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巩膜层间囊肿切除及其联合手术

周希彬;庞秀琴;孙华;李彬;项晓林

关键词:眼外伤, 巩膜层间囊肿,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巩膜层间囊肿的切除及其联合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7例确诊为外伤性巩膜层间囊肿的诊治情况.17例均有角巩膜裂伤及手术史.其中14例伴有继发性青光眼.手术采用切除巩膜层间囊肿联合异体巩膜移植术,对伴有难治性青光眼者同时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结果:17例中14例囊肿1次治愈,1例术后有脉络膜脱离合并出血,终眼球萎缩,1例术后1a囊肿复发,1例术后1mo眼压失控,植片隆起,再次手术,随诊期间未见复发.随诊时间:2~30(平均12.3)mo.结论:彻底切除囊肿联合异体巩膜移植术对巩膜层间囊肿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对于继发性青光眼者,因其眼前段损伤及粘连严重,多为难治性青光眼,以睫状体光凝或冷冻治疗为宜.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个性化义眼片活动度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义眼片的材料、厚度及配戴眼的结膜囊剩余面积、深度等因素对其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对100例(100眼)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后患者行义眼片配制,记录义眼片的厚度、结膜囊剩余面积、深度等参数,分析配戴6mo后义眼片的活动度、材料、厚度及结膜囊剩余面积、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组义眼片活动度为4.8±1.0mm(范围3~7mm),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组义眼片活动度为6.4±1.3mm(范围4~8mm),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义眼片活动度与其本身厚度r=-0.92,P<0.05)、结膜囊深度(r=-0.90,P<0.05)存在密切的负相关,而与结膜囊剩余面积(r=0.90,P<0.05)存在密切的正相关性.结论:配戴成品义眼片的活动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选用PMMA材质,适当减低义眼片边缘厚度,提高光滑度减少磨擦所造成的阻力,增加结膜囊剩余面积可以增加义眼片的活动度,提高其仿真程度.

    作者:Jiang Guo;郭疆;司马晶;金晖博;李林;窦晓燕;罗司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整合素链激酶在大鼠外伤性白内障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整合素链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在大鼠外伤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15只正常大鼠(体质量250-300g),建立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模型,并随机分为伤后1,3,7d 3个时相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K在各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晶状体混浊在外伤后1d即开始出现,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ILK在各外伤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有较强的阳性表达.而未行手术的对照眼ILK表达为阴性.结论:晶状体穿通伤后ILK参与了外伤性白内障形成的病理环节.

    作者:张璐琰;郑玉萍;熊全臣;冯朝晖;熊蕾;王肖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瘢痕性滤过泡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唐广贤;田爱军;王晓冰;卢文胜;吕建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自发性结膜下出血患者泪液及眼表改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发性结膜下出血患者的泪液及眼表改变.方法:本研究包括在眼科门诊无明显诱因结膜下出血患者110例(119眼),其中男54例.针对每位患者完成一份干眼症状调查问卷,进行测量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观察角结膜荧光染色状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110例患者中不同程度干眼的发生率达93.6%,符合日本干眼诊断标准的患者为81例(73.6%).在自发性结膜下出血119眼中,泪液分泌量≤5mm为35眼,5~10mm为47眼,共计68.9%;泪膜破裂时间≤5s为53眼,5~10s为38眼,共计76.5%.眼表荧光染色轻度异常24眼,中度异常48眼,重度异常35眼,共计89.9%.结论:自发性结膜下出血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干眼,应引起临床关注.

    作者:王海瑛;皇甫晓瑾;李若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西藏地区角膜病2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的角膜病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收集2006-08/2008-08我院治疗的各种角膜病患者共200例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性角膜病主要以细菌性角膜炎多、占59.0%,其次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占34.5%、角膜变性4.0%、真菌性角膜溃疡1.5%、角膜化学伤和角膜热烫伤仅占1.0%.细菌性角膜炎农村高于城市,两者比较有显著差(P<0.05).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汉族明显多于藏族,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以往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和种族无关的观点有所不同.真菌性角膜溃疡3例占1.5%,而存过去10a里尚未见过.结论:西藏感染性角膜炎以细菌性角膜炎多,这和当地的医疗条件落后和健康意识淡薄有关.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藏族发病率明显低于汉族,这和以往的观点不同,有待进一步的基因学研究.而真菌性角膜溃疡患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作者:杨真龙;李培红;贾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义眼座植入联合皮片移植术治疗眼窝凹陷Ⅲ度结膜囊狭窄

