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的临床疗效.方法:药物和手术无法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9例39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多次手术失败者24例,继发性青光眼11例,外伤性青光眼4例.光纤和视轴近似平行,用2s时间在睫状体上产生烧灼点.一般情况下360°打40点,对于有视力者180°打20点,对于眼压在70mmHg以上者行360°打2排80点.结果:激光后经随访1~12(平均6)mo,眼压控制在24mmHg(1mmHg=0.133kPa)以下31例(79%);眼压仍在30~40mmHg5例(13%);仍高于40mmHg以上3例(8%),行第2次光凝,眼压仍高者,终眼球摘除术.无光感35例(90%);有视力4例(10%),其中视力无改变2例(5%);视力下降1例(2%).前房出血9例(23%);前房闪辉12例(31%);角膜后沉淀物(KP)8例(20%),2wk后消失.结论: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对药物和手术无法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安全,还可保存眼球,解除痛苦.
作者:杜立芳;艾明;徐永红;郑红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前视觉电生理检查,评估视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lash electrotinogram,F-ERG)暗适应、闪烁反应,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First orderkernel,FOK一阶反应)检查与正常对照组结果分析,及其与术后视力、眼底情况的关系.结果:白内障手术前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暗适应、闪烁反应检查呈降低型,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中心反应密度低平,高度近视、眼底病白内障下降更明显,伴有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异常者术后视力差.结论:白内障手术前视觉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视功能的评估,提高预测术后视力的准确性.
作者:曹燕;常宝琴;万贝贝;石一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42眼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所有的赤道部和赤道前的裂孔.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40眼(95%).除1例放液时穿透视网膜外,其它病例排液顺利.结论:应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具有操作简单且疗效可靠.
作者:林瑞杰;黄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1-09/2004-08连续收治的235例青光眼住院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原因、表现及处理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232眼,其中93眼发生脉络膜脱离,发生率为24.2%;小梁切除术为86眼,小梁切除术+MMC为7眼.89眼经保守治疗均能恢复,4眼需要手术治疗.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发生较常见,其常见原因是术中眼压的突然降低、切口太后、过多扰动睫状体.大多数脉络膜脱离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作者:史铭宇;孟然;邱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0引言眼球受暴力挫伤时,使眼球受到挤压,致眼内压骤然升高,球壁扩张,可造成巩膜在相对薄弱处破裂.由于球结膜弹性较大,可无裂伤,加之球结膜水肿,结膜下出血的掩盖,使巩膜裂伤常不易被发现而延误治疗.现将我所经治的16例报告如下.
作者:孙佑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cal electroretinogram mERG)在视网膜的分布特征,以获得正常参考值.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公司生产的VisionMonitor视觉诱发系统检测20例(28眼)正常人mERG,分为2组,其中年龄≥50岁者,为10例(15眼),年龄<50岁者;为10例(13眼).检测视野的水平视角±30°,垂直视角±23°,采用ERG-jet接触镜电极,于5min记录61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结果:黄斑中心凹第1环及第2环N1波、P1波、N2波的振幅密度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潜伏期值P1波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第3、第4环N1波、P1波、N2波的潜伏期均较其他各区缩短.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mERG的各波振幅密度值及潜伏期值的变化,与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逐渐减低有关.
作者:谭浅;夏朝华;丁芝祥;刘双珍;许雪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factor)在视网膜脱离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中的作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测定49例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患者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结果:随着PVR程度及玻璃体混浊(vitreous opacity)的加重、病程的延长,肝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RF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改变与视网膜脱离后PVR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廖海兰;魏建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各种内眼手术当中或之后都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尽管发生率很低,但往往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因而,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以明确促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常重要,从而终达到有效治疗该并发症的目的.本文复习了有关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国外文献,总结介绍了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病因、发病率、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等情况.
作者:王睿;秦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治疗早期眼部烧伤的疗效.方法:采用人羊膜移植治疗碱烧伤34例38眼,酸烧伤32例36眼,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求其治疗效果,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结果:64眼脱盲,其中49眼视力>0.1,51眼角膜恢复透明,64眼角膜无新生血管,2眼轻度睑球粘连,羊膜无免疫排斥、继发感染,眼表稳定.结论:羊膜移植治疗早期严重眼部烧伤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好,早期治疗比晚期治疗效果好.
作者:游向东;金中秋;吴建国;李志伟;李丽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弱视是儿童的常见眼病,是眼科医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同类型视觉诱发电位的发展和应用为弱视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途径.
作者:张获;吴小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智能化斜弱视检查治疗仪治疗儿童弱视的效果.方法:采用维视顿智能化斜弱视检查治疗仪治疗儿童弱视216例402眼,无双眼视觉患儿进行弱视治疗的同时行双眼视觉训练.对弱视的类型、程度和初诊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进行观察.治疗过程与电脑游戏相结合.结果:治疗6mo有效386眼,总有效率96.0%,其中基本治愈289眼(71.9%),有效97眼(24.1%),无效16眼(4.0%),屈光不正性弱视、轻度弱视和年龄4~6岁弱视基本治愈率高.结论:智能化斜弱视检查治疗仪治疗儿童弱视与电脑游戏相结合,使治疗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极大提高了弱视儿童治疗的顺应性,疗效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法.
