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明
目的 观察孕酮、雌二醇联合抗HCG抗体在不孕症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1~12月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2例不孕症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孕酮、雌二醇联合抗HCG抗体水平.结果 不孕症组血清孕酮、雌二醇水平及抗HCG抗体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抗HCG抗体阳性组血清孕酮、雌二醇水平明显低于抗HCG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 血清孕酮、雌二醇水平及抗HCG抗体阳性率在不孕症患者中明显升高,通过对其检测有利于不孕症的早期发现.
作者:焦路阳;郭庆合;鲁广建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某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骶骨肿瘤患者的资料,探讨手术治疗在骶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后路,前后路方法对骶骨肿瘤进行骶骨全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随访至5年,以评价其疗效.结果 50例患者除7例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和切口感染外,余43例均未发生感染,所有病例安全度过手术期,并且疼痛减轻,功能恢复良好.50例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年,1年生存率为80%,2年生存率为52%,3年生存率为38%,5年生存率为34%.结论 手术治疗骶骨肿瘤对于肿瘤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并且可延长生存期,因此手术治疗对于骶骨肿瘤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刘元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0例,对其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总结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结果 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等参数由手术前的平均48°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60°.其余各项髋关节的活动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20例患者进行Harris评分,均由术前的平均30.39分提高到术后的93.75分,手术优良率为90.0%.结论 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显著改善髋关节活动范围,矫正髋关节畸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手术方式是目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杨辉;孔天天;陈国强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对孕妇进行产前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病毒等的检测,了解孕妇生产前的传染病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 160例孕妇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5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以及苍白密螺旋体(TP)等8项相关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2 160例孕妇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CV、HIV、TP的阳性率分别为5.00%、38.33%、1.11%、11.71%、8.38%、0.56%、0%、2.22%.结论 在孕期产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早制定阻断措施,对减少母婴垂直传播,降低新生儿感染疾病的发生,提高优生优育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柳文菊;刘学政;汪功文;陈铭;周莉;王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在急性期哮喘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及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某院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期哮喘患者34例对为观察对象(哮喘组),按照月份及性别均等抽取样本,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正常成年人4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血清中IL-18、IL-4、INF-γ进行测定.结果 IL-18、IL-4水平哮喘组明显比较对照组升高,而INF-γ水平哮喘组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L-18、IL-4、INF-γ检测结果在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8、IL-4、INF-γ参与了急性期哮喘患者所依赖的变态反应过程,在治疗中如能考虑增加IL-18、IL-4代表的Th1及抑制INF-γ代表的Th2细胞免疫功能,对于哮喘的治疗有望带来新的方法.
作者:张梅香;刘晓龙;颜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桂林市学前儿童蛲虫感染健康干预及效果.方法 3年抽取学前儿童1 584名,采用透明胶纸粘肛法检查蛲虫;对幼儿家长、幼儿教师1 678名进行问卷调查;卫生宣教.结果 桂林市幼儿蛲虫感染率为2008年5.30%、2009年3.90%、2010年1.78%,3年学前儿童蛲虫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干预后,蛲虫感染率下降明显.结论 学前儿童蛲虫感染状况不容忽视,防治重点是加强卫生宣教和健康干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早防早治.
作者:莫刚;农子军;李云萍;蒋莉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霉菌毒素的致癌机制是否与其影响了细胞内的基因修复系统相关.方法 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系,在培养液中加入16μM的互隔交链孢酚作用后,提取细胞全RNA,进行半定量分析了解其表达量的变化,RT-PCR扩增DNA聚合酶β基因cDNA序列,克隆至T载体后测序,分析其序列变化.结果 克隆成功并测序后发现有DNA聚合酶β基因序列的两个位点发生突变.同时,通过半定量分析发现DNA聚合酶β表达量逐渐上调.结论 AOH可导致NIH/3T3细胞中的DNA聚合酶β发生点突变、表达量上调.
