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心包补片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中的应用

周小平;邝国平;娄小波;武正清;彭正武;李建超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 人工心包补片, 后巩膜加固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人工心包补片,采用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法,对18例3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a.结果:患者术后眼轴无进行性延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近视屈光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矫正视力术后除1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术并发症少,可稳定眼轴,稳定和改善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材料.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放置后节眼内灌注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在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放置后节眼内灌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35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时常规放置后节眼内灌注,观察术后视力、眼底状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35眼中,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4眼,0.3~0.4者8眼,0.1~0.2者18眼,数指~0.1者5眼;并发症:角膜轻度水肿4例,玻璃体出血1眼,脉络膜脱离1眼,术后晶状体后囊混浊2眼.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的白内障,在选择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同时,放置后节眼内灌注是一种比较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琪;杨朝晖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中进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以减少对黄斑的切线方向牵拉,使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提高术后视力,减少黄斑裂孔的复发.应用吲哚青绿、台盼蓝、曲安奈德等染色有助于提高内界膜剥离术的成功,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作者:石磊;顾永昊;柯根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芬必得超前镇痛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芬必得超前镇痛效果以及超前镇痛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玻璃体切除术的受术者,随机分为芬必得组和葡萄糖酸钙组,分别在术前口服芬必得或葡萄糖酸钙,局部麻醉下行玻璃体切除术,采用11点数字评分法(the 11-point numeric rating scale,NRS-11)观测做巩膜切口、眼内操作及结束时受术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分析,手术结束后统计受术者对手术过程的总体满意度;观察术后3d两组房水闪光情况.结果:巩膜切口、眼内操作及结束时芬必得组NRS-11评分均低于葡萄糖酸钙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3d两组房水闪光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口服芬必得明显减轻巩膜切口、眼内操作及结束时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芬必得用于玻璃体切除术受术者时,能够明显减轻手术疼痛,提高其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

    作者:张鹏;李丹;周克相;杨安怀;章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两种方法研究大学生群体优势眼与左/右利手间的关系

    目的:评估大学生群体优势眼和左/右利手间的关系.方法:受试对象为179名大学生志愿者,平均年龄为19.4±1.6岁,其中女110 名(61.5%),男69 名(38.5%).优势眼由Gündoan和McManus两种方法测得,左或右利手则由Edinburgh Handedness Inventory Oldfield和McManus法确定,t检验评估实验的可信度.结果:Gündoan法测得受试者中110人(61.5%)为右眼优势,69人(38.5%)为左眼优势,无性别差异.McManus法重测相同受试者,则右/左眼优势分别为128人(71.5%)和51人(28.5%).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一致度κ=0.256(P<0.01).女性受试者中,Gündo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分别为62人(56.4%)和48 人(43.6%),McManus法测得的结果为右/左眼优势分别为74人(67.3%)和36人(32.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κ=0.239 (P<0.01).男性受试者中,Gündog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为48 人(69.6%)和21人(30.3%),McManus法检测为54人(78.3%)和15人(21.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κ=0.239(P<0.01).Oldfield和McManus法分别测得右利手比例为91.6%(n=164)和91.1% (n=163),两者间有较高的一致度κ=0.753(P<0.01).McManus法检测出的优势眼和左或右利手间的统计学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Fisher检测P<0.017;一致度评分phi=0.193(P<0.05).结论:大学生以右利手为主,McManus法检测发现右利手似乎与有眼优势更为相关.左或右利手和优势眼似乎是研究大脑功能不对称性和大脑偏侧型的可靠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两种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复明工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复明工程中应用超声乳化和手法小切口开展批量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82例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组)168例,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SICS)组11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haco组视力≥0.3者79.2%,核硬度≤Ⅲ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4.3%,角膜水肿发生率22.2%,核硬度≥Ⅳ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13.7%,角膜水肿68.6%;MSICS组视力≥0.3者78.1%,核硬度≤Ⅲ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3.8%,角膜水肿发生率19.0%,核硬度≥Ⅳ度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5.7%,角膜水肿发生率14.3%.结论:在技术和设备条件得到保障的时候,可以采用Phaco或MSICS两种小切口方法进行批量白内障复明手术;对于核硬度≥Ⅳ的白内障,MSICS手术安全性高于Phaco手术.

    作者:吴松一;徐国兴;吕凡;杨林静;李晓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致盲眼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对DR发病机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认为高血糖、多元醇-肌醇代谢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氧化应激、炎症/免疫系统活化、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表达或活性改变等导致DR的发生发展.下面就生长因子及其相关因素与DR的关系作系统阐述.

