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梅;史少阳;贾婷婷;陈晓隆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底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的新发患者登记方法收集病例资料,对131例原发性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在充分散瞳下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并绘制眼底模式图.结果:131例中有54例(41.2%)检出与视刚膜脱离相关的眼底病理性改变,其中以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为多见,占32.8%,视网膜干性裂孔的发生率为9.9%,双眼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8.4%.结论:RRD患者对侧眼的详细检查是预防和减少双眼视网膜脱离发生、进展的有效方法.
作者:冯雪梅;史少阳;贾婷婷;陈晓隆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为研究外伤性PVR和外伤后应用GM6001干预大鼠视网膜组织MMP-9及TIMP-1、在不同病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3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伤性PVR组和外伤后应用GM6001组.正常对照组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外伤性PVR组玻璃体腔内注射PRP血浆制成外伤性PVR大鼠动物模型;外伤后应用GM6001组在外伤后12h玻璃体腔内注射GM6001.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于1,3,7,14,21,28d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MMP-9及TIMP-1的表达检测.结果:免疫组化结果示MMP-9、TIMP-1蛋白均主要表达于视锥视杆层、视网膜内外网状层、神经纤维层.MMP-9在正常对照组、外伤后应用GM6001组的各个亚组微弱表达.MMP-9在外伤性PVR组1,3,7d显著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外伤后应用GM6001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MMP-9的表达呈进行性减弱的趋势;TIMP-1在外伤性PVR组与外伤后应用GM6001组的各个亚组均有明显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MP-9/TIMP-1比率在外伤性PVR组1,3.7d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和外伤后应用GM6001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MMP-9、T1MP-1参与了PVR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MMP-9/TIMP-1比率增高促进PVR发生发展的进程.人工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可促进MMP-9/TIMP-1动态平衡的重新建立,从而在外伤性PVR的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国兴;冯春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隐匿性巩膜裂伤临床表现和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00-05/2004-05因隐匿性巩膜裂伤而行手术治疗的47例(47眼),分析其致伤原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结果.结果:术后视力≥10.05者20眼,视力≤0.05者12眼,眼球萎缩10眼,眼球摘除5眼.结论:隐匿性巩膜裂伤主要南眼挫伤引起,应及时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手术探查,缝合伤口,预防并发症发生.
作者:吐洪江;米尔沙力;古扎丽努尔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评价Bevacizumab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方法: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对20只wistar大鼠40眼随机平均分4组.角膜碱烧伤后分别给予结膜下注射药物溶剂和不同剂量Bevacizumab.比较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16d后角膜标本行HE检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各用药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间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发现各药物治疗组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均明显轻于对照组.新生血管对照组VEGF染色明显增强,药物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结膜下注射一定浓度的Bevacizumab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形成的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
作者:荆国利;高晓唯;任兵;肖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我们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研究常用药物的有效性.首先,我们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MEDLINE和Cochrane图书馆(2008第1期),并与研究者联系以获得更多相关研究资料.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检索和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以循证医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8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共73篇.对入选文献进行逐篇分析,内容包括随机方法、基线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盲法、失访说明、统计学处理等,后用Meta-分析得出结论:疱疹净的治愈率要低于阿糖腺苷,三氟尿苷,溴乙烯去氧尿苷以及阿昔洛韦,而后四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几乎相近.干扰素与抗病毒药物合用比单用其中任何一种的疗效更好,而干扰素的剂量和种类并不能决定疗效的好坏.应用循证医学可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佳的治疗方案,把握临床科研的方向;更可为卫生决策机构提供决策的依据,以避免有限的卫生资源浪费.
作者:魏欣;陈晓明;刘旭阳;邓应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34例(38眼)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24眼)、对照组12例(14眼).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联合针灸疗法;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疗程21d.以视力和视野作为观察和评估的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9%,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4%.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杭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散光增大的变化及处理时机.方法:在连续的812例接受常规LASIK的近视术者选出有临床意义的散光增大者13例,回顾手术前和术后1~6mo的角膜散光度,全眼散光度以及散光轴位.用SPSS 13.0分析术前和术后1,3,6mo全眼散光度和散光轴、角膜散光度和散光轴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的全眼散光度增加非常显著(F=12.373,P=0.000),角膜散光度增加非常显著(F=7.819,P=0.000).术后1、3、6 mo之间的全眼散光度差别无显著性(P1=0.954,P3=0.600,P6=0.301),角膜散光度差别无显著性(P1=0.791,P3=0.943,P6=0.983).手术后全眼散光轴改变45°以上6眼(46%),角膜散光轴变化45°以上7眼(54%).术后1,3,6 mo的角膜散光轴和全眼散光轴的差异均无显著.结论:LASIK术后发生的散光增大是由于角膜瓣水肿和角膜基质床泪液过多所致,术后1~6mo角膜散光度和轴位变化不明显.
作者:周炜;郑洁;黄蕊;何正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两种方式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效果分析.方法:40例(40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十字切开法组,网球拍组,术后两组从视力,激光能量,角膜内皮计数,人工晶状体情况上进行比较.结果:网球拍组术后视力提高优于十字法组;网球拍组所用能量明显小于十字法组(P<0.01);网球拍组角膜内皮损伤明显小于十字法组(P<0.05);十字法组人工晶状体受损率7/16,网球拍组人工晶状体受损率4/24.结论:ND:YAG激光网球拍后囊膜切开法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效果明显优于十字切开法.
作者:杨影;樊映川;程依琏;杨绍伟;代艳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探讨两种训练法治疗儿童弱视视力回退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增视能三级训练,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解决儿童视力回退及建立三级视功能的问题上,有显著差异.结论:增视能用于解决儿童弱视治疗后视力回退及建立三级视功能是有效的,有一定优势.
