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华;李若溪;张薇;齐飞
目的:对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07-02/2008-02在本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埘照组两组.观察组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对照组施行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角膜散光进行比较.结果:5.5mm切口的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后效果无明显差异,而且对过熟期白内障及硬核性白内障更安全,更经济实用.结论: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凤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ICU(德国HumanOptics公司)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与传统单焦后房型UV型(日本HOYA公司)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18例(20眼)患者I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及20例(加眼)患者UV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wk、1mo时的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近视力(35cm)及矫正远视力的近视力(35cm)、主观调节近点、10g/L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30min后利用A型超声波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变化等多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数据间比较,除术后远视力及佳矫正远视力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指标间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相对于传统单焦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具有更高调节力、更佳的近视力,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远视力.但术后调节幅度有限,长期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吴宪巍;何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接受CK的老视患者30例(36眼).术前及术后1mo采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而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分析角膜后表面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CK术后角膜后表面平均前凸量为(32.7±20.4)μm,平均屈光度变化为(-0.64±0.40)D,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眼压及拟矫正屈光度和角膜后表而前凸有关.结论:CK术后角膜后表面存在轻微的前凸.角膜较薄、眼压较高及拟矫正屈光度较大的受试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更大.
作者:雷澄;骆向阳;罗晓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0 引言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估计,每百万人中每年新发白内障1000例[1].西藏地区又是全国白内障的高发区,据统计发病率高达5.0%[2],本文是对近5a我院所做60例白内障手术进行总结,探讨60例白内障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培红;杨真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的角膜病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收集2006-08/2008-08我院治疗的各种角膜病患者共200例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性角膜病主要以细菌性角膜炎多、占59.0%,其次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占34.5%、角膜变性4.0%、真菌性角膜溃疡1.5%、角膜化学伤和角膜热烫伤仅占1.0%.细菌性角膜炎农村高于城市,两者比较有显著差(P<0.05).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汉族明显多于藏族,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以往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和种族无关的观点有所不同.真菌性角膜溃疡3例占1.5%,而存过去10a里尚未见过.结论:西藏感染性角膜炎以细菌性角膜炎多,这和当地的医疗条件落后和健康意识淡薄有关.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藏族发病率明显低于汉族,这和以往的观点不同,有待进一步的基因学研究.而真菌性角膜溃疡患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作者:杨真龙;李培红;贾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评价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和软性人工晶状体(AcroSof)致后发性白内障的严重程度.方法:总共100人(110眼)进行了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分为两组植入不同类型的晶状体.组Ⅰ:AcrySof(SA60AT)人工晶状体,组Ⅱ:PMMA(LX10BD)人工晶状体.分别在术后3,6,12和18mo,通过测定佳矫正视力和数码照片拍摄评价后囊膜浑浊的密度.结果:术后3mo,PMMA组后囊膜浑浊的密度明显增加(3.6%),而Acrylic组并未发现增加.术后18mo,显著后囊膜浑浊两组的发生率相比较,Acrylic组(14.5%)较PMMA组(34.5%)低.由于PMMA人工晶状体比AcrySof人工晶状体所致后囊膜浑浊的范围广,故其导致更严重的视力降低.结论:与PMMA人工晶状体相比较,植入AcrySof人工晶状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呼吁眼科医师对眼压的足够重视.方法:回顾分析经视力、眼前段(含前房角)、眼底、眼压、视野、视觉电生理等检查诊断为青光眼,却在首诊以来的眼科病历中无眼压测量记录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光眼29例全部被漏诊或误诊.结论:对40岁以上的眼科患者和不同年龄的高度近视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应常规进行眼压测量并记录,避免对青光眼的漏诊、误诊和医疗纠纷的产生.
