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童英
目的探讨诊断胰腺损伤及治疗的方法。方法选取20例于近1年我院接收的胰腺损伤患者,对所研究患者采用不同的检查方式进行术前检查,并对其进行胰腺损伤程度分级,给予对应的手术处理方式,观察检查及手术结果。结果血清定粉酶测定的阳性率为42.8%,穿刺液定粉酶阳性率为66.7%,超声检查的阳性率为27.8%,CT检查阳性率为88.9%,20例患者中,治愈19例,1例死亡,发生2例胰瘘,1例腹腔内感染。结论临床上对胰腺损伤的诊断应结合超声、定粉酶、CT等检查方式,术中根据胰腺损伤程度分级选择适当的术式,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尹碧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疯牛病(Creutzfeldt-Jakob,简称CJD),是常见的人类阮蛋白病,朊蛋白病是具有传染性的朊蛋白所致的散发性CNS变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又缺乏核酸的致病因子引起。分人类朊蛋白病和动物朊蛋白病。人类软蛋白病分:CJD、Kuru病、GSS综合征、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动物朊蛋白病分:羊瘙痒病、传染性水貂脑病、麋鹿&骡鹿慢性消耗病、牛海绵状脑病。主要累及皮质,基底节和脊髓,故又称为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临床上以进行性痴呆,肌阵挛,椎体束或锥体外系损伤症状为主要变现。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发病率为1/100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60岁,是由朊蛋白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疾病[1]。我科2014年11月27日门诊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JD可能)收入院1例患者。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范睿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针对孕期新生儿护理技能培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从本院的所有分娩产妇中随机抽取120例分娩产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母婴床旁护理,观察组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孕妇实行新生儿护理技能培训。比较产妇对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新生儿的疾病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孕妇的护理技能掌握程度明显低于观察组,观察组新生儿的疾病发生率为21.67%,对照组为4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0.05)。结论对分娩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技能培训,产妇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降低新生儿的疾病发生率。
作者:杨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药房是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医院药房为患者提供药品及有效的用药指导。然而目前,在药品使用及管理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在新形势下,医院药房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善药房规章制度及管理方法,进而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作者:张颖;马哲;王姝;李松波;富晓楠;滕建业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评价比索洛尔对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原发病内科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比索洛尔片0.25~10mg,1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胺碘酮片至少200mg,1次/d,维持4w。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心室率控制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0.05);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胺碘酮组高于比索洛尔组。结论比索洛尔治疗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具有良好的疗效,副反应少,是控制心衰合并房颤常规的优化的一线用药。
作者:王琴;袁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在女性不孕症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8例接受宫、腹腔镜联合诊治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发现盆腔病变82例,宫腔镜发现宫腔病变28例,根据不同病变行相应的手术治疗。43例患者,共计86条输卵管,HSG与腹腔镜结果相符49条,总符合率57.0豫。98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38例受孕,妊娠率为38.8豫。结论宫、腹腔镜联合可以明确女性不孕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是诊治不孕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宏锋;袁亚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H2S/CSE体系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6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两组,组Ⅰ:对照组(无肺动脉高压,n=8),组Ⅱ:实验组(合并肺动脉高压,n=8)。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两组患儿血浆硫化氢(H2S)的含量。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浆H2S含量为(32.03±1.92)umol/L,低于对照组的(48.32±3.87)umol/L,有显著性差异(<0.01),肺动脉压力与血浆H2S含量呈明显负相关(R=-0.9266,<0.01)。结论 H2S/CSE体系参与肺高压的形成。
作者:罗家顺;钟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安全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9月急诊收治的800例患儿病例进行分析总结,随机分组为常规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00例,其中常规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安全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发生率。结果通过两组的对比发现,常规组患者安全隐患的发生率为6%,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仅为2.3%,常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可以降低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也进一步提升了儿科护理的质量与水平[1]。
作者:谢海哨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分析疼痛控制护理应用在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中的临床护理方案以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疼痛控制护理方法实施护理,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的低于对照组(<0.05)。同时,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关节功能评分明显的比对照组高(<0.05)。结论疼痛控制护理应用在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中,其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较高的护理方案。
作者:罗培刚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对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肝癌并发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6例肝癌并发阻塞性黄疸患者,均接受PTCD治疗,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腹胀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率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腹胀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字2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PTCD治疗肝癌并发阻塞性黄疸围手术期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症状消退,增进护患关系,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作者:陈业会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围术期护理干预对结石性胆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结石性胆囊炎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70例,分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经研究可知对照组中显效25.7豫(9/35)、有效60豫(21/35)、无效14.3豫(5/35);研究组中显效82.9豫(29/35)、有效17.1豫(6/35)、无效0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5.7豫显著低于研究组100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