作者:黄焱;杨静;沈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在白内障手术后老视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法中,可调节人工晶状体(accommodating intraocular lenses,IOL)能够提供不戴镜的近、中、远视力,这些IOLs利用焦点的移动来进行调节.本文通过对其设计原理、发展历程、选择依据、材质比较、临床研究等多方面探讨,全面分析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作者:崔蓓;柳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如何防治后发性白内障一直是眼科学者关注的焦点,并不断在此领域取得新的进展.拟对近年来后发性白内障防治中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体自身特性的影响、囊袋张力环的应用、密封囊灌洗技术的开展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加以综述.
作者:魏捷;蒋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真菌性角膜炎致盲率极高,易与细菌及病毒感染混淆,从而导致早期误诊,错过佳治疗时机.本文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鉴别及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鹏;李良毛;潘世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仪与主观验光法对屈光度检查的结果,探讨波前像差仪对低阶像差测量的可靠件和准确性.方法:对2007-07/2007-10在我院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88例168眼,分别使用以Hartmann-Shack原理为基础没计的德围蔡司WASCA波前像差仪分析系统以及主观插片验光方法进行检查,并对近视球镜、近视柱镜、散光轴向的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波前像差仪与主观验光测量的屈光度较为接近,等效球镜度分别为-6.53±1.64D和-6.44±1.89D;近视球镜度分别为-5.93±1.65D和-5.83±1.80D;近视柱镜度分别为-1.22±0.66D和-1.27±0.70D;散光轴向度分别为110.67±75.69°和119.24±74.21°;四组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波前像差仪在无需散瞳的情况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眼屈光度的情况.
作者:金玉梅;钟勇;王忠海;许鹏;查倩;杜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眶壁爆裂性骨折晚期合并外伤性泪囊炎和眼球内陷的发生、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技巧.方法:对15例患者同期行人工骨植入和鼻腔泪囊吻合术,观察疗效.结果:术后眼球内陷全部矫正,冲洗泪道通畅.结论:该术式既重建了眶壁,矫正了眼球内陷,又治疗了泪囊炎,避免了多次手术,疗效好.
作者:郑大文;王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国产羟苯磺酸钙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视力、视网膜振荡电位(retinaoscillatory potentials,OP)的影响和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口服国产羟苯磺酸钙胶囊(多贝斯)500mg,3次/d;对照组口服进口羟苯磺酸钙胶囊(导升明)500mg,3次/d,连续服用6mo.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性好.治疗结束后分别检查患者的视力、OP,根据治疗前后两者的变化进行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评分的差异.结果:国产羟苯磺酸钙胶囊对DR患者的视力、OP的影响结果与进口产品导升明相似,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羟苯磺酸钙胶囊多贝斯可以改善DR患者的血管功能、改善患者视力,是治疗DR的有效药物.
作者:王建明;孙乃学;芦涯;王肖华;惠娜;范雅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泪膜的改变.方法:选择59例(7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为-6.00D~-17.25 D),观察分析其术前、术后1d、1wk、1,3mo的主观感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试验)和角膜荧光素试验结果.比较各项结果在术后不同时间与术前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d,1wk,不适主诉增加,术眼BUT较术前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mo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d、1wk角膜荧光素着色点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mo接近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异.术后1d泪液分泌量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1wk,1,3mo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即可出现泪膜异常改变,尤其表现为泪膜稳定性下降,因而,此类人群为干眼的易患人群.
作者:刘平;白洁;汪立刚;李志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回顾过去1a,德黑兰转诊眼科中心穿通性眼外伤的发病特征,并发症和流行病学.方法:调查2002年伊朗德黑兰Farabi眼科医院的959例眼外伤住院患者的医疗记录,记录信息包括人口/统计资料(年龄,性别和所从事职业),受伤原因,伤口类型,初视力,受损部位,伴随症状和体征以及所采取的治疗方式.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是(22.6±16.4)a,男性患者的年龄峰值为21~25a,女性患者为小于5a.男女性别比例为4.2:1.62.4%的患者为穿通伤,33.9%的患者为钝挫伤,3.7%的患者为混合伤或化学烧伤.金属物是造成眼球穿通伤的常见原因,与之相比,石块是眼钝挫伤为常见的原因.在23.4%的病例中发现了异物,常见的破裂部位为角膜(46.7%).结论:本研究认为,穿通伤较钝挫伤常见,年轻人更易发生眼外伤,角膜是常见的损伤部位.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干眼症患者手术后使用不合防腐剂的透明质酸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的疗效.方法:对行眼部手术的干眼症患者132例(149眼),所行手术,眼局部用药情况、手术前、手术后药物治疗2,4wk基础泪液分泌实验和泪膜破裂时间实验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病情停用抗生素激素滴眼液,术后第4wk停用透明质酸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术后第5wk行基础泪液分泌实验和泪膜破裂时间实验.结果:对眼科手术前、术后药物治疗2,4wk基础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干眼症患者术后使用不含防腐剂的透明质酸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猛;赵桂秋;潘绍新;张丽丽;刘奎香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眼科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眼病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用所学知识对眼病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眼科的教学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循证思维的培养,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素质教育在眼科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陈放;王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35例(146眼)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其治疗方法.结果:并发症:后囊膜破裂15眼(10.3%),上方虹膜反复脱出4眼(2.7%),角膜水肿47眼(32.2%),葡萄炎12眼(8.2%),前房出血8眼(5.5%),后囊膜混浊17眼(11.6%),继发性青光眼2眼(1.4%).结论: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少,后囊膜破裂和角膜水肿是其主要并发症,对出现的并发症应积极妥善处理,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王宗华;李耀宇;白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