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鲁建安;陈向东;卜继普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 近视, 并发症
摘要:目的:分析LASIK术后并发症,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应片visx-star4准分子激光机对1 000例1 928眼做LASIK手术,术后随访6mo.结果:术后并发症有角膜层间异物残留、眩光、屈光度欠矫或过矫、不完全角膜瓣、游离瓣、视疲劳、沙漠综合征、复发性角膜上皮剥脱、高眼压症等.结论:LASl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必须引起重视.手术技巧的提高和手术设计的完善,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LASIK术后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ractor,rhEGF)早期应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患者的角膜反应,评价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术后角膜上皮修复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非平行对照的方法,抽取LASIK后患者,设EGF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例术后1,3wk;1,3mo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疼痛、畏光、异物感、眼干、角膜上皮点状染色、混合性充血、泪膜破裂时间(BUT)、Srhirmer's Test、角膜七皮下雾状混浊(Haze)等情况的变化及药物毒性.结果:术前、术后两组间性别、年龄、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mo时EGF组综合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均无疼痛、畏光感者;术后1wk两组均出现个别患者觉异物感(P>0.05),随后症状消失;术后1wk和3mo时部分患者觉眼千感,EGF组明显较对照组轻(P<0.05).两组均未发生Haze病例;术后1wk和3mo时EGF组Schirmer'sTest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全程中未出现药物毒副作用.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能减轻LASlK后眼表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的修复,稳定泪膜,安全、无毒副作用.

    作者:钟刘学颖;李莹;金玉梅;张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内皮抑素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获得佳作用浓度、作用时间及佳条件.方法:将培养ECV304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倍比稀释的ES培养液中,其中培养液分为有无血清和VEGF无血清组,在不同的作用时间(24,48h及72h),应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测定ES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ES可显著抑制各种条件下ECV304细胞的增殖,以无血清条件下抑制作用达到大,ES作用于ECV304细胞的佳作用敏感时间区为24~48h,佳作用浓度敏感区为157~2500mg/L.结论:ES对各种条件下ECV304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未发现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杨获;张美霞;张军军;严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青光眼薄壁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溥壁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6/2007-12我科收治的由于薄壁滤过泡产生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10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薄壁滤过泡感染患者的资料.其中,单纯滤过泡感染7例,滤过泡伴眼内炎3例.感染发生于术后1~24mo不等.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丝裂霉素(MMC),病原学培养阳性率为50%,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感染病例经药物治疗,感染控制良好.所有病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滤过泡薄壁状况改善,视力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结论:簿壁滤过泡与滤过泡感染及迟发性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发生密切相关,MMC的使用是导致薄壁滤过泡的重要原因.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消除炎症,维持正常眼压,改善视力.

    作者:周莅斌;李俊;吴成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眼底荧光造影、眼科B超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应用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眼科B超的影像学特征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帮助.方法:2005/2008年取FFA、眼B超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11例,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疾病的不同检查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肿瘤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呈现斑驳样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B超:多自球壁凸向玻璃体腔的实性肿物,多呈蘑菇形、圆顶形的均质结构,肿瘤内可见挖空现象及脉络膜凹陷.结论:在临床中,FFA和眼科B超检查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FFA和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发展过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李婷;加米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体外培养的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HRCE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从角膜移植术后新鲜人眼球提取的HRCECs.取生长良好的第3~4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低糖对照组、高糖对照组、高糖+不同浓度GBE组,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HRCECs的增殖.吖啶橙(AO)/溴乙锭(EB)荧光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HRCECs的凋亡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染色后HRCECs凋亡形态学改变.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显示:用12.5,25.0,50.0,100.0mg/L的GBE处理高糖环境下HRCECs,作用24,48,72h,高糖+不同浓度GBE组与高糖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糖+不同浓度GBE组之间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O/EB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显示:高糖+不同浓度GBE组与高糖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糖对照组显著高于低糖对照组(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活细胞,早期凋亡细胞,晚期凋亡细胞,非凋亡的死亡细胞生物学形态改变的特征.结论:GBE促进高糖环境下HRCECs的增殖,抑制其凋亡.