作者:朱涵;杨春;赵伟达;王书春;章茜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掌握万州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分(AHC)布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来自国家疾病监测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疫情资料,对万州区2006~2010年AHC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万州区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 286例,年均发病率17.04/10万,其中2010年报告病例908例,发病率59.60/10万.2006~2009年,万州区无聚集性暴发疫情,AHC发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其年度报告发病率均在6.26/10万以内.2010年发生3起学校聚集性疫情.结论 2006~2009年万州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平稳,呈常态散发水平,未发生AHC暴发疫情,2010年发病率是前4年发病平均水平的9倍,提示需加强监测和重点防控.
作者:罗超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在逐步建立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的实践中探索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及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的优势,加强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李素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无锡地区H3N2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变异情况和人群中HI抗体水平,分析H3N2流感病毒流行情况.方法 选取2007~2010年哨点医院的H3N2流感病毒进行基因序列比对;选择2008年9月~2009年5月健康体检人群及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就诊病例血清140份,2010年9月~2011年1月血清98份进行人群中HI抗体分析.结果 对无锡地区分离的42株H3N2流感病毒的HA基因进行分析,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1%~99.6%,病毒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小.2008年9月~2009年5月人群中H3N2 H1抗体阳性率为86.40%、保护率为84.30%、GMT为1∶58.56,2010年9月~2011年1月人群中为100.00%、100.00%、1∶78.88,两者之间HI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 根据对无锡地区2007 ~2011年H3N2亚型流感病毒监测、基因进化分析和人群中抗体保护检测情况分析,推测近期H3N2流感病毒不会有较大流行.
作者:凌霞;马广源;尤凤兴;肖勇;孙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2月~2011年4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3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些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及比较,然后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中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依从性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中至关重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干预对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建设;殷运收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为提高诊断率,探索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不同情况下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产科门诊就诊的20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为观察组,同期进行正常孕前产检的200例孕妇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孕早、中及晚期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分别为(1.6±0.3) mg/L和(3.6±0.4) mg/L、(1.4±0.2) mg/L和(3.7±0.3) mg/L及(1.2±0.2) mg/L和(4.1±0.2) mg/L,血清蛋白Z含量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轻度、中度及重度高血压两组间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对照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的进展呈正相关性,而血清蛋白Z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的进展呈负相关性.通过观察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有助于临床了解对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钦灵;张素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步长稳心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择某院收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步长稳心颗粒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治疗,步长稳心颗粒组在卡托普利治疗基础上添加步长稳心颗粒,对比两组治疗后血压变化及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步长稳心颗粒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较治疗前降低,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长稳心颗粒组治疗后SDNN、SDANN、rMSSD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F、HF、L/H对比显示,步长稳心颗粒组治疗后HF、L/H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步长稳心颗粒不但可显著降低血压,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
作者:卢结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职业性体力活动与中老年女性子宫肌瘤(UL)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由35~62岁的292例UL患者组成,对照由同期入住相同医院按年龄进行频数匹配的292例非UL患者组成.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状况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疾病既往史等.同时还采用国际体力活动调查表(IPAQ)对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将每周进行的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所花费的时间转换成代谢当量(MET)和能量消耗.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不同强度的职业性体力活动与UL关联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收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初潮年龄≥17岁组的病例(30.82%)显著地低于对照(43.49%) (P=0.007);并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病例(28.4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40.41%) (P=0.01).调整了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总能量消耗增加可使发生UL的危险性降低,与能量消耗为低四分位数相比较,第3个四分位数发生UL的OR为0.456 (95%CI:0.280~0.743,P=0.002).在轻度体力活动中,能量消耗为高四分位数发生UL的危险性显著降低(OR=0.657,95%CI:0.073~0.899,P=0.036).同样,中度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也与UL呈负相关(OR=0.501,95%CI:0.332-0.997,P=0.002).然而,在重度体力活动中,能量消耗与发生UL的危险性无关(P=0.911).结论 倡导中老年女性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可有效地预防UL的发生.
作者:李岩;翟淑娜;姜腾轩;闫佳;孙文慧;张迪;卢智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本文阐述了高校常见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措施,校内、校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案.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应从加强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开展传染病疫苗接种,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建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入手,做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从而得出新形势下高校应重视校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以校医院为依托,各部门相互配合,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的长效管理机制,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及发展,保障学校师生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稳定.
