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体外转染兔角膜内皮细胞条件的优化

毛晓春;李贵刚;张虹

关键词:角膜, 内皮细胞, 脂质体, 基因转染
摘要: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是否能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兔角膜内皮细胞,并优化转染条件.方法:体外培养兔眼角膜内皮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用不同的细胞融合度、脂质体浓度、脂质体与质粒的比例、转染时间优化转染条件,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内可见脂质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LipofectamineTM在细胞融合度为80%~90%,脂质体/DNA为3L/g,脂质体的量为1.8μL,转染时间为5h时,转染效率高.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有效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角膜内皮细胞内,GFP可作为报告基因优化脂质体转染条件.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CK和LASIK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馕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应用单眼视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和视觉质量.方法:21例(26 眼)及24例(41眼)老视患者分别接受CK和LASIK治疗,术前患者屈光度球镜+0.75~+2.0D,散光≤+0.75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5D,非主导眼矫正为-1.5~-2.5D近视状态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结果:术后la CK组和LASIK组双眼裸眼视力≥0.8且近视力≥J3者分别为52.4%、66.7%,近视力≥0.33(J4)者分别为81.0%、87.5%,两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眼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相差±0.5D以内者分别为42.3%、70.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散光度在±0.75D以内者分别为57.7%、92.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角膜光学视功能区CK组和LASIK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眼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无明显下降;术后1a患者术眼有干眼症状者CK组为3眼(11.5%),LASIK组为8眼(19.5%),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和LASIK治疗老视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两种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华;罗栋强;何书喜;陈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在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改良的PBL教学方式(SEC3模式,即系统专业课(传统PBL教学).实验室培训-临床实践-回顾性检讨-临床工作),对眼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前强化培训,探讨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对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适应性的作用.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系专业学位研究生31人,随机分成两组.Ⅰ组采用传统模式,在临床工作中学习眼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Ⅱ组采用改良的PBL模式进行为期1mo的教学,同时参与临床工作.两组研究生带教教师相同.3mo后,利用问卷、专业知识笔试、基本临床操作考核方式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组学生对于临床常见住院病种的掌握程度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眼科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基本临床操作方面,Ⅱ组显示出了比Ⅰ组显著的优势.结论:改良的PBL教学模式是传统PBL教学模式的发展,比传统PBL模式具有更好的知识系统性与接受性.相对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PBL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不仅仅适用于本科阶段临床教学,对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帮助很大,尤其对于眼科等本科阶段为考查科目的学科优势明显.

    作者:石栋;王又冬;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发生.方法:对于2003-09/2008-03眼内异物患者48例4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取出异物48眼(100%).术前视力:无光感5眼(10.4%),<0.01的22眼(45.8%),0.01~0.1的15眼(31.3%),>0.1的6眼(12.5%),术后视力:无光感的5眼(10.4%),<0.01的12眼(25.0%),0.01~0.1的21眼(43.8%),>0.1的10 眼(20.8%).结论:应及时尽早的摘出眼内异物,对于非磁性异物,异物可着床于视网膜或位于后部玻璃体腔内,常伴有玻璃体积血或增殖,而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摘出眼内异物损伤小,准确安全,有利于及时处理并发症和提高术后视力,值得推广.

    作者:杨波;宋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转分化

    目的:研究人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体外培养的转分化现象.方法:倒置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HRPE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RPE细胞角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变化.结果:HRPE细胞体外培养时形态由上皮细胞特征变化成为间质样细胞;细胞角蛋白表达与传代代数呈负相关(r=-0.831,P<0.001),α-SMA表达与传代代数呈正相关(r=0.456,P=0.002);角蛋白18表达高密度组较低密度组强(t=2.591,P=0.027);而α-SMA表达高密度组较低密度组弱(t=2.938,P=0.015).结论:HRPE细胞体外培养转分化主要是体内外环境差异引起.

