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张婧;孙异临;王蓉;李林
白内障是导致全人类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于白内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基础研究以及白内障手术方法的改进,然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观察视功能的变化已不能全面反映疾病对患者的影响,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作为一种较全面体现新的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已经引入眼科领域,是传统视功能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
作者:陈莉;杨新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对视神经挫伤临床诊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近两年临床诊断为视神经挫伤的患者60例(72眼)进行VEP检查.结果:P-VEP正常30眼;P100波潜伏时延迟22眼;P-VEP无波,F-VEP振幅降低12眼;P-VEP、F-VEP均无波8眼.结论:VEP检查是视神经挫伤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杜彩凤;张志威;曾丽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胼酞嗪对兔脉络膜血流和激光诱导的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雌性新西兰白兔左眼眼内压升高至40mmHg后,滴入10g/L胼酞嗪滴眼液,采用彩色微球技术测量眼血流变化.用Nd:YAG激光诱导雄性Brown Norway大鼠至Bruch膜破裂,而后分别予生理盐水或5,10和20g/L胼酞嗪滴眼液点眼,3次/d,连续4wk.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平片测量新生血管的面积.此外亦用不同浓度的胼酞嗪作用于培养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探讨对其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10g/L胼酞嗪滴眼液滴入眼内压为40mmHg的兔眼30,60min后,脉络膜血流明显增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平片测量均显示,经过4wk药物治疗,5,10,20g/L胼酞嗪滴眼液均明显抑制了鼠眼CNV的形成.3~30mg/L胼酞嗪对在基质凝胶中培养了48h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管状结构的形成有抑制作用.结论:胼酞嗪可以抑制体内脉络膜新生血管及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并增强缺血后的兔脉络膜血流.胼酞嗪有望成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
作者:江伟;邱春亿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比较Carl Zeiss IOL-Master与传统生物测量方法在测量无晶状体眼患儿眼轴长度的准确性.方法:术前分别应用传统超声生物测馈方法,自动电脑验光仪及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按超声方法测量结果计算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利用IOL-Master测量结果计算其预测屈光误差.术后lmo检查患者的屈光状态.结果:当眼轴≤26mm时,IOL-Master测得的眼轴均值为(23.28±0.63)mm,接触式A超测量的眼轴均值为(23.24±0.64)mm,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当眼轴>26ram时,IOL-Master测得的眼轴均值为(26.48±0.35)mm,接触式A超测鼍的联轴均值为(26.68±0.38)mm,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OL-Master测得的角膜}铕率为(44.42±1.18)D,自动验光仪测得的角膜曲率为(44.40±1.25)D,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当眼轴≤26mm时,术后实际屈光度为(-0.28±0.36)D,IOL-Master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0.39±0.53)D,传统生物测量方法组预计术后屈光度(-0.25±0.15)D,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当眼轴>26mm时,术后实际屈光度为(0.38±0.18)D,IOL-Master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0.43±0.24)D,传统生物测量方法组预计术后届光度为(-0.05±0.07)D,实际屈光度与IOL-Master预计术后剧光度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际屈光度与传统生物测量方法组的预汁术后屈光度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无晶状体眼患儿进行眼轴测量时,IOL-Master有非接触、高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另外对无晶状体眼的高度近视患儿IOL-Master测量的准确性高,在一些特殊情况仍需依赖于传统接触式A超测量.
作者:丁晓霞;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移植对治疗角膜化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眼化学伤患者,施行新鲜羊膜移植术治疗,并通过观察患者术后的视功能、眼部刺激症状、角膜和植片情况、角膜新生血管及睑球粘连来评价疗效.结果:羊膜移植可促进角膜化学伤眼表上皮愈合,预防角膜上皮缺损和角膜溃疡的发生,减轻眼部刺激症状,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避免睑球粘连.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术对治疗角膜化学烧伤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湘波;杨杰;彭辉灿;夏绪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义眼片的材料、厚度及配戴眼的结膜囊剩余面积、深度等因素对其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对100例(100眼)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后患者行义眼片配制,记录义眼片的厚度、结膜囊剩余面积、深度等参数,分析配戴6mo后义眼片的活动度、材料、厚度及结膜囊剩余面积、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组义眼片活动度为4.8±1.0mm(范围3~7mm),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组义眼片活动度为6.4±1.3mm(范围4~8mm),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义眼片活动度与其本身厚度r=-0.92,P<0.05)、结膜囊深度(r=-0.90,P<0.05)存在密切的负相关,而与结膜囊剩余面积(r=0.90,P<0.05)存在密切的正相关性.结论:配戴成品义眼片的活动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选用PMMA材质,适当减低义眼片边缘厚度,提高光滑度减少磨擦所造成的阻力,增加结膜囊剩余面积可以增加义眼片的活动度,提高其仿真程度.
