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与脂肪肝患病关联性研究

严克贵;郑吉平;杨静;周秋芬

关键词:行为生活方式, 脂肪肝, 关联性
摘要:[目的]探讨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与脂肪肝患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6年4~9月期间在本院健康体检的292例经超声诊断为脂肪肝者为病例组,同期体检人群中性别、职业相同,年龄相差±2岁的292例非脂肪肝者为对照组.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脂肪肝患病显著相关的有肥胖与超重、高血糖、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饮食习惯、经常运动等8个变量,其中经常运动与脂肪肝患病呈负相关;其中与酒精性脂肪肝患病显著相关的有肥胖与超重、高血糖、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饮食习惯等8个变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显著相关的有肥胖与超重、高血糖、高TG血症、高HDL-C血症、经常运动等5个变量(高HDL-C血症、经常运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呈负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因素为肥胖与超重、高血糖、高TG血症、高尿酸血症,尤以肥胖意义较大,OR值为14.746.其中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因素为肥胖与超重、高血糖、高TG血症、高LDL-C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饮食习惯(高脂+嗜成),尤以肥胖意义大,OR值为17.498;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独立因素为肥胖与超重、高TG血症、高HDL-C血症、经常运动,其中肥胖与超重、高TG血症的OR值>1,尤以肥胖意义较大,OR值为10.314,而高HDL-C血症、经常运动的OR值<1,分别为0.503、0.465. [结论]超重与肥胖、糖、酯代谢异常、饮洒、高脂+嗜成饮食、吸烟是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经常运动、血清HDL-C升高则对脂肪肝患病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个级别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证实性因子分析

    [目的]探索可以反映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方面,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方法]采用SF-12量表采集3个级别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信息,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并结合专业知识建立二阶证实性因子分析模型,对模型进行拟合并考核其合理性. [结果]Ⅰ级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反映在躯体活动与社会功能、生理卫生这两个方面(载荷系数为1.024和0.999);Ⅱ级主要反映在心理卫生方面(载荷系数为0.930);Ⅲ级则主要反映在躯体活动与社会功能方面(载荷系数为1.063). [结论]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载荷系数不相同,量表中反映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方面存在差异.

    作者:张艳;陈炳为;陈启光;闽捷;许碧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抚河南昌段底泥HCHs及DDTs的污染研究

    [目的]为了解抚河南昌段底泥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情况,以便资源的综合利用. [方法]2007年2月在抚河南昌段截流清理淤泥之际,采集了5个断面的底泥样品,经索氏提取及GC-ECD气相色谱仪检测. [结果]抚河南昌段底泥HCHs的残留量较低,采样点HCHs总量大值为3.988μg/kg;但DDTs的残留量较高,检测范围为25.875~281.610μg/ks.P.P'-DDE、O.P'-DDT、P.P'-DDD的平均值分别为16.216、25.003、95.820μg/kg.抚河底泥OCPs的主要残留物是β-HCH、δ-HCH、P.P'-DDE、P.P'-DDD. [结论]抚河底泥可用于城市绿化施肥;同时应控制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抚河.

    作者:刘小真;周文斌;魏洽;刘艳;林捷;胡利娜;李庆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蛋制品中的汞

    [目的]通过测定蛋制品中的汞,研究了氢化物发生测定汞的佳条件. [方法]利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技术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汞,并和国家标准冷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了实验比对. [结果]本法检出限为0.10μg/L,相对标准偏差在3.7%~6.1%之间,回收率范围在96.9%~104.2%之间,平均回收率为100.3%,结果令人满意. [结论]本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灵敏度好,适用于条件有限的基层单位.

    作者:穆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桂西北高校连续4年新生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桂西北高校近4年新生身体健康状况,为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制订学生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从2004~2007年,连续对桂西北本科院校的河池学院7 828名新生的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完全健康率为15.55%,视力低下率为75.09%,,营养不良率为46.69%,龋患率为15.42%,HBsAg阳性率为11.00%,男女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校新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已刻不容缓.

