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刘学颖;李莹;金玉梅;张潇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v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occ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经眼底榆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22例(22眼)行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后随访(4.2±0.4)mo,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1,3mo视力、眼压、眼底、FFA表现、OCT所显示黄斑水肿高度以及黄斑中心凹阈值.结果:治疗的22眼中19眼(82%)视力明显提高,3眼(14%)视力不变,治疗前平均视力0.10±0.06,治疗后1,3mo平均视力分别为0.25±0.12、0.28±0.13,黄斑中心凹厚度(OCT)治疗前平均厚度(519.0±137.5)μm,治疗后1,3mo平均厚度分别为(256.4±68.3)μm、(239.4±52.2)μm,黄斑中心凹阈值(dB):治疗前(18.8±4.2)dB,治疗后1,3mo分别为(24.0±6.0)dB、(24.6±5.2)d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眼中有6眼(27%)治疗后暂时性眼压升高,经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5例(23%)患者2次注药.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在短期内可有效改善BRVO继发黄斑水肿,但也要注意对原发病治疗.
作者:吴航;刘大川;郭丽;杨慧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比较Carl Zeiss IOL-Master与传统生物测量方法在测量无晶状体眼患儿眼轴长度的准确性.方法:术前分别应用传统超声生物测馈方法,自动电脑验光仪及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按超声方法测量结果计算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利用IOL-Master测量结果计算其预测屈光误差.术后lmo检查患者的屈光状态.结果:当眼轴≤26mm时,IOL-Master测得的眼轴均值为(23.28±0.63)mm,接触式A超测量的眼轴均值为(23.24±0.64)mm,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当眼轴>26ram时,IOL-Master测得的眼轴均值为(26.48±0.35)mm,接触式A超测鼍的联轴均值为(26.68±0.38)mm,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OL-Master测得的角膜}铕率为(44.42±1.18)D,自动验光仪测得的角膜曲率为(44.40±1.25)D,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当眼轴≤26mm时,术后实际屈光度为(-0.28±0.36)D,IOL-Master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0.39±0.53)D,传统生物测量方法组预计术后屈光度(-0.25±0.15)D,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当眼轴>26mm时,术后实际屈光度为(0.38±0.18)D,IOL-Master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0.43±0.24)D,传统生物测量方法组预计术后届光度为(-0.05±0.07)D,实际屈光度与IOL-Master预计术后剧光度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际屈光度与传统生物测量方法组的预汁术后屈光度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无晶状体眼患儿进行眼轴测量时,IOL-Master有非接触、高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另外对无晶状体眼的高度近视患儿IOL-Master测量的准确性高,在一些特殊情况仍需依赖于传统接触式A超测量.
作者:丁晓霞;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神经轴突纤维形态和数量变化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对糖尿病视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模型,模型建立2wk后开始玻璃体腔注射BDNF,lmo后灌注处死大鼠,取眼球及球后视神经6~8mm,电镜方法包埋,制作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视神经形态,同时图像分析和轴突纤维计数.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视神经轴突排列紊乱,数量明显减少,间质增多,BDNF治疗组与糖尿病组相比形态和数量有明显改善;轴突数量和神经纤维密度3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神经纤维结构明显损害,数量明显减少,BDNF对糖尿病性视神经损害有保护作用.
作者:卢艳;张婧;孙异临;王蓉;李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CM)在角膜溃疡病原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共焦显微镜对临床拟诊为角膜溃疡的36例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36例中,有16例(16眼)观察到角膜基质内有菌丝,显示菌丝图像为相对暗的背景中的明亮的线状形态.有2例(2眼)观察到了阿巴包囊,表现为位于浅基质层中白色闪光的圆形小体.结论: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快速诊断工具,共焦显微镜在角膜溃疡病原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优点,并在对该病的病理特点的研究中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作者:靳雷;崔建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产后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obstruction,BRAO)的发病原因.方法:对我院收集的3例分娩后出现单眼视力下降的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视野检查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及血液学检查.结果:3例产妇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均提示BRAO.1例血液学检查示蛋白C为58U,2例蛋白S分别为40%和35%.结论:3例产后BRAO患者均为抗凝血因子缺乏,导致高血液粘稠度状态所致.对小能解释的年轻人发生BRAO要考虑蛋门C和蛋白S缺乏.
