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蕾;王建明;熊全臣;惠娜;范雅稚;张璐琰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6岁,因右眼红、视力下降1a入院,入院8d前曾摔伤.查体:心肺正常;远视力:右手动/10cm,左1.0.右眼球外转部分受限,欠2mm,右上睑未闻及与肱动脉搏动一致的吹风样杂音;
作者:许建华;李若溪;周军;张薇;齐飞;孟庆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的角膜病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收集2006-08/2008-08我院治疗的各种角膜病患者共200例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性角膜病主要以细菌性角膜炎多、占59.0%,其次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占34.5%、角膜变性4.0%、真菌性角膜溃疡1.5%、角膜化学伤和角膜热烫伤仅占1.0%.细菌性角膜炎农村高于城市,两者比较有显著差(P<0.05).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汉族明显多于藏族,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以往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和种族无关的观点有所不同.真菌性角膜溃疡3例占1.5%,而存过去10a里尚未见过.结论:西藏感染性角膜炎以细菌性角膜炎多,这和当地的医疗条件落后和健康意识淡薄有关.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藏族发病率明显低于汉族,这和以往的观点不同,有待进一步的基因学研究.而真菌性角膜溃疡患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作者:杨真龙;李培红;贾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回顾发展中国家在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挑战.方法:回顾1998-01/2002-12,埃努古的尼日利亚大学教学医院和Ebrans临床中心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总共34例通过组织学被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男25例(74%),女9例(26%),男女比例为1∶0.4.平均年龄2.9±1.5岁(5mo~7岁).6例(18%)患者为双眼发病,28例(82%)为单眼.所予以的治疗为眼内容物剜除术或眼球摘除术联合化疗.结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患者未及时就诊、贫穷、医疗资源匮乏等因素,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现状很差.改善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治疗,应包括健康教育、早期诊断及提供现代化治疗设施.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建造视网膜挫伤模型,探讨多奈哌齐对眼挫伤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2mo龄SD雌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为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A组)、多奈哌齐处理组(B组)和蒸馏水组(C组).A组不处理,B组和C组用重击法致左眼挫伤.伤后第2d,B组用1/L的盐酸多奈哌齐5mL/kg灌胃,2次/d,C组用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7 d,各组于第8d取材.应用RT-qPCR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Bcl-2和Bax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多奈哌齐组视网膜组织内Bcl-2mRNA的表达水平在挫伤后7d有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性差异(P<0.01),与蒸馏水组相比也有显著差性差异(P<0.05).与Bcl-2的表达相反,多奈哌齐组Bax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但是低于蒸馏水组(P<0.05).结论:多奈哌齐有可能具有保护眼挫伤大鼠视网膜的功能.
作者:陆士恒;柳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TNF-α对内皮细胞与周细胞PDGF-B/PDGFR-β表达的作用.方法:常规剂量100μg/L以及大剂量2 450μg/L TNF-α作用于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检测PDGF-B/PDGFR-β表达.结果:内皮细胞组大剂量TNF-α组,PDGF-B表达显著下调,8h表达开始出现下调,在12h,PDGF-B的表达量为原来的39%;在人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常规TNF-α剂量组PDGFR-β表达并未出现显著改变;大剂量TNF-α组,与对照组相比,PDGFR-β表达在12h下调为45%.结论:TNF-α可引起内皮细胞与周细胞PDGF-B/PDGFR-β表达降低.
作者:刘洪雷;刘军;张自峰;周健;王雨生;惠延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凋查并分析1-5年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以及各年级男女学生之间的近视患病情况.方法:共调查天祝和永登两县1~5年级学生45414名,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级和学生左右视力.结果:总的趋势是年级越高,学生的视力越低,3~5年级学生中,女生的近视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生,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2年级学生中近视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结论:长时间学习是学生近视的主要发病因素,女生的视力更容易受其影响.
