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广贤;田爱军;王晓冰;卢文胜;吕建华
目的:探讨血管抑素(angiostatin)玻璃体注射对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视网膜及虹膜血管渗漏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出生7d(P7)的Brown Norway鼠置高氧环境(750mL/L O2)5d后再置正常氧环境诱导ROP,建立ROP动物模型,并以年龄相匹配的正常鼠作为正常对照.所有ROP鼠(P14)及正常鼠均右眼玻璃体腔注射血管抑素,左眼注射相同剂量的PBS(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用Evans蓝徽血管渗透性检测法及总蛋白标准化分别于注射后1,2和3d检测视网膜和虹膜的血管渗透性;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注射24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ROP鼠视网膜及虹膜的血管渗透性明显增加(P<0.01);中剂量(3.75μg/眼)和高剂量(7.5μg/眼)血管抑素降低ROP鼠视网膜血管渗透性(P<0.05,P<0.01),而低剂量组(1.88μg/眼)没有引起明显改变,呈现剂量依赖型;三种不同剂量的血管抑素玻璃体注射后ROP鼠的虹膜均未发生明显的血管渗透性的改变.血管抑素注射后第1d和第2d视网膜血管渗透性明显降低(P<0.05,P<0.01).而第3d无明显降低,其作用呈现出时间进程.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分析表明血管抑素显著降低了ROP鼠视网膜的VEGF水平,但对正常鼠无影响.结论:血管抑素可以降低ROP鼠视网膜的病理性血管渗漏,其血管渗透性下降可能与血管抑素下调VEGF的表达有关.血管抑素可能对ROP等其他视网膜血管渗漏性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作者:司马晶;郭疆;罗司思;杨浩江;Hao-Jiang Yang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RNFLT)变化,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网膜是否存在组织学改变.方法:随机选取97例(194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作为实验组,90例(180眼)正视眼(屈光度≤±0.50D)人群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受试者按年龄将其分为3组:Ⅰ组年龄<10岁,共32例;Ⅱ组年龄在11~20岁,共36例;Ⅲ组年龄≥21岁,共29例.对照组受试者也按年龄分为Ⅰ、Ⅱ、Ⅲ组,每组30例,分组方法同前.采用OCT测量RNFLT,分别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各组受试者双眼RNFLT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中Ⅰ组和Ⅲ组受试者双眼中弱视眼与非弱视眼间RNFLT无差异;第Ⅱ组受试者双眼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RNFLT较非弱视眼变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各组受试者双眼间RNFLT没有差异.结论:OCT检查弱视眼的RNFLT的改变,为弱视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冯卓蕾;张晓梅;穆华;董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凋查并分析1-5年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以及各年级男女学生之间的近视患病情况.方法:共调查天祝和永登两县1~5年级学生45414名,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级和学生左右视力.结果:总的趋势是年级越高,学生的视力越低,3~5年级学生中,女生的近视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生,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2年级学生中近视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结论:长时间学习是学生近视的主要发病因素,女生的视力更容易受其影响.
作者:司宏宗;格鹏飞;任晓岚;Park Albert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42例(56眼)限制性斜视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分为3组,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大方位则相反;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斜视手术叮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作者:王广玲;曾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溥壁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6/2007-12我科收治的由于薄壁滤过泡产生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10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薄壁滤过泡感染患者的资料.其中,单纯滤过泡感染7例,滤过泡伴眼内炎3例.感染发生于术后1~24mo不等.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丝裂霉素(MMC),病原学培养阳性率为50%,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感染病例经药物治疗,感染控制良好.所有病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滤过泡薄壁状况改善,视力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结论:簿壁滤过泡与滤过泡感染及迟发性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发生密切相关,MMC的使用是导致薄壁滤过泡的重要原因.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消除炎症,维持正常眼压,改善视力.
