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春;李贵刚;张虹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中使用0.2g/L丝裂霉素(MMC)预防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对120例(240眼)屈光不正的患者进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术中使用0.2g/L丝裂霉素,作用时间为20~90s,观察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观察术后1,3,6,12mo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haze形成情况及并发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01±0.72d;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62);术后1,3,6.12mo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mo 0~0.5级haze 218眼(90.8%),1级haze 21眼(8.75%),2级haze 1眼(0.83%),术后12mo 1级haze 12眼(5%);术后未见丝裂霉素毒性反应及并发症.结论:使用0.2g/L丝裂霉素预防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安全、有效.
作者:杨浩江;窦晓燕;司马晶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是没有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证据显示有颅内病变的颅内压增高.IIH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但随全球肥胖患者增加其发病率也迅速升高.该疾病有一定自限性,约几个月内.但有些患者遭受长时间的严重头痛和视力受损,以至失去劳动能力.永久性视力丧失是严重且并不少见的并发症.IIH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现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目前的治疗手段较少且主要为对症治疗.本综述主要介绍该潜在致残性疾病新的一些观点,并对其病理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进行讨论.
作者:宋德禄;钟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晶状体前囊膜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降压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0例(30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眼,实验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将自体前囊膜衬垫在巩膜瓣下,对照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一次性应用MMC,浓度0.33g/L,根据结膜、筋膜的肥厚程度不同,时间1-4min不等,随访6~12mo.主要观察指标:视力、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存活率,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改善、角膜内皮计数密度、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形成的滤过泡类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晶状体前囊膜应用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可有效降低眼压,长期有效保留功能性滤泡,保持滤过道开放,且并发症较少.
作者:裴重刚;周艳;邵毅;周琼 刊期: 2008年第07期
0 引言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在儿童中的发病已屡见报道[1-3],但双眼视训练导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国内还未见报道.我们在进行双眼训练过程中曾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俊;陈小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分析LASIK术前检查发现的近视患者无症状视网膜病变的特征,评价眼底氩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LASIK术前检查发现视网膜病变的近视患者127例(135眼)扩瞳,应用三面镜进行眼底检查,详细记录视网膜病变的类型、部位.根据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组(≤3.00D),中度组(-3.00~-6.00D)和高度组(≥-6.00D);依据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特点分为单纯变性、变性合并干性裂孔,以及裂孔合并视网膜局限性浅层脱离3组.比较各组间视网膜病变分布情况,分析视网膜裂孔的特点.数据应用SPSS 12.0进行x2检验.氩激光光凝(100~400mW.0.03~0.1 s,200~500μm),术后随访3mo~1a,定期检查视网膜情况,记录.结果: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均随屈光度增加而提高,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颞侧病变比例高于鼻侧.视网膜裂孔中圆形萎缩孔占81.1%,单一裂孔占54.4%,裂孔位置以正上方和颞上方多.眼底氩激光治疗术后病情稳定,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近视患者无症状视网膜裂孔中圆形变性萎缩孔常见,其发生率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明显上升.氩激光对干性视网膜裂孔和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较好.
作者:许预;丁衍;赵世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通过与灯箱视力表的对比研究了解电脑视力表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初三学生63例(126眼)同时用灯箱和电脑视力表进行远用视力检测,对视力检测值进行配对检验.结果:两种视力表检测值的t检验等于1.2671,P>0.20,两种视力表的检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脑视力表和灯箱视力表在临床上具有相同的应用价值,可以推广和普及.
作者:李太东;刘辉;刘培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能否支持兔角膜细胞的生长.方法: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并接种到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组织学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上皮细胞能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贴附生长,10d时可形成2~3层的复层结构.基质细胞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贴附生长后可向材料深层迁徙.结论: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可支持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生长.
作者:林旭初;惠延年;孟浩;张永杰;金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16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16蛋白在65例石蜡包埋的睑板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睑板腺癌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睑板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降低,不同分化组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生物学行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显著,无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P<0.01).结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在睑板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失活是睑板腺癌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与睑板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能力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胡军;李贵刚;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0 引言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手术早期由于滤过过强易造成低眼压、浅前房、前房消失、脉络膜脱离甚至瞳孔阻滞和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引起并发性白内障,恶性青光眼等不良后果.我院2005-09/2008-05对92例120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巩膜瓣改良式调整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作用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米尔沙力;屠洪江;迪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在眼科局麻手术中辅助镇痛的研究,发现其佳的适应证、优化的组合方式、应用方法,从而使患者手术过程更舒适.方法:将2006-01/2007-10我院眼科局麻手术300例,共5类,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玻璃体切割手术,斜视矫正手术,巩膜外冷凝加外垫压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每类各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每例患者术前im非麻醉性镇痛药盐酸奈福泮2mL.对照组im等量生理盐水.手术开始后手术医生和麻醉师共同观察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情况,术后患者的舒适度.结果:5类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对疼痛的感受均显著降低,表现为从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患者的疼痛耐受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患者术中的舒适度和术后的满意度均有提高.不良反应少,主要为一过性头晕和恶心.结论:在眼科局麻手术中辅助镇痛的临床应用使得患者在手术过程消除紧张焦虑、疼痛域值提高,从而使患者手术过程舒适,又不影响手术效率及眼科局麻手术的其他优势.对于眼外肌手术或手术时间长的内眼手术效果更明显.