作者:Jiang Guo;郭疆;司马晶;金晖博;李林;窦晓燕;罗司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的角膜病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收集2006-08/2008-08我院治疗的各种角膜病患者共200例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性角膜病主要以细菌性角膜炎多、占59.0%,其次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占34.5%、角膜变性4.0%、真菌性角膜溃疡1.5%、角膜化学伤和角膜热烫伤仅占1.0%.细菌性角膜炎农村高于城市,两者比较有显著差(P<0.05).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汉族明显多于藏族,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以往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和种族无关的观点有所不同.真菌性角膜溃疡3例占1.5%,而存过去10a里尚未见过.结论:西藏感染性角膜炎以细菌性角膜炎多,这和当地的医疗条件落后和健康意识淡薄有关.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藏族发病率明显低于汉族,这和以往的观点不同,有待进一步的基因学研究.而真菌性角膜溃疡患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作者:杨真龙;李培红;贾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ractor,rhEGF)早期应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患者的角膜反应,评价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术后角膜上皮修复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非平行对照的方法,抽取LASIK后患者,设EGF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例术后1,3wk;1,3mo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疼痛、畏光、异物感、眼干、角膜上皮点状染色、混合性充血、泪膜破裂时间(BUT)、Srhirmer's Test、角膜七皮下雾状混浊(Haze)等情况的变化及药物毒性.结果:术前、术后两组间性别、年龄、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mo时EGF组综合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均无疼痛、畏光感者;术后1wk两组均出现个别患者觉异物感(P>0.05),随后症状消失;术后1wk和3mo时部分患者觉眼千感,EGF组明显较对照组轻(P<0.05).两组均未发生Haze病例;术后1wk和3mo时EGF组Schirmer'sTest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全程中未出现药物毒副作用.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能减轻LASlK后眼表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的修复,稳定泪膜,安全、无毒副作用.
作者:钟刘学颖;李莹;金玉梅;张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萘处理卵巢切除雌性大鼠晶状体细胞及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对大鼠晶状体保护作用的形态学机制.方法:健康雌性、性成熟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卵巢切除组、卵巢切除+雌二醇组(雌二醇组)、卵巢切除+雌二醇和孕酮组(雌二醇+孕酮组)、正常对照组.术后2wk起各组均用300g/L萘混悬液灌胃(0.5g/Kgbw,2次/wk),肉眼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晶状体变化.灌胃6wk后处死大鼠,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和孕酮浓度,取其晶状体分别进行光镜下组织细胞的形态观察,扫描电镜下晶状体纤维厚度及指突数的测定.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各组均有不同数量的大鼠晶状体出现空泡、小水裂以及前囊点状混浊,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光镜下,卵巢切除组表现出较其他三组更重的细胞和组织损害严重,而雌二醇组以及雌二醇+孕酮组则与正常组对照组表现相似.扫描电镜下,卵巢切除组晶状体纤维厚度较正常组增加(P<0.01),指突数较正常组少(P<0.01),而雌二醇组和雌二醇+孕酮组两项指标均与正常组接近.结论:雌二醇可能通过维持晶状体囊膜及晶状体上皮细胞正常结构,防止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减轻晶状体皮质纤维细胞水肿,维持细胞连接的形态和数量,维持晶状体皮质纤维细胞的规则有序排列等途径发挥其对晶状体的保护作用.
作者:康刚劲;李平华;张新;陈再洪;刘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前房冲吸、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于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14眼)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施行前房冲吸、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门诊随访1 mo观察效果.结果:本组患者13例(93%)视力达0.3以上;眼压均控制在9~19mmHg.结论:此术式简便易行、效果佳,值得推广.
作者:穆塔里甫·吾布力哈斯木;穆尼热·麦吉提;甫拉提·吾守尔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自发性结膜下出血患者的泪液及眼表改变.方法:本研究包括在眼科门诊无明显诱因结膜下出血患者110例(119眼),其中男54例.针对每位患者完成一份干眼症状调查问卷,进行测量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观察角结膜荧光染色状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110例患者中不同程度干眼的发生率达93.6%,符合日本干眼诊断标准的患者为81例(73.6%).在自发性结膜下出血119眼中,泪液分泌量≤5mm为35眼,5~10mm为47眼,共计68.9%;泪膜破裂时间≤5s为53眼,5~10s为38眼,共计76.5%.眼表荧光染色轻度异常24眼,中度异常48眼,重度异常35眼,共计89.9%.结论:自发性结膜下出血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干眼,应引起临床关注.