    目的:为观察义眼座植入同时联合皮片移植术矫正眼窝凹陷并Ⅲ度结膜囊狭窄的疗效.方法:对32例(32眼)Ⅲ度结膜囊狭窄行义眼座植入同时联合皮片移植结膜囊成彤术.结果:术后32眼Ⅲ度结膜囊狭窄全部治愈,均无义眼座暴露、感染、皮片坏死、伤口裂开等并发症,术后义眼座的活动度和外观较好,配戴义眼后患者满意,眼窝凹陷全部矫正.结论:眼窝凹陷合并Ⅲ度结膜囊狭窄采用义眼座植入同时联合皮片移植安全有效.

    作者:洪玉;徐国兴;陈淑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伊朗亚兹德地区眼眶肿瘤的病理及人群分布调查

    目的:回顾1997/2007伊朗亚兹德地区的200例眼及附属器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确定肿瘤的人群分布及肿瘤位置.方法:回顾观察性病例报道.我们回顾1997/2007医院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眼眶肿瘤的病例,分析200例连续病例的年龄分布、病理学、肿瘤来源及肿瘤位置.结果:患者200例(男111例,女89例),其中110例(55.0%)为良性肿瘤,86例(43.0%)为恶性,4例(2.0%)为转移性肿瘤.119例(59.5%)为眼睑肿瘤,21例(10.5%)为眼眶,60例(30.0%)位于眼球.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基底细胞癌(BCC)(25.5%)、鳞状细胞癌(SCC)(6.0%)及黑素瘤(5.5%).各种类型的痣(15.0%)、度样囊肿(5.5%)、血管瘤(5.0%)是常见的良性肿瘤.20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18岁以上及18岁以下.18岁以下患者中,常见的是良性肿瘤(90.1%),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分别占8.4%和1.5%.然而,18岁以上患者,常见的是恶性肿瘤(5 J.1%),良性肿瘤占47.1%,转移性肿瘤占1.8%.结论:眼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与患者的年龄及肿瘤在眼及附属器的位置有关.在进行活检及肿瘤切除术之前,患者的发病年龄和肿瘤位置可成为我们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信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低分子肝素下调房水bFGF含量抑制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前房炎症

    目的:观察房水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含量的变化,探讨低分子肝素(10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抑制晶状体摘除术后前房炎症的机制.方法:家兔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只,行单眼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实验组手术结束时用浓度为50kU/L的LMWH进行前房灌注.分别于术后1,3,6,15,30,45,60d每组各取6只家兔,裂隙灯显微镜下对角膜水肿、房水混浊及前房纤维蛋白渗出的程度进行观察和分级,然后处死动物,抽取房水用Eiisa法测定bFGF的含量.另选6只健康家兔测定前房bFGF含量作为基线值.结果:术后1~6d,实验组角膜水肿、房水混浊及前房纤维蛋白渗出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15d后两组比较无差异.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房水bFGF含量同时升高,实验组ld达峰值,而对照组6d达峰值;达峰值后两组bFGF含量均缓慢下降.术后1~30d对照组bFGF含量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45d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浓度为50kU/L的LMWH前房灌注能显著降低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房水中bFGF含量下调有关.

    作者:熊蕾;王建明;熊全臣;惠娜;范雅稚;张璐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改良三联术

    目的:观察前房冲吸、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于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14眼)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施行前房冲吸、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门诊随访1 mo观察效果.结果:本组患者13例(93%)视力达0.3以上;眼压均控制在9~19mmHg.结论:此术式简便易行、效果佳,值得推广.

