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阳江市536例HIV筛查阳性者的确证结果及条带分析

敖艳云;梁水基;谭秀媚;林露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抗体, 确证实验, 条带
摘要:目的 了解阳江市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中筛查试验阳性结果的符合性及其带型分布,为提高我市各类机构筛查实验室HIV抗体检测工作质量提供依据,为我市艾滋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HIV初筛阳性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硒进行复检,两种试剂均呈阳性或一阴一阳的使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进行确认,对比筛查试验结果与确证试验结果的符合性.结果 536份筛查阳性血清标本中,经WB确证阳性496份,阳性率92.53%,阴性25份,不确定的15份.结论 我市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符合性较高.筛查试验阳性有可能是假阳性,必须进行确证试验,对不确定的样本要进行追踪随访.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藤黄酸及其纳米载体研究进展

    藤黄酸作为中药藤黄主要的有效成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肿瘤药物,但因其水溶性差、代谢快、生物利用度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新型的纳米制剂的兴起有效的改进了藤黄酸的给药策略,提高了藤黄酸的稳定性、溶解度和药物吸收,一些独特的纳米载体可以达到药物缓释、特定靶向等多种效果,多项研究表明纳米制剂安全有效.

    作者:江星;刘宝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U5800和AU400自动生化分析仪在肝功能患者中的测检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AU5800和AU400自动生化分析仪在肝功能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效果.方法 对我院进行肝功能检测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采用AU5800和AU40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并以不同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对照组为AU40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试验组为AU580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比较两种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效果.结果 试验组ALT指标为(71.00±77.80) U/L、AST指标、GGT指标、STB指标、DB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AU5800和AU400自动生化分析仪在肝功能患者检测中差异不显著,患者检测时应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作者:陆小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尿酸血症在高血压和血脂代谢中的作用效果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在高血压和血脂代谢中的关联性.方法 我院近3年参与体检的大学生16 867例纳入研究,检测血尿酸、血脂代谢指标和血压值,分析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血脂代谢的影响.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脂异常水平和血脂异常发生率及高血压发生率均较尿酸值正常或轻度增高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较女性高(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血压水平和血脂代谢异常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重视控制尿酸水平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莫荣新;陈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点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剖宫产手术时腰硬联合麻醉选择不同的穿刺点进行麻醉的临床效果,并对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L3-4间隙进行穿刺,对照组采用L2-3间隙进行穿刺,并对两组患者穿刺成功后产妇的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中出现低血压和消化道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出现低血压1例,恶心反应2例,呼吸困难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出现低血压2例,呕吐反应4例,呼吸困难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优秀11例,良好17例,较差2例,优良率93.33%;对照组:优秀4例,良好18例,较差3例,优良率76.6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在L3-4间隙进行穿刺比在L3-4间隙穿刺麻醉效果显著.结论 为保证行剖宫产手术的顺利完成以及保障母婴的生命安全,腰硬联合麻醉时穿刺点选择在L3-4间隙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邹晨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诊断探讨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诊断.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CT及MRI检查.结果 该组患者肿瘤均为单发,可发于胰腺任何部位,肿瘤平均直径大小(8.9±1.2) cm;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7例肿瘤可见完整薄膜,3例无完整包膜,1例未见包膜.经CT扫描观察,患者肿瘤囊性部分位于病灶中心区域,3例病灶可见条片状钙化,且分布于病灶实质区及包膜上.增强扫后,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为轻度强化,静脉期肿瘤结构部分增强,实性与囊性结构清晰,肿瘤周围组织、血管有受挤压、推移现象,但未见胆总管及胰管扩张、淋巴结肿大.经MRI检查,可见明显肿瘤边缘,轮廓规则,与胰腺呈钝角相连.全部胰腺未见胆为萎缩,胆管与胰管未见扩张.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囊壁及乳头状实性部分部分强化,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 采用CT及MRI可为明确诊断SPTP提供参考依据,对SPTP确断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崔效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在习惯性流产患者妊娠后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习惯性流产患者妊娠后心理护理中加入循证护理的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习惯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采取传统的心理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传统心理护理的同时,加入循证护理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护理,观察组在各方面(护理满意度、康复率以及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都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习惯性流产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在传统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入循证护理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能够提高治愈率,从而提高患者家庭的幸福指数.

    作者:冯形玉;林叶玲;陈翠英;何锦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B超监视下无痛人工流产术在瘢痕子宫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B超监视下无痛人工流产术在瘢痕子宫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瘢痕子宫.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无痛人工流产术,观察组采取B超监视下无痛人工流产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3±1.4)min、术后阴道流血时间为(5.5±1.1)d、术中出血量为(8.8±1.2) mL、月经恢复时间为(33.8±3.8)d;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9±0.9) min、术后阴道流血时间为(3.6±0.7)d、术中出血量(5.4±0.8) mL、月经恢复时间为(26.5±3.2)d;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7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例);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监视下无痛人工流产术可显著减小对瘢痕子宫的创伤,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性小及恢复期短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彭梅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情况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前景,对比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和常规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6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 9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手术室护理质量采用常规控制方法;选择2014年1-6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 69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其手术室护理质量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控制.对比两组手术潜在风险的发生率,从而确定两种质量控制方法的效果.结果 经数据分析得到手术室质量综合评价的13项指标,其中11项指标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综合评价指标质量控制更加有效.结论 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运用综合评价指标加以控制有助于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值得推广.

