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内营养结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

刘颖;程青虹;李建华;彭冲;刘瑞芳

关键词:机械通气, 危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补充性肠外营养
摘要:目的分析肠内营养结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营养指标以及VAP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机械通气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肠内营养(EN)+补充肠外营养(PN)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和营养支持7 d后的血清蛋白水平、股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血肌酐水平和VAP的发生率。结果EN+PN组血清前白蛋白较营养支持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EN+PN组营养支持7 d后血清前白蛋白、血肌酐较EN组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EN+PN组VAP的发生率较EN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肠内营养结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既维持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又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减少VAP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新疆地区汉族与维族正视眼和近视眼的生物学测量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新疆地区汉族与维族大学生正视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前房深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差异性。方法对新疆大学一年级700多名学生进行近视眼检查,选取正视眼的汉族学生72名和维族学生83名。应用Sirius角膜地形图对其进行分析测量。结果汉族与维族大学生角膜中央厚度、前房深度、角膜后表面曲率K2有显著性差异(<0.05)。角膜前表面曲率(K1、K2)及角膜后表面曲率K1无显著性差异(跃0.05)。结论维吾尔族与汉族大学生正视眼的生物学测量指标中,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及角膜后表面曲率(K2)具有显著差异(<0.05)。

    作者:张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目标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目标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手术室安全目标、护理质量目标、护理效果目标管理,采用2014年实施目标管理与2013年未实施目标管理手术室26名护理人员年终考评的结果比较,通过目标管理的效果判断标准的分析与医生、患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测评,评价目标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结果2013年与2014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考评结果比较,护理记录与书写、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无菌操作、危急患者抢救、抢救物品使用与管理、人际关系与团队协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014年明显比2013年好(<0.05,<0.01)。两年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结果比较,2014年比2013年好,两年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0.01)。结论目标管理在手术室实施后,提高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了手术室的安全目标的执行,减少了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了为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术后尽快康复创造良好护理服务的目的。

    作者:黄志兰;万丹华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扩张性心肌病反复住院患者的原因和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反复接受入院治疗的主要原因,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将前来我院进行多次扩张性心肌病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记录以及相关的治疗资料。并为入选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出现反复治疗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并发症影响、用药及日常生活习惯不当、心理压力。综合性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疾病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掌握科学的疾病知识,提高患者进行自我护理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疾病复发情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晶晶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彩超在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筛查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彩超在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筛查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术前分别展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并以造影检查结果为依据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统计发现,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共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5例,检出率为84.6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灵敏度为96.5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类型与造影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跃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均较高,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童应军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老年白内障患者心理干预及并发症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将并发症护理与心理干预方法应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对其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白内障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成数量相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分组依据为数字随机法,均行常规护理,并对实验组加以并发症护理与心理干预,对两组的焦虑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的焦虑评分为(5.25±0.94)分,对照组的焦虑评分为(10.07±1.35)分,实验组的焦虑症状明显较轻;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0%、25.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上述指标对比,<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白内障患者应用并发症护理、心理干预具有积极作用,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余珺;张小英;吴佳瑛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女性房颤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分析女性房颤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女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并通过对两组患者SAS评分的组内和组间比较评价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护理前后SAS焦虑评分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但是护理前后两组间SAS焦虑评分无显著差异(跃0.05)。结论临床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女性房颤患者的焦虑状态,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张迎东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典型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的影响

    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症,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以偏头痛为常见和普遍。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患者常伴随着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多为双侧疼痛,少数患者为一侧疼痛,典型偏头痛在发作前存在运动、视觉及感觉先兆,且该类患者多伴有家族史。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典型偏头痛的发病率正逐渐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在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将产生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并对社会造成影响。典型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未对该疾病的发病机理有一个明确的阐述,急性期通常使用止痛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患者在长期服药的前提下,容易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的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并导致药物依赖性的产生,目前,世界卫生组已经将典型偏头痛纳入至难治性疾病的范畴中,并认为中西医结合是诊治该疾病的理想方案。

    作者:王志平;熊英琼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重症监护室患者压疮的特点及护理

    目的探析重症监护室患者压疮的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1308例ICU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压疮发生情况,探析其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结果1308例ICU住院患者,其中发生院内获得性压疮患者有323例,患病率为24.69%。323例患者中,Ⅰ期占55.11%,Ⅱ期39.01%,Ⅲ期5.57%,Ⅳ期0.31%;患病部位以骶尾部多,足跟部次之。结论 ICU患者因身体及病情原因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极易导致压疮的发生,这将降低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护理人员需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积极采取防感染、解除压力、皮肤保护、实时监控等综合性护理手段,降低压疮发生率,缓解患者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何圆凤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妊娠糖尿病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6例妊娠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情况和妊娠糖尿病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而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妊娠糖尿病的认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志晶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临床路径在卵巢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对临床路径在卵巢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卵巢肿瘤手术患者,随机抽取41例按临床路径的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路径组),并与同期同类41例按传统常规进行治疗和护理的患者(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患者的满意度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过去的(12.45±2.35)d下降到(9.34±1.54)d,<0.05;平均住院费用由(9550±259)元下降到(7860±222)元,<0.05,患者满意度由75%上升至97%。结论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模式,可使患者获得佳医疗服务,明显降低了住院费用,减少了住院天数,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汤瑞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CBL教学法应用于呼吸内科的实践与反思

