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清;麦庆怡;程浩;李玉娟
目的:探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对118例斜视患者术前滴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5次,常规行斜视矫正术.结果:Ⅰ级麻醉效果83例(70.3%),Ⅱ级麻醉效果34例(28.8%),因眼胃反射终止手术1例.结论: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简单易行.
作者:肖紫云;李红艳;李家璋;李拓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对视神经挫伤临床诊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近两年临床诊断为视神经挫伤的患者60例(72眼)进行VEP检查.结果:P-VEP正常30眼;P100波潜伏时延迟22眼;P-VEP无波,F-VEP振幅降低12眼;P-VEP、F-VEP均无波8眼.结论:VEP检查是视神经挫伤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杜彩凤;张志威;曾丽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诱导人LECs凋亡以及胰岛素对LECs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终浓度为5.56,11.11和22.22mmol/L葡萄糖处理体外培养的LECs,诱导建立LECs凋亡模型.用终浓度为11.00μU/mL的胰岛素进行干预.利用Giemsa染色法、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对LECs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Giemsa染色和透射电镜发现了凋亡的LECs.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着葡萄糖浓度增高,LECs凋亡百分率亦呈升高趋势,不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通过胰岛素干预可降低由高糖引起的LECs凋亡百分率.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在体外诱导兔LECs凋亡.胰岛素可保护LECs并减少其凋亡的发生.
作者:曲利军;金迪;齐艳华;林辉;苏红;贾红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从病理学角度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简要阐述,并将这些病变特征与预后之间关系逐一分析,提出可能影响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
作者:卢颖;肖利华;李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对于无法通过准分子激光手术达到完全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于其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该手术的发展史、原理和背景、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和综述,为今后的应用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燕振国;杨东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回顾1997/2007伊朗亚兹德地区的200例眼及附属器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确定肿瘤的人群分布及肿瘤位置.方法:回顾观察性病例报道.我们回顾1997/2007医院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眼眶肿瘤的病例,分析200例连续病例的年龄分布、病理学、肿瘤来源及肿瘤位置.结果:患者200例(男111例,女89例),其中110例(55.0%)为良性肿瘤,86例(43.0%)为恶性,4例(2.0%)为转移性肿瘤.119例(59.5%)为眼睑肿瘤,21例(10.5%)为眼眶,60例(30.0%)位于眼球.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基底细胞癌(BCC)(25.5%)、鳞状细胞癌(SCC)(6.0%)及黑素瘤(5.5%).各种类型的痣(15.0%)、度样囊肿(5.5%)、血管瘤(5.0%)是常见的良性肿瘤.20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18岁以上及18岁以下.18岁以下患者中,常见的是良性肿瘤(90.1%),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分别占8.4%和1.5%.然而,18岁以上患者,常见的是恶性肿瘤(5 J.1%),良性肿瘤占47.1%,转移性肿瘤占1.8%.结论:眼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与患者的年龄及肿瘤在眼及附属器的位置有关.在进行活检及肿瘤切除术之前,患者的发病年龄和肿瘤位置可成为我们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信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蛴螬提取物对有色家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有色家兔40只,实验组32只,空白对照组8只.实验绀兔通过倍频Nd:YAG激光(波长为532nm)眼底光凝方式建立CNV模型.光凝后立即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16眼),分别为实验对照组、维生素E治疗组、驻景丸加减方治疗组、蛴螬提取物治疗组.激光光凝后7,14,21,28d各组兔均行眼底照相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于光凝后14、28d两次处死,每次随机选取动物4只(8眼),检查完后空气注射处死动物摘取眼球后节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行VEGF和bFGF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行透射电镜观察,以评估蛴螬提取物对CNV的抑制效果.结果:光凝后14d,实验组CNV的生成率分别为47.9%、41.7%、43.3%和28.6%,经x2检验,CNV生成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且蛴螬提取物组低,与另外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8d,光凝区纤维血管组织增生(FVP)厚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变薄(P<0.05).且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切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及组织学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治疗组CNV的生成与对照组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蛴螬提取物治疗组表达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蛴螬提取物可以抑制实验性CNV中VEGF和bFGF的表达.从而可以抑制实验性CNV的形成.
作者:陈梅;邱晓星;彭清华;姚小磊;曾志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区部分学龄前儿童屈光的异常状态及视力矫正情况.方法:视力异常学龄前儿童852例(1 615眼)作散瞳验光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单纯近视443眼(27.43%),复性近视散光255眼(15.79%),单纯远视287眼(17.77%),复性远视散光347眼(21.49%),混合性散光283眼(17.52%).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诊的学龄前近视患者逐渐增多;父母近视对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的增加有影响;屈光不正大都以轻中度为主(82.43%),视力大多(80.40%)是可以矫正的.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和近视散光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作者:朱煌;赵立全;田琳璐;沈亚;王亚夫;冯婕妤;华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体外培养表达人β-神经生长因子基因(β-nervegrowth factor,β-NGF)的工程化猫角膜内皮细胞,为进一步猫角膜内皮细胞的移植做准备.方法:将人β-NGF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4-β-NGF,通过EffeeteneTM脂质体介导转染到体外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中,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转基因后细胞,人NGF单克隆抗体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结果:选择性培养基培养2wk后筛选出独立细胞克隆,该细胞高表达人β-NGF基因.结论:转基因方法可体外培养出表达人β-NGF基因的工程化猫角膜内皮细胞.