    作者:谢茂松;徐国兴;李琼;郭健;冯月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戈壁环境对男性青年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男性青年进入戈壁工作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在戈壁连续工作的319名男性青年进行基础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结果:本组基础泪液分泌异常率为32.1%,泪膜破裂时间阳性检出率为90.8%,角膜荧光素阳性率为21.8%.工龄la者泪膜破裂时间阳性检出率与其它工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工龄增加,角膜荧光素阳性率增高.工龄>2a与工龄<2a间有统计学差异(x2=10.5663,P=0.0012).结论:男性青年进入戈壁工作后泪膜稳定性降低,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且检出率高.工龄越长,角膜上皮完整性越差.

    作者:杨国华;张小平;王妙菊;张亚清;马红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眼视神经乳头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Ⅰ.原代培养和传代试验

    目的:探索人眼视神经乳头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取材新鲜人眼视神经乳头组织和筛板组织,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和筛板细胞的体外培养与传代试验.结果:组织块培养4~8wk后,原代细胞开始生长,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学和生长特性上与筛板细胞明显不同, β1型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在无血清的培养液中生长良好,通过无血清培养液选择性培养可以在第二代传代过程中分离出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可在第三至第四代收获大量细胞以备后续的研究.结论:精细准确的组织解剖分离对于获得纯化细胞至关重要,采用无血清培养液选择分离获得星形胶质细胞方法经济简单,细胞纯度高,便于进一步储存和研究.

    作者:戴惟葭;Shelley Culp-Stewwart;Anna Cheng;John Flanagan;C Ross Ethier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的处理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瓣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ld)角膜瓣皱褶的处理.方法:针对LASIK术后早期出现的17例角膜瓣皱褶病例在表麻下重新掀瓣复位后加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术后点用lg/L氟美童滴眼液及3g/L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后24h去除角膜接触镜.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期佳矫正视力,角膜瓣重新恢复平整,位置正常,皱褶消失,无上皮植入.结论:LASIK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是较常见的LASIK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常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在处理上应及早掀瓣重新复位.

    作者:刘璟;邹鸿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表面麻醉颞侧位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并总结表面麻醉颞侧位超声乳化技术及5.5mm无缝线遂道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总计植入5.5mmPMMA人工晶状体采用无缝线隧道切口的白内障患者529例(568眼),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患者51例(51眼).前者核硬度为Ⅰ和Ⅱ级者248眼,Ⅲ级296眼,Ⅳ级24眼.后者核硬者为Ⅰ和Ⅱ级者30眼,Ⅲ级21眼,颞侧位超声乳化碎核,能量设定为50%~70%,有效超声时间10~88(平均46)s.结果:术后第1d视力≥0.5者分别为75%和76%.术后1mo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87%和84%,平均散光分别为0.25±0.38D和0.58±0.62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部病例均无需缝线,96%的表麻颞侧位超声乳化成功,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后囊破裂和虹膜色素脱失.结论:表麻颞侧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5.5mm无缝线隧道切口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折叠术人工晶状体一样,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需缝线,视力恢复快等优点,而价格相对便宜,特别是对不宜在原位手术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故值得推广.

    作者:夏旭光;尹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各种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近年来各种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角膜内皮损伤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对角膜内皮损伤的病理、愈合的过程、修复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疾病、手术、外伤、药物、激光以及先天性疾病等都可以对角膜细胞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水肿、细胞数量减少、多形性变化.

