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绷带镜术后角膜修复及复发率研究

何静;谢平;欧阳君

关键词:翼状胬肉, 角膜绷带镜, 角膜修复, 复发率
摘要: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绷带镜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及复发率。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10例双眼翼状胬肉患者,其胬肉位于鼻侧,长入角膜3~5mm的初发胬肉。双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随机选取1只眼为A组,另1只眼为B组。A组(210只眼)单纯手术;B组(210只眼),手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观察双眼术后1、3、5、7、15d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及眼痛并记录;OCT检查角膜上皮修复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疼痛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终愈合通过荧光素染色确认;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之后每6个月一复查,随访2年观察疗效及复发。结果 B组在术后1、3、5、7d的疼痛值平均值均低于A组;B组术后3、5、7d角膜修复均比A组快,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术后随访,B组与A组复发率均低于胬肉单纯切成术;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佩戴绷带镜不提高复发率。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绷带镜术后角膜修复时间短,眼痛症状轻,术后复发率降低。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

    吸入疗法是对呼吸道疾病进行治疗的常用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干粉吸入、气雾吸入、雾化吸入和喷射雾化吸入等。本研究主要对药物雾化吸入疗法对呼吸道疾病治疗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秋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2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5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为对照组患者使用纱布填塞宫腔结合动脉结扎的方法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花费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后相应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各自相应的治疗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比对照组低(<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花费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应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有效,保证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杨菊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创新性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结合所做的创新型实验,针对在实验中的各环节对创新能力培养进行阐述,探讨如何在创新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性意识和能力、团队精神及自我管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刘玉红;陈涛;王光昶;周继芳;张婷;张建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10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管理组和常规组,管理组采取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常规组给予常规用药治疗。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管理组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管理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采用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了解,使血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减少了并发症。

    作者:金凤;娄晓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浅析手术室护士长在护理职业防护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士长在护理职业防护中管理作用。方法根据手术室相关感染管理质量标准进行评估,监测本部门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措施的落实及对消毒隔离进行严格检查。结果加强本部门工作人员职业防护落实,可以有效降低和控制感染的发生。结论在医院里,手术室护士长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提供相应的职业防护工具,加强落实,能够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秋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应用结肠透析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a-酮酸片+金水宝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结肠透析治疗,总疗程8w。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治疗8w BUN、Scr、Ccr较治疗前明显改善(<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结论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有较好疗效,可以有效的延缓CKD的进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窦春梅;陈海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网织红细胞检测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和网织红细胞计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诊治的4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资料,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网织红细胞计数,探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和网织红细胞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以新生儿网织红3~6%为正常参考范围,其中网织红细胞计数小于3%有12例占24%,处于3~6%者有17例占35%,高于6%的20例占41%。结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在新生儿溶血中占相当比例,而检测新生儿黄疸患儿静脉血的网织红计数偏高者占较高比例,因此,加强新生儿静脉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具有比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继烈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人文关怀在肿瘤外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分析人文关怀应用在肿瘤外科优质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肿瘤外科接收的92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n=46)和对照组(n=46),对两组患者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加强人文关怀。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肿瘤外科优质护理中加强人文关怀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和对护理工作满意评价的提高。

    作者:彭海红;刘志红;付晓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胎儿畸形筛查中应用彩超检查的作用及价值

    目的研究探讨胎儿畸形筛查中应用彩超检查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846例行产前检查孕妇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常规二维超声及三维彩超超进行胎儿畸形筛查,并对两种检测方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二者检测准确率。结果通过对1846例孕妇进行超声胎儿畸形筛查,共计筛查出48例可疑畸形缺陷胎儿,并利用三维彩超检查确诊后表面,二维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1.3%(39例),三维彩超诊断率为100%(48例),两种检测方式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三维彩超进行胎儿畸形筛查具有极高的准确率,降低误诊漏诊率,为我国优化人口素质、增强人口质量提高了有效保障。

    作者:李铭鑫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研究

    目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疗效及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接收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将入选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给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实验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除TG、HDL-C外,实验组TC、LDL-C明显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0.05);同时实验组hs-CRP、IL-6、TNF-α、UAER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改善体内炎症状态,减低尿白蛋白排泄率。