作者:李东侃;黄维艺;张悦;侯家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虹膜、睫状体、脉络膜或三者同时受累的炎症性病变.尽管目前对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仍有35%~45%患者视力终丧失.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可能与环境及免疫遗传因素有关.很多研究显示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多态性在葡萄膜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非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包括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亦被报道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葡萄膜炎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蓝诚红;张铭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角膜溃疡的病例分布、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微生物检查及预后结果.方法:对2003-07/2006-04就诊于马来西亚大学医学中心的84例(87眼)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例双眼发病,另1例曾因疱疹性角膜炎复发3次就诊.选入标准包括角膜上皮缺损、角膜基质浸润及炎症.结果:患者84例中有男46例,女38例.主要是马来人(52%).3个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角膜接触镜的配戴(47%),眼外伤(25%)及眼表疾病(24%).在老年患者中,糖尿病(8%)及高血压(9%)是重要的系统性疾病.阳性为25%,而微生物培养阳性为73%.在各危险因素组中,绿脓杆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在角膜接触镜配戴者中高.耐庆大霉素革兰染色阴性菌有2例,耐青霉素表皮葡萄球菌有1例.75%的患者溃疡愈合,遗留角膜混浊.2mo后,54%的患眼佳矫正视力>6/18,14%<3/60.3例患者需要行眼球摘除或剜除术.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和眼外伤是青年人群中主要的可预防性危险因素,相反,眼疾是老年人中不可预防的危险因素.超过60%的培养阳性病例为革兰染色阴性菌.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重度上睑下垂患者32例(43眼)行额肌腱膜悬吊术,术后随访6mo~2a.结果:29例(38眼)获矫正,3例(5眼)基本矫正.术后无暴露性角膜炎发生.结论:额肌腱膜悬吊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疗效可靠.
作者:邱晓荣;袁松涛;姚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检查的结果来指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手术方法的选择,观察患者术后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改变.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30例(30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mo常规行视力、裂隙灯、用UBM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istance,ACD)、小梁虹膜角(tra-becular iris angle,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rabecular ciliary proces-ses distance,TCPD)和虹膜厚度1(iris distance,ID1)的检查,同时记录眼压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ACD、TIA、AOD500、TCPD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D1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增宽房角,重新开放小梁网.远期效果待于更多样本、更长时间的术后观察.
作者:吴永青;李一壮;徐仁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眼科B超的影像学特征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帮助.方法:2005/2008年取FFA、眼B超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11例,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疾病的不同检查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肿瘤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呈现斑驳样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B超:多自球壁凸向玻璃体腔的实性肿物,多呈蘑菇形、圆顶形的均质结构,肿瘤内可见挖空现象及脉络膜凹陷.结论:在临床中,FFA和眼科B超检查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FFA和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发展过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李婷;加米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42例(56眼)限制性斜视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分为3组,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大方位则相反;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斜视手术叮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作者:王广玲;曾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ractor,rhEGF)早期应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患者的角膜反应,评价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术后角膜上皮修复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非平行对照的方法,抽取LASIK后患者,设EGF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例术后1,3wk;1,3mo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疼痛、畏光、异物感、眼干、角膜上皮点状染色、混合性充血、泪膜破裂时间(BUT)、Srhirmer's Test、角膜七皮下雾状混浊(Haze)等情况的变化及药物毒性.结果:术前、术后两组间性别、年龄、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mo时EGF组综合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均无疼痛、畏光感者;术后1wk两组均出现个别患者觉异物感(P>0.05),随后症状消失;术后1wk和3mo时部分患者觉眼千感,EGF组明显较对照组轻(P<0.05).两组均未发生Haze病例;术后1wk和3mo时EGF组Schirmer'sTest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全程中未出现药物毒副作用.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能减轻LASlK后眼表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的修复,稳定泪膜,安全、无毒副作用.
作者:钟刘学颖;李莹;金玉梅;张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0 引言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眼的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中青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大约占病理性近视眼的5%~10%[1],遗憾的是既往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该类患者往往得不到针对性治疗.
作者:高磊;东长霞;于华军;陈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v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occ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经眼底榆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22例(22眼)行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后随访(4.2±0.4)mo,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1,3mo视力、眼压、眼底、FFA表现、OCT所显示黄斑水肿高度以及黄斑中心凹阈值.结果:治疗的22眼中19眼(82%)视力明显提高,3眼(14%)视力不变,治疗前平均视力0.10±0.06,治疗后1,3mo平均视力分别为0.25±0.12、0.28±0.13,黄斑中心凹厚度(OCT)治疗前平均厚度(519.0±137.5)μm,治疗后1,3mo平均厚度分别为(256.4±68.3)μm、(239.4±52.2)μm,黄斑中心凹阈值(dB):治疗前(18.8±4.2)dB,治疗后1,3mo分别为(24.0±6.0)dB、(24.6±5.2)d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眼中有6眼(27%)治疗后暂时性眼压升高,经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5例(23%)患者2次注药.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在短期内可有效改善BRVO继发黄斑水肿,但也要注意对原发病治疗.
作者:吴航;刘大川;郭丽;杨慧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体外培养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和正常人的眼眶成纤维细胞,并进行比较、观察及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和正常人的眼眶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的眼眶成纤维细胞形态区别不明显,Vimentin染色均呈阳性,而Desmin,S-100,CK均呈阴性.结论: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与正常人的眼眶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蓓;郑燕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白内障是导致全人类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于白内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基础研究以及白内障手术方法的改进,然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观察视功能的变化已不能全面反映疾病对患者的影响,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作为一种较全面体现新的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已经引入眼科领域,是传统视功能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
作者:陈莉;杨新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