    作者:赵林;孙洪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年幼女童非综合征性眼球表面迷芽瘤:无休止的战争

    迷芽瘤是儿童常见的眼球上损伤,通常位于眼球表面,不涉及角膜或巩膜深层.由于高度散光和瘤的存在,眼球表层皮样囊肿常常引起弱视和美观问题,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以前鼓励根据皮样囊肿的位置和深度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角膜移植术,但由于移植伴有弱视和血管生成高发率,治疗结果并不理想.本文报道了1例5岁女童右眼非综合征性眼球表面迷芽瘤,该女童接受了右眼皮样瘤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美观问题得以改进,但散光和视力未见提高,因此术后应重视弱视治疗.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大麻素对牛眼小梁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内源性大麻素物质(anandamine,AEA),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黏附以及迁移功能的影响,探讨AEA降低眼压的机制.方法:对牛眼小梁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NES,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鉴定细胞,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对3代牛眼小梁细胞分别以含AEA 10.1.0.1,0μmol/L DMEM(含100ml/L小牛血清)培养液进行干预,分别于24,2h,2h后用MTT法计数细胞,再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其对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内源性大麻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均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由此,可以了解到AEA可能是通过影响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来改变房水流出途径的阻力,而降低眼内压.

    作者:杨晓岗;张德秀;刘思伟;陈丽;孙松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洛伐他汀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VE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astatin)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10-5mol/L洛伐他汀溶液和生理盐水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TGF-β1的表达,并在基因水平下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角膜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VEGF及TGF-B.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在造模后4d角膜组织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治疗组低于对照组(0.422±0.083 vs 0.786±0.126,P<0.05).结论:洛伐他汀通过下调VEGF及TGF-β1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终可有效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蒋燕铌;张明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四氧化二氮对大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鼠在航天推进剂四氧化二氮染毒后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方法:正常雄性Winstar大鼠分3组,每组6~10只,其中一组用7.5mg、一组用15mg的四氧化二氮溶液进行ip染毒,一组为正常对照,每组均在晚上固定的时间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大鼠与染毒大鼠之间及两组染毒大鼠之间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大鼠与染毒大鼠之间及两组染毒大鼠之间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波幅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氧化二氮染毒对大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潜伏期稍延长,波幅值在剂量低时稍升高,剂量高时则降低,而且它们的变异多加大,其影响与染毒剂量有关,剂量大者,其变异更明显.但是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仇长宇;胡莲娜;闫洪欣;罗灵;赵军;黄宏春;高福林;李建中;李志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角膜保存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眼科学的发展,角膜保存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使角膜保存质量提高,保存时间明显延长.本文复习了目前常用的各种角膜保存方法,同时对角膜保存的热点问题:角膜保存的免疫原性,细胞凋亡,角膜内皮、上皮细胞的保护,需氧量,污染控制等方面作了综述,后,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作者:杨玉洁;高晓唯;任兵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对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影响

    目的:通过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玻璃体内注入GM6001观察对视网膜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鼠龄为7d的SPF级C57BL/6J小鼠48只(96眼),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高氧组、GM6001干预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鼠在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其余3组鼠置于氧箱中,建立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在出生后第12d GM6001干预组幼鼠向玻璃体腔内注射GM6001 lμL(100μmol/L),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正常组和高氧组不做处理.各组小鼠均在出生后第17d处死.摘除左眼球制作石蜡标本,分别用抗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抗CD34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视网膜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右眼剥离视网膜提取蛋白,采用ELISA法分析PED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视网膜中的含量.结果:17d龄时,正常组和GM6001组小鼠在视网膜各层可见PEDF阳性表达产物,其中以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表达为著,为高表达,对照组与高氧组小鼠,17d龄时表达显著减少,只在神经节细胞层有较高表达,其余各层表达极少见.MMP-2,MMP-9,PEDF的含量GM6001组和PBS对照组及高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均有差异P<0.01GM6001组和正常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氧组和PBS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入一定剂量的GM6001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能够有效增强高氧诱导下的小鼠视网膜PE[)F的表达并使新生血管的增长受到抑制.