同时研究组中出血量(153.4±29.5)ml、手术时间(45.2±12.6)min、术后排气(2.4±0.3)d各项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结石性胆囊炎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能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康复,病情得到有效改善,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李淑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在肾虚髓亏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温针灸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肾虚髓亏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中频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和僵硬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关节活动难度评分、WOMAC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方案用于肾虚髓亏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缓解关节的疼痛和僵硬症状,提高关节活动度,促进病情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向东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符合急诊PCI条件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9例,将其随机分为血栓抽吸+PCI组(A组)及常规PCI组(B组),比较两组血管TIMI 3级开通率,慢血流及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组无复流发生率为4.8%,低于B组25.7%,<0.05,A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2%明显低于B组12.1%,<0.01,6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0%。结论血栓抽吸导管应用组术中ST段回落>50%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并能明显降低患者无复流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吴玉红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本研究对基层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方法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规则进行理论研究后,对其进行实地调研,得出能够改善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和意见。结果在综合信息的分析处理下,得到解决基层卫生机构存在的药品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结论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的药品管理中,针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以及医疗卫生人员对药品流程信息的掌控,提升其管理水平,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确保其安全用药。
作者:梁携月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复发率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3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翼状胬肉联合自体对球结膜瓣移植术,观察其术后复发率。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87只眼,3只眼复发,复发率为3.4%,复发者临床表现为出现新生血管、胬肉样组织向角膜浸润和球结膜充血肥厚。结论翼状胬肉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在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下方游离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治疗,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刘文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表现及食管癌形成作用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5月~2011年5月胃镜检查确诊的41例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病变转归和病理表现。将随访终止时患者依然是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者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消失的患者归类于病变稳定组,将随访终止时病变转化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者食管癌的患者归类于病变进展组。随访时间均超过3年。结果随访结束时共有10例患者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食管癌,有31例患者仍然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者瘤变消失。病变进展组患者的糜烂型和浅溃疡型的比例显著的高于病变稳定组(<0.05),病变稳定组患者表现为红斑型和隆起型的比例显著的高于病变进展组(<0.05);病变进展组在病变范围≥2.0cm和1.0~2.0cm范围内的比例显著的高于病变稳定组(<0.05),病变稳定组在病变范围≤1.0cm范围内的比例显著的高于病变进展组(<0.05)。结论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与食管内镜病变分型和病变范围有关。
作者:谭莫伟;张乐星;黄小津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总结无胸腔镜辅助下Nus 手术纠治漏斗胸的初步经验。方法2007年9月~2014年10月,采用Nus 手术纠治186例漏斗胸患者,年龄3.0~16.0岁,平均年龄8.1岁。137例畸形为对称型,49例为非对称型。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0min,平均失血量少于10ml。13例少量气胸,14例少量胸腔积液,7例切口延迟愈合。术后平均住院5.5d,所有患者均未输血,胸廓畸形矫正满意。矫形效果149例优良,31例良好,6例一般。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月,均无不适,活动量与正常的儿童相同,钢板无移位,无伤害事件发生。结论无胸腔镜辅助Nus 手术简单、易行、安全,效果好。
作者:孙红文;周华;杨林珠;雷常成;尹小川;太祥;熊国盛;洪志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究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胃切除的效果和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例胃部恶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以分析其近期疗效及可行性。结果有3例中转开腹手术,每例平均清扫淋巴结(16.7±2.4)枚;平均近残端距肿瘤边缘长度为(7.6±1.2)cm,远端平均距离为(5.5±0.4)cm;术后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2±0.5)d;下床活动时间(4.1±0.7)d;进流质饮食时间平均(4.7±0.8)。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胃切除具有良好近期效果,其其安全性较高,但需注意手术指证,并加强远期疗效的观察。
作者:龙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二甲双胍是2005年IDF全球糖尿病治疗指南推荐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双胍类药物糖尿病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使用它。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降低肝糖输出;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近几年来,随着胰岛素抵抗的深入性研究,也开发出了二甲双胍许多新用途。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报道了二甲双胍的新用途。二甲双胍被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还在合并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高危血管病变的患者中进行研究,均取得肯定的临床意义;还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对骨代谢及甲状腺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还有学者发现其还具有抗癌细胞的作用。作为传统的降糖药,二甲双胍具有显著的降糖效果,并研究出多种新的功效。
作者:刘俊秀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与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急诊科临床活动中的干预效果以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6月来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另选择2014年7月~12月来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以及总满意程度。结果在优质护理模式背景下的观察组患者,其所获得的临床总满意率为98.0%,而在传统常规性护理模式背景下的对照组患者,其所获得的临床总满意率为88.0%,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优越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并且获得较高水平的临床总满意程度,因此,其值得在相关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
作者:熊佩良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