作者:夏美华;卢韦;付洪娟;张馨方;盛迅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房水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含量的变化,探讨低分子肝素(10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抑制晶状体摘除术后前房炎症的机制.方法:家兔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只,行单眼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实验组手术结束时用浓度为50kU/L的LMWH进行前房灌注.分别于术后1,3,6,15,30,45,60d每组各取6只家兔,裂隙灯显微镜下对角膜水肿、房水混浊及前房纤维蛋白渗出的程度进行观察和分级,然后处死动物,抽取房水用Eiisa法测定bFGF的含量.另选6只健康家兔测定前房bFGF含量作为基线值.结果:术后1~6d,实验组角膜水肿、房水混浊及前房纤维蛋白渗出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15d后两组比较无差异.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房水bFGF含量同时升高,实验组ld达峰值,而对照组6d达峰值;达峰值后两组bFGF含量均缓慢下降.术后1~30d对照组bFGF含量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45d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浓度为50kU/L的LMWH前房灌注能显著降低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房水中bFGF含量下调有关.
作者:熊蕾;王建明;熊全臣;惠娜;范雅稚;张璐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8-01期间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15例(15眼),分析其视网膜脱离的特点,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行巩膜外环扎术10例,术中均行硅油填充术,术中视网膜出血2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4眼,高眼压1眼,低眼压1眼,取硅油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术后6mo患眼佳矫正视力除1眼放弃治疗外其余14眼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佳治疗方法,对于部分病例,需联合行巩膜外环扎术.
作者:江黎;邢怡桥;梅海峰;杨安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近年来它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我们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GF-Ⅰ和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润莲;艾育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42例(56眼)限制性斜视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分为3组,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大方位则相反;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斜视手术叮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作者:王广玲;曾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从病理学角度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简要阐述,并将这些病变特征与预后之间关系逐一分析,提出可能影响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
作者:卢颖;肖利华;李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对118例斜视患者术前滴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5次,常规行斜视矫正术.结果:Ⅰ级麻醉效果83例(70.3%),Ⅱ级麻醉效果34例(28.8%),因眼胃反射终止手术1例.结论: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简单易行.
作者:肖紫云;李红艳;李家璋;李拓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凋查并分析1-5年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以及各年级男女学生之间的近视患病情况.方法:共调查天祝和永登两县1~5年级学生45414名,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级和学生左右视力.结果:总的趋势是年级越高,学生的视力越低,3~5年级学生中,女生的近视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生,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2年级学生中近视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结论:长时间学习是学生近视的主要发病因素,女生的视力更容易受其影响.
作者:司宏宗;格鹏飞;任晓岚;Park Albert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巩膜层间囊肿的切除及其联合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7例确诊为外伤性巩膜层间囊肿的诊治情况.17例均有角巩膜裂伤及手术史.其中14例伴有继发性青光眼.手术采用切除巩膜层间囊肿联合异体巩膜移植术,对伴有难治性青光眼者同时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结果:17例中14例囊肿1次治愈,1例术后有脉络膜脱离合并出血,终眼球萎缩,1例术后1a囊肿复发,1例术后1mo眼压失控,植片隆起,再次手术,随诊期间未见复发.随诊时间:2~30(平均12.3)mo.结论:彻底切除囊肿联合异体巩膜移植术对巩膜层间囊肿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对于继发性青光眼者,因其眼前段损伤及粘连严重,多为难治性青光眼,以睫状体光凝或冷冻治疗为宜.
作者:周希彬;庞秀琴;孙华;李彬;项晓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溥壁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6/2007-12我科收治的由于薄壁滤过泡产生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10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薄壁滤过泡感染患者的资料.其中,单纯滤过泡感染7例,滤过泡伴眼内炎3例.感染发生于术后1~24mo不等.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丝裂霉素(MMC),病原学培养阳性率为50%,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感染病例经药物治疗,感染控制良好.所有病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滤过泡薄壁状况改善,视力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结论:簿壁滤过泡与滤过泡感染及迟发性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发生密切相关,MMC的使用是导致薄壁滤过泡的重要原因.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消除炎症,维持正常眼压,改善视力.