作者:周莅斌;李俊;吴成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0 引言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经典术式,但因技术原因或其它因素失败者多见,而手术后复发的病例再手术又是一难点.我科2005年至今有5例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失败而进行囊腔置管术,术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李宏科;姚强;张洪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对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07-02/2008-02在本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埘照组两组.观察组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对照组施行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角膜散光进行比较.结果:5.5mm切口的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后效果无明显差异,而且对过熟期白内障及硬核性白内障更安全,更经济实用.结论: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凤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TNF-α对内皮细胞与周细胞PDGF-B/PDGFR-β表达的作用.方法:常规剂量100μg/L以及大剂量2 450μg/L TNF-α作用于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检测PDGF-B/PDGFR-β表达.结果:内皮细胞组大剂量TNF-α组,PDGF-B表达显著下调,8h表达开始出现下调,在12h,PDGF-B的表达量为原来的39%;在人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常规TNF-α剂量组PDGFR-β表达并未出现显著改变;大剂量TNF-α组,与对照组相比,PDGFR-β表达在12h下调为45%.结论:TNF-α可引起内皮细胞与周细胞PDGF-B/PDGFR-β表达降低.
作者:刘洪雷;刘军;张自峰;周健;王雨生;惠延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8-01期间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15例(15眼),分析其视网膜脱离的特点,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行巩膜外环扎术10例,术中均行硅油填充术,术中视网膜出血2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4眼,高眼压1眼,低眼压1眼,取硅油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术后6mo患眼佳矫正视力除1眼放弃治疗外其余14眼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佳治疗方法,对于部分病例,需联合行巩膜外环扎术.
作者:江黎;邢怡桥;梅海峰;杨安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眼科B超的影像学特征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帮助.方法:2005/2008年取FFA、眼B超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11例,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疾病的不同检查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肿瘤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呈现斑驳样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B超:多自球壁凸向玻璃体腔的实性肿物,多呈蘑菇形、圆顶形的均质结构,肿瘤内可见挖空现象及脉络膜凹陷.结论:在临床中,FFA和眼科B超检查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FFA和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发展过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李婷;加米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ractor,rhEGF)早期应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患者的角膜反应,评价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术后角膜上皮修复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非平行对照的方法,抽取LASIK后患者,设EGF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例术后1,3wk;1,3mo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疼痛、畏光、异物感、眼干、角膜上皮点状染色、混合性充血、泪膜破裂时间(BUT)、Srhirmer's Test、角膜七皮下雾状混浊(Haze)等情况的变化及药物毒性.结果:术前、术后两组间性别、年龄、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mo时EGF组综合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均无疼痛、畏光感者;术后1wk两组均出现个别患者觉异物感(P>0.05),随后症状消失;术后1wk和3mo时部分患者觉眼千感,EGF组明显较对照组轻(P<0.05).两组均未发生Haze病例;术后1wk和3mo时EGF组Schirmer'sTest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全程中未出现药物毒副作用.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能减轻LASlK后眼表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的修复,稳定泪膜,安全、无毒副作用.
作者:钟刘学颖;李莹;金玉梅;张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接受CK的老视患者30例(36眼).术前及术后1mo采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而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分析角膜后表面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CK术后角膜后表面平均前凸量为(32.7±20.4)μm,平均屈光度变化为(-0.64±0.40)D,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眼压及拟矫正屈光度和角膜后表而前凸有关.结论:CK术后角膜后表面存在轻微的前凸.角膜较薄、眼压较高及拟矫正屈光度较大的受试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更大.