作者:陈熙;万迪玲;匡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0 引言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于2008-05-14日进入了四川绵竹重灾区.在抗震救灾期间,2008-06-20在绵竹市九龙镇希望小学发生一起42例师生集体过氧乙酸中毒事件,4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眼部及皮肤的急性损伤,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与吸氧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6只孕龄为19d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止血钳钳夹双侧子宫动脉10min.子鼠出生后亦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即:空白对照组(吸人正常空气),给予不同浓度氧的A(氧浓度为400mL/L)组、B(氧浓度为600mL/L)组、C组(氧浓度为1000mL/L),吸氧时间为1h/d.检测各鼠晶状体内SOD、MDA含量并利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随吸氧浓度增加,晶状体中SOD含量减少,MDA含量增加,同时,纤维排列亦改变明显.结论:不同吸氧浓度对新生大鼠晶状体发育可产生不同影响,吸入氧浓度越高,晶状体发生氧化损伤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临床上应尽早稳定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生命体征,严密监测用氧指标及用氧情况,使川接近生理水平的较低浓度的氧气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氧疗.
作者:刘平;白洁;罗丹;张璐;李志坚;谢芳;宋甄;苏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VEGF对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s),分别转染重组腺相关VEGF病毒和VEGF的RNA干扰质粒到HRCECs,增高和抑制VEGF的表达,通过二氯化钻诱导HRCECs缺氧,观察TGF-β在不同VEGF水平下的mRNA表达变化,同时观察HRCECs增殖的变化.结果:高表达VEGF组(C组),低表达VEGF组(D组),阴性对照组(E组),阳性对照组(F组)的VEGF/actin分别为:1.15±0.77,0.36±0.31,0.28±0.16,0.83±0.72;而TGF-β/actin为:0.55±0.39,0.92±0.57,0.18±0.07,0.70±0.45,当VEGF高表达,TGF-β的mRNA表达下调;在VEGF低表达时,TGF-β的mRNA表达上调.结论:TGF-β能部分代偿VEGF的功能,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生长因子具有冗余性.
作者:李斌;李贵刚;向艳;徐玲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LASIK术后并发症,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应片visx-star4准分子激光机对1 000例1 928眼做LASIK手术,术后随访6mo.结果:术后并发症有角膜层间异物残留、眩光、屈光度欠矫或过矫、不完全角膜瓣、游离瓣、视疲劳、沙漠综合征、复发性角膜上皮剥脱、高眼压症等.结论:LASl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必须引起重视.手术技巧的提高和手术设计的完善,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作者:鲁建安;陈向东;卜继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区部分学龄前儿童屈光的异常状态及视力矫正情况.方法:视力异常学龄前儿童852例(1 615眼)作散瞳验光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单纯近视443眼(27.43%),复性近视散光255眼(15.79%),单纯远视287眼(17.77%),复性远视散光347眼(21.49%),混合性散光283眼(17.52%).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诊的学龄前近视患者逐渐增多;父母近视对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的增加有影响;屈光不正大都以轻中度为主(82.43%),视力大多(80.40%)是可以矫正的.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和近视散光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作者:朱煌;赵立全;田琳璐;沈亚;王亚夫;冯婕妤;华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无创性的LASIK术中角膜标记方法.方法:采用角膜环钻在角膜表面厂玉痕的方法进行标记,观察了2007-07/2008-01的633例(1237眼)的LASIK手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游离瓣发生5眼,4眼手术台下用20倍裂隙灯检查发现轻微错位,均将角膜瓣准确复位.结论:该方法简单,不损伤角膜上皮,不增加术后刺激症状,是一种无创性的LASIK手术中角膜标记方法.
作者:史建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8-01期间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急性视网膜坏死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15例(15眼),分析其视网膜脱离的特点,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行巩膜外环扎术10例,术中均行硅油填充术,术中视网膜出血2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4眼,高眼压1眼,低眼压1眼,取硅油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术后6mo患眼佳矫正视力除1眼放弃治疗外其余14眼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佳治疗方法,对于部分病例,需联合行巩膜外环扎术.
