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唐罗生
0引言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病变的有效方法,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进展,使该手术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由于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适应证的扩大,各种并发症后遗症的出现使眼科医生对角膜病变的表现,机制有了新的认识.现报告1例角膜移植术后前房内后弹力层及内皮层残留的病例并结合有关文献报道进行讨论.
作者:姜宏;贾卉;张冰洁;马灵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反弧形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方法:对400例(486眼)白内障施行反弧形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结果:术后1d矫正视力≤0.3者18眼占3.7%,0.3~0.5者359眼占73.9%,0.5以上109眼占22.4%.术后1wk矫正视力≤0.3者6眼占1.2%,0.3~0.5者289眼占59.5%,0.5以上者191眼占39.3%.术后3mo矫正视力≤0.3者3眼占0.6%,0.3~0.5者125眼占25.7%,0.5以上358眼占73.7%.术中并发症主要为后囊膜破裂,瞳孔损伤;早期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虹膜炎;晚期并发症主要为后发性白内障.结论:反弧形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安全易行,不需要添置昂贵的医疗设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张朝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新鲜羊膜移植治疗芥子气角膜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9只,用浓度为500μL/L的液态芥子气致伤双眼角膜5min,右眼为治疗组,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左眼为对照组,不治疗.结果:新鲜羊膜移植术后治疗眼的急性刺激症状明显较对照眼减轻,上皮愈合快,但病理检查显示治疗组的眼前节炎性反应并不比对照组有明显减轻.结论:新鲜羊膜移植可作为治疗中度芥子气角膜损伤的方法.
作者:蔡季平;赵杰;朱明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智能化斜弱视检查治疗仪治疗儿童弱视的效果.方法:采用维视顿智能化斜弱视检查治疗仪治疗儿童弱视216例402眼,无双眼视觉患儿进行弱视治疗的同时行双眼视觉训练.对弱视的类型、程度和初诊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进行观察.治疗过程与电脑游戏相结合.结果:治疗6mo有效386眼,总有效率96.0%,其中基本治愈289眼(71.9%),有效97眼(24.1%),无效16眼(4.0%),屈光不正性弱视、轻度弱视和年龄4~6岁弱视基本治愈率高.结论:智能化斜弱视检查治疗仪治疗儿童弱视与电脑游戏相结合,使治疗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极大提高了弱视儿童治疗的顺应性,疗效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法.
作者:江萍;罗彤;莫纯坚;甘绪芹;王红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24例35眼,术后1wk评价近期效果,随访观察12~41(平均18.5)mo,评价远期效果.结果:术后1wk矫正良好15例22眼,基本矫正8例12眼,矫正不足1例1眼,成功率(矫正良好+基本矫正)97%.随访中发现,2例(2眼)矫正良好者回退为基本矫正,1例1眼回退为矫正不足,2例3眼从基本矫正回退到矫正不足,远期成功率为88%.结论: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操作安全、无并发症,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首选方法.
作者:冯晓津;梁轩伟;严灿荣;郑彪;宋洪妮;王少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更新的源泉,维持角膜完整性.细胞表型是细胞外在的表现,包括细胞形态结构,分子、原子水平,新陈代谢,细胞行为等方面.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移植和移植后功能建立等方面均需观察并分析细胞表型的变化.本文将对角膜缘干细胞的主要表型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这方面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潘赞;陈蔚;瞿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0引言倒睫是指睫毛转向后方的不正常状态,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但是复发率较高.我们采用睑缘灰线切开带蒂轮匝肌瓣充填治疗上睑倒睫,临床效果较好,治疗病例无1例复发,报告如下.
作者:罗恒;余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家族性先天性无虹膜症眼部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对先天性无虹膜家族患病成员进行基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眼部的各种检查,包括视力、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房角、小梁网、眼底、眼压、泪液分泌实验和泪道的检查等.结果:该家系先天性无虹膜的发病率为51%,致盲率占30%;在该家系中,年龄越小的患者病变越轻,30岁以上年龄的患者已经表现出严重病变.结论:该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眼部病变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加重,30岁以后病变达到严重程度,致盲率高.