作者:司宏宗;格鹏飞;任晓岚;Park Albert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萘处理卵巢切除雌性大鼠晶状体细胞及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对大鼠晶状体保护作用的形态学机制.方法:健康雌性、性成熟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卵巢切除组、卵巢切除+雌二醇组(雌二醇组)、卵巢切除+雌二醇和孕酮组(雌二醇+孕酮组)、正常对照组.术后2wk起各组均用300g/L萘混悬液灌胃(0.5g/Kgbw,2次/wk),肉眼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晶状体变化.灌胃6wk后处死大鼠,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和孕酮浓度,取其晶状体分别进行光镜下组织细胞的形态观察,扫描电镜下晶状体纤维厚度及指突数的测定.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各组均有不同数量的大鼠晶状体出现空泡、小水裂以及前囊点状混浊,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光镜下,卵巢切除组表现出较其他三组更重的细胞和组织损害严重,而雌二醇组以及雌二醇+孕酮组则与正常组对照组表现相似.扫描电镜下,卵巢切除组晶状体纤维厚度较正常组增加(P<0.01),指突数较正常组少(P<0.01),而雌二醇组和雌二醇+孕酮组两项指标均与正常组接近.结论:雌二醇可能通过维持晶状体囊膜及晶状体上皮细胞正常结构,防止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减轻晶状体皮质纤维细胞水肿,维持细胞连接的形态和数量,维持晶状体皮质纤维细胞的规则有序排列等途径发挥其对晶状体的保护作用.
作者:康刚劲;李平华;张新;陈再洪;刘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检查的结果来指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手术方法的选择,观察患者术后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改变.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30例(30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mo常规行视力、裂隙灯、用UBM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istance,ACD)、小梁虹膜角(tra-becular iris angle,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rabecular ciliary proces-ses distance,TCPD)和虹膜厚度1(iris distance,ID1)的检查,同时记录眼压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ACD、TIA、AOD500、TCPD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D1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增宽房角,重新开放小梁网.远期效果待于更多样本、更长时间的术后观察.
作者:吴永青;李一壮;徐仁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局部抗青光眼药物对眼表的毒性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青光眼患者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诱导的局部不良反应.结果:12例青光眼患者均使用2种以上局部抗青光眼药物≥0.5a,出现眼部刺激症状,眼球充血、角膜点状染色,给予至少1种抗生素、1种抗病毒眼药水,和抗过敏眼药点眼,病情加重.停用所有眼局部用药后,眼部表现缓解、消失.结论:长期抗青光眼治疗,出现眼表疾病,或眼表疾病控制不满意、加重时均应考虑药物毒性的发生;局部抗青光眼药物导致的结膜和角膜改变是可逆的.
作者:卢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患儿的泪膜功能,并分析其与儿童干眼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取临床诊断为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的86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取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儿童8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ehirmer Ites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FL)染色检查.结果:儿童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常合并干眼症的相关症状:瞬目次数增加(33%),干涩感(14%),烧灼感(10%).观察组泪膜功能相关检查:双眼泪液分泌试验均低于对照组(P=0.01),双眼泪膜破裂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双眼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泪膜功能改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与病程、亚型分类无关.结论: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患儿泪膜功能发生改变,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
作者:王婷婷;徐国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VEGF对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s),分别转染重组腺相关VEGF病毒和VEGF的RNA干扰质粒到HRCECs,增高和抑制VEGF的表达,通过二氯化钻诱导HRCECs缺氧,观察TGF-β在不同VEGF水平下的mRNA表达变化,同时观察HRCECs增殖的变化.结果:高表达VEGF组(C组),低表达VEGF组(D组),阴性对照组(E组),阳性对照组(F组)的VEGF/actin分别为:1.15±0.77,0.36±0.31,0.28±0.16,0.83±0.72;而TGF-β/actin为:0.55±0.39,0.92±0.57,0.18±0.07,0.70±0.45,当VEGF高表达,TGF-β的mRNA表达下调;在VEGF低表达时,TGF-β的mRNA表达上调.结论:TGF-β能部分代偿VEGF的功能,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生长因子具有冗余性.