作者:江黎;邢怡桥;梅海峰;杨安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眼科B超的影像学特征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帮助.方法:2005/2008年取FFA、眼B超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11例,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疾病的不同检查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肿瘤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呈现斑驳样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B超:多自球壁凸向玻璃体腔的实性肿物,多呈蘑菇形、圆顶形的均质结构,肿瘤内可见挖空现象及脉络膜凹陷.结论:在临床中,FFA和眼科B超检查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FFA和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发展过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李婷;加米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管抑素(angiostatin)玻璃体注射对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视网膜及虹膜血管渗漏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出生7d(P7)的Brown Norway鼠置高氧环境(750mL/L O2)5d后再置正常氧环境诱导ROP,建立ROP动物模型,并以年龄相匹配的正常鼠作为正常对照.所有ROP鼠(P14)及正常鼠均右眼玻璃体腔注射血管抑素,左眼注射相同剂量的PBS(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用Evans蓝徽血管渗透性检测法及总蛋白标准化分别于注射后1,2和3d检测视网膜和虹膜的血管渗透性;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注射24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ROP鼠视网膜及虹膜的血管渗透性明显增加(P<0.01);中剂量(3.75μg/眼)和高剂量(7.5μg/眼)血管抑素降低ROP鼠视网膜血管渗透性(P<0.05,P<0.01),而低剂量组(1.88μg/眼)没有引起明显改变,呈现剂量依赖型;三种不同剂量的血管抑素玻璃体注射后ROP鼠的虹膜均未发生明显的血管渗透性的改变.血管抑素注射后第1d和第2d视网膜血管渗透性明显降低(P<0.05,P<0.01).而第3d无明显降低,其作用呈现出时间进程.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分析表明血管抑素显著降低了ROP鼠视网膜的VEGF水平,但对正常鼠无影响.结论:血管抑素可以降低ROP鼠视网膜的病理性血管渗漏,其血管渗透性下降可能与血管抑素下调VEGF的表达有关.血管抑素可能对ROP等其他视网膜血管渗漏性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作者:司马晶;郭疆;罗司思;杨浩江;Hao-Jiang Yang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为观察义眼座植入同时联合皮片移植术矫正眼窝凹陷并Ⅲ度结膜囊狭窄的疗效.方法:对32例(32眼)Ⅲ度结膜囊狭窄行义眼座植入同时联合皮片移植结膜囊成彤术.结果:术后32眼Ⅲ度结膜囊狭窄全部治愈,均无义眼座暴露、感染、皮片坏死、伤口裂开等并发症,术后义眼座的活动度和外观较好,配戴义眼后患者满意,眼窝凹陷全部矫正.结论:眼窝凹陷合并Ⅲ度结膜囊狭窄采用义眼座植入同时联合皮片移植安全有效.
作者:洪玉;徐国兴;陈淑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溥壁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6/2007-12我科收治的由于薄壁滤过泡产生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10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薄壁滤过泡感染患者的资料.其中,单纯滤过泡感染7例,滤过泡伴眼内炎3例.感染发生于术后1~24mo不等.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丝裂霉素(MMC),病原学培养阳性率为50%,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感染病例经药物治疗,感染控制良好.所有病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滤过泡薄壁状况改善,视力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结论:簿壁滤过泡与滤过泡感染及迟发性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发生密切相关,MMC的使用是导致薄壁滤过泡的重要原因.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消除炎症,维持正常眼压,改善视力.
作者:周莅斌;李俊;吴成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唐广贤;田爱军;王晓冰;卢文胜;吕建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高糖条件下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加入不同浓度茶多酚进行干预,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条件下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量的变化,分析高糖及茶多酚干预对细胞线粒体活性氧表达的影响.结果:培养基中葡萄糖两种浓度(L1和L2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MTR、DCF荧光强度/μm2细胞面积L1组L2组比较,P<0.05.在30mmol/L葡萄糖浓度培养基中加入0.1μmol/L和0.3μmol/L浓度的茶多酚,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死亡率CDR(%)及线粒体膜电位MMP(FI)L3组与L4组比较,P>0.05.L2组L3组及L2组与L4组比较P<0.05.结论:高糖条件下培养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增多,而应用茶多酚干预后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减少,细胞死亡率降低.
作者:毕宏生;解孝锋;吴建峰;崔彦;于同利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