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PFCL和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

关键词: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ICG, 内界膜
摘要:目的:探讨在对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眼进行内界膜剥离中使用PFCL(过氟化碳液体)的手术技巧和手术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在2001-12/2002-108例(8眼)诊断为完全视网膜脱离伴黄斑裂孔患者,年龄13~65(平均39)岁,男女比例5:3,近视组和非近视组各4眼.对患者施行玻璃体切除术、ICG染色内界膜、手术中用PFCL使视网膜变平、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以及在裂孔外围行眼内激光手术,并使用硅油或C3F8填充.结果:随访6~9(平均6.5)mo.非近视眼组随访结束时,3眼(75%)黄斑裂孔完全封闭,1眼(25%)裂孔变小,边缘变平.近视眼组4眼在随访结束时黄斑裂孔全部成功封闭.两组对照,在随访结束时,黄斑裂孔完全封闭为7眼(88%),未封闭但边缘变平1眼(12%).结论:使用PFCL对于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眼行内界膜剥离非常有意义.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Dispase蛋白酶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dispase蛋白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4只健康成年的青紫兰兔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6只兔右眼均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D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dispase蛋白酶25,50,125和250U/L,对照眼均为眼用平衡盐BSS液0.0001L.注药前后行检眼镜、裂隙灯和VOLK+90D前置镜以及B超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后取眼球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电镜结果A组实验眼无PVD发生;B,C2组实验眼中各有4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67%;D组实验眼有5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83%;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眼及A,B 2组实验眼视网膜组织结构正常.C,D组视网膜细胞和细胞器出现水肿和变性.ERG检测A,B 2组术后b波振幅与术前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而C,D 2组实验眼术后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浓度50U/L的dispase蛋白酶可有效地诱导PVD且对视网膜无明显的毒性作用.更高浓度的dispase蛋白酶虽然可迅速有效的诱导完全性PVD,但对视网膜有毒性作用.

    作者:黄玲;王丽丽;王海燕;郝安平;杨新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隐匿性巩膜裂伤16例临床分析

    0引言眼球受暴力挫伤时,使眼球受到挤压,致眼内压骤然升高,球壁扩张,可造成巩膜在相对薄弱处破裂.由于球结膜弹性较大,可无裂伤,加之球结膜水肿,结膜下出血的掩盖,使巩膜裂伤常不易被发现而延误治疗.现将我所经治的16例报告如下.

    作者:孙佑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视觉诱发电位在弱视中的应用

    弱视是儿童的常见眼病,是眼科医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同类型视觉诱发电位的发展和应用为弱视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途径.

    作者:张获;吴小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方樟柳碱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视网膜挫伤26例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视神经视网膜挫伤的疗效.方法:视神经视网膜挫伤患者26例31眼,应用复方樟柳碱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此为治疗组.并以用血管扩张剂、胞二磷胆碱、维生素治疗22例28眼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疗效(主要观察指标是视力)比较显示,治疗组疗效(94%)明显优于对照组(6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视网膜挫伤有显著疗效.

    作者:李昆;刘宣;海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倍频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89例

    目的:观察倍频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倍频532nm激光对89例98眼视网膜裂孔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大多数采用全包围式光凝裂孔周围.结果:随访6~30mo,裂孔封闭,视网膜下液吸收97眼,占99%.结论:倍频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方便、组织损伤小、疗效高.

    作者:李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大泡性角膜病18例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大泡性角膜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大泡性角膜病18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其中9例单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8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术,1例取出前房植入普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随访时间为4mo~2a.结果:术后随访13例植片透明,3例植片半透明,2例植片混浊.16例矫正视力在0.04~0.6,疼痛症状全部解除.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术是目前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大泡性角膜病较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熊全臣;吴惠琴;王锋;孙乃学;郭绒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第30届国际眼科大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兔结膜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

    目的:探索兔眼结膜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机械分离法、消化培养法、细胞悬液法和混合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兔结膜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结果:单纯机械分离和消化培养法都可以得到单层贴壁细胞,细胞消化后再培养可缩短生长周期.结论:混合酶充分消化的组织块连同细胞悬液一同培养的方法,步骤简便且周期短.通过差别消化法和多次传代可以得到较纯的成纤维细胞.

    作者:朱晓弘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眼内容剜除术后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5例

    目的: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行眼内容剜除,术后Ⅰ期植入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的临床疗效.方法: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患者5例,按常规行眼内容剜除术,安尔碘或碘酒涂擦巩膜腔,生理盐水冲洗,氟康唑液冲洗巩膜腔.球后剪断视神经,从颞上向鼻下将巩膜壳剪为两半,把HA义眼座植入肌锥部,对缝巩膜形成双层巩膜帽覆盖在HA义眼座前部,逐层缝合筋膜及结膜,术后继续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观察时间0.5~3a,未再见有真菌感染.在5例中有1例术后结膜水肿,结膜囊有脓性分泌物,涂片找到真菌,经用氟康唑液冲洗结膜囊及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分泌物逐渐减少.全部病例结膜愈合良好,未见HA义眼座排出及感染.结论: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行眼内容剜除术后,Ⅰ期植入HA义眼座,术后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可行,术后达到了眼窝整形与美容的效果.

    作者:毛海燕;赵普宁;欧波;王开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睑缘灰线切开带蒂轮匝肌瓣充填治疗上睑倒睫25例

    0引言倒睫是指睫毛转向后方的不正常状态,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但是复发率较高.我们采用睑缘灰线切开带蒂轮匝肌瓣充填治疗上睑倒睫,临床效果较好,治疗病例无1例复发,报告如下.