作者:刘英芝;丛日昌;崔珊珊;任国成;宋书娟;侯志强;郝燕生;马志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KTP激光联合插管治疗泪道阻塞的长期治疗结果.方法:以KTP激光疏通阻塞后联合硬膜外麻醉管插入留置,4~6wk后拔除插管,术后随访0.5~4a,观察冲洗泪道结果以及有无溢泪症状.结果:激光联合插管治疗非骨性阻塞外的泪道阻塞189眼,168眼治愈,治愈率为88.9%,效果较好.但对于慢性泪囊炎者14眼中有5眼治愈,治愈率为35.7%,效果较差.结论:激光联合插管是治疗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长期观察效果较好.
作者:张欣;梁春玲;徐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女,68岁.因右眼视物不清1a余,加重2mo,以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收住院.查体:一般情况无异常,胸部X线透视提示主动脉型心;心电图正常;血糖5.78mmol/L,PLT244×109/L,WBC 5.8×109/L,RBC 4.55×1012/L,Hb134g/L,凝血酶原时间11.3s;尿潜血(+)、WBC(+).视力右眼0.4,左眼0.5,光定位正常,红绿色可辨,眼压右:33mmHg(1mmHg=0.133kPa)左:9mmHg,双外眼正常,角膜透明,虹膜纹理清,双瞳孔圆,直径约3mm,右眼对光反射迟钝,左眼对光反射灵敏,前房:中央右3CT、左3CT,周边右1/4CT、左1/3CT;双眼晶状体混浊;眼底:右视乳头边界清,色苍白,C/D约0.9;视野检查:右眼5°左右管状视野;眼球B超未发现RD.
作者:辜春绒;陈丽辉;郭粉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对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眼进行内界膜剥离中使用PFCL(过氟化碳液体)的手术技巧和手术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在2001-12/2002-108例(8眼)诊断为完全视网膜脱离伴黄斑裂孔患者,年龄13~65(平均39)岁,男女比例5:3,近视组和非近视组各4眼.对患者施行玻璃体切除术、ICG染色内界膜、手术中用PFCL使视网膜变平、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以及在裂孔外围行眼内激光手术,并使用硅油或C3F8填充.结果:随访6~9(平均6.5)mo.非近视眼组随访结束时,3眼(75%)黄斑裂孔完全封闭,1眼(25%)裂孔变小,边缘变平.近视眼组4眼在随访结束时黄斑裂孔全部成功封闭.两组对照,在随访结束时,黄斑裂孔完全封闭为7眼(88%),未封闭但边缘变平1眼(12%).结论:使用PFCL对于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眼行内界膜剥离非常有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cal electroretinogram mERG)在视网膜的分布特征,以获得正常参考值.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公司生产的VisionMonitor视觉诱发系统检测20例(28眼)正常人mERG,分为2组,其中年龄≥50岁者,为10例(15眼),年龄<50岁者;为10例(13眼).检测视野的水平视角±30°,垂直视角±23°,采用ERG-jet接触镜电极,于5min记录61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结果:黄斑中心凹第1环及第2环N1波、P1波、N2波的振幅密度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潜伏期值P1波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第3、第4环N1波、P1波、N2波的潜伏期均较其他各区缩短.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mERG的各波振幅密度值及潜伏期值的变化,与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逐渐减低有关.
作者:谭浅;夏朝华;丁芝祥;刘双珍;许雪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兔脉络膜上腔注射肾上腺素诱发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探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肾上腺素溶液从有色兔1眼的脉络膜上腔注入,于注射后1h及1,2,3,6,10d对其双眼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注射后1h,ICGA见区域性脉络膜缺血及其周围扩张的脉络膜血管,FFA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剧烈荧光渗漏.光学显微镜镜下可见神经感觉层与RPE间有浆液积聚,光感受器外节排列紊乱.注射后2~10d,神经感觉层下积液逐渐减少至消失,RPE渗漏减少,脉络膜缺血区域减小至消失,RPE脱色素,光感受器外节仍然轻度紊乱.结论:肾上腺素可导致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淤血并继发视网膜神经感觉层浆液性脱离,说明因应激所致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加可能是CSC发生的根本原因.