    作者:穆塔里甫·吾布力哈斯木;穆尼热·麦吉提;甫拉提·吾守尔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SD大鼠暗视阈值反应波形记录的特征

    目的:研究SD大鼠暗视阈值反应(scotopic threshold re-sponse,STR)的特点.方法:SD大鼠21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7只,完全暗适应12h,麻醉后采用RETI-port系统(Roland Consult,德国)分别记录不同通频带(0.1~50,0.1~100,0.1~300,1~50,5~50Hz),不同刺激频率(0.25,0.50,0.75,1,2Hz),不同闪光强度(-6.3,-6.0,-5.7,-5.4log(ed·s)/m2)下的STR.结果:本实验条件下可以记录到稳定的STR,分为正向的pSTR和负向的nSTR.通频带对STR有影响,随着高频段的增大,附加在波形上的杂波比较多,pSTR和nSTR潜伏期和振幅变化不明显.随着低频段升高,nSTR逐渐消失,尤其是低频段达到5Hz时,振幅有显著差异(P<0.05).刺激频率小于1.0Hz时,pSTR和nSTR波形比较稳定,而且nSTR振幅和潜伏期没有明显差异.当刺激频率大于2Hz时,负向波消失,并且正向波振幅明显升高(P<0.05).随着刺激光强的增加,pSTR振幅增大,尤其是在光强为-5.7,5.4log(ed·s)/m2时,振幅有显著差异(P<0.05),nSTR逐渐平坦消失,未见a波.结论:sD大鼠STR波形记录与刺激和记录参数密切相关,在完全暗适应条件下,低光强刺激(-6.3和-6.0 l0g(cd·s)/m2)、低通带(0.1~50Hz)、适当刺激频率(<1Hz)下可以记录到完整的稳定的STR波形.

    作者:刘兰涛;郭群;夏峰;张作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胼酞嗪对眼血流和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及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胼酞嗪对兔脉络膜血流和激光诱导的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雌性新西兰白兔左眼眼内压升高至40mmHg后,滴入10g/L胼酞嗪滴眼液,采用彩色微球技术测量眼血流变化.用Nd:YAG激光诱导雄性Brown Norway大鼠至Bruch膜破裂,而后分别予生理盐水或5,10和20g/L胼酞嗪滴眼液点眼,3次/d,连续4wk.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平片测量新生血管的面积.此外亦用不同浓度的胼酞嗪作用于培养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探讨对其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10g/L胼酞嗪滴眼液滴入眼内压为40mmHg的兔眼30,60min后,脉络膜血流明显增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平片测量均显示,经过4wk药物治疗,5,10,20g/L胼酞嗪滴眼液均明显抑制了鼠眼CNV的形成.3~30mg/L胼酞嗪对在基质凝胶中培养了48h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管状结构的形成有抑制作用.结论:胼酞嗪可以抑制体内脉络膜新生血管及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并增强缺血后的兔脉络膜血流.胼酞嗪有望成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

    作者:江伟;邱春亿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血管抑素降低ROP幼鼠视网膜及虹膜血管渗漏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抑素(angiostatin)玻璃体注射对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视网膜及虹膜血管渗漏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出生7d(P7)的Brown Norway鼠置高氧环境(750mL/L O2)5d后再置正常氧环境诱导ROP,建立ROP动物模型,并以年龄相匹配的正常鼠作为正常对照.所有ROP鼠(P14)及正常鼠均右眼玻璃体腔注射血管抑素,左眼注射相同剂量的PBS(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用Evans蓝徽血管渗透性检测法及总蛋白标准化分别于注射后1,2和3d检测视网膜和虹膜的血管渗透性;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注射24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ROP鼠视网膜及虹膜的血管渗透性明显增加(P<0.01);中剂量(3.75μg/眼)和高剂量(7.5μg/眼)血管抑素降低ROP鼠视网膜血管渗透性(P<0.05,P<0.01),而低剂量组(1.88μg/眼)没有引起明显改变,呈现剂量依赖型;三种不同剂量的血管抑素玻璃体注射后ROP鼠的虹膜均未发生明显的血管渗透性的改变.血管抑素注射后第1d和第2d视网膜血管渗透性明显降低(P<0.05,P<0.01).而第3d无明显降低,其作用呈现出时间进程.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分析表明血管抑素显著降低了ROP鼠视网膜的VEGF水平,但对正常鼠无影响.结论:血管抑素可以降低ROP鼠视网膜的病理性血管渗漏,其血管渗透性下降可能与血管抑素下调VEGF的表达有关.血管抑素可能对ROP等其他视网膜血管渗漏性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作者:司马晶;郭疆;罗司思;杨浩江;Hao-Jiang Yang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角膜化学烧伤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移植对治疗角膜化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眼化学伤患者,施行新鲜羊膜移植术治疗,并通过观察患者术后的视功能、眼部刺激症状、角膜和植片情况、角膜新生血管及睑球粘连来评价疗效.结果:羊膜移植可促进角膜化学伤眼表上皮愈合,预防角膜上皮缺损和角膜溃疡的发生,减轻眼部刺激症状,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避免睑球粘连.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术对治疗角膜化学烧伤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湘波;杨杰;彭辉灿;夏绪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胰岛素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凋亡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诱导人LECs凋亡以及胰岛素对LECs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终浓度为5.56,11.11和22.22mmol/L葡萄糖处理体外培养的LECs,诱导建立LECs凋亡模型.用终浓度为11.00μU/mL的胰岛素进行干预.利用Giemsa染色法、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对LECs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Giemsa染色和透射电镜发现了凋亡的LECs.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着葡萄糖浓度增高,LECs凋亡百分率亦呈升高趋势,不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通过胰岛素干预可降低由高糖引起的LECs凋亡百分率.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在体外诱导兔LECs凋亡.胰岛素可保护LECs并减少其凋亡的发生.