作者:江萍;罗彤;莫纯坚;甘绪芹;王红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长期以来,治疗角膜内皮病变标准的方法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虽然总体上说,PK手术成功率高,但由于术后视力恢复时间长,且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高度散光/不规则散光、植片排斥反应以及与缝线和切口愈合相关的并发症等,因此并非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过去十几年内,出现了多种选择性角膜内皮移植术,如经角膜瓣途径的内皮移植术、经角巩膜袋途径的内皮移植术及带活性内皮细胞的Descemet's膜移植术等.与PK手术相比,这些新的手术方法理论上有着多方面的优势,初步的临床结果亦令人鼓舞,有可能成为替代传统PK手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更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艳峰;黄一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严重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后的效果.方法:严重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15例20眼,脱位范围1/2~3/4,做近角巩缘巩膜隧道切口,偏中心连续环行撕囊,在脱位侧尽量靠晶状体周边部,但应适当保留悬韧带附着处的囊袋,充分水分离、乳化、注吸出晶状体核及皮质,植入折叠6mm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襻的方向与脱位方向垂直.出现后发性白内障者术后2 mo行YAG激光.结果: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0.1~0.2者4眼(20%),0.3~0.5者10眼(50%),≥0.6者6眼(30%);玻璃体脱出1眼(5%),渗出膜3眼(15%),后发性白内障6眼(30%)、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结论: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固定)是治疗严重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有效方法,手术简化、损伤小、反应轻、人工晶状体居中、经济.
作者:李林;丁清;高晓唯;徐春丽;谢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实质是感光细胞凋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对光诱导感光细胞凋亡的研究已由视网膜的形态及功能方面逐渐深入到诱导凋亡的信号级联方面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张洁;唐罗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dispase蛋白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4只健康成年的青紫兰兔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6只兔右眼均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D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dispase蛋白酶25,50,125和250U/L,对照眼均为眼用平衡盐BSS液0.0001L.注药前后行检眼镜、裂隙灯和VOLK+90D前置镜以及B超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后取眼球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电镜结果A组实验眼无PVD发生;B,C2组实验眼中各有4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67%;D组实验眼有5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83%;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眼及A,B 2组实验眼视网膜组织结构正常.C,D组视网膜细胞和细胞器出现水肿和变性.ERG检测A,B 2组术后b波振幅与术前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而C,D 2组实验眼术后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浓度50U/L的dispase蛋白酶可有效地诱导PVD且对视网膜无明显的毒性作用.更高浓度的dispase蛋白酶虽然可迅速有效的诱导完全性PVD,但对视网膜有毒性作用.
作者:黄玲;王丽丽;王海燕;郝安平;杨新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verapamil)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增殖和DNA合成的影响.方法:含不同浓度维拉帕米的条件培养液作用于培养的hRPE细胞后,利用细胞计数和MTT比色试验观察维拉帕米对培养的hRPE细胞的作用,同时采用氚标胸腺嘧啶核苷(3H-thymidine,3H-TdR)掺入试验测定维拉帕米对培养的hRPE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维拉帕米在实验所设的浓度范围均能抑制培养的hRPE细胞的增殖和DNA合成,在浓度为10,50,100,200μ mol/L时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6.72%,37.25%,58.21%,79.54%(P<0.01);cpm值分别为对照组的0.81,0.61,0.52,0.44倍(P<0.01).结论:维拉帕米对培养的hRPE细胞增殖和DNA合成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余建洪;赵刚平;邢怡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5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视力不良的患者进行OCT检查,观察其图像特征.结果:15眼表现为黄斑水肿,视网膜厚度增加;12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9眼表现为黄斑区增生膜形成,其中8眼伴有神经上皮水肿增厚;9眼表现为黄斑区裂孔形成,其中6眼为全层裂孔,3眼为板层裂孔;5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未发现明显异常,其中2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局部连续性中断.结论:OCT技术提供了黄斑区视网膜解剖结构改变的重要信息,在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病变的早期确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谢娟;王瑞姝;张素华;钱军;江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及分析广西田阳及隆林两县学龄儿童低视力及盲目原因.方法:经当地医院筛查后的矫正视力<0.3,病程>5a的单或双眼低视力儿童74例在我科进行全面眼部检查,明确低视力及盲目原因并指导治疗.结果:单眼盲原因为眼外伤及角膜病变,双眼盲原因多为先天性眼球发育不良及先天性白内障;单眼及双眼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为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结论:由于屈光不正/弱视占致残原因之首,因此目前儿童眼病应加强卫生宣教,预防为主.
作者:梁皓;谭少健;李伟均;黄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