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起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调查与分析

蔡全民;王勇;吕斌;宁玉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聚集性疫情, 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 通过一起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调查与分析,探讨布鲁氏菌病在低发病或无发病地区疫情发生的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大悟发生的一起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由于检疫、监测、免疫措施落实不到位,职业人群个人防病意识差,卫生行为习惯不良,引发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共报告8例实验室诊断病例;对全县52个养殖户78名职业人群开展病例搜索,检测实验室阳性1例,采集40份非职业人群血样检测,未检出阳性结果.结论 大悟县布鲁氏菌聚集性疫情由养殖户引进未经检疫的波尔山羊引起,建议在布鲁氏菌病低发病或无发病地区要注重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加强易感动物管理,加大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力度,搞好个人防护,加强对布病的认知.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非手术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效果分析

    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与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的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评价、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法复位组有效率为96.7%,手术内固定组有效率为98.2%,两组疗效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复位组的愈合平均为(50.1±12.9)d;手术内固定组愈合时间平均为(63.4±17.3)d,两组的愈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06,P<0.01);经过治疗后随访,手法复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手术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3,P>0.05).结论 手法复位组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优于手术内固定.

    作者:黄耀斌;彭凌锋;贾兆锋;张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妇科手术患者术中少尿发生率及原因分析

    目的 观察妇科手术患者术中少尿发生率并分析导致少尿的原因.方法 随机抽取416例全麻下行妇科开腹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可能造成少尿的相关指标,并对年龄、术前禁食时间、术前补液量、手术时间、术中净补液和手术期间低血压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妇科手术患者术中少尿的发生率为73.1%;少尿与年龄大于60岁、术前禁食时间大于8h、术前补液量小于10 ml/kg有关(P<0.01);与手术时间、术中净补液量和低血压持续时间无关(P>0.05).结论 妇科手术患者术中少尿发生率高,术前积极补液可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罗林丽;肖菲;倪娟;吕胜;罗东;黄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士沟通满意度、工作满意度现况及两者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护士沟通满意度、工作满意度现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四川省3所医院500名护士,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沟通满意度问卷(CSQ)、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沟通满意度总均分(116.68±14.65)分,工作满意度总均分为(58.45±7.36)分,沟通满意度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 护士的沟通满意度与工作满意度均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沟通满意度,满足护士的沟通需求,进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作者:罗丽蓉;刘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昆山市2006-2011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昆山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昆山市2006-2011年食物中毒流行病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1年,昆山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77起,发病1 381人,死亡0人;8月份发生食物中毒次数多(10起),九月份发病人数多,占总发病人数的19.77%,季度分布主要以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为主;主要场所为企业食堂(55.84%)、餐饮单位(15.58%)、学校食堂(14.29%)、家庭聚餐(9.09%);中毒原因主要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占64.94%,细菌性中毒,占22.08%,其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79%)和副溶血性弧菌(6.49%).结论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消费者卫生意识,建立有效的监管防控机制,加强关键环节的控制,消除食物中毒发生的隐患,建立完善的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机制.

    作者:宋文磊;张建新;梁晓军;孙强;徐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牛磺胆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gG、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

    目的 研究牛磺胆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gG、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Freund's完全佐剂复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观察牛磺胆酸对大鼠足肿胀的作用;检测药物对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牛磺胆酸促进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肿胀,显著提高IgG、IL-1β、IL-6的含量,而对TNF-α含量则无影响.同时对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重量无影响.结论 牛磺胆酸可增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免疫功能,对细胞因子的生成有调节作用.

    作者:刘欣媛;李培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11年宁夏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流行特征

    目的 了解并掌握宁夏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 采集腹泻患者粪便进行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气单胞菌等8种细菌病原和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4种病毒病原的检测.结果 524份腹泻患者样本,总阳性率47.14%,病毒感染高于细菌.2岁以下儿童在各年龄组中阳性率高,达到53.80%;青铜峡市在各市(区)中阳性率高,达到76.12%,不同地区、年龄组感染病原均以杯状病毒、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 宁夏地区感染性腹泻以病毒为主,细菌为辅,杯状病毒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较为严重,应加强重点地区及人群的感染性腹泻防治工作,减少其对健康人群的危害.

