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于彬科;李钢锋;陈宏涛;陈潇
目的:评价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4例(24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膜剥离、松解性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硅油或长效气体眼内填充等治疗,部分病例联合巩膜扣带术;随访3~24mo,观察疗效.结果:24眼术后视网膜均复位,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访期间,19例视网膜保持平复,5例复发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经再手术视网膜复位,另2例因眼球萎缩未再手术.结论: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多伴有浓密的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嵌塞及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通过适时的玻璃体手术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晓;金中秋;洪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白内障属我国高发病之一,由于地理气候生活习惯的原因,特别在高海拔地区属常见的多发致盲眼病,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老人比例增加,高龄白内障患者也随之增加[1,2].现代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当前广泛采用的手术复明方法,现将我院12a来对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复明手术124例148眼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杨红;刘晓;朱明娟;张青;李世英;张青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视野检查在眼科疾病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判断许多眼底病特别是青光眼和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明确诊断我们对330名眼病患者进行了视野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环氧合酶-2(COX-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及HIF-1α、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给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3.38±1.07)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HIF-1α蛋白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COX-2蛋白表达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存在HIF-1α、COX-2的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刘宁宁;孙晓楠;柳力敏;陈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环形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病变为主的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20眼)以角膜缘病变为特征的春季角结膜炎患者,采用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环形切除联合羊膜移植的方法予以治疗.术后随访5~21 mo,观察其症状、体征的改变及复发情况.结果: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痒感、分泌物多、异物感等症状基本消失;手术后1wK内,畏光、流泪明显,后逐渐减轻,手术1mo后基本消失.角膜缘黄褐色或污红色胶样结节手术清除后在随访期间未复发;角膜上皮点状着色(11眼),角膜溃疡(3眼)于手术后1wk内愈合染色转阴且在随访期间未复发;术后球结膜充血逐渐减轻,19眼手术1mo后充血基本消失,且角膜缘羊膜移植区的球结膜较正常偏白,但有1眼术后球结膜充血间断反复约5mo并伴有轻度痒感,药物可减轻该眼的痒和充血,但多次出现反复.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角膜缘病变区球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病变为主的春季角结膜炎是有效安全的,但应严格选择手术对象.
作者:姜冬玲;张明昌;胡燕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手术失败率较高,失败原因主要是手术区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而使伤口愈合所致.因此,建立现代改良的标准小梁切除术并结合调节技术减少手术失败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发展趋势,小梁切除联合调节技术是21世纪青光眼小梁切除新发展,本文对小梁切除联合药物调节技术、非药物调节技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曹秀贞;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头部外伤后致动眼神经和/或外展神经损伤并形成麻痹性斜视临床上较为多见.我院自2003-01/2005-01采用复方樟柳碱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患者2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3/2006-06我院经治的15例17眼恶性青光眼的临床资料,采用综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单纯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腔穿刺抽液术或联合前房重建术;晶状体摘除、部分晶状体后囊膜、玻璃体前界膜、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及再滤过术.结果:术后随访1~63(平均17.2±4.1)mo.术后眼压平均15.1±3.5mmHg(1mmHg=0.133kPa),全部前房深度恢复且稳定,视力保持,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恶性青光眼应及时采用手术疗法.单纯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腔穿刺抽液术或联合前房重建术能有效缓解部分早期恶性青光眼,且能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部分晶状体后囊膜及玻璃体前界膜和前部玻璃体切除、再滤过术的多种联合手术,能有效治疗各种恶性青光眼.
作者:秦莉;王睿;李晶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4-10/2005-02收治的3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患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下斜肌后徙、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下斜肌前转位、或联合对侧眼上直肌、下直肌手术.结果:治愈28例(72%),好转10例(26%),无效1例(2%).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按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加强麻痹肌和间接拮抗肌的原则进行,根据患者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大小选择不同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永健;于淑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在亚洲进行的多项群体调查为年龄相关眼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提供了新的信息.亚洲人群屈光不正和青光眼的流行病学特征已经比较明确,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重要致盲原因的研究尚有欠缺.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在亚洲开展的年龄相关性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及结果进行综述.
作者:张士胜;张琼;王康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102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巩膜隧道切口内的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2~16mo,平均眼压由术前24.82mmHg(1mmHg=0.133kPa)降到术后16.52mmHg,房水流畅系数0.38,功能性滤泡占81.5%.术后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79.4%.结论: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巩膜隧道切口内的小梁切除术可显著提高视力、控制眼压,建立滤过功能和避免二次手术导致的医源性损伤及减低医疗成本等.
作者:姬亚洲;裴森;毋艳君;霍永军;王文玲;陈拥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离体培养的SD大鼠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分成3组:实验组用H2O2+EGb761处理,对照组用H2O2处理,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上皮细胞Bcl-2,Bax的表达,分析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表达情况.结果:Bcl-2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实验组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24h时为(20.7±1.4)%,对照组则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4h时为(2.6±0.6)%,空白对照组为(6.8±1.1)%;Bax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实验组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24h时为(10.7±0.9)%;对照组则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24h时为(33.4±4.6)%,空白对照组为(4.6±0.8)%.结论:EGb761通过使晶状体上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减少,阻止氧化损伤所致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可能与白内障形成有关,EGb 761在早期白内障形成中可能起抑制作用.