作者:乔岗;王晓莉;谭学书;曾健;胡波;李秀泽;阳玲;曾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以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凶之一.目前主要采取激光或手术治疗,损伤较大且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途径来预防ROP的发生成为研究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已知的促新生血管生成物质,在ROP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雌激素通过调控VEGF减少新生血管生成,从而防止ROP的发生.本文将围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VEGF以及雌激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范海燕;倪卫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大鼠在航天推进剂四氧化二氮染毒后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方法:正常雄性Winstar大鼠分3组,每组6~10只,其中一组用7.5mg、一组用15mg的四氧化二氮溶液进行ip染毒,一组为正常对照,每组均在晚上固定的时间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大鼠与染毒大鼠之间及两组染毒大鼠之间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大鼠与染毒大鼠之间及两组染毒大鼠之间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波幅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氧化二氮染毒对大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潜伏期稍延长,波幅值在剂量低时稍升高,剂量高时则降低,而且它们的变异多加大,其影响与染毒剂量有关,剂量大者,其变异更明显.但是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仇长宇;胡莲娜;闫洪欣;罗灵;赵军;黄宏春;高福林;李建中;李志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是一种潜在的致盲性病变,观察角膜神经超微结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及探索其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糖尿病角膜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变化,及其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晓燕;朱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通过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玻璃体内注入GM6001观察对视网膜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鼠龄为7d的SPF级C57BL/6J小鼠48只(96眼),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高氧组、GM6001干预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鼠在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其余3组鼠置于氧箱中,建立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在出生后第12d GM6001干预组幼鼠向玻璃体腔内注射GM6001 lμL(100μmol/L),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正常组和高氧组不做处理.各组小鼠均在出生后第17d处死.摘除左眼球制作石蜡标本,分别用抗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抗CD34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视网膜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右眼剥离视网膜提取蛋白,采用ELISA法分析PED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视网膜中的含量.结果:17d龄时,正常组和GM6001组小鼠在视网膜各层可见PEDF阳性表达产物,其中以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表达为著,为高表达,对照组与高氧组小鼠,17d龄时表达显著减少,只在神经节细胞层有较高表达,其余各层表达极少见.MMP-2,MMP-9,PEDF的含量GM6001组和PBS对照组及高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均有差异P<0.01GM6001组和正常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氧组和PBS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入一定剂量的GM6001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能够有效增强高氧诱导下的小鼠视网膜PE[)F的表达并使新生血管的增长受到抑制.
作者:王绍飞;任兵;郭继华;李文静;高晓唯;汪凤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男,19岁.生后双眼视力差,眼球震颤,看正前方时面向右明显偏转,双眼向右转.未曾戴镜及其他治疗.4岁时右眼睑睁开变小,阳光下喜闭右眼.2a前(17岁)曾被拳头击伤右眼,当时无明显不适.5mo前出现右眼睛发红,有胀痛感,畏光,睁不开眼睛,在家点眼药无明显缓解,不久发现右眼看不见,具体时间不详.
作者:马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astatin)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10-5mol/L洛伐他汀溶液和生理盐水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TGF-β1的表达,并在基因水平下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角膜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VEGF及TGF-B.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在造模后4d角膜组织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治疗组低于对照组(0.422±0.083 vs 0.786±0.126,P<0.05).结论:洛伐他汀通过下调VEGF及TGF-β1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终可有效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蒋燕铌;张明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并总结表面麻醉颞侧位超声乳化技术及5.5mm无缝线遂道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总计植入5.5mmPMMA人工晶状体采用无缝线隧道切口的白内障患者529例(568眼),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患者51例(51眼).前者核硬度为Ⅰ和Ⅱ级者248眼,Ⅲ级296眼,Ⅳ级24眼.后者核硬者为Ⅰ和Ⅱ级者30眼,Ⅲ级21眼,颞侧位超声乳化碎核,能量设定为50%~70%,有效超声时间10~88(平均46)s.结果:术后第1d视力≥0.5者分别为75%和76%.术后1mo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87%和84%,平均散光分别为0.25±0.38D和0.58±0.62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部病例均无需缝线,96%的表麻颞侧位超声乳化成功,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后囊破裂和虹膜色素脱失.结论:表麻颞侧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5.5mm无缝线隧道切口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折叠术人工晶状体一样,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需缝线,视力恢复快等优点,而价格相对便宜,特别是对不宜在原位手术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故值得推广.
作者:夏旭光;尹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迷芽瘤是儿童常见的眼球上损伤,通常位于眼球表面,不涉及角膜或巩膜深层.由于高度散光和瘤的存在,眼球表层皮样囊肿常常引起弱视和美观问题,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以前鼓励根据皮样囊肿的位置和深度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角膜移植术,但由于移植伴有弱视和血管生成高发率,治疗结果并不理想.本文报道了1例5岁女童右眼非综合征性眼球表面迷芽瘤,该女童接受了右眼皮样瘤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美观问题得以改进,但散光和视力未见提高,因此术后应重视弱视治疗.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amplitudeof accommodation.AMP)的变化.方法: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53例,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所有被测者均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采用移近法在术前、术后lwk;lmo和3mo测量左眼调节幅度,所得结果输入SPSSl 1.0统计软件包.结果:LASIK术后1wk和1mo调节幅度明显低于术前AMP(P<0.05),术后3mo不同近视程度患者调节幅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近视程度近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3mo时AMP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单眼调节幅度无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叶璐;刘建国;杨新光;万雅群;李勇;许恂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蛋白研究的重要性,蛋白组学则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系统研究.晶状体蛋白虽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蛋白质组不同,但在合成后极少更新,几乎伴随终身.因此,对晶状体蛋白组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探索.本文就晶状体蛋白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先天性白内障的联系进行了综述.
作者:尹小磊;袁容娣;叶剑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