血常规正常,肥达氏反应阴性.经氯霉素1.5 g/d、头孢唑啉钠5.0 g/d等治疗1wk热不退,无手术外伤史,无疫水接触史及不洁饮食史,无性乱史.近0.5a内无输血史及血制品史,无不洁注射史.入院测T39℃,P114次/min,R24次/min,血压105/68 mmHg,无其他异常体征.入院查三大常规均正常,伊红直计正常,胸片及心电图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肝光点增粗增强,胆囊炎症改变,肾、脾、胰未见异常,血生化示:TBIL 6.0 μmol/L,DBIL 1.2 μmol/L,ALT 344.12 U/L,AST 234.30 U/L,GGT 335.40 U/L,TTT 8U/L,ALP 123 U/L.甲胎蛋白20 μg/ml.入院初步诊断为伤寒伴中毒性肝炎,给予抗生素及保肝治疗1wk后热退.血培养报告无细菌生长,复查肥达式反应仍阴性.查血清抗-HAVIgM、抗-HCV、抗-HEVIgM、IgG及HBV-M均阴性,抗-HGV阳性(2wk后复查仍阳性),修正诊断为庚型肝炎,保肝治疗2个月,ALT波动于80~100 U/L,转诊省城传染病院,查HGVRNA(RT-PCR法)及抗HGV均阳性,继续治疗2个月肝功复常,随访2a无复发.

    作者:彭庆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研究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临床特点、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经复查CT或手术探查证实的35例DTIC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29例,非手术治疗6例,总良好率71.4%,总死亡率11.4%.DTICH多发生于伤后24h内(77.1%),多见于额颞部和颞顶部(82.9%),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发生的基础.结论正确认识DTICH早期临床特征及动态CT扫描有助于及时发现DTICH和确定正确治疗方案,是提高DTICH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姚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抗菌药物致急性肝损伤23例分析

    菌药物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中很多药物经肝脏代谢而灭活,其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也时有发生.本文收集抗菌药物所致的急性肝损伤患者23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余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化疗致治疗相关性白血病误诊为骨髓抑制5例分析

    治疗相关性白血病(Therapy-ralated Leukemin,TRL)近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放化疗和其他药物治疗有关,现将我科1997~2000年收治5例治疗相关性白血病曾误诊为骨髓抑制病例的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孙晓东;乔健;赵红;封青海;马安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误诊11例分析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临床少见,又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从1989~2000年我们共收治11例,全部误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杜云生;闫东红;王占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