    作者:胡利;李东豪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盘参数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青光眼是一种进行性视神经疾病,它能引起视神经结构改变,终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对保护视功能有重要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是一种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高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盘参数检测技术,为早期诊断青光眼,监测视神经损害及指导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主要阐述该技术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韩瑞娟;具尔提·哈第尔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冷凝治疗,光凝治疗,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药物及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研究中.

    作者:化志娟;江春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继发于巨细胞动脉炎的全眼肌麻痹、视神经鞘膜炎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一位67岁男性患者出现右边颞侧头痛和右眼视力突发性无痛性丧失,出现这些症状时还伴有全部眼肌麻痹和视盘水肿.ESR和C-反应蛋白升高.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有视神经鞘膜炎的特征.右颞侧动脉的活组织切片检查正常.眼外肌运动随着全身激素的应用而好转.不幸的是此后患者右眼发展为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全眼肌麻痹是巨细胞动脉炎的一种罕见表现,为了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并且阻止对侧眼盲,疾病开始时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必要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组织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腺样囊性癌后超微结构变化

    目的:观察125Ⅰ粒子在瘤内放疗半径.方法:采用BALB/C裸鼠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模型1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只,分别于肿瘤中央植入活度为10.2MBq和无活度的空心125Ⅰ粒子1枚,14 d后断颈处死裸鼠,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行透射电镜及常规病理学染色检测肿瘤坏死凋亡情况并记录肿瘤出现坏死凋亡改变距离125I粒子的大半径.结果:近125I粒子绝大部分癌细胞坏死.多数癌细胞内形成坏死腔,将残存细胞质挤向周边;细胞核碎裂部分融解,染色质呈斑块状,胞核胞质难以分辨,细胞质内结构模糊不清,细胞表面微绒毛极少.125I粒子大有效半径处ACC细胞由正常癌细胞到凋亡坏死逐渐过渡的过程,可见癌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凋亡细胞(体积小于正常癌细胞,核膜胞膜清晰)、坏死细胞及未受损伤的癌细胞混杂.125I粒子大有效治疗半径为6.4±0.7mm.结论:125I粒子可以导致癌细胞的坏死凋亡,有效治疗半径为6.4±0.7mm.

    作者:张虹;林婷婷;张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虹膜膈人工晶状体用于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伴虹膜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虹膜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外伤白内障合并无虹膜或虹膜大部分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植入带虹膜膈人工晶状体治疗9例9眼无虹膜或大部分无虹膜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观察视力及各种手术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带虹膜膈人工晶状体植入成功,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指数/眼前~0.6),8例畏光症状全部消除,1例明显减轻. 1例人工晶状体襻折断,3例发生睫状体少量出血,3例角膜水肿,5例葡萄膜炎,4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大泡性角膜炎.结论:带虹膜膈人工晶状体对无虹膜或大部分虹膜缺损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范春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01/2008-12我院就诊的DR患者285例494眼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随访3~40(平均18)mo.结果:494眼中58眼(11.7%)视力提高,329眼(66.6%)视力不变,107眼(21.7%)视力下降.392眼视网膜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眼底检查及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水肿减退,渗出吸收,新生血管减少或消退,治疗有效率为79.4%.高危PDR患者激光光凝术后治疗有效率(32.2%)明显低于非增殖期DR患者(90.4%)及早期PDR患者(88.3%)(P<0.05).1型糖尿病患者激光光凝术后治疗有效率(55.6%)明显低于1型糖尿病患者(80.2%)(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8.0%)的患者激光光凝术后治疗有效率(65.5%)明显低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8.0%)的患者(91.0%)(P<0.05).结论:激光光凝治疗是一个可以有效控制DR,阻止病情恶化,保护视功能的方法,其疗效受DR的分期、糖尿病分型及血糖控制水平等影响,关键是把握光凝时机,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同时积极控制血糖,重视定期随访.

    作者:徐康;熊毅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水平斜视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水平斜视度数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2008年间伴水平斜视脑瘫患儿41例,其中行康复治疗的20例,未行治疗的21例.于治疗前后检查患儿的斜视度数,回顾性分析两者之间水平斜视度数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脑瘫患儿水平斜视.