    作者:燕建军;彭辉灿;王俞方;吴橙香;刘照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改良三联术

    目的:观察前房冲吸、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于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14眼)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施行前房冲吸、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门诊随访1 mo观察效果.结果:本组患者13例(93%)视力达0.3以上;眼压均控制在9~19mmHg.结论:此术式简便易行、效果佳,值得推广.

    作者:穆塔里甫·吾布力哈斯木;穆尼热·麦吉提;甫拉提·吾守尔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无晶状体眼患儿的眼轴测量方法

    目的:比较Carl Zeiss IOL-Master与传统生物测量方法在测量无晶状体眼患儿眼轴长度的准确性.方法:术前分别应用传统超声生物测馈方法,自动电脑验光仪及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按超声方法测量结果计算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利用IOL-Master测量结果计算其预测屈光误差.术后lmo检查患者的屈光状态.结果:当眼轴≤26mm时,IOL-Master测得的眼轴均值为(23.28±0.63)mm,接触式A超测量的眼轴均值为(23.24±0.64)mm,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当眼轴>26ram时,IOL-Master测得的眼轴均值为(26.48±0.35)mm,接触式A超测鼍的联轴均值为(26.68±0.38)mm,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OL-Master测得的角膜}铕率为(44.42±1.18)D,自动验光仪测得的角膜曲率为(44.40±1.25)D,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当眼轴≤26mm时,术后实际屈光度为(-0.28±0.36)D,IOL-Master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0.39±0.53)D,传统生物测量方法组预计术后屈光度(-0.25±0.15)D,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当眼轴>26mm时,术后实际屈光度为(0.38±0.18)D,IOL-Master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0.43±0.24)D,传统生物测量方法组预计术后届光度为(-0.05±0.07)D,实际屈光度与IOL-Master预计术后剧光度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际屈光度与传统生物测量方法组的预汁术后屈光度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无晶状体眼患儿进行眼轴测量时,IOL-Master有非接触、高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另外对无晶状体眼的高度近视患儿IOL-Master测量的准确性高,在一些特殊情况仍需依赖于传统接触式A超测量.

    作者:丁晓霞;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LASIK术中角膜标记的改进

    目的:探讨无创性的LASIK术中角膜标记方法.方法:采用角膜环钻在角膜表面厂玉痕的方法进行标记,观察了2007-07/2008-01的633例(1237眼)的LASIK手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游离瓣发生5眼,4眼手术台下用20倍裂隙灯检查发现轻微错位,均将角膜瓣准确复位.结论:该方法简单,不损伤角膜上皮,不增加术后刺激症状,是一种无创性的LASIK手术中角膜标记方法.

    作者:史建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蛴螬提取物对兔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评价蛴螬提取物对有色家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有色家兔40只,实验组32只,空白对照组8只.实验绀兔通过倍频Nd:YAG激光(波长为532nm)眼底光凝方式建立CNV模型.光凝后立即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16眼),分别为实验对照组、维生素E治疗组、驻景丸加减方治疗组、蛴螬提取物治疗组.激光光凝后7,14,21,28d各组兔均行眼底照相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于光凝后14、28d两次处死,每次随机选取动物4只(8眼),检查完后空气注射处死动物摘取眼球后节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行VEGF和bFGF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行透射电镜观察,以评估蛴螬提取物对CNV的抑制效果.结果:光凝后14d,实验组CNV的生成率分别为47.9%、41.7%、43.3%和28.6%,经x2检验,CNV生成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且蛴螬提取物组低,与另外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8d,光凝区纤维血管组织增生(FVP)厚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变薄(P<0.05).且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切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及组织学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治疗组CNV的生成与对照组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蛴螬提取物治疗组表达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蛴螬提取物可以抑制实验性CNV中VEGF和bFGF的表达.从而可以抑制实验性CNV的形成.

    作者:陈梅;邱晓星;彭清华;姚小磊;曾志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剂在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对118例斜视患者术前滴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5次,常规行斜视矫正术.结果:Ⅰ级麻醉效果83例(70.3%),Ⅱ级麻醉效果34例(28.8%),因眼胃反射终止手术1例.结论: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简单易行.

