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体外转染兔角膜内皮细胞条件的优化

毛晓春;李贵刚;张虹

关键词:角膜, 内皮细胞, 脂质体, 基因转染
摘要: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是否能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兔角膜内皮细胞,并优化转染条件.方法:体外培养兔眼角膜内皮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用不同的细胞融合度、脂质体浓度、脂质体与质粒的比例、转染时间优化转染条件,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内可见脂质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LipofectamineTM在细胞融合度为80%~90%,脂质体/DNA为3L/g,脂质体的量为1.8μL,转染时间为5h时,转染效率高.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有效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角膜内皮细胞内,GFP可作为报告基因优化脂质体转染条件.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晶状体蛋白组学与先天性白内障

    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蛋白研究的重要性,蛋白组学则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系统研究.晶状体蛋白虽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蛋白质组不同,但在合成后极少更新,几乎伴随终身.因此,对晶状体蛋白组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探索.本文就晶状体蛋白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先天性白内障的联系进行了综述.

    作者:尹小磊;袁容娣;叶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手术后浅前房发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方法:分析小梁切除术手术患者182例308眼发生浅前房的比率及处理方法.结果: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38例42眼(13.6%),其中引流过畅21眼、脉络膜脱离17眼,结膜瓣渗漏2眼,恶性青光眼2眼,33眼行保守治疗(78.6%),7眼行前房重建术,1眼行结膜瓣修复,1眼行晶状体摘除术及玻璃体抽吸术.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常见原因为脉络膜脱离及房水引流过畅,大多数浅前房通过非手术治疗,在前房重建中效果良好.

    作者:夏旭光;彭辉灿;杨杰;尹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外伤后眼眶深部植物性异物致眶部反复感染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于2006-05-25骑摩托车时不慎摔倒,被树枝戳伤左眼,致头、眼部疼痛,上睑流血.

    作者:李强;曹东;杨兴旺;高雪辉;李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角膜保存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眼科学的发展,角膜保存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使角膜保存质量提高,保存时间明显延长.本文复习了目前常用的各种角膜保存方法,同时对角膜保存的热点问题:角膜保存的免疫原性,细胞凋亡,角膜内皮、上皮细胞的保护,需氧量,污染控制等方面作了综述,后,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作者:杨玉洁;高晓唯;任兵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回顾分析

    目的:掌握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方法,挽救视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检查治疗过程,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视野变化、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等.结果:32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病例中,通过控制全身疾病,局部激素治疗,扩张血管药物促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大部分病例视力有所提高,视盘水肿减轻,视野不同程度扩大,患眼OCT示:盘周神经纤维层变薄.结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正确诊断,及时系统的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改善视盘缺血状态,扩大视野、提高视敏度.

    作者:任毓玲;雷功祖;张文亚;刘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先天性眼球震颤、脉络膜缺损、代偿头位压贴三棱镜矫正1例

    1 病例报告男,19岁.生后双眼视力差,眼球震颤,看正前方时面向右明显偏转,双眼向右转.未曾戴镜及其他治疗.4岁时右眼睑睁开变小,阳光下喜闭右眼.2a前(17岁)曾被拳头击伤右眼,当时无明显不适.5mo前出现右眼睛发红,有胀痛感,畏光,睁不开眼睛,在家点眼药无明显缓解,不久发现右眼看不见,具体时间不详.

    作者:马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真菌性角膜溃疡两种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比较

    目的:寻找快速,简便、准确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采用角膜刮片取材,涂片后进行KOH湿片直接镜检法及丫啶橙荧光染色法同时检测140例临床疑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的标本,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KOH湿片直接镜检法检测阳性率为71%,丫啶橙荧光染色法阳性率为86%,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丫啶橙荧光染色法简便,快速、准确,阳性率高,优于KOH湿片直接镜检法.随着目前国产荧光显微镜的日益普及,我们认为该方法为快速检出真菌的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先宁;朱秀平;吴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改良式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92例临床分析

    0 引言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手术早期由于滤过过强易造成低眼压、浅前房、前房消失、脉络膜脱离甚至瞳孔阻滞和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引起并发性白内障,恶性青光眼等不良后果.我院2005-09/2008-05对92例120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巩膜瓣改良式调整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作用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米尔沙力;屠洪江;迪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AG对大鼠慢性高眼压视网膜Caspase-9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慢性高眼压过程中大鼠视网膜Caspase-9表达的变化及应用AG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AG可能存在的对慢性高眼压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应用AG及未应用AG的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在慢性高眼压后不同时间点的形态学变化及Caspase-9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随着高眼压时间的延长视网膜逐渐出现可察觉的形态学变化,于高眼压的第21d视网膜变薄,节细胞数量减少;在此过程中,Caspase-9表达增多,与形态学变化相一致.而应用AG者其形态学变化和Caspase-9表达变化较小.结论: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9在慢性高眼压视网膜损伤过程中发挥了作用,AG通过下调其表达对视网膜起保护作用.

    作者:聂庆珠;沙倩;王英爽;归东梅;刘致力;高殿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疾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目前已发现至少11个染色体位点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有关.本文就POAG的相关基因,尤其是已确认的MYOC.OPTN,WDR36三种致病基因的定位、结构、功能和突变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宋蔚;任百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体外转染兔角膜内皮细胞条件的优化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是否能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兔角膜内皮细胞,并优化转染条件.方法:体外培养兔眼角膜内皮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用不同的细胞融合度、脂质体浓度、脂质体与质粒的比例、转染时间优化转染条件,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内可见脂质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LipofectamineTM在细胞融合度为80%~90%,脂质体/DNA为3L/g,脂质体的量为1.8μL,转染时间为5h时,转染效率高.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有效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角膜内皮细胞内,GFP可作为报告基因优化脂质体转染条件.