    作者:郭萌;陈剑;钟晖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532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532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我科近3a来门诊及住院的4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20眼,对照组20例21眼.治疗组应用532激光治疗,口服复方芦丁、卵磷脂络合碘.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芦丁、卵磷脂络合碘.结果:治疗组激光治疗1mo后有6眼治愈,2mo后共有16眼治愈,3mo后共有20眼治愈;对照组1mo后有1眼治愈,2mo后共有4眼治愈,3mo后共有17眼治愈,6mo后共有21眼治愈.两组相比,在1mo和2mo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3mo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进行532激光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钊臣;李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自体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肌锥内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肌锥内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对56例56眼进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双层巩膜覆盖肌锥内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结果:所有56例均无结膜裂开、义眼台感染或义眼台暴露,安装义眼片后,义眼活动良好,仿真效果满意.结论: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义眼台肌锥内植入术对眼外肌及眶脂肪的损伤较轻,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雷海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角膜前弹力层研究进展

    前弹力层在角膜中起到的具体作用仍未明了,一直以来前弹力层一直被许多学者忽略,但前弹力层许多病理改变都伴随者疾病的发生及准分子手术发展,让我们对前弹力层逐渐重视,我们就前弹力层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王强;李伟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后1d角膜滞后性(corneal hysteretic, CH)、角膜阻力因数(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 CRF)、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OP,IOPcc)、Goldmann相关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OP, IOPg)的变化规律,并探讨MSICS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Reichert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 ORA)测量50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眼MSICS术前及术后1d的CH,CRF,IOPg,IOPcc.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测量值的变化规律以及CH变化量与眼压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d的CH,CRF较术前下降(P<0.01;P<0.01),IOPcc,IOPg较术前升高(P<0.01;P=0.001),CH降低量与眼压增加量呈正相关性(IOPg,r=0.492,P<0.01;IOPcc,r=0.688,P<0.01).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明显改变,术后角膜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眼压的升高可能是导致改变的主要原因.

    作者:尹倩;尹成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局部麻醉对兔眼心反射和眼角膜愈合的影响

    目的:在兔模型中利用局部麻醉来研究两种麻醉剂的眼心反射发生率及其预防,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局部麻醉对角膜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的成年新西兰白兔(雌雄皆有)48只,分成两组(A组和B组),分别用氯胺酮(A组,24例)、异丙酚(B组,24例)麻醉.在此双盲研究中,通过用或不用局部麻醉(40g/L 利多卡因, 5g/L盐酸丙美卡因, 5g/L布比卡因)对眼睛的不同干预,记录各组眼心反射发生率.应用每种局部麻醉后,通过对眼睛的临床检查,组织病理学,胶原染色以及投射电子显微等方法对术后1d长达7d角膜毒性和愈合进行评估.结果:在氯胺酮的麻醉下未出现眼心反射,而在异丙酚的麻醉下,心率显著下降(P<0.01).因此,局部麻醉可以成功地防止眼心反射的发生并且不影响角膜愈合.结论:局部麻醉没有任何局部副作用,可以被推荐用来预防眼心反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森林脑炎病毒感染致视神经炎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森林脑炎病毒致视神经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导致眼部病变患者中存在视神经炎改变的27例患者进行观察,常规眼科视力、裂隙灯、眼底、视野、视觉电生理、荧光血管造影、免疫荧光血流测定等检查手段.结果:其27例患者视力从原有的光感提高到0.5以上者22例,治愈好转率达81%.结论:森林脑炎病毒是大兴安岭林区特发性的急性传染病,可侵犯眼部的神经、肌肉而引发眼科各种神经、肌肉的病变,而对其患有视神经病变的患者除常有治疗方法外,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致视神经炎的患者,还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故能引起高度的关注.

    作者:佟艳秋;孙刚;马慧蕾;张晓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青光安颗粒对兔急性高眼压视神经轴突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青光安颗粒对兔急性高眼压状态后视神经轴突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48只随机分成青光安治疗组、模型对照组,每组24只.用生理盐水灌注法1眼造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另1眼则穿刺灌注不加压作为自身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14d.分别于造模后7,14d处死,检测视网膜中NO及谷氨酸的含量,并观察视网膜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7d后各组视网膜组织中NO、谷氨酸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和模型组中NO及谷氨酸含量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但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14d后治疗组中NO及谷氨酸含量均接近空白组,差异无显著性;但模型组仍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两组2wk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电镜结果表明,与模型组对比治疗组轴突肿胀较轻,轴浆内线粒体清晰数目较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较轻. 结论:青光安能加速急性高眼压状态后视网膜组织中NO及谷氨酸的清除,对视神经轴突有保护性作用.

    作者:赵海滨;彭清华;吴权龙;曾志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