    作者:熊翠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山东省济南市10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研究并分析近10年济南市孕产妇死亡率和死因变化规律,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方法]根据济南市妇女保健所所辖县(区)妇幼保健站上报的1998年1月~2007年12月共10年的孕产妇死亡原始记录以及市级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情况,对死亡原因、死亡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活产数546 049死亡140例死亡率25.64/10万前4位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39例,占27.86%;羊水栓塞27例,占19.2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例,占15%;先天性心脏病14例,占10%;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医疗保健系统知识技能问题70例,占50%;个人家庭知识技能问题40例,占28.57%;社会管理系统问题25例,占17.86%;医疗保健人员态度问题20例,占14.29%;个人家庭经济问题13例,占9.29%. [结论]济南市10年来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不明显,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急危重症抢救水平;提高基层产科医务人员对高危妊娠的识别、处理水平及转诊及时率;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孕产妇及家庭成员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友好协作以降低该市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张素霞;王向芹;王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治疗表浅膀胱肿瘤(附33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手术方法、安全性与疗效. [方法]2004年9月~2007年12月,33例浅表膀胱肿瘤患者接受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治疗,回顾手术时间,治疗效果. [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2 min(单发肿瘤5~9 min,多发10~35 min),术中无闭孔神经反射、无膀胱穿孔、无TUR综合征、几乎无出血、无输血病例.术后留置双腔气囊尿管3 d,不需膀胱冲洗,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0%,术后均行正规膀胱灌注化疗和膀胱镜定期检查,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死亡病例.其中1例由于肿瘤巨大改为TURBT术. [结论]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治疗表浅膀胱肿瘤,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此术式有望成为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主要方法.

    作者:黄卫;岑松;钟江;刘元晓;冯雄;王为服;王安方;蔡德海;王栋;陈健;王阳;曾繁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HLA-DR、DQ基因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的疾病转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体的遗传易感性.人类自细胞抗原(HLA)是首个发现与疾病有明确关联的遗传系统,某些特殊的HLA基因可能影响着HBV感染的慢性化和免疫反应的强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HLA等位基因的分型提供了更为直接和精确的技术平台.本文就HLA-DR、DQ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钱燕华;林玉娣;董美华;顾静;喻荣彬;夏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早期综合干预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运动发育的影响,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 [方法]将HIE患儿58例按家长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从生后7 d开始接受早期综合干预,包括感知觉刺激训练、高压氧治疗及早期家庭康复等方法;对照组不接受早期综合干预.两组均接受常规的HIE治疗,并在28 d和3个月进行运动发育检测. [结果]治疗组在28 d的新生儿行为评分(NBNA)及3个月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评分均比对照组要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对HIE患儿进行适宜的早期干预.能显著减少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廖红群;邱伟;温春英;刘跃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方法]对2005.03~2006.12收治的9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病人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减压/椎板切除减压,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 [结果]8例骨折脱位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反屈畸形得到纠正.前路钢板及螺钉未见松动、断裂、移位,本组术中无神经、血管、气管及食管损伤,术后未出现与呼吸道相关的并发症,未出现与手术固定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本组9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月.椎间植骨3月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2例由B级恢复到C级,2例由B级恢复到D级,1例由B级恢复到E级,2例由C级恢复到D级,1例由C级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 [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脊髓前后方均受到压迫时,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达到减压充分、稳定脊柱、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裴飞舟;尚显文;张皓;李振武;尹锐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河南省被监管人员HIV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河南省被监管人员HIV感染状况. [方法]对公安、司法监管场所新入所阿被监管人员进行HIV抗体检测和危险行为调查. [结果]2006年全省共检测被监管人员39 835名,检出HIV抗体阳性者103名,抗体阳性率是0.26%.驻马店市被监管人员HIV感染率高,达2.18%.危险行为特征以既往有偿采供血为主,占53.4%. [结论]河南省被监管人员平均HIV感染率较低,但个别市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该类人群的监测、宣传教育与管理.

    作者:李宁;孙定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山东鲁西地区部分献血员人细小病毒B19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为了解细小病毒B19在山东鲁西地区人群中的感染情况,以控制其传染. [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献血员感染率和孕妇感染率,检验其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检测300名献血员,有19例人细小病毒B19感染阳性,阳性率为6.33%;献血员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率和孕妇感染率比较差异不显著. [结论]山东鲁西地区献血员人细小病毒B19有一定感染率,所以有必要对献血员血液进行人细小病毒B19的筛查.献血员和孕妇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率虽然无差异,但都有一定感染率,所以对孕妇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亦应引起重视.

    作者:张念华;杜振兰;赵英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447单位机采浓缩血小板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探索既经济又有效的输注方案以提高输注疗效. [方法]分析输注血小板前、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判断输注效果;对于输注无效者应用SEPSA技术检测HLA抗体.回收输血反应反馈卡,记录输血反应.[结果]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血小板抗体,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几率增大,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增大. [结论]对长期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采用血小板配型,提供固定的血小板供应者;或输注照射血小板制剂.