作者:刘生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PCI治疗术后缺血修饰蛋白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治疗后30 minMA水平分为MA升高组和MA正常组,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nT、CK-MB水平.结果 治疗后30 min,MA水平(0.37±0.06) ABSU、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TnT、CK-MB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后6h和24 h cTnT、CK-MB水平明显升高,并且MA升高组上述心肌损伤指标明显升高,而MA正常组无明显改变.结论 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在PCI治疗后30 min内就会发生改变,是预测PCI治疗后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孙慎杰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比较Orbscan眼前节分析系统与超声对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测量值.方法 选取某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Orbscan方法结果介于451~603 μm之间,平均值为(518.36±31.54)μm;超生侧厚方法结果介于478~614 μm之间,平均值为(538.12±23.11)μm.两组方法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结果按照中央厚度区间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结果按照屈光度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别不同的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
作者:史强;王青;罗一青;张宇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瘦素水平变化,探讨内脂素与各项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新诊断或患病时间短的2型糖尿病者(n=57)与健康人群(n=61例)进行对比,根据BMI分为超重亚组和正常体重亚组,检测内脂素和瘦素水平,并检测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测量人体腰臀比、体重指数等参数,分析内脂素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组FPG HbA1C HOMA-IR TC TG WHR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ns LDL-C HDL-C BM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检测的内脂素、瘦素较NGT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中超重亚组瘦素较体重正常亚组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内脂素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与瘦素以及其他临床指标相关分析提示糖尿病组内脂素与WHR HbA1C呈负相关(r=-0.34,和r=-0.26),与瘦素及其他参数包括BMI、HOMA-IR无明显相关.结论 内脂素的升高与脂肪组织分布特点(如女性下半身肥胖)的关系更密切;并推测内脂素可能是糖尿病病理生理中的一种代偿机制.瘦素仅与体重状态有关,非糖尿病发病独立因素.
作者:何书连;谭丽玲;陈竑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某院治疗的156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56例乙肝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78例患者,一组服用拉米夫定(A组),一组服用干扰素(B组).分别检测两组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HBsAg及HBeAg值,探讨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中临床意义.结果 治疗后4周A组HBsAg定量值为(2.875±0.317) ng/ml,HBeAg定量值为(2.912±0.168) ng/ml,HBV DNA定量值为(8.22×104±3.13×103)拷贝/ml;治疗后8周A组HBsAg定量值为(2.127±0.305) ng/ml,HBeAg定量值为(2.739±0.154) ng/ml,HBV DNA定量值为(2.51×104±1.11×103)拷贝/ml;治疗后24周A组HBsAg定量值为(2.012±0.265) ng/ml,HBeAg定量值为(2.153±0.047) ng/ml,HBVDNA定量值为(4.29×103±3.66×102)拷贝/ml.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检测HBsAg、HBeAg定量检测值的水平,能够反映出HBVDNA复制的具体情况,同时能够对临床不同方法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进行判断,从而对于下一步的治疗方法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于强;彭伟明;张涵;席启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对包头市2010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包头市手足口病病原谱的构成及其流行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肠道通用和EV71、CA(l)6特异性引物,对2010年包头市采集的196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咽拭子标本进行RT-PCR鉴定,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包头市2010年采集196份手足口病患者标本,阳性率为67.86%;其中,EV71型占9.77%、CoxA16型占18.8%、其他肠道病毒占71.43%.重症病例、聚集性病例和普通监测病例的阳性标本检出率分别为86.36%、78.57%和64.38%.26例重症患者中,0~3岁散居儿童占84.62%,居住于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的患儿占73.08%,发病3d后到医疗机构就诊的患儿占53.85%.结论 在包头地区手足口病病原谱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病原学构成无明显季节性差异.重症病例阳性检出率远高于聚集性病例和普通监测病例.
作者:徐玉萍;金艳辉;孙治强 刊期: 201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