作者:张鹏;惠延年;王雨生;白建伟;王海燕;胡丹;马吉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女,63岁.左眼胀痛、视物不见伴头痛4mo余,加重10d于2004-08-08来诊.查体:Vod:1.0;Vos无光感.右眼正常;左眼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浅,Tyndall现象(+),房角全部关闭,虹膜纹理紊乱,下方6:00位与晶状体后粘连,表面见大量新生血管,瞳孔欠圆,直径8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晶状体皮质呈不均匀灰黄色混浊.眼底无法窥入.眼压右眼:9.5mmHg,左眼:48.7mmHg(1mmHg=0.133kPa).
作者:吴晋晖;柳林;沈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缺氧状态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mRNA表达的时空规律.方法:对分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别进行常规和CoCl2模拟缺氧培养,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缺氧时间HIF-1α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HIF-1α有极低表达,在缺氧1h时表达量显著上升,4h达到高峰,16h后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各缺氧组HIF-1α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各缺氧组HIF-1α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在缺氧早期HIF-1 α表达有短暂、迅速的增加,但其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提示缺氧可以促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IF-1α的表达,但不是在基因的转录水平.
作者:邓爱军;姜德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描述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后界膜残留的一些临床特征,探讨其在复发性PVR的作用.方法:玻璃体切割术后复发性PVR和视网膜脱离接受再次玻璃体切割36眼,术中发现玻璃体后界膜残留28眼:有硅油充填21眼,充填时间2~26mo;无充填7眼.首次病变:RRD合并CD、巨大裂孔、黄斑裂孔11眼、早期外伤玻璃体积血10眼、视网膜血管病变玻璃体积血7眼、特发性玻璃体病变2眼.追踪观察6~34mo.结果:B超发现玻璃体内有一层较为完整的膜状结构6眼.玻璃体后界膜残留所致的复发性PVR和视网膜脱离,多发生在术后4~12wk.PPV术中发现较为完整膜结构23眼,部分膜结构5眼,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证实为后界膜.再次手术后7眼PVR再生,5眼再次手术,2眼经历3次手术,终21眼(75%)视网膜获得功能复位,2眼获解剖复位,2眼拒绝再手术,3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后界膜残留是PPV手术常见并发症,易发生于PDR、无明显PVR的RRD和早期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患者;玻璃体后界膜残留是PPV术后产生PVR和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朱晓华;姜德咏;郭小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VEP)近来在青光眼中多有介绍.较之传统的VEP,它具有更佳的空间定位能力,同时,相对于主观视野检查,因为没有学习曲线,更容易让患者接受.本文就mVEP的记录方法,正常人的mVEP及其在青光眼中的应用,特别是它与主观视野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董小芳;王平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氩绿激光孔周与孔周+孔缘两种光凝方式在视网膜裂孔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有症状视网膜裂孔患者64例64眼.分为单纯孔周组34例34眼,孔周+孔缘组30例30眼.单纯孔周组采用氩绿激光单纯在裂孔周围健康的视网膜上进行光凝固;孔周+孔缘组采用单纯孔周组光凝方法的基础上,追加光凝,光凝斑骑跨裂孔缘并密集包绕一排.初诊和每次复诊时行主觉验光检查佳矫正远视力,眼前节及眼压检查,充分散大瞳孔后,+90.0D前置镜观察后极部眼底,双目间接检眼镜联合+20.0D凸透镜.配合巩膜压迫器检查周边部视网膜,以及三面镜,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对比两组激光后裂孔愈合率、视力、并发症和视网膜脱离再发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单纯孔周组随访8~36平均(23.2±8.0)mo,孔周+孔缘组随访9~36平均(22.2±7.5)mo.结果:①两组激光后裂孔愈合率:单纯孔周组裂孔愈合27眼(79%),裂孔未愈合7眼(21%);孔周+孔缘组裂孔愈合29眼(97%),裂孔未愈合1眼(3%).孔周+孔缘组裂孔愈合率与单纯孔周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视力:两组佳矫正远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单纯孔周组:视力提高11.2±8.0例,视力相同6.8±4.7例,视力下降2.6±2.4例;孔周+孔缘组:视力提高9.8±6.0例,视力相同7.4±4.6例,视力下降1.5±2.3例;③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均无术中、术后新裂孔出现病例;④两组短期随访时间内(≤3a),术后再发视网膜脱离的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氩绿激光孔周+孔缘组光凝方式治疗视网膜裂孔安全有效,符合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原则.
作者:赵康;瞿佳;周宏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