    作者:王绍飞;任兵;郭继华;李文静;高晓唯;汪凤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临床前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06-06/2007-12就诊于我院白内障患者中,38例(38眼)经术前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前及术后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宽度、青光眼暗室加俯卧试验、眼压、视力.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周边前房<1/4CT,静态前房角镜检查>3/4象限不见巩膜突,青光眼暗室加俯卧试验阳性;术后所有患者周边前房加深,房角加宽,青光眼暗室加俯卧试验均为阴性.手术前后眼压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视力均提高.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张建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01/2007-01行LASIK手术共1082例(2040眼),术后发生角膜瓣皱褶或移位13例(15眼)进行分析.结果:LASIK术后ld出现角膜瓣皱褶2例(2眼),13例(14眼)术后ld出现角膜瓣移位并瓣内折7例(9眼),外伤所致4例(4眼).13例(15眼)均行角膜瓣重新复位,除2例(2眼)术后lmo未达术前矫正视力外,其余均达到.结论:LASIK术中角膜瓣薄、角膜瓣大、蒂部小,易引起角膜瓣皱褶或移位;对角膜瓣皱褶或移位如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谊;李上;冯联兵;朱豫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Monovision LASIK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Monovision LASIK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接受LASIK手术屈光不正的患者110例(220眼),年龄40岁以上,术后随访1a,术后接受问卷评估.分析术前及术后1a的裸眼视力(远视力、近视力)、屈光等数据,结合问卷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例接受Monovision LASIK手术,32例患者接受双眼完全矫正手术.Monovision组和完全矫正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分别为1.21±0.13,1.19±0.15,两者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35).Monovision组术后裸眼近视力(0.68±0.25)好于完全矫正组(0.43±0.21,P=0.04),两组术后屈光参差分别为1.41±0.26D,0.12±0.11D,两两比较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术后满意度Monovision组与完全矫正组分别为87%与85%,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65).术后驾车、行走、运动等不戴镜分别为91.5%,9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术后近距离工作从不佩戴老视眼镜分别为48.6%,15.6%(P=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onovision LASIK是一种矫治老视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浩江;司马晶;窦晓燕;杨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及角膜曲率测量值统计分析

    目的:通过国人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及角膜曲率测量反映一寂静人群的眼解剖参数的正常值.方法:对1010例(1575眼)白内障患者术前的生物测定值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891例(1437眼).外伤性白内障30例(38眼),先天性白内障53例(100眼).结果:男性60岁以上组眼轴平均值为(24.15±1.51)mm.50~60岁组眼轴平均值为(25.08±3.10)mm;女性60岁以上组眼轴平均值为(23.56±1.73)mm,50~60岁组眼轴平均值为(24.50±2.85)mm;男性患者50岁以上角膜曲率平均值为(43.70±1.76)D,女性60岁以上组角膜曲率平均值为(44.62±1.54)D.17~30岁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平均值(24.07±1.75)mm,与正常眼轴(24mm)的差异无显著性(t=0.250,P=0.804).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大值为27.15mm,小值为19.2mm,双眼相差大值为3mm.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生物测量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定人群的正常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与正常眼轴的差异无显著性.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变异程度大.

    作者:郭学龙;赵刚平;余建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跳水运动员视网膜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跳水运动员发生眼底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为跳水运动员视网膜脱离提供预警.方法:对广东省跳水运动员85例(170眼)进行系统眼部检查,散瞳裂隙灯三面镜下观察视网膜损伤的特点,寻找与跳水年龄和跳水年限的关系.结果:47例(55%)发生视网膜病变,包括视网膜变白,格子样变性、视网膜变薄、干性裂孔以及视网膜脱离等,其中以视网膜变白和视网膜变性多见;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方位在11~1点占50%、在5~7点占33%,在8~10点占10%,2~4点占7%.跳水训练2a既有可能发生视网膜损伤,且随着跳水时间的延长发生视网膜损伤的比例逐渐增高;视网膜损伤从4岁至13岁各个年龄段开始跳水均有可能发生.结论:视网膜损伤与跳水运动的特点密切相关,水面长期反复对眼部的拍击,是该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跳水时间越长发生眼底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对本病的监测和预防非常重要.

    作者:蓝育青;马国川;彭蔚;肖剑晖;夏朝霞;黎劲红;李海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