    作者:刘翔;郝琼;马江涛;郭邦成;闫立群;谢明英;王鑫;景怀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宛城区2011年碘缺乏病病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掌握宛城区碘缺乏病防治现状和病情消长情况,评价全区实施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1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方法,在全区随机抽取5个乡,在每个乡再随机抽取1所小学,开展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调查,居民碘盐监测,对8~10岁儿童及哺乳期妇女(孕妇)进行尿碘监测及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对居民进行饮水水碘监测.结果 2011年8~ 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3.5%,智力中等以上占93%,智商均值为105.0,居民碘盐合格率为98%,水碘中位数为4.4μg/L,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94.6 μg/L、235.8 μg/L、156.0 μg/L,学生和家庭主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6.4%、88.0%,两者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4,P<0.01).结论 宛城区外环境普遍缺碘,但通过实施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居民碘营养适宜,碘盐合格率、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等监测指标均符合标准.实现了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作者:王安林;陈永敏;张大义;王安绪;鲁延如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本科护生压力应对人格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 调查本科护生的压力应对人格特征和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压力应对人格形容词量表》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3 17名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生总体压力应对人格和生活满意度得分分别为318.14±43.05分和10.10±1.92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压力应对人格各维度除了情绪控制外均与生活满意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相关性排在前两位的是外向性和坚韧性2个维度.结论 本科护生压力应对人格中的外向性和坚韧性2个维度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优化压力应对人格,有助于提高护生生活满意度.

    作者:李红;刘堃;郭蕾蕾;张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清游离脂肪酸、胱抑素C与Ⅱ型糖尿病肾病关系研究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和胱抑素C(CysC)水平,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2型DN患者84例,另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对照,DN患者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临床白蛋白尿组(C组).酶法检测血清FFA,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C.结果 DN患者血清中FFA和Cys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A、B和C组之间FFA和Cys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和B组患者的肌酐和尿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N患者中FFA与CysC显著升高,联合监测可作为DN的早期监控和病变程度评估指标.

    作者:郑利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宾阳县2008-2011年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宾阳县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对策.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宾阳县2008-2011年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全县共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共21 883例,年平均发病率609.45/10万;4-6月为发病高峰期;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0~5岁组报告发病数多,占56.94%;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分别占46.86%和25.33%;发病率居前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结论 2008-2011年宾阳县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是宾阳县主要的丙类传染病.散居儿童和学生是未来防控工作的重点.

    作者:覃大章;钟少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严重且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之一,严重的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及神经功能康复,而且还会增加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多样,目前对睡眠障碍发生机制的探讨已经深入到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等各个方面,而对于治疗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更趋于综合疗法.

    作者:潘红霞;欧小益;何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江西省新农合试点地区老年人群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

    目的 动态研究并客观评价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地区老年人群卫生筹资公平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研究对象,进行6年入户调查,以集中指数(CI)和Kakwani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老年人群年人均自付门诊费用、年人均自付住院费用及年人均总自付医疗费用3组Kakwani值均为负数,但其总体绝对值及各组费用所占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新农合试点地区老年人群卫生筹资呈现累退性,但总体趋势有向公平性发展,需进一步关注农村老年人群健康改善不公平现象.

    作者:冯欣;袁兆康;杨晴;王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张北县中学生艾滋病知晓率与知识来源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张北县中学生艾滋病知晓水平与相关知识来源途径的现状,为制定适合中学的健康教育策略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374名中学生艾滋病知晓情况和知识来源途径;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和城乡艾滋病知晓情况和艾滋病相关知识获取途径的差异.结果 被调查学生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知晓情况为:母婴传播知晓率94.7%,血液传播知晓率91.4%,性传播知晓率为45.7%.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49.5%.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89.8%)、书籍(64.4%)、报刊(59.6%)、免费宣传资料(57.8%)和学校教育(53.7%).职业中学学生的艾滋病的知晓水平高于初级中学学生,乡镇中学生的艾滋病知晓水平高于城镇中学生.不同年级的中学在部分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上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中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和非艾滋病传播的知晓率较低,应加强这两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在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方面,应增强学校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以有效的途径开展系统科学的教育与引导.

    作者:刘会;范一海;庞有;杨媛媛;刘巍;于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小学师生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观察

    目的 评价甲型H1N1流感疫苗上市后大规模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学校,为符合入选标准并自愿接种疫苗的师生随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或季节性流感疫苗,采用主动监测和被动报告的方法观察接种后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一般反应发生率为4.00% (68/1 702),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发生率为4.86% (81/1 665);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94% (16/1 702),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发生率为1.14% (19/1 665);异常反应病例均为过敏性皮疹,未发生严重异常反应.结论 国产15 μg裂解无佐剂甲型H1N1流感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季节性流感疫苗相当,说明其安全性可靠.