    作者:肖紫云;李红艳;李家璋;李拓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囊腔植管术用于泪囊鼻腔吻合失败病例的治疗

    0 引言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经典术式,但因技术原因或其它因素失败者多见,而手术后复发的病例再手术又是一难点.我科2005年至今有5例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失败而进行囊腔置管术,术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李宏科;姚强;张洪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自发性结膜下出血患者泪液及眼表改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发性结膜下出血患者的泪液及眼表改变.方法:本研究包括在眼科门诊无明显诱因结膜下出血患者110例(119眼),其中男54例.针对每位患者完成一份干眼症状调查问卷,进行测量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观察角结膜荧光染色状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110例患者中不同程度干眼的发生率达93.6%,符合日本干眼诊断标准的患者为81例(73.6%).在自发性结膜下出血119眼中,泪液分泌量≤5mm为35眼,5~10mm为47眼,共计68.9%;泪膜破裂时间≤5s为53眼,5~10s为38眼,共计76.5%.眼表荧光染色轻度异常24眼,中度异常48眼,重度异常35眼,共计89.9%.结论:自发性结膜下出血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干眼,应引起临床关注.

    作者:王海瑛;皇甫晓瑾;李若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SD大鼠暗视阈值反应波形记录的特征

    目的:研究SD大鼠暗视阈值反应(scotopic threshold re-sponse,STR)的特点.方法:SD大鼠21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7只,完全暗适应12h,麻醉后采用RETI-port系统(Roland Consult,德国)分别记录不同通频带(0.1~50,0.1~100,0.1~300,1~50,5~50Hz),不同刺激频率(0.25,0.50,0.75,1,2Hz),不同闪光强度(-6.3,-6.0,-5.7,-5.4log(ed·s)/m2)下的STR.结果:本实验条件下可以记录到稳定的STR,分为正向的pSTR和负向的nSTR.通频带对STR有影响,随着高频段的增大,附加在波形上的杂波比较多,pSTR和nSTR潜伏期和振幅变化不明显.随着低频段升高,nSTR逐渐消失,尤其是低频段达到5Hz时,振幅有显著差异(P<0.05).刺激频率小于1.0Hz时,pSTR和nSTR波形比较稳定,而且nSTR振幅和潜伏期没有明显差异.当刺激频率大于2Hz时,负向波消失,并且正向波振幅明显升高(P<0.05).随着刺激光强的增加,pSTR振幅增大,尤其是在光强为-5.7,5.4log(ed·s)/m2时,振幅有显著差异(P<0.05),nSTR逐渐平坦消失,未见a波.结论:sD大鼠STR波形记录与刺激和记录参数密切相关,在完全暗适应条件下,低光强刺激(-6.3和-6.0 l0g(cd·s)/m2)、低通带(0.1~50Hz)、适当刺激频率(<1Hz)下可以记录到完整的稳定的STR波形.

    作者:刘兰涛;郭群;夏峰;张作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前激光治疗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玻璃体切割术前视网膜光凝治疗的结果.方法:2004-08/2007-08,观察44例(66眼)伴有广泛视网膜水肿和黄斑水肿的增殖前期和增殖期DR患者,均在我院做过玻璃体切割术,根据术前1mo是否行过视网膜光凝将其分为A组(术前视网膜光凝组)36眼,B组(术前无视网膜光凝组)30眼.年龄45~70岁,治疗后随诊6~26(平均12.3)mo.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结果:A组:术中见视网膜水肿消退30眼,视网膜出血5眼,医源性裂孔2眼,视网膜切开2眼,硅油填充3眼.B组:术中见视网膜水肿消退0眼,视网膜出血15眼,医源性裂孔8眼,视网膜切开8眼,硅油填充9眼.两组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均有改善,A组视力改善30眼,B组视力改善19眼,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近期行视网膜光凝对合并广泛视网膜水肿的DR,手术预后明显好于无视网膜光凝组,建议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尽可能使用光凝治疗.

    作者:孙克清;麦庆怡;程浩;李玉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8-01期间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15例(15眼),分析其视网膜脱离的特点,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行巩膜外环扎术10例,术中均行硅油填充术,术中视网膜出血2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4眼,高眼压1眼,低眼压1眼,取硅油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术后6mo患眼佳矫正视力除1眼放弃治疗外其余14眼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佳治疗方法,对于部分病例,需联合行巩膜外环扎术.