作者:雷澄;骆向阳;罗晓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白内障是导致全人类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于白内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基础研究以及白内障手术方法的改进,然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观察视功能的变化已不能全面反映疾病对患者的影响,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作为一种较全面体现新的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已经引入眼科领域,是传统视功能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
作者:陈莉;杨新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CM)在角膜溃疡病原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共焦显微镜对临床拟诊为角膜溃疡的36例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36例中,有16例(16眼)观察到角膜基质内有菌丝,显示菌丝图像为相对暗的背景中的明亮的线状形态.有2例(2眼)观察到了阿巴包囊,表现为位于浅基质层中白色闪光的圆形小体.结论: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快速诊断工具,共焦显微镜在角膜溃疡病原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优点,并在对该病的病理特点的研究中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作者:靳雷;崔建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ICU(德国HumanOptics公司)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与传统单焦后房型UV型(日本HOYA公司)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18例(20眼)患者I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及20例(加眼)患者UV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wk、1mo时的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近视力(35cm)及矫正远视力的近视力(35cm)、主观调节近点、10g/L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30min后利用A型超声波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变化等多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数据间比较,除术后远视力及佳矫正远视力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指标间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相对于传统单焦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具有更高调节力、更佳的近视力,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远视力.但术后调节幅度有限,长期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吴宪巍;何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无创性的LASIK术中角膜标记方法.方法:采用角膜环钻在角膜表面厂玉痕的方法进行标记,观察了2007-07/2008-01的633例(1237眼)的LASIK手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游离瓣发生5眼,4眼手术台下用20倍裂隙灯检查发现轻微错位,均将角膜瓣准确复位.结论:该方法简单,不损伤角膜上皮,不增加术后刺激症状,是一种无创性的LASIK手术中角膜标记方法.
作者:史建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对于无法通过准分子激光手术达到完全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于其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该手术的发展史、原理和背景、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和综述,为今后的应用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燕振国;杨东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的角膜病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收集2006-08/2008-08我院治疗的各种角膜病患者共200例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性角膜病主要以细菌性角膜炎多、占59.0%,其次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占34.5%、角膜变性4.0%、真菌性角膜溃疡1.5%、角膜化学伤和角膜热烫伤仅占1.0%.细菌性角膜炎农村高于城市,两者比较有显著差(P<0.05).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汉族明显多于藏族,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以往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和种族无关的观点有所不同.真菌性角膜溃疡3例占1.5%,而存过去10a里尚未见过.结论:西藏感染性角膜炎以细菌性角膜炎多,这和当地的医疗条件落后和健康意识淡薄有关.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藏族发病率明显低于汉族,这和以往的观点不同,有待进一步的基因学研究.而真菌性角膜溃疡患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作者:杨真龙;李培红;贾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自发性结膜下出血患者的泪液及眼表改变.方法:本研究包括在眼科门诊无明显诱因结膜下出血患者110例(119眼),其中男54例.针对每位患者完成一份干眼症状调查问卷,进行测量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观察角结膜荧光染色状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110例患者中不同程度干眼的发生率达93.6%,符合日本干眼诊断标准的患者为81例(73.6%).在自发性结膜下出血119眼中,泪液分泌量≤5mm为35眼,5~10mm为47眼,共计68.9%;泪膜破裂时间≤5s为53眼,5~10s为38眼,共计76.5%.眼表荧光染色轻度异常24眼,中度异常48眼,重度异常35眼,共计89.9%.结论:自发性结膜下出血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干眼,应引起临床关注.
作者:王海瑛;皇甫晓瑾;李若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检测17-AAG对人RPE细胞不同处理条件下mRNA的SYBR Green实时PCR方法,观察17-AAG对人RPE细胞中PDGFR和EGFR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当加入17-AAG并作用0,2,5,10μmol/L及0,16,24,48h后,收集细胞,抽提RNA进行反转录.同时根据PDGFR、EGFR的基因序列,设计PDGFR、EGFR的引物,利用ABI 7300PCR仪和SYBRGreen,建立实时荧光PCR反应条件,通过比较Ct值进行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熔解曲线分析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明了PCR反应的特异性;相对定量结果显示,17-AAG可以下调PDGFR基因的表达(P<0.05),上调EGFR基因表达(P<0.05).结论: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可特异、准确地分析RPE细胞相关增殖基因表达差异,为系统研究17-AAG治疗PVR的复杂调控机制创造有力条件.
作者:许志洋;姚家奇;刘庆淮;李建民;王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