    作者:毛晓春;李贵刚;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对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影响

    目的:通过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玻璃体内注入GM6001观察对视网膜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鼠龄为7d的SPF级C57BL/6J小鼠48只(96眼),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高氧组、GM6001干预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鼠在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其余3组鼠置于氧箱中,建立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在出生后第12d GM6001干预组幼鼠向玻璃体腔内注射GM6001 lμL(100μmol/L),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正常组和高氧组不做处理.各组小鼠均在出生后第17d处死.摘除左眼球制作石蜡标本,分别用抗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抗CD34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视网膜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右眼剥离视网膜提取蛋白,采用ELISA法分析PED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视网膜中的含量.结果:17d龄时,正常组和GM6001组小鼠在视网膜各层可见PEDF阳性表达产物,其中以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表达为著,为高表达,对照组与高氧组小鼠,17d龄时表达显著减少,只在神经节细胞层有较高表达,其余各层表达极少见.MMP-2,MMP-9,PEDF的含量GM6001组和PBS对照组及高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均有差异P<0.01GM6001组和正常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氧组和PBS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入一定剂量的GM6001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能够有效增强高氧诱导下的小鼠视网膜PE[)F的表达并使新生血管的增长受到抑制.

    作者:王绍飞;任兵;郭继华;李文静;高晓唯;汪凤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因Valsalva视网膜病变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6例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斑内界膜下积血,3眼伴少量玻璃体积血,均以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结果:患眼视力由术前的指数或手动提高至术后第ld的0.1~0.5,并在术后lmo内继续提高,术后3,6mo;la随诊时仍维持稳定.随访期内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作者:雷少波;唐罗生;朱晓华;郭小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内源性大麻素AEA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目的:研究内源性大麻素(AEA)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的影响,探讨大麻素在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中的降眼压的机制,为大麻素的眼部用药提供帮助.方法:原代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经不同质量浓度的AEA作用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梁细胞形态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肌动蛋白微丝束的形态改变.免疫组化(SABC法)对a-tubulin(微管蛋白)染色,结果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并统计学检验.结果:经AEA作用后的牛眼小梁细胞,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变圆,细胞立体感增强;肌动蛋白微丝纤维变稀疏,断裂,排列紊乱.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微管蛋白的含量减少,其下调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大麻素可改变体外培养的小梁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骨架,引起细胞内的微管蛋白含量的减少,有利于降低小梁网房水引流阻力.

    作者:孙松林;张德秀;郭波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灯箱视力表与电脑视力表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与灯箱视力表的对比研究了解电脑视力表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初三学生63例(126眼)同时用灯箱和电脑视力表进行远用视力检测,对视力检测值进行配对检验.结果:两种视力表检测值的t检验等于1.2671,P>0.20,两种视力表的检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脑视力表和灯箱视力表在临床上具有相同的应用价值,可以推广和普及.

    作者:李太东;刘辉;刘培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AcrySof ReSTOR人工晶状体上镊子夹痕2例

    本文报道了两例在植入时出现镊子夹痕的AcrySof Re-STOR IOL患者.病例1进行了IOL置换,电镜扫描结果显示AcrySof ReSTOR IOL衍射结构保持良好.病例2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和波前相差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我们的结论是AcrySof ReSTOR IOL光学区上的镊子夹痕不会导致视力下降.

    作者:叶向彧;曹景;陶津华;王于蓝;盛耀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近视回归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目的:临床观察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防治作用.方法:随机选取52例在我院视光中心就诊的年龄在9~18岁近视患者配戴近视回归镜作为治疗组,观察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变化情况.并与52例年龄及屈光度相似的近视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作为对照组,观察时间12mo.结果:治疗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38例(76眼)有效率73.1%.对照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18例(36眼)有效率34.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39例(78眼)有效率73.6%,对照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10例(20眼)有效率19.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值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有延缓作用.

    作者:杨问学;张学辉;李军;唐颖;常庆;朱秀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创伤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报告

    本文报告1例钝器眼伤后出现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这种病症比较稀少,文献报告中也不多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尽管少见但对视力影响非常大,在对急性创伤性视力减退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这种情况.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研究进展

    许多白内障术后患者可以获得比实际预期要好的近视力,其中原因在于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的存在.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推进法、离焦法、动态检影法、红外线可视验光仪、视觉诱发电位法及利用A型超声或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调节前后前房深度的变化间接测定调节幅度.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景深、人工晶状体位移、近视散光、像差、角膜的多焦性等.

    作者:吴宪巍;何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大麻素对牛眼小梁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内源性大麻素物质(anandamine,AEA),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黏附以及迁移功能的影响,探讨AEA降低眼压的机制.方法:对牛眼小梁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NES,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鉴定细胞,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对3代牛眼小梁细胞分别以含AEA 10.1.0.1,0μmol/L DMEM(含100ml/L小牛血清)培养液进行干预,分别于24,2h,2h后用MTT法计数细胞,再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其对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内源性大麻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均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由此,可以了解到AEA可能是通过影响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来改变房水流出途径的阻力,而降低眼内压.

    作者:杨晓岗;张德秀;刘思伟;陈丽;孙松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