    作者:江黎;邢怡桥;梅海峰;杨安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对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07-02/2008-02在本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埘照组两组.观察组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对照组施行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角膜散光进行比较.结果:5.5mm切口的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后效果无明显差异,而且对过熟期白内障及硬核性白内障更安全,更经济实用.结论: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凤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全反式视黄酸对体外培养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RA)对体外培养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human scleral fibroblasts,HSF)的形态、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RA对巩膜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HSF,波形蛋白和角蛋白对细胞进行鉴定.用不同浓度RA培养HSF,相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其形态和数量变化;MTT法检测HSF在不同浓度RA培养后的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FCM方法检测不同浓度RA对HSF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MTT法显示RA对HSF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反应.RA培养后HSF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收缩,突起减少,部分裂解,胞浆内有空泡和颗粒形成,细胞之间的间隙增宽,细胞变得细长,呈束状或不规则排列.FCM结果显示和对照组比较,随着RA浓度和时间的增加,G0/G1期细胞的比例逐渐上升,而S期和G2期细胞比例相应下降,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结论:RA可抑制体外培养HSF的增殖和DNA合成.

    作者:崔冬梅;高岩;任亚琳;聂玉红;胡守龙;李传旭;曾骏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义眼座植入联合皮片移植术治疗眼窝凹陷Ⅲ度结膜囊狭窄

    目的:为观察义眼座植入同时联合皮片移植术矫正眼窝凹陷并Ⅲ度结膜囊狭窄的疗效.方法:对32例(32眼)Ⅲ度结膜囊狭窄行义眼座植入同时联合皮片移植结膜囊成彤术.结果:术后32眼Ⅲ度结膜囊狭窄全部治愈,均无义眼座暴露、感染、皮片坏死、伤口裂开等并发症,术后义眼座的活动度和外观较好,配戴义眼后患者满意,眼窝凹陷全部矫正.结论:眼窝凹陷合并Ⅲ度结膜囊狭窄采用义眼座植入同时联合皮片移植安全有效.

    作者:洪玉;徐国兴;陈淑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个性化义眼片活动度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义眼片的材料、厚度及配戴眼的结膜囊剩余面积、深度等因素对其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对100例(100眼)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后患者行义眼片配制,记录义眼片的厚度、结膜囊剩余面积、深度等参数,分析配戴6mo后义眼片的活动度、材料、厚度及结膜囊剩余面积、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组义眼片活动度为4.8±1.0mm(范围3~7mm),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组义眼片活动度为6.4±1.3mm(范围4~8mm),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义眼片活动度与其本身厚度r=-0.92,P<0.05)、结膜囊深度(r=-0.90,P<0.05)存在密切的负相关,而与结膜囊剩余面积(r=0.90,P<0.05)存在密切的正相关性.结论:配戴成品义眼片的活动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选用PMMA材质,适当减低义眼片边缘厚度,提高光滑度减少磨擦所造成的阻力,增加结膜囊剩余面积可以增加义眼片的活动度,提高其仿真程度.

    作者:Jiang Guo;郭疆;司马晶;金晖博;李林;窦晓燕;罗司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胼酞嗪对眼血流和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及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胼酞嗪对兔脉络膜血流和激光诱导的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雌性新西兰白兔左眼眼内压升高至40mmHg后,滴入10g/L胼酞嗪滴眼液,采用彩色微球技术测量眼血流变化.用Nd:YAG激光诱导雄性Brown Norway大鼠至Bruch膜破裂,而后分别予生理盐水或5,10和20g/L胼酞嗪滴眼液点眼,3次/d,连续4wk.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平片测量新生血管的面积.此外亦用不同浓度的胼酞嗪作用于培养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探讨对其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10g/L胼酞嗪滴眼液滴入眼内压为40mmHg的兔眼30,60min后,脉络膜血流明显增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平片测量均显示,经过4wk药物治疗,5,10,20g/L胼酞嗪滴眼液均明显抑制了鼠眼CNV的形成.3~30mg/L胼酞嗪对在基质凝胶中培养了48h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管状结构的形成有抑制作用.结论:胼酞嗪可以抑制体内脉络膜新生血管及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并增强缺血后的兔脉络膜血流.胼酞嗪有望成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

    作者:江伟;邱春亿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