    作者:黎估芳;王淑和;陈月媚;欧永平;陈策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应用改良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入住我院的确诊患有腹股沟疝的患者42例,进行改良后的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所需时间、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平均时间47 min,术后观察一段时间后,所有患者中有1例复发,所有患者在术后出现阴囊积液1例,尿潴留3例,阴囊血肿1例,无切口感染.结论 手术结果显示,改良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汶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并探究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具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5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Mdone标准对其骨折进行分型:10例为Ⅱ型,15例为Ⅲ型,16例为Ⅳ型,11例为V型.其中31例(4例Ⅲ型,16例Ⅳ型,11例V型)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21例(10例Ⅱ型,11例Ⅲ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 外固定支架组患者存在疼痛及关节功能受限的现象;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患者也存在酸沉、疼痛的现象.采用Jakim标准进行评分,外固定组得分为81.9分,内固定组得分为92.7分.结论 对于骨折分型为Ⅳ型与V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可起到较为显著的疗效,其他分型的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作者:刘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术前实施优质护理对老年手术患者心理影响的研究分析

    目的 探讨术前优质护理对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8月我院100例老年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择期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术前优质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心理状态,综合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4.3±5.2)分、(46.3±6.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结论 对老年手术患者采用术前优质护理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赵凤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加强年轻护士专科护理敏感指标的培训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开展,年轻护士迅速扩增,临床带教力量相对不足,以往渐进式的培训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由于护理人结构的不合理,年轻护士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各科室通过重点护理敏感指标的培训和考核,使年轻护士尽快掌握本科室关于病人安全的护理敏感指标,保障患者安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王立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因分型同耐药位点突变在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分析探讨基因分型同耐药位点突变在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0例,采取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点杂交方法检测患者耐药位点和基因分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ALT指标、核苷酸类似物用药时间以及HBeAg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50例患者标本均成功扩增阳性条带,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如下:B型261例,C型80例,D型9例;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的310例患者中265例均为完全野生型,其余45例耐药突变点主要以204,204/180位点为主,未用核苷酸类似物的40例患者未见耐药点突变现象.耐药突变和患者年龄、性别、HBV DNA载量、ALT指标、HBeAg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有关,且时间越长,突变概率越大(P<0.05).结论 HBV基因分型主要以B型为主,PCP-反向点杂交方法可有效的对突变位点和基因分型进行检测,突变位点与核苷酸类似物有关,对临床上患者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惠贞;李秀玉;黄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药物涂层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对药物涂层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均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植入药物涂层支架,乙组植入金属裸支架.观察并记录两组的心血管或脑血管事件.结果 甲组住院期间发生1例支架内血栓,随访期间发生1例支架内血栓和1例心绞痛,乙组住院期间无MAACE发生,随访期间1例支架内血栓和5例心绞痛.至随访结束,甲组共发生2例支架内血栓、1例心绞痛,乙组共发生1例支架内血栓,5例心绞痛,两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比价,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药物涂层支架能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车艳娟;徐艳;马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疗效及复发预防效果探究

    目的 分析探讨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对慢性鼻窦炎(chomic sinusitis,CS)合并鼻息肉患者疗效及复发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收治的合并鼻息肉的CS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给予局部应用GC治疗,对照组48例则仅给予鼻息肉切除术.比较两组治疗疗效,上皮化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组有效率(97.9%)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的上皮化时间为(42.73±12.11)d,复发数为3例;而对照组为(50.26±11.48)d,复发数为10例,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满意度为89.6%,对照组为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局部应用GC治疗鼻息肉合并CS疗效显著,可缩短患者上皮化时间以及减少复发数,是临床上治疗CS的较佳选择.

    作者:杨军柳;吴文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营养支持与感染控制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析营养支持与感染控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病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进行治疗,两组均配合现代仪器设备检查等辅助治疗措施,一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 对照组感染率为35.29%,营养失衡率为55.88%;实验组感染率为17.64%,营养失衡率为8.82%.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支持与感染控制的相关性较大,在治疗中配合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培全;乔港;吴业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内pH变化与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胃内pH变化与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效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各42例,分别采取质子泵抑制剂(观察A组)、H2受体抑制剂(观察B组)、止血药物(对照组)进行治疗;留置胃内pH监测仪,连续监测患者24h胃内pH,对比三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总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A组、观察B组、对照组的24 h胃内pH,两两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患者在不同的胃内pH,止血时间、有效率及复发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效果与胃内pH呈相关性,维持胃内pH处于较高水平,可缩短止血时间、提高有效率及降低复发率,综合提高患者的疗效.

    作者:李睿;卢慧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乳酸酸中毒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乳酸酸中毒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7例重症乳酸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例,对照组8例.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测,包括血气分析、血乳酸、血生化等检查项目,评估系统采用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进行评分.对比患者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较高.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乳酸酸中毒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马岩伟;王立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部分乳腺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应用的系统评价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放疗与全乳放疗在肿瘤复发、患者生存及放疗损伤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制订纳入和排除标准;制订检索词检索中、外文数据库,手工检索及互联网查找;筛选关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放疗与全乳放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收集;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x2检验研究各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Meta-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合并效应量的统计指标,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 7项试验研究,共包括8 13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本研究,其中部分乳腺放疗组4 053例,全乳放疗组4 080例.保乳术后部分乳腺放疗与全乳放疗比较,5年同侧乳腺局部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5年对侧乳腺癌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5年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年远处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5年乳腺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3~4度皮肤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放疗较全乳放疗较高的5年同侧乳腺局部复发率,5年对侧乳腺癌发生率、5年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5年远处转移发生率、5年乳腺癌死亡率、5年生存率及3~4度皮肤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闫茂慧;王跃珍;王准;申良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家庭病床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家庭病床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治疗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家庭病床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门诊常规治疗和管理,而观察组患者以家庭病床的方式进行治疗和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测评表的评分,包括躯体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和社会关系的评分以及每年急性加重发作的次数和再住院次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测评表评分,躯体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和社会关系的积分以及每年急性加重发作的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病床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减少每年急性加重发作的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丁水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