作者:李斌;李贵刚;向艳;徐玲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LASIK术后并发症,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应片visx-star4准分子激光机对1 000例1 928眼做LASIK手术,术后随访6mo.结果:术后并发症有角膜层间异物残留、眩光、屈光度欠矫或过矫、不完全角膜瓣、游离瓣、视疲劳、沙漠综合征、复发性角膜上皮剥脱、高眼压症等.结论:LASl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必须引起重视.手术技巧的提高和手术设计的完善,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作者:鲁建安;陈向东;卜继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唐广贤;田爱军;王晓冰;卢文胜;吕建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体外培养表达人β-神经生长因子基因(β-nervegrowth factor,β-NGF)的工程化猫角膜内皮细胞,为进一步猫角膜内皮细胞的移植做准备.方法:将人β-NGF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4-β-NGF,通过EffeeteneTM脂质体介导转染到体外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中,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转基因后细胞,人NGF单克隆抗体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结果:选择性培养基培养2wk后筛选出独立细胞克隆,该细胞高表达人β-NGF基因.结论:转基因方法可体外培养出表达人β-NGF基因的工程化猫角膜内皮细胞.
作者:李东侃;黄维艺;张悦;侯家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0 引言后交通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疾病,少部分后交通动脉瘤首发症状表现在眼部,眼科医师若能及时识别,后交通动脉瘤在瘤体破裂前及时有效的治疗,消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隐患,挽救患者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过本文介绍1例以眼部症状首发就诊于眼科的大脑后交通动脉瘤.
作者:李静;李跃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8-01期间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15例(15眼),分析其视网膜脱离的特点,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行巩膜外环扎术10例,术中均行硅油填充术,术中视网膜出血2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4眼,高眼压1眼,低眼压1眼,取硅油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术后6mo患眼佳矫正视力除1眼放弃治疗外其余14眼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佳治疗方法,对于部分病例,需联合行巩膜外环扎术.
作者:江黎;邢怡桥;梅海峰;杨安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高糖条件下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加入不同浓度茶多酚进行干预,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条件下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量的变化,分析高糖及茶多酚干预对细胞线粒体活性氧表达的影响.结果:培养基中葡萄糖两种浓度(L1和L2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MTR、DCF荧光强度/μm2细胞面积L1组L2组比较,P<0.05.在30mmol/L葡萄糖浓度培养基中加入0.1μmol/L和0.3μmol/L浓度的茶多酚,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死亡率CDR(%)及线粒体膜电位MMP(FI)L3组与L4组比较,P>0.05.L2组L3组及L2组与L4组比较P<0.05.结论:高糖条件下培养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增多,而应用茶多酚干预后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减少,细胞死亡率降低.
作者:毕宏生;解孝锋;吴建峰;崔彦;于同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对视神经挫伤临床诊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近两年临床诊断为视神经挫伤的患者60例(72眼)进行VEP检查.结果:P-VEP正常30眼;P100波潜伏时延迟22眼;P-VEP无波,F-VEP振幅降低12眼;P-VEP、F-VEP均无波8眼.结论:VEP检查是视神经挫伤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杜彩凤;张志威;曾丽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近年来它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我们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GF-Ⅰ和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润莲;艾育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儿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规律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例儿童眼底血管造影资料,分析患儿注射荧光素钠后不良反应、臂.视网膜充盈时间及造影结果.结果:199例患者中,41例(20.6%)因屈光不正或弱视造影未见异常荧光,其余158例造影异常病例中以外伤性视网膜病变35例、视网膜变性25例、黄斑营养不良24例及先天眼底异常23例等疾病为多,分别占总病例的17.6%、12.5%、12.1%及11.6%:结论:儿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是一项安全的检查,且对了解儿童眼病发病特点及儿童眼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积极作用.
作者:刘利莉;郭冉阳;崔晓冬;李学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