    作者:曲利军;金迪;齐艳华;林辉;苏红;贾红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及正常人眼眶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目的:体外培养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和正常人的眼眶成纤维细胞,并进行比较、观察及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和正常人的眼眶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的眼眶成纤维细胞形态区别不明显,Vimentin染色均呈阳性,而Desmin,S-100,CK均呈阴性.结论: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与正常人的眼眶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蓓;郑燕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眼底荧光造影、眼科B超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应用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眼科B超的影像学特征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帮助.方法:2005/2008年取FFA、眼B超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11例,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疾病的不同检查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肿瘤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呈现斑驳样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B超:多自球壁凸向玻璃体腔的实性肿物,多呈蘑菇形、圆顶形的均质结构,肿瘤内可见挖空现象及脉络膜凹陷.结论:在临床中,FFA和眼科B超检查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FFA和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发展过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李婷;加米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外伤性巩膜层间囊肿切除及其联合手术

    目的:探讨外伤性巩膜层间囊肿的切除及其联合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7例确诊为外伤性巩膜层间囊肿的诊治情况.17例均有角巩膜裂伤及手术史.其中14例伴有继发性青光眼.手术采用切除巩膜层间囊肿联合异体巩膜移植术,对伴有难治性青光眼者同时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结果:17例中14例囊肿1次治愈,1例术后有脉络膜脱离合并出血,终眼球萎缩,1例术后1a囊肿复发,1例术后1mo眼压失控,植片隆起,再次手术,随诊期间未见复发.随诊时间:2~30(平均12.3)mo.结论:彻底切除囊肿联合异体巩膜移植术对巩膜层间囊肿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对于继发性青光眼者,因其眼前段损伤及粘连严重,多为难治性青光眼,以睫状体光凝或冷冻治疗为宜.

    作者:周希彬;庞秀琴;孙华;李彬;项晓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内皮抑素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获得佳作用浓度、作用时间及佳条件.方法:将培养ECV304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倍比稀释的ES培养液中,其中培养液分为有无血清和VEGF无血清组,在不同的作用时间(24,48h及72h),应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测定ES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ES可显著抑制各种条件下ECV304细胞的增殖,以无血清条件下抑制作用达到大,ES作用于ECV304细胞的佳作用敏感时间区为24~48h,佳作用浓度敏感区为157~2500mg/L.结论:ES对各种条件下ECV304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未发现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杨获;张美霞;张军军;严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产后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产后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obstruction,BRAO)的发病原因.方法:对我院收集的3例分娩后出现单眼视力下降的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视野检查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及血液学检查.结果:3例产妇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均提示BRAO.1例血液学检查示蛋白C为58U,2例蛋白S分别为40%和35%.结论:3例产后BRAO患者均为抗凝血因子缺乏,导致高血液粘稠度状态所致.对小能解释的年轻人发生BRAO要考虑蛋门C和蛋白S缺乏.

    作者:夏美华;卢韦;付洪娟;张馨方;盛迅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剂在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对118例斜视患者术前滴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5次,常规行斜视矫正术.结果:Ⅰ级麻醉效果83例(70.3%),Ⅱ级麻醉效果34例(28.8%),因眼胃反射终止手术1例.结论: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简单易行.

    作者:肖紫云;李红艳;李家璋;李拓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