    作者:王翠民;李乐亭;郝东升;李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成都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t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以及其危险因素,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以参与健康体检的3 079例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总检出率为12.18%,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有明显的年龄差异(P<0.001);NAFLD组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肝功、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除冠心病外,NAFLD组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耱、高脂血症和胆结石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糖异常、男性和肥胖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子,且其相对危险度依次升高,以血糖异常、男性和肥胖高. [结论]NAFLD的发生与肥胖、男性和高脂血症密切相关,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高血压、高血糖、胆结石的患病率也高于健康人,须重视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作者:孙辉;王佑娟;曾莉;李红;陈恩强;张媛媛;唐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1993~2007年百色地区淋球菌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为了解百色地区近15年来淋球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淋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1993~2007年在某院门诊及住院的淋球菌感染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1993~2007年累计共进行淋病检查116 617例,检出淋球菌感染患者367例.总阳性率为31.47/万,显示淋球菌感染在本地区流行仍较为严重,感染率呈现较高态势.感染例数于1993~1995年迅猛增加,1994、1995年感染率较高,1995年感染率高,为2002年的3.33倍.从1996年开始逐年下降,并趋于稳定.2003年又有所增长,以后稍有下降、起伏,但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流行情况不容乐观,值得注意. [结论]提示本地区淋病传播有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强预防宣传和合理防治工作.

    作者:梁荣伟;兰枝;苏国生;黄善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高血压药物治疗新进展

    [目的]综述高血压药物治疗的进展. [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对有关抗高血压药物的文献进行整理、综合. [结果]目前,6大类高血压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结论]6类抗高血压药物分别适于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

    作者:何晓航;刘春宇;王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清VEGF-C和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与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160例淋巴结转移区域不同的肺腺癌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C水平. [结果]肺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血清VEGF-C水平在患者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区域淋巴结转移越晚者血清VEGF-C水平越高(P<0.05). [结论]肺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升高,可能与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血清VEGF-C水平可作为推断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段林灿;李高峰;黄云超;张勇;金重国;巫正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胆管阻塞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胆管阻塞病人中的应用. [方法]使用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60例被认为患有胆管阻塞的病人进行诊断.诊断中没有使用任何胆管造影剂.其中24例病人接受了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成像(MRCP)检查,16例病人进行了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28例病人进行了活组织切片检查或外科手术.我们将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检查结果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成像、逆行胰胆管造影、活组织切片检查及外科手术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 [结果]检查结果如下:胆总管结石(34例),恶性狭窄(14例),良性狭窄(2例),胆石症(12例).1例病人的一枚小胆总管结石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未能检出.2例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初诊为胆管结石的病人在接受其他相关检查时诊断为恶性胆管狭窄.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胆管结石的准确率为91.1%.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胆管狭窄的准确率为87.5%. [结论]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是一种快速和无创技术,在诊断胆管阻塞原因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

    作者:何川东;刘启榆;刘向东;付小蓉;沈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6月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各类送检标本常规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统计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标本分布与耐药性. [结果]从各类标本中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123株,痰标本占71株(57.8%);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99.3%),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17.9%),其他12种抗菌药物呈现程度不同的耐药.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及多重耐药严重,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姜锋;姜凯;王志勤;吕壮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昆山市1984~2006年学龄期人群死亡模式变化趋势研究

    [目的]研究昆山市1984~2006年学龄期人群死亡模式变化趋势,为建立对学龄期人群死亡模武变化趋势具有针对性的系统性预防死亡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1984~1986年、1994~1996年、2004~2006年这三段时间的学龄期人群的死亡按不同时间、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22年来昆山市学龄期人群死亡模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1984~2006年学龄期人群死亡模式变化趋势: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不同年代都为第1死因,其中车祸大幅上升与淹死并列第1;先天畸形及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心脏病和循环系统其他疾病有上升趋势;而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下降明显. [结论]必须以预防控制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死因的发生为重点(车祸、淹死为重点之重点),按照不同年龄、性别的前2位死因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有效快速降低学龄期人群的死亡率.

    作者:沙汝明;周爱萍;沈亚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黄曲霉毒素B1(AFB1)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Anatoxins,AFT)是被公认的环境污染物,主要由产毒的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与寄生曲霉菌(A.parasiticus)产生的一组自然发生的真菌代谢产物[1].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在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中非常常见[2].在非洲和东南亚等一些地区,饮食暴露于AFB1是人类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2,3].本文就AFB1在体内的代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蒿艳蓉;苏建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