    作者:罗恒;余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例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8例18眼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随访2~6(平均3.3)mo.结果:在18眼中13眼(72%)术后视网膜复位,大部分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眼视网膜未复位,其中3眼经再手术后复位,2眼眼球萎缩,未再手术.手术并发症主要有术后葡萄膜炎、玻璃体积血、术后高眼压等.结论:及时的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大多数视网膜能够获得复位,部分恢复视功能.

    作者:陈晓;洪玲;金中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眼后节疾病的给药途径

    采用眼表局部点滴的方法,不能使药物在眼后节的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达至有效浓度;玻璃体内注射提供了将药物转运至靶组织的直接方法并可达到较高药物浓度,但其潜在副作用如视网膜脱离、出血、眼内炎、白内障等以及许多次注射使患者难以忍受.运用结膜下注射、球周注射和维持缓释装置的球周给药方式为向眼后节运送药物提供了新途径,该途径较玻璃体内注射安全、创伤小且可使药物的局限作用和维持缓释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申家泉;王翠青;岳爱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RB1基因突变筛选

    目的:了解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RB1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筛查RB患者白细胞基因组DNA,测序分析确定突变.结果:在RB患者10例中,确定双眼RB患者1例第8外显子37位核苷酸A→T突变,引起12位谷氨酸变为天门冬酰氨酸(G12A).其母亲同样为第8外显子36位核苷酸A→T突变,引起12位谷氨酸变为天门冬酰氨酸(G12A).结论:本组双眼RB患者1例为遗传性,其RB1基因突变为微小突变,其母亲为突变基因携带者,本研究为遗传咨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作者:盛迅伦;吴伟民;庄文娟;冯雅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激光联合泪道插管治疗泪道阻塞106例

    目的:观察KTP激光联合插管治疗泪道阻塞的长期治疗结果.方法:以KTP激光疏通阻塞后联合硬膜外麻醉管插入留置,4~6wk后拔除插管,术后随访0.5~4a,观察冲洗泪道结果以及有无溢泪症状.结果:激光联合插管治疗非骨性阻塞外的泪道阻塞189眼,168眼治愈,治愈率为88.9%,效果较好.但对于慢性泪囊炎者14眼中有5眼治愈,治愈率为35.7%,效果较差.结论:激光联合插管是治疗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长期观察效果较好.

    作者:张欣;梁春玲;徐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肺癌脉络膜转移误诊1例

    1病例报告女,63岁.左眼胀痛、视物不见伴头痛4mo余,加重10d于2004-08-08来诊.查体:Vod:1.0;Vos无光感.右眼正常;左眼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浅,Tyndall现象(+),房角全部关闭,虹膜纹理紊乱,下方6:00位与晶状体后粘连,表面见大量新生血管,瞳孔欠圆,直径8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晶状体皮质呈不均匀灰黄色混浊.眼底无法窥入.眼压右眼:9.5mmHg,左眼:48.7mmHg(1mmHg=0.133kPa).

    作者:吴晋晖;柳林;沈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眼内炎28例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严重眼内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8例28眼严重眼内炎行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注药,眼内异物摘出,配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12mo,28例28眼眼内感染全部控制.26眼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2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有效方法.

    作者:尹蓉实;刘希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24例

    目的:探讨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24例35眼,术后1wk评价近期效果,随访观察12~41(平均18.5)mo,评价远期效果.结果:术后1wk矫正良好15例22眼,基本矫正8例12眼,矫正不足1例1眼,成功率(矫正良好+基本矫正)97%.随访中发现,2例(2眼)矫正良好者回退为基本矫正,1例1眼回退为矫正不足,2例3眼从基本矫正回退到矫正不足,远期成功率为88%.结论: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操作安全、无并发症,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首选方法.

    作者:冯晓津;梁轩伟;严灿荣;郑彪;宋洪妮;王少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增龄变化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cal electroretinogram mERG)在视网膜的分布特征,以获得正常参考值.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公司生产的VisionMonitor视觉诱发系统检测20例(28眼)正常人mERG,分为2组,其中年龄≥50岁者,为10例(15眼),年龄<50岁者;为10例(13眼).检测视野的水平视角±30°,垂直视角±23°,采用ERG-jet接触镜电极,于5min记录61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结果:黄斑中心凹第1环及第2环N1波、P1波、N2波的振幅密度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潜伏期值P1波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第3、第4环N1波、P1波、N2波的潜伏期均较其他各区缩短.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mERG的各波振幅密度值及潜伏期值的变化,与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逐渐减低有关.

    作者:谭浅;夏朝华;丁芝祥;刘双珍;许雪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隧道式小切口三联术治疗白内障并发青光眼46例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切口三联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不同类型的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42例4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1wk矫正视力≥0.5者占85%,1mo后矫正视力≥0.5者占87%,1wk平均眼压(2.24±0.35)kPa,较术前降低3.12kPa,1mo平均眼压(2.13±0.27)kPa,较术前降低3.23kPa,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wk角膜散光为1.69±1.05D,术后1mo角膜散光0.65±0.77D,功能性滤过泡占89%.结论: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压控制好,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满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王建萍;马勇;赵桂娥;车选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10眼

    目的:探讨表麻下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表面麻醉下,经颞侧透明角膜做切口,对210眼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植入PMMA一体式硬性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人工晶状体位置等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不同时间视力恢复情况:≥0.5 1d 140眼(66.7%),1wk167眼(79.5%),1mo183眼(87.1%),3mo195眼(92.8%).术前角膜散光(0.75±0.58)D,术后角膜散光1wk,1,3mo,分别为(0.85±0.75)D,(0.82±0.56)D,(0.77±0.54)D;术前角膜散光与术后1wk,1,3mo均无显著差异(P>0.05).角膜不同程度水肿37眼(17.6%),角膜上皮散在浅点状脱落3眼(1.4%).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术式.

    作者:张晓林;黄小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