作者:李爽乐;罗清礼;李正时;官鹏;卢燕;江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对2003-11/2005-04诊断为慢性泪囊炎患者14例(15眼)于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完成6mo随访,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在14例(15眼)中,治愈13眼,好转2眼,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菁华;海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泪道义管的插管方法及种类对泪小管吻合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泪小管吻合术中采用直接插管和逆行插管在泪道内植入硬膜外导管、输尿管导管或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87例,随访2~18mo.结果:直接插管组51例,治愈37例(使用硬膜外导管33例,治愈24例;输尿管导管18例,治愈13例);逆行插管组36例,治愈26例.各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泪小管吻合术中采用直接插管或逆行插管的方法,在泪道内植入硬膜外导管、输尿管导管或硅胶管的疗效相当,都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毛俊峰;许雪亮;刘双珍;向前;江海波;文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70岁,因劈木头致左眼崩伤1mo在当地医院以外伤性白内障于2005-01-20行左眼PHACO+IOL,术后第2d患者突感左眼视物模糊、眼胀疼,经眼B超检查以脉络膜上腔出血转入我院.全身体检无异常,左眼视力为指数/30cm,轻度混合性充血,颞上巩膜隧道切口自闭良好,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深度正常,人工晶状体位置正,玻璃体非血性中度混浊,眼底视盘模糊可见,其周围360°脉络膜脱离,以鼻侧和颞侧为甚,接近吻合,眼压为36.5mmHg,眼B超检查见图1.人院后给予皮质类固醇、止血、降眼压等对症处理于2005-02-02行左眼巩膜切开引流+BSS眼内充填术,术中根据间接眼底镜所见,于脉络膜脱离高处即颞下象限角膜缘后15mm作全层巩膜切开2mm,辅以周围加压按摩,见大量褐色血液溢出,由引流所产生的眼压降低通过4号注射针头多次经透明角膜缘内前房注入BSS来恢复,在眼底检查的基础上,经同一巩膜切口反复引流直至脉络膜脱离全部消失.术后眼底除少许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外,脱离全部复位,眼压正常.
作者:高磊;于华军;李元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角膜栗刺异物是秋季板栗收获季节的常见病.现将1997-09/2005-10门诊治疗的角膜栗刺异物89例113眼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小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探讨后房型及玻璃体腔型减压阀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临床复杂的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方法:选择住院的各种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共31例(31眼),后房组16例,玻璃体腔组联合玻璃体切除15例.结果:术后随访6~12(平均8.6)mo.术后眼压控制在8~20mmHg(1mmHg=0.133kPa)之间者28眼(90%),其中完全成功23眼(74%),贝他根眼药水点眼条件成功5眼(16%),手术失败3眼(10%).术前平均眼压47.33±12.45mmHg,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2.83±7.54mmHg,比术前眼压降低75%.术前术后眼压经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者8眼,其中1眼矫正视力达0.4;视力不变者20眼.结论:后房型或玻璃体腔型减压阀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临床复杂的难治性青光眼,眼压控制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盛晓捷;徐丽;王海瑛;刘驰;朱洪丽;孙燕;范淑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描述病理性高度近视眼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分析这一新认识的眼底病变发生的原因.方法:2002-12/2004-01间,7例10眼被确认存在视盘周围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本文评价了其0CT、FA/ICGA和mfERG的临床特征.结果: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不是任何患者就诊检查的原因,视力减退或矫正视力低的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CNV、黄斑前膜形成和弱视.5只患眼表现为1型后巩膜葡萄肿,其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均位于视盘的鼻侧半,而另5只患眼表现为3型或2型葡萄肿,其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均位于视盘的非鼻侧半,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1).所有患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区域均为后巩膜葡萄肿累及.结论:病理性近视眼的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很可能是后巩膜葡萄肿的一个良性并发症.
作者:姚毅;姜荔;陈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23岁,因双眼LASIK术后视力下降4a+,双眼视物重影,渐加重8mo+,于2004-08至我院就诊,病史无特殊.诉2000-08外院行LASIK近视矫正术,术前近视度数为双眼-8.00DS,余资料不详.术中顺利(角膜瓣厚160μm),术后UCVA:双眼0.5.术后减量使用帕利百(5d,3次/d)和氟米龙(4wk,每周减少1次即4次/d减至1次/d),期间无不适.术后0.5a,自觉眼胀痛伴视力下降,外院查UCVA:右眼:0.4,左眼0.1,均不能矫正;眼压(NCT):41mmHg、38mmHg(1mmHg=0.133kPa),眼底:C/D右0.2,左0.7,角膜厚度:右360μm,左眼362μm,角膜地形图正常,视野:双眼鼻侧阶梯,予药物降眼压治疗3mo(具体不详),期间眼压波动于28mmHg左右.
作者:杨春霖;李旭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Met抑制剂K252a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原代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加入HGF、HGF+K252a,以DMEM为对照,应用四唑盐法(MTT法)观察K252a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252a对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HGF(50nmol/L)+K252a(30nmol/L)组与对照组光密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Bcl-2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变化都不明显.结论:c-Met抑制剂K252a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作者:安小玲;王维明;韩清;陶津华;张劲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