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润莲;艾育德
目的:分析和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溥壁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6/2007-12我科收治的由于薄壁滤过泡产生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10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薄壁滤过泡感染患者的资料.其中,单纯滤过泡感染7例,滤过泡伴眼内炎3例.感染发生于术后1~24mo不等.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丝裂霉素(MMC),病原学培养阳性率为50%,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感染病例经药物治疗,感染控制良好.所有病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滤过泡薄壁状况改善,视力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结论:簿壁滤过泡与滤过泡感染及迟发性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发生密切相关,MMC的使用是导致薄壁滤过泡的重要原因.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消除炎症,维持正常眼压,改善视力.
作者:周莅斌;李俊;吴成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LASIK术后并发症,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应片visx-star4准分子激光机对1 000例1 928眼做LASIK手术,术后随访6mo.结果:术后并发症有角膜层间异物残留、眩光、屈光度欠矫或过矫、不完全角膜瓣、游离瓣、视疲劳、沙漠综合征、复发性角膜上皮剥脱、高眼压症等.结论:LASl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必须引起重视.手术技巧的提高和手术设计的完善,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作者:鲁建安;陈向东;卜继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后发性白内障(又称后囊膜混浊)已成为白内障术后视力再度下降,影响术后远期视力恢复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由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膜移行、增殖形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本文对近年来CTGF与后发性白内障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卜文娟;徐国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呼吁眼科医师对眼压的足够重视.方法:回顾分析经视力、眼前段(含前房角)、眼底、眼压、视野、视觉电生理等检查诊断为青光眼,却在首诊以来的眼科病历中无眼压测量记录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光眼29例全部被漏诊或误诊.结论:对40岁以上的眼科患者和不同年龄的高度近视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应常规进行眼压测量并记录,避免对青光眼的漏诊、误诊和医疗纠纷的产生.
作者:陈熙;万迪玲;匡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SD大鼠暗视阈值反应(scotopic threshold re-sponse,STR)的特点.方法:SD大鼠21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7只,完全暗适应12h,麻醉后采用RETI-port系统(Roland Consult,德国)分别记录不同通频带(0.1~50,0.1~100,0.1~300,1~50,5~50Hz),不同刺激频率(0.25,0.50,0.75,1,2Hz),不同闪光强度(-6.3,-6.0,-5.7,-5.4log(ed·s)/m2)下的STR.结果:本实验条件下可以记录到稳定的STR,分为正向的pSTR和负向的nSTR.通频带对STR有影响,随着高频段的增大,附加在波形上的杂波比较多,pSTR和nSTR潜伏期和振幅变化不明显.随着低频段升高,nSTR逐渐消失,尤其是低频段达到5Hz时,振幅有显著差异(P<0.05).刺激频率小于1.0Hz时,pSTR和nSTR波形比较稳定,而且nSTR振幅和潜伏期没有明显差异.当刺激频率大于2Hz时,负向波消失,并且正向波振幅明显升高(P<0.05).随着刺激光强的增加,pSTR振幅增大,尤其是在光强为-5.7,5.4log(ed·s)/m2时,振幅有显著差异(P<0.05),nSTR逐渐平坦消失,未见a波.结论:sD大鼠STR波形记录与刺激和记录参数密切相关,在完全暗适应条件下,低光强刺激(-6.3和-6.0 l0g(cd·s)/m2)、低通带(0.1~50Hz)、适当刺激频率(<1Hz)下可以记录到完整的稳定的STR波形.
作者:刘兰涛;郭群;夏峰;张作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VEGF对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s),分别转染重组腺相关VEGF病毒和VEGF的RNA干扰质粒到HRCECs,增高和抑制VEGF的表达,通过二氯化钻诱导HRCECs缺氧,观察TGF-β在不同VEGF水平下的mRNA表达变化,同时观察HRCECs增殖的变化.结果:高表达VEGF组(C组),低表达VEGF组(D组),阴性对照组(E组),阳性对照组(F组)的VEGF/actin分别为:1.15±0.77,0.36±0.31,0.28±0.16,0.83±0.72;而TGF-β/actin为:0.55±0.39,0.92±0.57,0.18±0.07,0.70±0.45,当VEGF高表达,TGF-β的mRNA表达下调;在VEGF低表达时,TGF-β的mRNA表达上调.结论:TGF-β能部分代偿VEGF的功能,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生长因子具有冗余性.