    作者:邹智勇;郭碧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谱技术在临床常见呼吸道病原菌检测和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质谱(mass spectrometry)技术是一种测量离子荷质比(电荷-质量比)的分析方法,可用来分析同位素、元素成分及有机物构造等。质谱仪早的临床应用主要在于检测一些生物标记物以帮助诊断癌症和遗传疾病等。20世纪80年代,日本岛津公司的田中耕一发明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MALDI)技术,使得质谱能够检测生物大分子[1,2],该发明在2002年荣获诺贝尔奖。质谱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用蛋白质指纹图谱鉴定微生物的基础,通过检测未知微生物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并与质谱图数据库中特征性谱图进行比对,从而对待测微生物进行快速鉴定。由于测定的图谱中主要的分子离子峰为菌体内高丰度,且表达稳定、进化保守的核糖体蛋白,因而此法不但鉴定结果精确度高,且能借助聚类剖析获取微生物间的进化与亲缘关系。

    作者:倪丽丽;陈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高血压病社区健康管理现状及研究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高血压病社区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状况、特点、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病社区管理的现状,重点根据社区健康管理现状,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结果高血压病是目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并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而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医院的力量远远不够。结论目前社区合作开展的健康管理已显成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对社区居民实施群体和个体的社区干预,是高血压病管理的方向和途径。实施社区全人群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提高高血压病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关键。

    作者:高建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44例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8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介入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介入组则采取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介入组治疗后4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常规组治疗后4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介入组治疗后4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降低神经功缺损评分,安全可靠。

    作者:何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腔镜在阑尾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阑尾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采用阑尾切除术治疗的90例阑尾炎患者进行观察,将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小,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阑尾炎患者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可以准确探测阑尾病变部位,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邓志鑫;王光华;曾安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心理指导无痛人流手术效果及患者的影响

    目的分析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干预对无痛人流患者的影响。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心理指导干预,观察两组疗效及HAMA焦虑评分情况。结果宫颈松弛良好人员占比观察组(86.0%)多于对照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人员HAMA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进行无痛人流手术时,进行针对性心理指导干预,可一定程度帮助宫口松弛,降低患者不良心理,促进患者更早康复。

    作者:蒋素琼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多胎瘢痕子宫妊娠对高原地区少数民族孕产妇产时产后的风险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妊娠在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不良妊娠结局的护理干预。方法收集2012年~2014我院剖宫产的产妇,其中对瘢痕子宫妊娠的少数民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论高原地区少数民族保健意识滞后使得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人数增加,因此瘢痕子宫妊娠发生不良结局的病例增加,护理干预在瘢痕子宫妊娠孕产妇预防和处理高风险发生中起关键性作用。

    作者:才仁卓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70),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采用简式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LOTCA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FMA和LOTCA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0.05。结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其运动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赵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优质护理在32例肺结核患者中的运用体会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32例肺结核患者中的运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肺结核患者共32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6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患者常规化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进行优质护理,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2w的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一定的比较分析,观察组16例患者在接受上述护理之后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0.05。结论使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花费的费用,提升手术治疗的满意度,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降低手术的复发。

    作者:万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灌流对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影响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综合性治疗,其中对一组患者实施血液灌流治疗,这组患者为观察组,而另一组未进行血液灌流的则为对照组。结果经过血液灌流进行治疗的观察组CHE水平有明显回升,而其他相关数据与对照组相比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同时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用药量。结论经过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金亮;罗建芬;余庆华;何小欢;谢文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在评价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我国众多的食管癌研究人员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食管癌的防治工作总体上仍未达到能够令人满意的程度。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2008年度全世界的67亿人口中新发食管癌患者48.2万例,发病率是7.0/10万,是全部恶性肿瘤的第9位;死亡病例40.7万,死亡率为5.8/10万,居第8位。中国13亿人新发食管癌患者25.9万例,发病率是16.7/10万,居我国各类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病例21.1万,死亡率13.4/10万,居我国第4位。按性别统计,我国男性的发病率居各类恶性肿瘤的第4位,女性居我国的第7位,而死亡率男女均居第4位[2]。我国的食管癌主要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两种类型,其中以鳞癌居多。食管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尽管多年来食管癌的治疗己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约为5%~31.6%,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准确的术前分期,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缺乏可靠的依据,有研究显示约60%的病例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存在一定的差距[3]。因此精确评估食管癌临床分期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目前用于评估食管癌临床分期的检查方法较少,CT作为一种评价食管癌临床分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常用,因此本文主要就CT在评价食管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作者:王志宏;杨洋;张春敭;吴恺;吴彬;赵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