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力;刘洋;唐成鈅
麻醉性监护(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是指麻醉医生给接受局部麻醉或有时根本就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行择期手术的特殊患者提供专门的麻醉服务的情况。回顾总结麻醉性监护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麻醉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药物并监管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出现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以减轻患者外科操作带来的疼痛和其他伤害性刺激,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在麻醉性监护技术下让患者在无痛苦的状态、安全进行各项医学检查和治疗,已成为医学界人士一种新的追求。
作者:吴耀华;罗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分析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和影响。方法我科于2012年1月起,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并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护理缺陷按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3年护理缺陷发生率比2012年护理缺陷发生率大幅下降。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是减少护理纠纷的重要手段,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长期开展下去。
作者:朱广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对前置胎盘大出血患者给予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前置胎盘大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救护理,实验组患者再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24例、满意5例,满意度为93.55%,对照组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13例、满意9例,满意度为70.97%,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前置胎盘大出血患者给予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周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抢救与优质护理。方法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9月对16例低血糖昏迷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加强病情观察、有效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等。结果10例患者的症状迅速缓解,意识好转;6例患者在留察室严密观察,给予葡萄糖足量静脉输注后症状逐渐缓解,意识逐渐清醒,无死亡病例。结论做好低血糖昏迷的诊断、治疗、监测、急救、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即能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又提高抢救成功率,并对糖尿病患者预防低血糖昏迷的发生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所加强。
作者:程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是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动态模拟患者诊疗过程,用于评价考生的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浙江大学医学院经过多年实践,从软件、病例的设计到质控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建成了覆盖多个二级学科及下属三级学科的模拟病例库。
作者:韩魏;李勤;耿晓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代币强化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模式的纠正和塑造作用。方法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系统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护理管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6个月的代币治疗,对患者的正性行为进行强化治疗,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OSIE和IPRO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0.05),与治疗后(<0.05)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正性行为出现的频率和稳固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代币强化行为治疗有利于塑造患者的正性行为,对恢复期患者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梁咏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双胎妊娠一胎死亡一胎足月分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双胎妊娠的分娩诊疗过程。结果该双胎妊娠患者一胎因脐带打结宫内死亡,人工破膜后取出一纸样胎儿;另一胎成功足月分娩,胎儿体重重3600g,产后及时观察子宫复旧良好,阴道出血不多,新生儿一般情况好。结论对于双胎妊娠患者,在分娩时临床既要防止死胎对活胎及母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又要兼顾活胎的成熟度,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及方式,才可获得佳的妊娠结局。
作者:申玉向;康新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采取硝苯地平结合厄贝沙坦片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60例,随机将其等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单纯硝苯地平用药,观察组增服厄贝沙坦片治疗,研究两组的临床治疗结局。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可取得93.3%的临床总疗效,要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63.3%,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前,两组的SBP和DBP水平相仿(>0.05),经治疗后均出现改善,且观察组要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有不适出现,观察组是6.7%,相比对照组的23.3%更低(<0.0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硝苯地平结合厄贝沙坦片治疗,疗效更显著,血压控制效果更明显,且安全性佳,值得加强普及。
作者:薛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轻其影响的方法。方法对各护理单元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整理及原因分析,并剖析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查对制度不落实与能力不足是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别占24.07%、23.05%。针对主要原因制定了应对策略,提高了护理人员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积极性,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降低了已发不良事件的级别。结论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应及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发现和识别复杂的系统问题,改进系统,预防事件发生或将事件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