作者:王海瑛;皇甫晓瑾;李若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虹膜、睫状体、脉络膜或三者同时受累的炎症性病变.尽管目前对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仍有35%~45%患者视力终丧失.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可能与环境及免疫遗传因素有关.很多研究显示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多态性在葡萄膜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非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包括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亦被报道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葡萄膜炎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蓝诚红;张铭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玻璃体切割术前视网膜光凝治疗的结果.方法:2004-08/2007-08,观察44例(66眼)伴有广泛视网膜水肿和黄斑水肿的增殖前期和增殖期DR患者,均在我院做过玻璃体切割术,根据术前1mo是否行过视网膜光凝将其分为A组(术前视网膜光凝组)36眼,B组(术前无视网膜光凝组)30眼.年龄45~70岁,治疗后随诊6~26(平均12.3)mo.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结果:A组:术中见视网膜水肿消退30眼,视网膜出血5眼,医源性裂孔2眼,视网膜切开2眼,硅油填充3眼.B组:术中见视网膜水肿消退0眼,视网膜出血15眼,医源性裂孔8眼,视网膜切开8眼,硅油填充9眼.两组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均有改善,A组视力改善30眼,B组视力改善19眼,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近期行视网膜光凝对合并广泛视网膜水肿的DR,手术预后明显好于无视网膜光凝组,建议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尽可能使用光凝治疗.
作者:孙克清;麦庆怡;程浩;李玉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CM)在角膜溃疡病原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共焦显微镜对临床拟诊为角膜溃疡的36例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36例中,有16例(16眼)观察到角膜基质内有菌丝,显示菌丝图像为相对暗的背景中的明亮的线状形态.有2例(2眼)观察到了阿巴包囊,表现为位于浅基质层中白色闪光的圆形小体.结论: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快速诊断工具,共焦显微镜在角膜溃疡病原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优点,并在对该病的病理特点的研究中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作者:靳雷;崔建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6岁,因右眼红、视力下降1a入院,入院8d前曾摔伤.查体:心肺正常;远视力:右手动/10cm,左1.0.右眼球外转部分受限,欠2mm,右上睑未闻及与肱动脉搏动一致的吹风样杂音;
作者:许建华;李若溪;周军;张薇;齐飞;孟庆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唐广贤;田爱军;王晓冰;卢文胜;吕建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角膜溃疡的病例分布、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微生物检查及预后结果.方法:对2003-07/2006-04就诊于马来西亚大学医学中心的84例(87眼)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例双眼发病,另1例曾因疱疹性角膜炎复发3次就诊.选入标准包括角膜上皮缺损、角膜基质浸润及炎症.结果:患者84例中有男46例,女38例.主要是马来人(52%).3个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角膜接触镜的配戴(47%),眼外伤(25%)及眼表疾病(24%).在老年患者中,糖尿病(8%)及高血压(9%)是重要的系统性疾病.阳性为25%,而微生物培养阳性为73%.在各危险因素组中,绿脓杆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在角膜接触镜配戴者中高.耐庆大霉素革兰染色阴性菌有2例,耐青霉素表皮葡萄球菌有1例.75%的患者溃疡愈合,遗留角膜混浊.2mo后,54%的患眼佳矫正视力>6/18,14%<3/60.3例患者需要行眼球摘除或剜除术.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和眼外伤是青年人群中主要的可预防性危险因素,相反,眼疾是老年人中不可预防的危险因素.超过60%的培养阳性病例为革兰染色阴性菌.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建造视网膜挫伤模型,探讨多奈哌齐对眼挫伤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2mo龄SD雌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为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A组)、多奈哌齐处理组(B组)和蒸馏水组(C组).A组不处理,B组和C组用重击法致左眼挫伤.伤后第2d,B组用1/L的盐酸多奈哌齐5mL/kg灌胃,2次/d,C组用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7 d,各组于第8d取材.应用RT-qPCR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Bcl-2和Bax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多奈哌齐组视网膜组织内Bcl-2mRNA的表达水平在挫伤后7d有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性差异(P<0.01),与蒸馏水组相比也有显著差性差异(P<0.05).与Bcl-2的表达相反,多奈哌齐组Bax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但是低于蒸馏水组(P<0.05).结论:多奈哌齐有可能具有保护眼挫伤大鼠视网膜的功能.
作者:陆士恒;柳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整合素链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在大鼠外伤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15只正常大鼠(体质量250-300g),建立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模型,并随机分为伤后1,3,7d 3个时相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K在各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晶状体混浊在外伤后1d即开始出现,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ILK在各外伤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有较强的阳性表达.而未行手术的对照眼ILK表达为阴性.结论:晶状体穿通伤后ILK参与了外伤性白内障形成的病理环节.
作者:张璐琰;郑玉萍;熊全臣;冯朝晖;熊蕾;王肖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0 引言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经典术式,但因技术原因或其它因素失败者多见,而手术后复发的病例再手术又是一难点.我科2005年至今有5例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失败而进行囊腔置管术,术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李宏科;姚强;张洪勋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