    作者:郑敏;徐昭才;刘永安;刘晓东;涂秋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四川大学本科生《卫生统计学》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目的 为全面提升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在本校2008级临床、口腔八年制专业中进行《卫生统计学》课程考试改革试点,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方法 在以前仅有课后作业和期末笔试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试验设计报告撰写、上机考试等考核方式;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考试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和率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 共调查参与考试改革的全部学生80名,应答率100%.56人(70%)对课程考试改革效果感到较满意;75人(93.8%)认为新增设的试验设计及案例分析有助于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67人(83.8%)认为新增的上机考核有助于检验实践课所学内容;75人(93.8%)认为改革后的考核形式能反映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真实水平.结论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既巩固了基础知识,也锻炼了其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能力.

    作者:龚婷婷;赵健;姚科;余芳雪;朱彩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安阳市2007-2009年住院病人疾病谱分析

    目的 分析住院病人疾病谱特征,了解居民就医需求,为调整有关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安阳市2007-2009年几所主要医院住院病人资料,分析疾病谱的现状和变化.结果 3年间住院病例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9.90%.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位于疾病顺位的前六位,所占比重大,且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罹患的疾病种类也多于女性,凸现了男性健康问题值得关注.农村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问题比较突出.结论 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安阳市民营造了更好的就医环境,医疗服务利用在逐年增加;针对卫生服务需求的较快增长,以及疾病具有的明显的性别、年龄和城乡特征,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作者:陈炜;韩文霞;任桂玲;张栓虎;王雪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细菌多重耐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细菌的多重耐药性越来越高,主动外排系统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目前已知的五种导致细菌多重耐药的主动外排系统,即耐药结节细胞分化超家族(Resistance Nodulation cell Division family,RND),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小多重耐药家族(Small Multidrug Resistance family,SMR),多药和毒性化合物外排家族(Multidrug And Toxic compound Extrusion family,MATE)和ATP耦联盒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ABC).

    作者:姚明晓;苑广盈;闻新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三磷酸腺苷发光法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的研究

    目的 通过与罗氏固体培养法比较,评估三磷酸腺苷发光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的优缺点.方法 运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151例临床分离菌株,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三磷酸腺苷发光法与罗氏药敏检测法的一致率为92.7% (140/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1). (2)三磷酸腺苷发光法检测时间为(6.6±2.1)d,比传统罗氏药敏检测法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54,P<0.001).结论 与常规检测方法比较,三磷酸腺苷发光法有着快速简便、准确性高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对耐药患者的早期发现和耐药菌流行的控制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刘君;裴豪;陈丽艳;徐志勤;蒯守刚;徐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MMP-2和TIMP-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的研究

    目的 探讨西南汉族人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mteinase-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基因启动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在美国Sequenom MassARRAY系统上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 MS)针对308对胃癌病例和对照分析MMP-2-1306C/T和TIMP-2-418G/C基因多态特征.同时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日常生活习惯.结果 MMP-2-1306C/T的CC、CT和TT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79.5%、19.8%、0.6%和79.8%、19.2%、1%;TIMP-2-418G/C的GG、GC和CC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71.4%、26.6%、2.0%和70.5%、27.8%、1.7%;MMP-2-1306C/T (P=0.936和0.984)和TIMP-2-418G/C (P=0.817和0.898)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胃癌组与对照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未发现基因-基因联合作用(OR=1.004;95%CI:0.460~ 2.191)和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MMP-2-1306C/T和TIMP-2-418G/C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有关,且两单核苷酸多态之间无基因-基因联合作用,也未发现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作者:陈凤;杨淑娟;田智;温圆圆;谢瑶;潘雄飞;Marie Loh;黄荷;兰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某化工厂顺丁橡胶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目的 识别、分析某化工厂顺丁橡胶生产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提出合理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资料.结果 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丁二烯、正己烷、抽余油、噪声,其中,粉尘2个点、噪声2个点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其余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要求.结论 该项目总体布局及生产工艺、职业卫生管理、个体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健康监护等基本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在确保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运行、并采取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前提下,超标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可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杨光红;王士然;王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