    医学专业是一门难度较高、严谨性很强的专业,而医学实践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性作用。但是就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现状而言,可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进而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较好掌握,并将其恰当的、高效的应用到临床中。针对这一情况,相关的教育者提出了将CBL应用到不同学科的医学教学中去。本文主要就CBL教学方法的含义、其所具有的优点、应用中所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这几方面进行相关的论述。

    作者:孔祥福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流动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成效、挑战与展望

    目的分析流动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成效、挑战与展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区开展预防流动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结果进行成效分析,并分析这项工作的未来挑战与展望。结果相对于2005年1月~2010年12月的预防成效,2011年1月~2015年12月的预防成效更加明显,说明采用一定的预防措施对控制艾滋病、梅毒、乙肝有着良好效果。结论对流动性孕产妇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的检测与预防十分必要,对降低孕产妇以及新生儿感染几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殷明霞;郑洁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优质护理对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分析对弱视儿童实施优质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接收的80例弱视儿童,随机分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入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依从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97.50%,对照组分别为70.00%、80.00%,实验组依从率与总有效率较优,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弱视儿童患儿实施优质护理可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推荐应用。

    作者:吴佳瑛;余珺;张小英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希罗达治疗结肠癌的毒副反应分析与护理

    目的探讨希罗达治疗结肠癌的毒副反应以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应用希罗达化疗方案治疗并辅以有效护理后,观察患者的总有效率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毒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希罗达化疗方案治疗并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朱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分度诊断和处理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分度诊断和临床处理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血清胆红素,肝转氨酶和胆汁酸水平将其分为轻度与重度ICP,并进行分度诊断和分度处理,观察妊娠结局与分度诊断前后的围生儿病死率。结果重度组和轻度组终止妊娠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重度和轻度分度诊断治疗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重度组新生儿羊水粪染、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采用分度治疗围生儿病死率明显低于同期未采用分度治疗的围生儿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临床对ICP患者进行分度诊断和相应处理,可以明显改善围生儿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芦雪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的应用效果

    目的对脑出血患者实施预防护理的效果进行观察探究。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接受脑出血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共计52例,基于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是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的26例患者,研究组是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的26例患者,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5%,与对照组的23.08%相比明显较低,且<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15%、73.08%,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中实施预防性护理效果显著,在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适合临床借鉴及推广。

    作者:汪慧芳;张颖;余月琴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穴位按摩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康复影响分析

    目的对穴位按摩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价值探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所接收的8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就诊前后顺序分成常规组与实验组,前者予以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后者予以穴位按摩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1%)显著高于常规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优于本组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取穴位按摩治疗,疗效甚佳,且可有效缓解疼痛。

    作者:黄佳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开放性跟骨骨折9例治疗报道

    目的探讨开放性跟骨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5年6月收治开放性跟骨骨折9例10足临床治疗资料。结果本组9例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跟骨骨折均愈合,按Maryland评分,优2足,良6足,可2足,优良率60%,其中1足发生慢性骨髓炎,经治疗后治愈,2例皮肤撕脱伤术后出现皮肤坏死缺损,二期手术以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覆盖消灭创面。4例待伤口愈合后,行骨折切开复位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植骨术。结论开放性跟骨骨折处理较为棘手,预后较差,治疗上应重视首次清创的重要性,和对局部软组织的保护。

    作者:胡敏;李绪松;刘庆;唐浩然;李晓天;刘和风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63份抗菌药物说明书中有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常用抗菌药物说明书中有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的标注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药房正在使用的63份抗菌药物说明书,按照不同分类方法对关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的标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常用抗菌药物符合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在所调查的药品说明书中,国产药品对关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的标注率分别为93.22豫和88.14豫,进口药品的标注率均为100豫。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有明确指导意见的分别占93.65%和88.89豫。结论药品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及医疗卫生机构应提高对药品说明书重要性的认知,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作者:黄道秋;方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江镇社区居民对大肠癌筛查的看法和对大肠癌认知情况的定性分析

    目的定性分析江镇社区居民对大肠癌筛查的看法,对大肠癌的认知情况。方法随机选取社区居民共120例,采用访谈法并结合知情人观点,对群众拒检问题以及对大肠癌的认知情况进行定性分析。结果群众对大肠癌筛查的认可度较高;拒检原因主要在于讳疾忌医、对社区医院不信任、感觉麻烦;对大肠癌知识虽然有所了解,但不够系统和全面。结论根据目前社区群众对大肠癌的了解以及对体检筛查的看法,应加强疾病风险预防宣传,提供完善便捷的检查服务,组建固定的筛查机构,提高筛查效率。

    作者:徐张明 刊期: 2016年第26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