作者:李斌;李贵刚;向艳;徐玲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重度上睑下垂患者32例(43眼)行额肌腱膜悬吊术,术后随访6mo~2a.结果:29例(38眼)获矫正,3例(5眼)基本矫正.术后无暴露性角膜炎发生.结论:额肌腱膜悬吊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疗效可靠.
作者:邱晓荣;袁松涛;姚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巩膜层间囊肿的切除及其联合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7例确诊为外伤性巩膜层间囊肿的诊治情况.17例均有角巩膜裂伤及手术史.其中14例伴有继发性青光眼.手术采用切除巩膜层间囊肿联合异体巩膜移植术,对伴有难治性青光眼者同时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结果:17例中14例囊肿1次治愈,1例术后有脉络膜脱离合并出血,终眼球萎缩,1例术后1a囊肿复发,1例术后1mo眼压失控,植片隆起,再次手术,随诊期间未见复发.随诊时间:2~30(平均12.3)mo.结论:彻底切除囊肿联合异体巩膜移植术对巩膜层间囊肿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对于继发性青光眼者,因其眼前段损伤及粘连严重,多为难治性青光眼,以睫状体光凝或冷冻治疗为宜.
作者:周希彬;庞秀琴;孙华;李彬;项晓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建造视网膜挫伤模型,探讨多奈哌齐对眼挫伤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2mo龄SD雌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为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A组)、多奈哌齐处理组(B组)和蒸馏水组(C组).A组不处理,B组和C组用重击法致左眼挫伤.伤后第2d,B组用1/L的盐酸多奈哌齐5mL/kg灌胃,2次/d,C组用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7 d,各组于第8d取材.应用RT-qPCR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Bcl-2和Bax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多奈哌齐组视网膜组织内Bcl-2mRNA的表达水平在挫伤后7d有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性差异(P<0.01),与蒸馏水组相比也有显著差性差异(P<0.05).与Bcl-2的表达相反,多奈哌齐组Bax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但是低于蒸馏水组(P<0.05).结论:多奈哌齐有可能具有保护眼挫伤大鼠视网膜的功能.
作者:陆士恒;柳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检测17-AAG对人RPE细胞不同处理条件下mRNA的SYBR Green实时PCR方法,观察17-AAG对人RPE细胞中PDGFR和EGFR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当加入17-AAG并作用0,2,5,10μmol/L及0,16,24,48h后,收集细胞,抽提RNA进行反转录.同时根据PDGFR、EGFR的基因序列,设计PDGFR、EGFR的引物,利用ABI 7300PCR仪和SYBRGreen,建立实时荧光PCR反应条件,通过比较Ct值进行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熔解曲线分析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明了PCR反应的特异性;相对定量结果显示,17-AAG可以下调PDGFR基因的表达(P<0.05),上调EGFR基因表达(P<0.05).结论: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可特异、准确地分析RPE细胞相关增殖基因表达差异,为系统研究17-AAG治疗PVR的复杂调控机制创造有力条件.
作者:许志洋;姚家奇;刘庆淮;李建民;王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神经短肽NAP对小鼠Mtiller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重组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将含NT4-NAP融合基因的rAAV-NAP和含报告基因的rAAV-GFP对体外培养的小鼠Müller细胞进行感染,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细胞和未感染细胞在缺氧24h时的增殖活性和凋亡率.结果:感染rAAV-GFP的小鼠Müller细胞表达出明显的绿色荧光,缺氧24h时,感染rAAV-NAP的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相比,增殖活性高(A=0.109,P<0.05).两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13%和18.72%,感染有NAP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正常细胞(P<0.05).结论:神经短肽NAP可以减轻缺氧对Müller的损害.