作者:周莅斌;李俊;吴成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局部抗青光眼药物对眼表的毒性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青光眼患者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诱导的局部不良反应.结果:12例青光眼患者均使用2种以上局部抗青光眼药物≥0.5a,出现眼部刺激症状,眼球充血、角膜点状染色,给予至少1种抗生素、1种抗病毒眼药水,和抗过敏眼药点眼,病情加重.停用所有眼局部用药后,眼部表现缓解、消失.结论:长期抗青光眼治疗,出现眼表疾病,或眼表疾病控制不满意、加重时均应考虑药物毒性的发生;局部抗青光眼药物导致的结膜和角膜改变是可逆的.
作者:卢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RA)对体外培养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human scleral fibroblasts,HSF)的形态、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RA对巩膜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HSF,波形蛋白和角蛋白对细胞进行鉴定.用不同浓度RA培养HSF,相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其形态和数量变化;MTT法检测HSF在不同浓度RA培养后的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FCM方法检测不同浓度RA对HSF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MTT法显示RA对HSF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反应.RA培养后HSF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收缩,突起减少,部分裂解,胞浆内有空泡和颗粒形成,细胞之间的间隙增宽,细胞变得细长,呈束状或不规则排列.FCM结果显示和对照组比较,随着RA浓度和时间的增加,G0/G1期细胞的比例逐渐上升,而S期和G2期细胞比例相应下降,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结论:RA可抑制体外培养HSF的增殖和DNA合成.
作者:崔冬梅;高岩;任亚琳;聂玉红;胡守龙;李传旭;曾骏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弥漫浸润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瘤中一种少见的病理类型,发病率约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1%~2%,通常会由于检查不到明显的肿块而误诊为内源性眼内炎,本文报道1例以眼内炎为首发症状的弥漫浸润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并对其组织病理进行探讨.
作者:董凯;何为民;Darius M.Moshfeghi;徐筑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回顾发展中国家在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挑战.方法:回顾1998-01/2002-12,埃努古的尼日利亚大学教学医院和Ebrans临床中心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总共34例通过组织学被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男25例(74%),女9例(26%),男女比例为1∶0.4.平均年龄2.9±1.5岁(5mo~7岁).6例(18%)患者为双眼发病,28例(82%)为单眼.所予以的治疗为眼内容物剜除术或眼球摘除术联合化疗.结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患者未及时就诊、贫穷、医疗资源匮乏等因素,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现状很差.改善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治疗,应包括健康教育、早期诊断及提供现代化治疗设施.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回顾1997/2007伊朗亚兹德地区的200例眼及附属器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确定肿瘤的人群分布及肿瘤位置.方法:回顾观察性病例报道.我们回顾1997/2007医院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眼眶肿瘤的病例,分析200例连续病例的年龄分布、病理学、肿瘤来源及肿瘤位置.结果:患者200例(男111例,女89例),其中110例(55.0%)为良性肿瘤,86例(43.0%)为恶性,4例(2.0%)为转移性肿瘤.119例(59.5%)为眼睑肿瘤,21例(10.5%)为眼眶,60例(30.0%)位于眼球.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基底细胞癌(BCC)(25.5%)、鳞状细胞癌(SCC)(6.0%)及黑素瘤(5.5%).各种类型的痣(15.0%)、度样囊肿(5.5%)、血管瘤(5.0%)是常见的良性肿瘤.20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18岁以上及18岁以下.18岁以下患者中,常见的是良性肿瘤(90.1%),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分别占8.4%和1.5%.然而,18岁以上患者,常见的是恶性肿瘤(5 J.1%),良性肿瘤占47.1%,转移性肿瘤占1.8%.结论:眼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与患者的年龄及肿瘤在眼及附属器的位置有关.在进行活检及肿瘤切除术之前,患者的发病年龄和肿瘤位置可成为我们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信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虹膜、睫状体、脉络膜或三者同时受累的炎症性病变.尽管目前对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仍有35%~45%患者视力终丧失.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可能与环境及免疫遗传因素有关.很多研究显示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多态性在葡萄膜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非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包括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亦被报道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葡萄膜炎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蓝诚红;张铭志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