作者:王凤朝;周桂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它与肥胖密切相关,所以隶属于肥胖相关性肿瘤。肥胖作为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其衡量的重要指标便是脂肪组织,脂肪组织在受到机体刺激后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脂联素就是其中之一。近年研究发现,脂联素(Adiponectin,ADP)作为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与肥胖呈负相关的细胞因子,有降低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IR),保护心血管内皮功能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作用,其与肥胖相关性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下对脂联素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作一综述,希望能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靳燕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较少见的非肿瘤性炎性病症,属于癌前病变。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导致在临床治疗中各个医院的治疗手段也不尽相同。为此,本文对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明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作为儿科常见疾病,小儿腹泻的发病率很高,且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治疗小儿腹泻的关键在于纠正患儿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传统的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因抗生素的滥用等情况副作用多,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新的处理小儿腹泻的理念倡导以预防、纠正脱水为主,合理搭配饮食,并给予有效的止泻药物进行治疗,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需要慎重考虑。治疗小儿腹泻的用药机制多样化,但在使用过程中,会使患者的腹泻持续时间、液体的流失情况发生改变,但用药的副作用尚不能完全确定。通过小儿腹泻的常用治疗方法与药物循征考证可以发现,微生态制剂对于重建胃肠道的天然生物保护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口服补液、静脉输液的临床治疗效果上无显著差异,一般将口服补液作为治疗的基础,多种方法共同使用促进患儿的康复。
作者:陈艳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0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0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90分的有690例,占了98.6%,护理质量评分在70~90分有10例,占了1.4%。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评分>90分的有460例,占了65.7%,护理质量评分在70~90分有200例,占了28.6%,护理质量评分<70分的有40例,占了5.7%。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8.6%。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手术室护理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张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吻合口瘘是胃肠道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而胃肠道的愈合是预防胃肠道术后吻合口瘘的核心。局部和全身等因素影响胃肠道愈合的过程。本文对胃肠道愈合的病理生理过程,影响愈合的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等进行综述。
作者:丁朝辉;赵春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力不从心,国家制定了一项医师多点执业的措施,这样的医改措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有利也有弊,优点主要表现在平衡了中国医疗资源,大大提高了人们看病的效率;弊端主要表现在降低了医疗中的安全性。本文主要阐述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利弊和建议。
作者:吴敏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对人工流产术后闭经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人工流产术后闭经的临床特点以及病发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人工流产术后产生闭经的患者5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性激素水平检查等方面的检查,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人工流产术后闭经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宫颈粘连6例,占患者总数的11.1%;宫腔粘连16例,占患者总数的29.6%;宫腔瘢痕8例,占患者总数的14.8%;宫内残留物6例,占患者总数的11.1%;未见异常者18例,占患者总数的35.3%。54例患者中,增生期内膜患者30例,占总人数的55,5%;分泌期内膜14例,占总人数的6.0%;内膜增生过长10例,占总人数的18.5%。6例有排卵,占患者总数的11.1%;无排卵11例,占患者总数的20.4%;6例患者E2<288.6 pmol/L,FSH>40IU/L,为卵巢功能早衰;10例患者E2<370 pmol/L且无排卵,为下丘脑功能失调性闭经;13例患者FSH,LH均低下。结论人工流产术对子宫内膜的创伤,以及引起的宫腔粘连等因素导致了术后闭经并发症的发生,是导致人工流产术后闭经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艳良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回顾对常规IVF(体外授精)后受精失败卵子在不同时间段实施补救ICSI(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结局,旨在探索补救ICSI的佳时间段。方法于不同时间对24个周期的180枚未受精卵子行补救ICSI,按卵子补救时间分为三组,A组于受精后4~6h行补救ICSI,B组于受精后6~8h行补救ICSI,C组于受精后18~20h行补救ICSI,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结果 A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分别为80﹪、91.7﹪、72.7﹪。B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分别为66.7﹪、88.1﹪、70.3﹪。C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分别为35.1﹪、55.0﹪、36.4﹪。A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与B组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C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常规体外受精后失败的卵子在4~8h内实施早期补救ICSI,可提高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可能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李小平;郝朝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ABO溶血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顺义妇幼保健:ABO溶血病患儿临床资料,纳入血清学检查结果、黄疸出现时间、胆红素水平、光疗时间、药物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100%,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35.0%,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91.6%。开始光疗时血清胆红素(274.1±70.2)μmol/儿,平均光疗疗程(56.6±14.1)h,86例应用丙种球蛋白,23例应用白蛋白联合丙种球蛋白。156例患儿治愈,3例重症转上级医院,2例自动出院,无发生核黄疸或死亡的病例。结论新生儿ABO多数为轻症,通过早期光疗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好,可以防止换血及核黄疸的发生。
作者:尉进茜;伊慧珍;张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起病6h~7d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连用7d。比较两组患者相应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评分)、临床疗效、出血率及脑梗死体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相应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增高(<0.001~0.05),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0.001~0.05),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0.05),脑出血率无明显差异(>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陈建煌;陈本阳;齐浩波;贝玉章;卜桂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2014年09月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检测结果,并与同期5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cy与胱抑素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