作者:郑玉萍;余华宁;冯朝晖;张璐琰;王肖华;熊全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对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07-02/2008-02在本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埘照组两组.观察组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对照组施行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角膜散光进行比较.结果:5.5mm切口的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后效果无明显差异,而且对过熟期白内障及硬核性白内障更安全,更经济实用.结论: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凤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虹膜、睫状体、脉络膜或三者同时受累的炎症性病变.尽管目前对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仍有35%~45%患者视力终丧失.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可能与环境及免疫遗传因素有关.很多研究显示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多态性在葡萄膜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非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包括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亦被报道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葡萄膜炎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蓝诚红;张铭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对视神经挫伤临床诊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近两年临床诊断为视神经挫伤的患者60例(72眼)进行VEP检查.结果:P-VEP正常30眼;P100波潜伏时延迟22眼;P-VEP无波,F-VEP振幅降低12眼;P-VEP、F-VEP均无波8眼.结论:VEP检查是视神经挫伤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杜彩凤;张志威;曾丽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无创性的LASIK术中角膜标记方法.方法:采用角膜环钻在角膜表面厂玉痕的方法进行标记,观察了2007-07/2008-01的633例(1237眼)的LASIK手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游离瓣发生5眼,4眼手术台下用20倍裂隙灯检查发现轻微错位,均将角膜瓣准确复位.结论:该方法简单,不损伤角膜上皮,不增加术后刺激症状,是一种无创性的LASIK手术中角膜标记方法.
作者:史建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局部抗青光眼药物对眼表的毒性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青光眼患者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诱导的局部不良反应.结果:12例青光眼患者均使用2种以上局部抗青光眼药物≥0.5a,出现眼部刺激症状,眼球充血、角膜点状染色,给予至少1种抗生素、1种抗病毒眼药水,和抗过敏眼药点眼,病情加重.停用所有眼局部用药后,眼部表现缓解、消失.结论:长期抗青光眼治疗,出现眼表疾病,或眼表疾病控制不满意、加重时均应考虑药物毒性的发生;局部抗青光眼药物导致的结膜和角膜改变是可逆的.
作者:卢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蛴螬提取物对有色家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有色家兔40只,实验组32只,空白对照组8只.实验绀兔通过倍频Nd:YAG激光(波长为532nm)眼底光凝方式建立CNV模型.光凝后立即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16眼),分别为实验对照组、维生素E治疗组、驻景丸加减方治疗组、蛴螬提取物治疗组.激光光凝后7,14,21,28d各组兔均行眼底照相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于光凝后14、28d两次处死,每次随机选取动物4只(8眼),检查完后空气注射处死动物摘取眼球后节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行VEGF和bFGF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行透射电镜观察,以评估蛴螬提取物对CNV的抑制效果.结果:光凝后14d,实验组CNV的生成率分别为47.9%、41.7%、43.3%和28.6%,经x2检验,CNV生成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且蛴螬提取物组低,与另外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8d,光凝区纤维血管组织增生(FVP)厚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变薄(P<0.05).且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切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及组织学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治疗组CNV的生成与对照组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蛴螬提取物治疗组表达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蛴螬提取物可以抑制实验性CNV中VEGF和bFGF的表达.从而可以抑制实验性CNV的形成.
作者:陈梅;邱晓星;彭清华;姚小磊;曾志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眼科B超的影像学特征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帮助.方法:2005/2008年取FFA、眼B超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11例,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疾病的不同检查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肿瘤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呈现斑驳样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B超:多自球壁凸向玻璃体腔的实性肿物,多呈蘑菇形、圆顶形的均质结构,肿瘤内可见挖空现象及脉络膜凹陷.结论:在临床中,FFA和眼科B超检查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FFA和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发展过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李婷;加米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获得佳作用浓度、作用时间及佳条件.方法:将培养ECV304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倍比稀释的ES培养液中,其中培养液分为有无血清和VEGF无血清组,在不同的作用时间(24,48h及72h),应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测定ES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ES可显著抑制各种条件下ECV304细胞的增殖,以无血清条件下抑制作用达到大,ES作用于ECV304细胞的佳作用敏感时间区为24~48h,佳作用浓度敏感区为157~2500mg/L.结论:ES对各种条件下ECV304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未发现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杨获;张美霞;张军军;严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弥漫浸润型视网膜母细胞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瘤中一种少见的病理类型,发病率约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1%~2%,通常会由于检查不到明显的肿块而误诊为内源性眼内炎,本文报道1例以眼内炎为首发症状的弥漫浸润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并对其组织病理进行探讨.
作者:董凯;何为民;Darius M.Moshfeghi;徐筑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